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清明節 動畫 成都 正喜百家姓 2019-04-08

生命的終結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可能很多人會說:離開、消逝、失去、死亡。

可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也不是,比如我。

在更多的時候,我都會迅速自我消化掉很多負能量, 因為我害怕這些負面的影子會影響我的心緒和行為, 讓我失去我喜歡的東西,我愛的人,那是我無法接受的事情。無論生活怎樣,我不能做自己的劊子手。

對“生命”,對“死”的想法,該是怎樣呢?

後來我想了很久,我們其實也沒有什麼資格去定義這件事。畢竟我們,都還沒有活明白不是嗎?但是對於我來說,在我的觀念裡也許就只有兩個字---“敬畏”。

我敬重生命,畏懼死亡。

生命是強悍的,每一個生命從他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中努力地長大——努力長大是為了承受更大的壓力。而生命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創造一切的不可能為可能。每個人由此而偉大,也由此而堅韌。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可同時生命又是那樣脆弱到不堪一擊。

我們哭著醒來,又哭著遺忘。我們在自己的眼淚裡認識世界,短短百年後又在別人的眼淚中迴歸自然。死,本身可能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離開後可能就再也沒有絲毫存在過的痕跡了。自此,笙歌泯滅,哨聲遠去,銷聲匿跡......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瞭,我想肯定又有很多學校、社團組織學生、組織老人、組織各個階層的人去烈士陵園掃墓。2018年我去成都的烈士陵園掃墓,看到有很多學生在老師帶領下給烈士們獻花,臉上掛著的滿滿都是茫然,祭掃結束後該說笑的還是在說笑、該打鬧的還是在打鬧。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我也看到過有的養老中心組織著老人們去祭掃,老人裡有些年紀較大的爺爺是那段歷史經歷過來的,在他們的眼裡我似乎讀到了悲傷,亦或是緬懷,但是同樣,祭掃結束後奶奶們接著在附近的景色中拍照。

清明、祭掃,好像已經變成了一種形式;烈士的碑、包括他們的名字,在他們眼裡好像也已經變成了一個符號。

我不禁在想,清明節又意味著什麼呢?

或許清明節對於大多數的人只是意味著三天的小長假,只有那些親身經歷過親人或者朋友離世的人才會真正的想回去祭拜一下,曾經生活中最熟悉的那個、現在只剩冷冰冰的一塊碑的那個人。雖然說很多人都是無神論者,但是面對心裡牽掛的人,或許也會想萬一燒的紙錢他真的能收到呢!

清明節,也因為心裡想念的人而變得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節日符號。

只是不知道,隨著我們的逝去,是不是就沒人記得他們了?——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或許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會想念這個人了吧。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動畫片《尋夢環遊記》,點開的時候我還很奇怪,一部動畫片為何能拿到9.1分的好評。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我突然對“死”多了一份豁然。才明白,它讓你記住的不只是影片,更多的,是令你記起所愛的一切。

我們總是表面化的以為,停止心跳,就是最終的死亡。身體死了,便是一切都不復存在了;相對的,只要身體有著呼吸,便是活著。但其實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宣佈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我們管它叫——“終極死亡”。

電影裡說,其實離世的人並沒有真正死去,他們還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著,在鬼門關大開這天,這些離世的人就會來到現實世界裡和親人歡聚。但是被遺忘的,不僅走不出這亡靈世界,更是會面臨“終極死亡”,魂飛魄散。

作為同樣平凡的我們,活在這個感情世界裡,一生都在牽掛和被牽掛中游走。生命的長短,似乎不在於身體存在的年限,從某種程度上講,而是在於記憶。

一個人對一個人的記憶,才是一個人在另一個人心目中存活的定義。身體的死亡,是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心跳停止,是對這個社會宣佈的死亡,每個人都會如期而至。有些人離開了,無人再念,便是永遠的不存在了;而有的人雖已逝去,卻永久地活在了很多人的心裡。

但是也或許有些人,雖身體健康地活著,卻在某個人的心中早已死去,這個人,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自己。為什麼還會是自己?因為在我看來,有些人,不是別人忘記你,而是自己早就放棄了自己,沒有意義地活著,沒有靈魂地行走著,再或者......直接選擇死去。所以說人很奇怪,有時候害怕死,有時候卻輕蔑生命。試想,自己都忘卻了自己,還想讓誰記得你呢?如此,該是最對不起自己了!生活該是多一分豁達,起碼給自己,留有一席之地。

死亡不是永別,忘記才是。

有人說,沒有人哭,就好像死亡是一件多麼自然的事情。

而事實上就是這麼一回事。

電影也好,現實也罷。我們沒有辦法跨越生死,終究會有一天,我們都變成昨天。這雖然是我們生命軌跡的悲傷之源,可也是幸福時刻的美好記憶,因為,這世界上有一個人陪我走過一生一輪迴的、匆匆的人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