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建築 婚禮 西伯利亞 經濟 西口情 西口情 2017-09-13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窯洞

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一種特殊的民居建築形式

也是人類居住最原始的方式

在中國的傳統建築中

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是最吸引外國人的建築之一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平陸窯洞裡的新婚之夜

窯洞是山西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築形式之一,它源於自然,融於自然,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的成功範例。它的產生既是先民們與自然不斷鬥爭的結果,也是人類在不斷改善自身生存條件這一艱難過程中的偉大創舉。隨著社會的進步,儘管後來有了多種居住形式,但因受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其本身頑強的生命力,窯洞得以延續至今。窯洞不僅是中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世上最早採用地下穴居形式的有非洲、中東和中國三大系統,而中國的窯洞文化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且形式多樣。我國窯洞民居主要分佈在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六大區域。窯洞可說是在黃土高原特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及傳統古文化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完成其定型的。

山西最早的窯洞在哪裡

窯洞起源於人類最早期的“穴居”。人們為了躲避風雨的侵襲和動物猛獸的襲擊,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成為人類早期的居住方式。後來人們受到祖先的這一啟示,就在一些山體與丘陵中開挖洞穴,裝上門窗,成為我們所說的“窯洞”。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抗戰時期,第二戰區與山西省政府駐紮於克難坡,修建了大量的窯洞

黃土地上的別樣風景

窯洞為什麼能在山西產生並一直保留到今天?如果說山西的窯洞出現較早、形式完備,且具有很好的延續性,這不能不說與其所依據的地理特徵關係緊密。

在遙遠的古代,曾經有過一段較為寒冷的黃土生成期,那時,從西伯利亞一帶吹來的冷風中,飄浮著許多黃色的塵埃,逐漸降落在我國的華北、西北地區。相當長的時期過去以後,飄落的黃色塵土堆積成厚厚的一層,構成了黃土高原。這給原始人構築穴居住室,特別是橫穴居室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各種穴居住室也就應運而生。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吳冠中畫筆下的李家山窯洞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李家山窯洞

自然環境的客觀存在是制約居住形式發展變化的主要因素,特殊的地理環境為穴居文化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我國北方包括山西在內的黃土高原地區是世界上分佈較為廣闊的黃土區。山西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為黃土覆蓋,而且多山地和河谷。從地質學的角度和黃土生成的年代分析,學術界一般將黃土分為午城黃土、離石黃土、馬蘭黃土三種。其中馬蘭黃土從生成年代上講時間最晚,離石黃土次之。現存黃土窯洞大多開挖於離石黃土與馬蘭黃土兩種黃土層中。由於黃土在整個形成期間氣候偏幹,雨量不大,空氣溼度相對較小,地下水位較深等原因,從而使得土壤中的碳酸鈉保留成分較多,這就使得其土壤抗風化、抗滲水,具有垂直紋理且結構均勻緻密不易坍塌等特點,十分利於穴居窯洞的開挖。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平陸窯洞內景

黃土具有保溼、儲能、隔熱及自身調節小氣候的功能,而在其上建造的窯洞就具有了“冬暖夏涼,保溼恆溫”的獨特優勢,並被人類認識後加以利用,延續下來,至今仍為廣大窯居者稱道。而且,從經濟造價及工程施工難易程度的角度看,窯洞的建造投入少、成本低、難度小,這是其他居住形式所不可企及的。山西屬於地震多發地帶,從山西現有的古建築看,木結構建築和拱券結構建築及生土建築的抗震效果較為理想,而生土窯洞正是完全依靠自身挖鑿成型的原生黃土拱券作為自身的支撐的,這也是山西史前黃土窯洞歷經數千年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

樣式不一 各領風騷

山西的窯洞大致可分為靠崖式、下沉式及獨立式三種。在這三種形式裡,下沉式窯洞最為原始,靠崖式次之,獨立式成型最晚,也更為普通,而且這三種形式在山西都有實例。像大同、運城、長治、忻州、呂梁等地的靠崖式窯洞,晉南平陸、芮城的下沉式窯洞(地坑院)等都非常典型。從穴居到成熟的窯洞建築,儘管綿延時間長,但這種居住文化卻從未間斷,足顯其頑強的生命力。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芮城縣的一位留守母親,獨自一個坐在窯洞裡做著針線活

窯洞中最有特色的要數下沉式的“地坑窯”。它是在地面上挖一個大坑,形成天井,然後再在坑中的土壁上挖洞開窯,形成獨特民居。在我省平陸縣就有許多這樣的天井院地坑窯,當地人叫“地窨(yin去聲)院”,這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無窮創造力。“地窨院”以其獨特的傳統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俯瞰地窨院村落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地窨院入口

平陸“地窨院”一般長寬三四十米,深約十多米,建造方法是:先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從上而下挖一個深坑,形成露天場院,然後再在坑壁上挖窯。由“地窨院”組成的村落,百米之外不易發現。當你臨近院子邊緣時,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有首民謠稱其為:“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農民在院裡坡前栽種樹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樹木林蔭之中,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見,人聲嘈雜而影蹤全無,是一種十分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居住形式,成為山西村落景觀中別具風情的一種類型。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地窨院窯洞院落裡的婚禮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地窨院窯洞院落裡的學校

“靠崖窯”就是依自然形成的土崖挖掘的窯洞,是山區和丘陵地帶常見的一種窯洞。這種窯洞是依託黃土高原厚厚的黃土層,從橫斷面挖進去,挖成洞狀,在洞壁裡面抹層黃泥,安上門窗,即可住人。條件好些的,用一層磚砌在洞外面,稱為“夾殼”。“靠崖窯”是窯洞中最普遍的建築形式。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太原店頭古村的石碹窯洞

獨立式窯洞也叫“券窯”,就是在無崖可靠的情況下,於平地上用土坯、磚頭或石塊砌成的窯洞,俗稱“券窯”。磚石券成的窯洞與純粹由黃土而建造的窯洞相比,造價要高,要講究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說,“券窯”是“靠崖窯”的升級版。

山西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別樣風景

山西省平陸縣的婚禮

山西的窯洞發端較早,形式完備,且具有很好的延續性。窯洞因地制宜,取材巧妙,構築合理,具有良好的生態優勢,體現了山西地處黃土高原的地域特徵,開創了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黃土文化”,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延續數千年的黃土窯洞建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片的窯洞區被拋棄。合理保護、開發和利用現存的古窯洞這一寶貴遺產,對於我們認識遠古穴居文化、瞭解窯洞建築的發展歷程和開發旅遊資源,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