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沒有什麼懸念了,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超過3800萬人。而在1949年,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數只有11萬人,理工科更少,不到1萬人。自1999年高校擴招後,中國高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擴張,我之前預測,高校擴招不可能無限制擴張了,2020年之後部分重點大學將會減招。

中國高校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高校異地辦學有暫停的跡象。這幾年,一些發達地區紛紛新建一批大學。最引人關注的是京津冀地區將會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1999年前後,尤其是2000年,是中國高校最動盪時期。中國高校經歷了五次新格局浪潮。一批大學新建,意味中國高校進入了第七次格局調整浪潮。

"

2019年,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沒有什麼懸念了,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超過3800萬人。而在1949年,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數只有11萬人,理工科更少,不到1萬人。自1999年高校擴招後,中國高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擴張,我之前預測,高校擴招不可能無限制擴張了,2020年之後部分重點大學將會減招。

中國高校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高校異地辦學有暫停的跡象。這幾年,一些發達地區紛紛新建一批大學。最引人關注的是京津冀地區將會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1999年前後,尤其是2000年,是中國高校最動盪時期。中國高校經歷了五次新格局浪潮。一批大學新建,意味中國高校進入了第七次格局調整浪潮。

高校格局進入了第七次浪潮:京津冀地區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

2019年,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沒有什麼懸念了,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超過3800萬人。而在1949年,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數只有11萬人,理工科更少,不到1萬人。自1999年高校擴招後,中國高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擴張,我之前預測,高校擴招不可能無限制擴張了,2020年之後部分重點大學將會減招。

中國高校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高校異地辦學有暫停的跡象。這幾年,一些發達地區紛紛新建一批大學。最引人關注的是京津冀地區將會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1999年前後,尤其是2000年,是中國高校最動盪時期。中國高校經歷了五次新格局浪潮。一批大學新建,意味中國高校進入了第七次格局調整浪潮。

高校格局進入了第七次浪潮:京津冀地區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高校格局進入了第七次浪潮:京津冀地區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

2019年,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沒有什麼懸念了,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超過3800萬人。而在1949年,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數只有11萬人,理工科更少,不到1萬人。自1999年高校擴招後,中國高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擴張,我之前預測,高校擴招不可能無限制擴張了,2020年之後部分重點大學將會減招。

中國高校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高校異地辦學有暫停的跡象。這幾年,一些發達地區紛紛新建一批大學。最引人關注的是京津冀地區將會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1999年前後,尤其是2000年,是中國高校最動盪時期。中國高校經歷了五次新格局浪潮。一批大學新建,意味中國高校進入了第七次格局調整浪潮。

高校格局進入了第七次浪潮:京津冀地區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高校格局進入了第七次浪潮:京津冀地區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高校格局進入了第七次浪潮:京津冀地區新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第一次浪潮:院系調整

1952年院系大調整,至今依然對中國高校發揮至深的影響,到現在沒有走出蘇聯模式。內傷至今沒有修復。連續兩年,高校總數由200多所縮減為180多所。也就是從1952年開始,私立大學陸續被幹掉。以南京大學為例,被拆分成6所大學。北京學院路8大學院,就是1952年院系調整成立的,即現在的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

第二次浪潮:高校合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高校的格局發展遵循這句古訓。進入了80年代後,高等教育發展緩慢。從1992年,高校開始合併,一直持續到21世紀。早期,1993年,由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的南昌大學,逐步形成了“多學科交叉滲透、學研產緊密結合”的新型綜合大學辦學規模;1994年二所重點大學合併而成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再次改名四川大學,2000年合併另一所醫學類重點大學華西醫科大學。浙江大學1998年四校合併而成新的浙江大學。

2000年是高校合併的高峰期,中山大學、中南大學、武漢大學分別合併了多所大學,形成了一個地區實力雄厚的大學;山東大學歷經1952年院系調整,拆分成十個大學,2000年再次合併;2000年 ,吉林大學合併了5所大學組建新的吉林大學。現在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那時合併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有兩所大學在2000年合併大潮中沒有波動,即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兩所大學的地位至今沒有被替代。

全國普通高校數量已從1994年的1080所減少到後來1018所。

第三次浪潮:建新校區

受1999年高校擴招和高校合併的影響,當時校園面積無法容納那麼多學生。很多世界一流大學紛紛入駐新校區。以北京為例,1999年開始,先後建成了沙河高校園區和良鄉高校園區,至今,很多高校的分校都設置在這兩個地區。目前,北京只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少數大學沒有新的校區。這些新校區,許多在2000年後新建。根據統計,全國學校產權校舍建築面積,在近20年中翻了四倍。平均每年新增校舍面積都在2000萬平方米上下。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每年全國新增校舍面積達到近二十年最高水平,平均全國一年就要多出5000多萬平方米的校舍。

第四次浪潮:三本來了

中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進入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民辦高等教育從1978年開始恢復,在2003年前後,教育部批准300多所民辦高校實施高等學歷教育,其中本科資格的民辦高校由20多所。意味民辦高校由過去自考助學發展到可以發國家承認的本科和專科學歷文憑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1999年開始出現的獨立學院,1999年,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正式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個獨立學院。截至201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其中獨立學院257所。獨立學院即不是冠名高校養子,也不是親生子,不像民辦也不像公辦。獨立學院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一個怪胎。也就是從獨立學院開始,高考錄取開始有了三本。2003年,教育部發文對獨立學院開始定性,就是從2003年開始,獨立學院和民辦大學一起在本科三批次錄取。民間簡稱三本院校。

第五次浪潮:改名成風

2000年高校大合併,同時一些專科院校和職業學校紛紛升格為本科院校,這些新的大學紛紛改名,加上一些高校由學院改成大學,或地方高校改名成更大區域的校名,或是高校去掉專業色彩,改成理工和科技類大學。據統計,從2008年至今,全國有500所左右高校改名。

第六次浪潮:異地辦學

高校異地辦學源遠流長,真正大發展時期是最近十年。1984年,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成立,是國內第一所高校與地方政府聯合共建的綜合性大學異地分校。198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威海建立了哈工大威海分校。2000年之後,高校異地辦學成風,例如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中國高校新的重鎮,除了北青島、南深圳之外,中間還有蘇州,形成了高校異地辦學的三足鼎立之勢。現在格局,基本以引進一流大學分校的模式為主。青島已經引進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在此設立校區。到2020年,在青島的高教機構將超過50所以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6所國內頂級高校正在深圳籌建校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今年已開始招生。再加上已經開辦的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一批中外合作特色學院,深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資源迅速擴充起來。到2025年,深圳將新建10所左右的高校,其中3-5所高校排名要進入全國前50名。

但最近官方對高校異地辦學有不贊同之意,這說明,中國高校的格局開始出現拐點了。

第七次浪潮:新建高校

2000年至今,全國新建本科院校達400多所,接近普通本科高校的一半。這個數字是驚人的。高校數量從1952年的180多所,發展到了現在近3000所。

高校異地辦學有暫停跡象,但高校的格局不會停止。從最近兩年的趨勢來分析,下一步,中國會新建很多大學,以替代高校異地辦學的模式,緩解高等教育短缺的現象。據統計,近3-5年全國各地新建或正在籌建的舉辦本科教育及以上層次教育的高校(不含僅更名的高校),有近30所,主新建高校主要集中在廣東、山東、浙江等地。

這一批新建大學中,有兩所大學格外引人關注,即雄安大學和中國核工業大學。這兩所大學均位於京津冀地區,分別在雄安和天津。

從這兩所大學定調來分析,非同小可,都是世界一流序列的大學。要知道目前42所世界一流大學,大都是以前的老牌985大學。截止目前,從沒有任何一所新建大學一上馬就是重點大學。

雄安大學的目標是“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新型大學”。我之前分析過,雄安大學級別很高,應該是部屬重點類大學,或許是副部級別老牌985的大學;中國核工業大學的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大學。世界一流企業大學,目前國內高校中首次出現。作為一所國字頭的大學,來頭不會太小,應該也是一所相當於211的大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