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邊護鳥人

青海湖邊護鳥人

侯元生對水鳥進行拍照記錄。

本報記者 原韜雄攝

青海湖邊護鳥人

侯元生(左一)和同事在工作。

本報記者 原韜雄攝

4月,青海湖醒了。

春風吹開凍了一冬的湖面,鳥兒歸來,侯元生又要見到自己的老朋友們了。

作為青海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鳥類巡護員,摸清青海湖各個區域的水鳥種類、數量及狀態,是他和同事們的日常工作。

1臺車,4個人,後備箱裡塞得滿滿當當:衣服、食物、望遠鏡、無人機……再看他們身上的裝備:奔尼帽、墨鏡、防風面巾、衝鋒衣……侯元生對記者笑笑,“小夥子,穿少了吧!”記者卻毫不在意,正是人間四月天,穿這麼“隆重”,小題大做了吧?

自西寧驅車西行,兩個多小時後,草色漸綠,水鳥紛飛,青海湖便露出一條長長的蔚藍色的線,眯著眼睛衝我們笑。車裡,侯元生已經開始規劃任務。“今天我們要去洱海、沙島等4個監測點,任務比較重,大家做好準備!”

一下車,風直往領口裡灌,剛站3分鐘記者就被迫鑽回車裡取暖。巡護員王延明倒是不穿戴任何防風防晒裝備,定睛細看,他的兩頰上爬滿細細的血絲,是常年風吹日晒刻下的痕跡。“戴過,沒用,索性不戴了。”他笑道。

記者通過王延明的望遠鏡看,鳥只是一個個小點,甚至分不清哪裡是頭,哪裡是尾。可王延明打眼一看就脫口而出:“棕頭鷗!”

侯元生給記者介紹起他的“老朋友們”:“那個頭上有兩條黑斑的是斑頭雁,能飛到8000米以上,是青海湖的特有鳥種;那個是白骨頂,頭上有一道像骨頭一樣的白條;那些小胖子是赤麻鴨,現在正是它們產卵的季節……”

“赤麻鴨7只、斑頭雁2只、鳳頭潛鴨4只……”侯元生一面觀察一面說,吳恆飛在一旁飛快地記錄。吳恆飛是青海師範大學自然環境專業的學生,對於這項工作他早已駕輕就熟,已經成了侯元生的好幫手。

侯元生拿出掌上電腦,對觀測樣點進行拍照,記錄觀測到的水鳥數量、行為、環境干擾因素等。他解釋道,“我們採用樣點觀測法,收集青海湖各個區域水鳥的相關信息,這樣的基礎數據採集對於我們掌握湖區鳥類的情況非常重要。不同的鳥類棲息於沙漠、溼地等不同的環境之中,鳥類的增減情況可以敏銳地反映出環境的變化。”

“侯老師可是鳥類專家,青海湖的鳥沒有他不懂的!”吳恆飛說。侯元生連連擺手,“我就是個‘土專家’。保護區與各科研院所和機構合作,青海湖的鳥類保護越來越科學專業,我們是拜師學藝!”

護鳥,侯元生已經幹了快30年。“現在的裝備比以前好太多了!以前我們扛的望遠鏡,裝在木頭箱子裡,幾十斤重不說,成像還模糊,要看清楚就得靠腿往深處走。冬天有幾次掉進湖水裡,一爬出來水瞬間凍成冰,送我一身‘銀鎧甲’。”

在去年的水鳥觀測工作中,侯元生對原有觀測樣地、樣點進行了統一編號,確定10種生境類型,統一干擾類型、干擾強度信息的採集記錄,水鳥觀測工作進一步規範化、制度化。2018年共開展水鳥觀測9次,野外巡護54天,陸上巡查巡護6330公里,水上巡護220海里,很好地完成了水鳥觀測和巡查巡護工作。

侯元生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青海省優秀科普輔導員。每到假期,他就去學校和社區進行鳥類科普宣傳。他說:“科普教育還是得講究點方式方法,去年我讓低年級的孩子畫觀測到的鳥,讓高年級的孩子撰寫觀察報告,小傢伙們特別開心!”

在每個觀測樣點,侯元生總想多拍些照片:“拍得多一些,孩子們看到的就多一些。科普的意義遠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起保護動物、珍愛自然的意識,相當於種下了多少環保的種子啊。”

享受工作的同時,他也犯愁:“再過兩年我就該退休了,現在正努力培養新人。但整個保護區只有20名巡護員,還是希望再添點人手,護好這片鳥類的家園。”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07日 07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