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時間馬上進入9月,“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也已接近2年。中國上至頂尖高校,下至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都異常忙碌,“雙一流”作為一個關鍵詞,也在各大高校的新聞動態中越來越頻繁的出現。

140所“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於2017年9月21日,而在這之前,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另外一封文件,便是令他們奔波忙碌的根源。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這封文件中的第一章第六條明確提出:雙一流建設將以“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如此算來,還有不到5個月,中國高校就將迎來“雙一流”名單的第一輪洗牌

這是一場中國高校之間的博弈。擂臺上站著的,不僅有以清北為代表處於國際一線水平的“國家隊”985高校,還有一大批地方高校。

它們雖然數量眾多,但任何一所地方高校想要在“雙一流”這場擂臺戰中脫穎而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沒有錢,寸步難行

中國的地方高校,各有各的難處。

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首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字:

"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時間馬上進入9月,“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也已接近2年。中國上至頂尖高校,下至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都異常忙碌,“雙一流”作為一個關鍵詞,也在各大高校的新聞動態中越來越頻繁的出現。

140所“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於2017年9月21日,而在這之前,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另外一封文件,便是令他們奔波忙碌的根源。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這封文件中的第一章第六條明確提出:雙一流建設將以“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如此算來,還有不到5個月,中國高校就將迎來“雙一流”名單的第一輪洗牌

這是一場中國高校之間的博弈。擂臺上站著的,不僅有以清北為代表處於國際一線水平的“國家隊”985高校,還有一大批地方高校。

它們雖然數量眾多,但任何一所地方高校想要在“雙一流”這場擂臺戰中脫穎而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沒有錢,寸步難行

中國的地方高校,各有各的難處。

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首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字: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全國最有錢大學”,常常登上熱搜。

數據顯示,2019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預算經費中,清華大學預算總經費高達297億元,位居第一,堪稱國內“最有錢高校”。

除清華外,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幾所名校經費也十分可觀,在百億元級別以上。其他大多數教育部直屬高校,總經費也都在30億元以上

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差距,就體現於此。

公開數據顯示,除了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東部地區的一些省屬高校還勉強算得上“小康水平”外,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年度經費不超過20億元,比清華少了10倍不止。

另外更有相當部分地方高校,年度經費只有可憐的幾億元,甚至入不敷出已經成為常態。

一般認為,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能反映高校發展情況。而最新一期《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顯示,2017年中國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過一倍

"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時間馬上進入9月,“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也已接近2年。中國上至頂尖高校,下至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都異常忙碌,“雙一流”作為一個關鍵詞,也在各大高校的新聞動態中越來越頻繁的出現。

140所“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於2017年9月21日,而在這之前,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另外一封文件,便是令他們奔波忙碌的根源。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這封文件中的第一章第六條明確提出:雙一流建設將以“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如此算來,還有不到5個月,中國高校就將迎來“雙一流”名單的第一輪洗牌

這是一場中國高校之間的博弈。擂臺上站著的,不僅有以清北為代表處於國際一線水平的“國家隊”985高校,還有一大批地方高校。

它們雖然數量眾多,但任何一所地方高校想要在“雙一流”這場擂臺戰中脫穎而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沒有錢,寸步難行

中國的地方高校,各有各的難處。

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首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字: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全國最有錢大學”,常常登上熱搜。

數據顯示,2019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預算經費中,清華大學預算總經費高達297億元,位居第一,堪稱國內“最有錢高校”。

除清華外,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幾所名校經費也十分可觀,在百億元級別以上。其他大多數教育部直屬高校,總經費也都在30億元以上

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差距,就體現於此。

公開數據顯示,除了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東部地區的一些省屬高校還勉強算得上“小康水平”外,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年度經費不超過20億元,比清華少了10倍不止。

另外更有相當部分地方高校,年度經費只有可憐的幾億元,甚至入不敷出已經成為常態。

一般認為,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能反映高校發展情況。而最新一期《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顯示,2017年中國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過一倍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不僅如此,地方高校之間的經費差距同樣懸殊。

2017年,在中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含港澳臺)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北京市最高,有65322.32元,與北京市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支出相差無幾;安徽省最低,僅有19043.99元。

青海、西藏、寧夏等地由於生源稀缺,在校生人數少,因此生均支出較高。除這些地區外,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高的五個省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和廣東

"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時間馬上進入9月,“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也已接近2年。中國上至頂尖高校,下至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都異常忙碌,“雙一流”作為一個關鍵詞,也在各大高校的新聞動態中越來越頻繁的出現。

140所“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於2017年9月21日,而在這之前,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另外一封文件,便是令他們奔波忙碌的根源。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這封文件中的第一章第六條明確提出:雙一流建設將以“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如此算來,還有不到5個月,中國高校就將迎來“雙一流”名單的第一輪洗牌

這是一場中國高校之間的博弈。擂臺上站著的,不僅有以清北為代表處於國際一線水平的“國家隊”985高校,還有一大批地方高校。

它們雖然數量眾多,但任何一所地方高校想要在“雙一流”這場擂臺戰中脫穎而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沒有錢,寸步難行

中國的地方高校,各有各的難處。

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首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字: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全國最有錢大學”,常常登上熱搜。

數據顯示,2019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預算經費中,清華大學預算總經費高達297億元,位居第一,堪稱國內“最有錢高校”。

除清華外,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幾所名校經費也十分可觀,在百億元級別以上。其他大多數教育部直屬高校,總經費也都在30億元以上

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差距,就體現於此。

公開數據顯示,除了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東部地區的一些省屬高校還勉強算得上“小康水平”外,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年度經費不超過20億元,比清華少了10倍不止。

另外更有相當部分地方高校,年度經費只有可憐的幾億元,甚至入不敷出已經成為常態。

一般認為,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能反映高校發展情況。而最新一期《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顯示,2017年中國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過一倍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不僅如此,地方高校之間的經費差距同樣懸殊。

2017年,在中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含港澳臺)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北京市最高,有65322.32元,與北京市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支出相差無幾;安徽省最低,僅有19043.99元。

青海、西藏、寧夏等地由於生源稀缺,在校生人數少,因此生均支出較高。除這些地區外,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高的五個省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和廣東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學校維持運營、設施建設、支持科研。招聘教師、招生工作、宣傳工作……這些工作環環相扣,一損俱損,沒有一樣離得開經費的支持。

沒有錢,“雙一流”建設根本寸步難行。

▎沒有人,建不起好大學

只有錢可以養活一所大學,但絕對養不活一所好大學。

正所謂大學“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只有大樓同樣不行,還要有人。

而地方高校的人才戰,慘烈異常。

據統計,2019年剛剛出爐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300位候選人中,僅有24人來自地方高校,占候選人總數的8%。與2500餘所地方高校的數量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

"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時間馬上進入9月,“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也已接近2年。中國上至頂尖高校,下至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都異常忙碌,“雙一流”作為一個關鍵詞,也在各大高校的新聞動態中越來越頻繁的出現。

140所“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於2017年9月21日,而在這之前,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另外一封文件,便是令他們奔波忙碌的根源。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這封文件中的第一章第六條明確提出:雙一流建設將以“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如此算來,還有不到5個月,中國高校就將迎來“雙一流”名單的第一輪洗牌

這是一場中國高校之間的博弈。擂臺上站著的,不僅有以清北為代表處於國際一線水平的“國家隊”985高校,還有一大批地方高校。

它們雖然數量眾多,但任何一所地方高校想要在“雙一流”這場擂臺戰中脫穎而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沒有錢,寸步難行

中國的地方高校,各有各的難處。

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首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字: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全國最有錢大學”,常常登上熱搜。

數據顯示,2019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預算經費中,清華大學預算總經費高達297億元,位居第一,堪稱國內“最有錢高校”。

除清華外,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幾所名校經費也十分可觀,在百億元級別以上。其他大多數教育部直屬高校,總經費也都在30億元以上

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差距,就體現於此。

公開數據顯示,除了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東部地區的一些省屬高校還勉強算得上“小康水平”外,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年度經費不超過20億元,比清華少了10倍不止。

另外更有相當部分地方高校,年度經費只有可憐的幾億元,甚至入不敷出已經成為常態。

一般認為,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能反映高校發展情況。而最新一期《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顯示,2017年中國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過一倍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不僅如此,地方高校之間的經費差距同樣懸殊。

2017年,在中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含港澳臺)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北京市最高,有65322.32元,與北京市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支出相差無幾;安徽省最低,僅有19043.99元。

青海、西藏、寧夏等地由於生源稀缺,在校生人數少,因此生均支出較高。除這些地區外,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高的五個省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和廣東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學校維持運營、設施建設、支持科研。招聘教師、招生工作、宣傳工作……這些工作環環相扣,一損俱損,沒有一樣離得開經費的支持。

沒有錢,“雙一流”建設根本寸步難行。

▎沒有人,建不起好大學

只有錢可以養活一所大學,但絕對養不活一所好大學。

正所謂大學“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只有大樓同樣不行,還要有人。

而地方高校的人才戰,慘烈異常。

據統計,2019年剛剛出爐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300位候選人中,僅有24人來自地方高校,占候選人總數的8%。與2500餘所地方高校的數量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間,各級高端人才數量都一樣差異懸殊。

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截止至2017年,地方高校入選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國家傑青和長江學者這四類高端人才的數量約在470人左右。四類人才總數佔全體高校中人才總數的不足10%,還遠遠不到1成。相比中央部屬高校,差距異常明顯。

頂尖地方高校的境況同樣不容樂觀。

根據學校官網數據,東部地區某部屬高校A校有兩院院士(不含雙聘)9人,長江學者特聘專家4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9人

而省屬高校中發展最好的高校之一,某東部地區211高校共有兩院院士6人,長江學者9人,國家傑青16人

對比實力頂尖的地方高校,部屬高校的師資力量也是碾壓級別的完勝。

"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時間馬上進入9月,“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也已接近2年。中國上至頂尖高校,下至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都異常忙碌,“雙一流”作為一個關鍵詞,也在各大高校的新聞動態中越來越頻繁的出現。

140所“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於2017年9月21日,而在這之前,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另外一封文件,便是令他們奔波忙碌的根源。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這封文件中的第一章第六條明確提出:雙一流建設將以“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如此算來,還有不到5個月,中國高校就將迎來“雙一流”名單的第一輪洗牌

這是一場中國高校之間的博弈。擂臺上站著的,不僅有以清北為代表處於國際一線水平的“國家隊”985高校,還有一大批地方高校。

它們雖然數量眾多,但任何一所地方高校想要在“雙一流”這場擂臺戰中脫穎而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沒有錢,寸步難行

中國的地方高校,各有各的難處。

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首先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字: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全國最有錢大學”,常常登上熱搜。

數據顯示,2019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預算經費中,清華大學預算總經費高達297億元,位居第一,堪稱國內“最有錢高校”。

除清華外,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幾所名校經費也十分可觀,在百億元級別以上。其他大多數教育部直屬高校,總經費也都在30億元以上

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差距,就體現於此。

公開數據顯示,除了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東部地區的一些省屬高校還勉強算得上“小康水平”外,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年度經費不超過20億元,比清華少了10倍不止。

另外更有相當部分地方高校,年度經費只有可憐的幾億元,甚至入不敷出已經成為常態。

一般認為,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能反映高校發展情況。而最新一期《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顯示,2017年中國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過一倍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不僅如此,地方高校之間的經費差距同樣懸殊。

2017年,在中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含港澳臺)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北京市最高,有65322.32元,與北京市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支出相差無幾;安徽省最低,僅有19043.99元。

青海、西藏、寧夏等地由於生源稀缺,在校生人數少,因此生均支出較高。除這些地區外,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高的五個省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和廣東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學校維持運營、設施建設、支持科研。招聘教師、招生工作、宣傳工作……這些工作環環相扣,一損俱損,沒有一樣離得開經費的支持。

沒有錢,“雙一流”建設根本寸步難行。

▎沒有人,建不起好大學

只有錢可以養活一所大學,但絕對養不活一所好大學。

正所謂大學“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只有大樓同樣不行,還要有人。

而地方高校的人才戰,慘烈異常。

據統計,2019年剛剛出爐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300位候選人中,僅有24人來自地方高校,占候選人總數的8%。與2500餘所地方高校的數量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中央高校與地方高校間,各級高端人才數量都一樣差異懸殊。

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截止至2017年,地方高校入選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國家傑青和長江學者這四類高端人才的數量約在470人左右。四類人才總數佔全體高校中人才總數的不足10%,還遠遠不到1成。相比中央部屬高校,差距異常明顯。

頂尖地方高校的境況同樣不容樂觀。

根據學校官網數據,東部地區某部屬高校A校有兩院院士(不含雙聘)9人,長江學者特聘專家4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9人

而省屬高校中發展最好的高校之一,某東部地區211高校共有兩院院士6人,長江學者9人,國家傑青16人

對比實力頂尖的地方高校,部屬高校的師資力量也是碾壓級別的完勝。

地方高校入圍“雙一流”,太難了

人才,是學科建設的基礎,也大學評價中重要的一環。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師資力量本就薄弱的地方高校,往往還因科研資源短缺、博士點數量等原因,而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相關研究表明,地方高校流失的人才大多集中在30-40歲和40-50歲之間——正是一名教師科研和教學的黃金時期

缺少經費和人才等至關重要的資源,地方高校拿什麼去與中央高校同臺競爭雙一流?

▎建學科,只能另闢蹊徑

如果要為“雙一流”名單的評定挑出一項最重要的標準,那一定是學科實力。而評價高校學科實力的各類標準中,以教育部學科評估最為權威。

數據顯示,除少數幾所外,所有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擁有A+學科的高校都上榜了“雙一流”名單。也就是說,擁有一個A+學科,入選“雙一流”就基本上“穩了”。

而對於大多數地方高校而言,要想躋身“雙一流”行列,沒有A+,也至少要能邁過A類學科這道“坎兒”。

但A+甚至A類學科得之不易。由於資源限制,缺人又缺錢的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很難“轟轟烈烈”地搞起來。

也正因此,地方高校在學科評估中,同樣難以與手握豐富資源的中央高校相抗衡。

以科研、學科、師資等各項實力在地方高校中都十分優異的燕山大學為例。機械工程,是燕山大學的傳統強勢學科,實力不容小覷。

而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燕山大學力壓一眾985高校,機械工程學科獲評A-,但仍惜敗於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中央高校,無緣A+。

再如首都醫科大學,其臨床醫學學科實力堪稱強悍。然而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臨床醫學學科共有60所高校參評,首都醫科大學獲評A-,獲評A+和A的四所高校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A+),和復旦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A)。

大多數地方高校都面臨著相似的窘境。對於它們來說,想要獲得A+學科,依靠老牌的傳統優勢學科是不夠的,只能另闢蹊徑,走一條“人無我有”的艱難創業之路。

儘管如此,2017年公佈的“雙一流”高校名單中,仍有40餘所地方高校衝上榜單。

尚未入選雙一流的地方高校中,也同樣不乏闖出一片天的例子。

2018年11月,南京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學科邁進ESI前1‰行列;2019年1月,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教授及其團隊的“中國人群肺癌遺傳易感新機制”項目又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這些學科、成果上的突破,無一不為本就擁有一項A+學科(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南京醫科大學增添了評選“雙一流”的重要砝碼。

同樣的,躋身QS2019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農林學科前50,兩年實現三大獎大滿貫的華南農業大學;擁有ESI前1‰學科的首都醫科大學;以及在各項國際排名及教育部科技獎、中國專利獎中嶄露頭角的江蘇大學;

綜合實力十分突出的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湘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華僑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河南師範大學等等,都在大跨步地走在邁向“雙一流”的路上。

如今,第五輪學科評估、“雙一流”中期評估工作即將啟幕,地方高校想要入選雙一流,勢必需要邁過一道道難以用數據量化的艱難門檻。

然而儘管艱難,它們仍在披荊斬棘,大步向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