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董志塬,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境內中南部,

被譽為“天下黃土第一塬”,

是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早在夏商時期,

周先祖公劉十多代人曾在董志塬

挖窯洞、建村落、教民稼穡,

開創了我國燦爛悠久的農耕文化。

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窯洞作為隴東最主要的居住方式,

醞釀出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2008年,慶陽市“窯洞營造技藝”

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據《詩經·綿》記載:

“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慶陽地處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區,

是居民窯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

窯洞密密層層,鱗次櫛比,

有人曾喻為:

如掛在雲霧中的洞天神府,

似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顆顆明珠。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每當清晨,

雞叫了、狗吠了,

莊稼漢們扛起田間勞作的工具,

去到黃土地裡耕作;

地坑院裡,伴隨著推門聲、潑水聲,

女人們在灶火旁把風箱扇得“呼啦呼啦”作響,

為一家老小忙乎出可口的飯菜、

溫暖的熱炕,

還有孩子們身上的新衣,

節慶時候的絀絀、窗花……

小小窯洞濃縮著黃土大塬上別樣的風情,

凝聚著莊戶人家一生的喜怒哀樂。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

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

數千年的窯居歷史,

讓慶陽人對窯洞生活感到愜意,

有著厚重的依賴和親切感。

窯洞構造簡單,冬暖夏涼,

基於其特殊的構造和黃土層天然的保溫隔熱性能,

窯內冬夏溫度保持在15-20攝氏度之間,

溼度在35%-50% 之間,

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沒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

卻有數百年安然無恙的窯洞。

窯洞經久耐用、冬暖夏涼、修築費用低,

加之營造技藝簡單,省工省料,無須磚瓦,

多在塬邊、溝邊及山崖下挖制,

不佔用地表土地,

可謂是最省錢、最省地、最環保的民居建築形式。

如果說北京的四合院體現了“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觀念,

窯洞則是“天人合一”觀念下的產物。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如果說窯洞只是一方遮風擋雨的空間,

而炕絕對是窯洞的核心或說是內核,

炕不僅是安定溫暖的主體,

可以安歇疲累的身體,

可以養精蓄銳,繁衍生息,

更凝聚了先民所有的幸福與希望。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窯洞內部


慶陽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建築奇蹟,隴東人的鄉愁記憶


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

隴東人賦予窯洞以鮮活的生命,

窯洞又為隴東人創造窯洞文化和農耕文明慷慨奉獻。

這片築起溫暖家園的黃土,

是上天對他們最好的饋贈。

他們生在窯洞,長在窯洞,

並將這種永生不滅的黃土窯洞情懷,

傳遞給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