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

齊桓公,姜姓,字小白,周莊王十二年至周褒王九年(前685年一前643年)在位,是春秋初年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桓公霸業的成功,固然與他本人才識膽略以及用人得當有關,而追根溯源,也是齊國幾代君臣苦心經營的結果。

齊國是西周元勳姜尚的封地。滅商之後,因姜尚出謀最多,功勞最大,周王便封他到東方營邱(今山東臨淄)做齊國諸侯。姜尚尊重當地民俗,發展齊國近海優勢,交通工商,漁鹽之利,得天獨厚,很快國勢強盛,民心歸齊。周齊原有世代姻親之好,成王時進而又授齊更多土地。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南近淮南河,北到無棣(今遼寧西部),這廣大區域的侯國部落,均屈姜尚節制,齊國又獲得對諸侯的征伐之權,成為東方大國。

"

齊桓公,姜姓,字小白,周莊王十二年至周褒王九年(前685年一前643年)在位,是春秋初年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桓公霸業的成功,固然與他本人才識膽略以及用人得當有關,而追根溯源,也是齊國幾代君臣苦心經營的結果。

齊國是西周元勳姜尚的封地。滅商之後,因姜尚出謀最多,功勞最大,周王便封他到東方營邱(今山東臨淄)做齊國諸侯。姜尚尊重當地民俗,發展齊國近海優勢,交通工商,漁鹽之利,得天獨厚,很快國勢強盛,民心歸齊。周齊原有世代姻親之好,成王時進而又授齊更多土地。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南近淮南河,北到無棣(今遼寧西部),這廣大區域的侯國部落,均屈姜尚節制,齊國又獲得對諸侯的征伐之權,成為東方大國。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齊桓公

鄭武公元年(前770年),周平王即位,鎬京被戎族劫掠一空,關中地區人口銳減,荒涼蕭條,形勢嚴峻,軍隊也已潰散,只得將周朝國都從關中鎬京遷到雒邑(今洛陽)。平王東遷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王室,區域狹小,力晝薄弱,天子自有的土地己所存無幾。周王地小貢少,名義上保留“天下共主”的地位,卻根本無力指揮諸侯。有的諸侯名曰“尊王”,實際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爭奪霸主之權;有的諸侯則公然與周王作戰。王室衰微與大國爭霸,構成了東周前期即春秋時期政治形勢的基本特點。爭霸的實質是迫使各國向霸主貢賦, 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春秋初年,中原地區的鄭國一度頗有起色,小霸一時,終因國力有限而未成大氣候。此時,晉國長期內亂,秦國偏隅西方,楚國盤垣千江漢流域,只有齊國是東方大國,地廣物豐,具備稱霸條件。齊櫃公登位後,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改革,實力大增,最後成為中原霸主。

桓公之父是齊釐公,哥哥諸兒是齊襄公。襄公在位時,害死魯恆公,壓服有長期姻親關係的魯國,又插手鄭國的內亂,等鄭莊公去世,齊國已有稱雄諸侯之勢。齊襄公雖小有謀略,但生活糜爛,荒淫無道,行無準則,對臣屬暴虐,終於使國家出現大亂徵兆。為了不陷入齊國內亂的璇渦,齊襄公的兩個弟弟都逃出齊國避禍。公子糾在管仲、召忽的輔佐下逃到魯國(今山東曲阜),公子小白在鮑叔牙輔佐下逃到莒國(今山東營縣)。

周莊王十一年(前686年),齊國內亂髮生。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聯合大夫連稱、管至父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次年,無知被雍林(齊大夫)殺死。齊國一時出現國無君主的局面。齊國貴族高氏、國氏派人到莒,請公子小白回齊;魯莊公也速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和管仲回國。從路程看,苗國距齊國比魯國近,管仲怕君位被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先帶領人馬去攔阻小白一行。管仲趕到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守候,等公子小白車隊一到,便對準小白射了一箭。箭正巧射中小白的銅衣帶鉤,緊急關頭,小白機智地偽裝中箭,僵臥車上。竟然騙過了才智超人的管仲。鮑叔牙下令驅車速奔,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國都臨淄。管仲以為小白已死,便不再追趕;護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也以為對手已除,就放慢行進速度,六天後才到達齊國。

在大貴族高氏、國氏家族支持下,小白當了齊國君主,這就是齊桓公。他立即派軍隊阻擋護送公子糾的魯軍。魯國很不甘心,一直企圖趕桓公下臺,以公子糾取而代之。公元前685年秋天,齊魯兩軍會戰於乾時(今山東博興縣南),魯軍大敗,連魯莊公的戰車都落入齊軍手中,退路被截斷,魯國的汶陽(今山東寧陽縣北)也被齊軍奪去。齊國派使者送信給魯國,提出: “子糾是齊君兄弟,不忍心親手殺他,請魯國代為處置;管仲和召忽是齊君的仇人,齊君要親自殺他們解恨,請魯君將他們押送齊國。如不答應,齊國對魯國就要採取軍事動。“魯莊公不敢公開與齊國抗命,只好殺死公子糾。召忽自殺。魯國的施伯深知管仲的才能,警告魯莊公說:“ 齊國要管仲回去,並非想殺死他,而是要重用他。管仲一旦任用,必將威脅魯國,不如殺了他,把屍首交給齊國。”魯莊公不敢,便用囚車裝押管仲去齊。

作為公子糾的謀士、齊桓公的政敵,管仲返齊當然凶多吉少。齊桓公發兵攻魯時,確實想擒拿管仲以報一箭之仇,經鮑叔牙勸說利害後,才改變初衷。鮑叔牙深切瞭解管仲有輔佐國君完成霸業的相才,也明知桓公對管仲有惱恨之心,但他不避嫌疑,冒著危險力薦管仲。他諫勸桓公說:“您如果要治理好齊國,有我和高氏、國氏相助就可成功;您如果要稱霸諸侯,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國主事,哪國就可以成大業。您千萬不能失去他。”鮑叔牙同齊桓公共過患難,深得信任,照說坐享高官厚祿、忠心輔助治國也就可以了。但他最關心的是齊國的強盛和霸業,也最清楚這離不開雄才大略的管仲。為了說服桓公,鮑叔牙又進一步用對比自己的方法,稱頌管仲確是難得的人才,他說:“我有五點不如管仲:寬惠愛民不如他;治國而不失權柄不如他;忠信可贏得百姓不如他;制禮儀而推行四方不如他;擔任主帥可以使士卒勇氣倍增不如他。國君您如能重用他,一定能使齊國成就大業。”桓公說:“可就是他差點用箭射死了我。”鮑叔牙說:“那是他為了主人利益才幹的。如果您能僥恕他讓他回齊國,他同樣會把您當成主人而效力的。”

權衡利弊,比較得失,齊桓公決定放下私仇,不計前嫌,接受鮑叔牙的舉薦,隆重地迎接管仲返回並任命他為卿,位在鮑叔牙之上。重用管仲,是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一著。管仲出身低微,當過商人、軍士,屬於士的行列,能當上大國卿相,反映出春秋初期宗法制度的動搖。鮑叔牙一心為齊,舉薦賢才,自己甘居下屬的品德,難能可貴。桓公破格起用原是公敵私仇的管仲,表明稱霸前的齊君,不僅虛心納諫,膽識過人,而且確實具有知人善任、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度。桓公之明、鮑叔牙之賢和管仲之才,這三者的結合,使齊國的政風民氣在春秋初期大放異彩。

不過,桓公對管仲並不是一開始就言聽計從的。當桓公見魯國練兵造戈,準備攻齊時,便想先發制人進攻魯國,管仲勸阻說:國家尚未安定,不能動兵攻魯。桓公不聽,結果被魯國的曹劌在長勺打得大敗。桓公更恨魯國,又派人到宋國借兵,宋閔公派南宮萬長幫助齊國攻魯,不料齊軍再次大敗,南宮當了魯國的俘虜。軍事上連續失利,使桓公認識到管仲預見的高明,增強了對管仲的信賴。在鮑叔牙、高侵等重臣幫助下,桓公採納了管仲的建議,在齊國成功地進行了經濟、內政、軍事幾方面的改革。

"

齊桓公,姜姓,字小白,周莊王十二年至周褒王九年(前685年一前643年)在位,是春秋初年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桓公霸業的成功,固然與他本人才識膽略以及用人得當有關,而追根溯源,也是齊國幾代君臣苦心經營的結果。

齊國是西周元勳姜尚的封地。滅商之後,因姜尚出謀最多,功勞最大,周王便封他到東方營邱(今山東臨淄)做齊國諸侯。姜尚尊重當地民俗,發展齊國近海優勢,交通工商,漁鹽之利,得天獨厚,很快國勢強盛,民心歸齊。周齊原有世代姻親之好,成王時進而又授齊更多土地。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南近淮南河,北到無棣(今遼寧西部),這廣大區域的侯國部落,均屈姜尚節制,齊國又獲得對諸侯的征伐之權,成為東方大國。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齊桓公

鄭武公元年(前770年),周平王即位,鎬京被戎族劫掠一空,關中地區人口銳減,荒涼蕭條,形勢嚴峻,軍隊也已潰散,只得將周朝國都從關中鎬京遷到雒邑(今洛陽)。平王東遷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王室,區域狹小,力晝薄弱,天子自有的土地己所存無幾。周王地小貢少,名義上保留“天下共主”的地位,卻根本無力指揮諸侯。有的諸侯名曰“尊王”,實際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爭奪霸主之權;有的諸侯則公然與周王作戰。王室衰微與大國爭霸,構成了東周前期即春秋時期政治形勢的基本特點。爭霸的實質是迫使各國向霸主貢賦, 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春秋初年,中原地區的鄭國一度頗有起色,小霸一時,終因國力有限而未成大氣候。此時,晉國長期內亂,秦國偏隅西方,楚國盤垣千江漢流域,只有齊國是東方大國,地廣物豐,具備稱霸條件。齊櫃公登位後,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改革,實力大增,最後成為中原霸主。

桓公之父是齊釐公,哥哥諸兒是齊襄公。襄公在位時,害死魯恆公,壓服有長期姻親關係的魯國,又插手鄭國的內亂,等鄭莊公去世,齊國已有稱雄諸侯之勢。齊襄公雖小有謀略,但生活糜爛,荒淫無道,行無準則,對臣屬暴虐,終於使國家出現大亂徵兆。為了不陷入齊國內亂的璇渦,齊襄公的兩個弟弟都逃出齊國避禍。公子糾在管仲、召忽的輔佐下逃到魯國(今山東曲阜),公子小白在鮑叔牙輔佐下逃到莒國(今山東營縣)。

周莊王十一年(前686年),齊國內亂髮生。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聯合大夫連稱、管至父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次年,無知被雍林(齊大夫)殺死。齊國一時出現國無君主的局面。齊國貴族高氏、國氏派人到莒,請公子小白回齊;魯莊公也速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和管仲回國。從路程看,苗國距齊國比魯國近,管仲怕君位被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先帶領人馬去攔阻小白一行。管仲趕到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守候,等公子小白車隊一到,便對準小白射了一箭。箭正巧射中小白的銅衣帶鉤,緊急關頭,小白機智地偽裝中箭,僵臥車上。竟然騙過了才智超人的管仲。鮑叔牙下令驅車速奔,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國都臨淄。管仲以為小白已死,便不再追趕;護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也以為對手已除,就放慢行進速度,六天後才到達齊國。

在大貴族高氏、國氏家族支持下,小白當了齊國君主,這就是齊桓公。他立即派軍隊阻擋護送公子糾的魯軍。魯國很不甘心,一直企圖趕桓公下臺,以公子糾取而代之。公元前685年秋天,齊魯兩軍會戰於乾時(今山東博興縣南),魯軍大敗,連魯莊公的戰車都落入齊軍手中,退路被截斷,魯國的汶陽(今山東寧陽縣北)也被齊軍奪去。齊國派使者送信給魯國,提出: “子糾是齊君兄弟,不忍心親手殺他,請魯國代為處置;管仲和召忽是齊君的仇人,齊君要親自殺他們解恨,請魯君將他們押送齊國。如不答應,齊國對魯國就要採取軍事動。“魯莊公不敢公開與齊國抗命,只好殺死公子糾。召忽自殺。魯國的施伯深知管仲的才能,警告魯莊公說:“ 齊國要管仲回去,並非想殺死他,而是要重用他。管仲一旦任用,必將威脅魯國,不如殺了他,把屍首交給齊國。”魯莊公不敢,便用囚車裝押管仲去齊。

作為公子糾的謀士、齊桓公的政敵,管仲返齊當然凶多吉少。齊桓公發兵攻魯時,確實想擒拿管仲以報一箭之仇,經鮑叔牙勸說利害後,才改變初衷。鮑叔牙深切瞭解管仲有輔佐國君完成霸業的相才,也明知桓公對管仲有惱恨之心,但他不避嫌疑,冒著危險力薦管仲。他諫勸桓公說:“您如果要治理好齊國,有我和高氏、國氏相助就可成功;您如果要稱霸諸侯,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國主事,哪國就可以成大業。您千萬不能失去他。”鮑叔牙同齊桓公共過患難,深得信任,照說坐享高官厚祿、忠心輔助治國也就可以了。但他最關心的是齊國的強盛和霸業,也最清楚這離不開雄才大略的管仲。為了說服桓公,鮑叔牙又進一步用對比自己的方法,稱頌管仲確是難得的人才,他說:“我有五點不如管仲:寬惠愛民不如他;治國而不失權柄不如他;忠信可贏得百姓不如他;制禮儀而推行四方不如他;擔任主帥可以使士卒勇氣倍增不如他。國君您如能重用他,一定能使齊國成就大業。”桓公說:“可就是他差點用箭射死了我。”鮑叔牙說:“那是他為了主人利益才幹的。如果您能僥恕他讓他回齊國,他同樣會把您當成主人而效力的。”

權衡利弊,比較得失,齊桓公決定放下私仇,不計前嫌,接受鮑叔牙的舉薦,隆重地迎接管仲返回並任命他為卿,位在鮑叔牙之上。重用管仲,是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一著。管仲出身低微,當過商人、軍士,屬於士的行列,能當上大國卿相,反映出春秋初期宗法制度的動搖。鮑叔牙一心為齊,舉薦賢才,自己甘居下屬的品德,難能可貴。桓公破格起用原是公敵私仇的管仲,表明稱霸前的齊君,不僅虛心納諫,膽識過人,而且確實具有知人善任、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度。桓公之明、鮑叔牙之賢和管仲之才,這三者的結合,使齊國的政風民氣在春秋初期大放異彩。

不過,桓公對管仲並不是一開始就言聽計從的。當桓公見魯國練兵造戈,準備攻齊時,便想先發制人進攻魯國,管仲勸阻說:國家尚未安定,不能動兵攻魯。桓公不聽,結果被魯國的曹劌在長勺打得大敗。桓公更恨魯國,又派人到宋國借兵,宋閔公派南宮萬長幫助齊國攻魯,不料齊軍再次大敗,南宮當了魯國的俘虜。軍事上連續失利,使桓公認識到管仲預見的高明,增強了對管仲的信賴。在鮑叔牙、高侵等重臣幫助下,桓公採納了管仲的建議,在齊國成功地進行了經濟、內政、軍事幾方面的改革。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經濟改革,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改革賦稅制度,由國家直接管理經濟,增加財源。充分發揮齊國多山近海,盛產鹽鐵的地理優勢,齊桓公設置鐵官、鹽官,主持開礦冶鐵和海水煮鹽,並由鐵官組織大批工匠製造鐵工具。在我國曆史上,由政府提倡並組織開礦鍊鐵,齊國是首開先例。它也因此成為春秋前期使用鐵器較早較普遍的國家。煮鹽和冶鐵,不僅開拓了財源,也促進了農業生產。齊國土地開墾量增多,農業技術提高,呈現出“膏壤千里宜桑麻”的景象。同時制定“相地而衰徵”的賦稅制度,即根據土地肥獵的等級確定賦稅的輕重,使國家對各地賦稅徵收相對平衡,以緩和社會矛盾。齊地絲織業本來就相當發達,由於政府倡導,絲織品的產量質量都大有提商。齊國生產的鐵器、鹽、絲織品供應中原各國,商業繁榮興旺。齊國還設覺“輕重九府”,根據年成豐歉和人民衙求鑄造貨幣,收散貨物,以調劑物價的貴賤,達到通貨積財、增加國家收入的目的。齊國的經濟改革措施,為稱霸諸侯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內政方面,齊桓公首先做的一條是延聘人才,先後招納有才能的遊士八十人,以代替傳統的世卿制度。對招來之士給予車馬衣裘財幣,周流四方,號召天下賢士來齊。其次,讓士、農、工、商四種不同身份的人分區居住,世代操持本業,不得自由遷移,以保持國家安定。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工商專心本業,不服兵役;士鄉即農鄉,士的土地由農人耕種,士成為基本脫離生產的專職武士。第三,立三官制度:官吏中立三宰,手工業工人中立三族,市井立三鄉;三衡官管山林,三虞官管川澤。第四,士農鄉每五家定為一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軌、裡、連、鄉都設有行政負責人。

軍事方面,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戰爭時,每家出一個壯丁,原來行政的劃分又變成軍隊的編制:因五家為軌,所以五個士兵為一伍,十軌為裡,五十人為小戎;四里為連,二百人稱一卒,十連為鄉,二千人為一旅。各級行政負責人又成為軍事將官,十五鄉就是十五旅,每五旅合一軍,全國共三軍。每軍一萬人,他們平時聚居在一個地區,家戶相連,互為鄉鄰,戰時則組成同生死的戰鬥集體。齊梪公統率一軍,兩大貴族國氏、商氏各領一軍。每年春秋時節,狩獵練兵。這一政策,使軍隊成為直接掌握在國君手中的武裝力量。兵民合一,兵政合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經過四年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增強。

周釐王元年(前681年),齊桓公依仗雄厚的實力,開始對外擴張,打出的旗號是“尊王攘夷”。當時,公開奪取天子權力,會惹起諸侯的聯合反對。“尊王(周天子)”可從道義上得到諸侯國的同情和支持;“攘夷”,一方面明確提出阻攔嚴重威脅中原各國安全的北方少數族山戎和狄人,另一方面暗中遏止從江漢極力向北擴張的楚國(楚國不是西周初年分封之國,被看作是蠻夷之邦),這是中原諸國的共同心願。齊桓公首先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適應華夏諸侯各國團結驅逐夷狄勢力的要求,使他在大國爭霸角逐中,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齊桓公借周王的號令將一批聽命的諸侯團結在齊國周圍,又將一批抗命的諸侯壓服吞滅。

周莊王十三年(前684年),齊桓公小試鋒芒,滅了不尊重自己的譚國。兩年之後,借宋國大臣殺死宋閔公,宋國發生內亂的機會,開始公開出頭號令諸侯。齊桓公先派遣使臣朝見周王,請周王定宋國君位。周王委託桓公代理此事。於是在周釐王元年,桓公便邀請宋、魯、陳、蔡、衛、鄭、郟等國諸侯,三月初到北杏(今山東東阿縣附近)會盟,協商平定宋亂。到會的只有齊、宋、陳、蔡、朱、邾五國,魯國不肯參加,宋國又提前退出盟會。這次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由諸侯國主持的天下會盟,氣氛冷落。當年冬天,齊桓公就以抗王命不參加北杏盟會為理由,討伐多年來關係緊張的魯國。魯莊公兵敗後,齊桓公迫使他讓出遂邑,才答應在柯地會盟解決爭端。

齊魯兩國君主在柯地敝血會盟時,魯將曹沫手執匕首衝到壇前,一把抓住齊桓公,要求齊國退回侵佔魯國的地方。在匕首威逼下,桓公只好同意了。會盟結束後,櫃公後悔不已,打算設法殺死曹沫以雪盟會上的恥辱,也不歸還所佔的行國地方。管仲勸桓公要從大處著眼,說:“您的想法不太合適,為貪圖小利和出一時之氣而失信於諸侯,將會失去天下人的支持,還是遵照約定歸還吧!“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諫勸,退還魯國的土地,結果桓公恪守信用的名聲傳遍中原各國,推進了霸業的發展。桓公又以奉周王命的名義討伐宋國,宋國一面派使臣送厚禮給周王,一面向齊桓公承認不參加北杏會盟的錯誤。這樣,周釐王三年(前679年),宋、魯、陳、蔡、衛、曹、邾等七國參加了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承認桓公的盟主地位。這是齊國稱霸春秋的開始。

"

齊桓公,姜姓,字小白,周莊王十二年至周褒王九年(前685年一前643年)在位,是春秋初年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桓公霸業的成功,固然與他本人才識膽略以及用人得當有關,而追根溯源,也是齊國幾代君臣苦心經營的結果。

齊國是西周元勳姜尚的封地。滅商之後,因姜尚出謀最多,功勞最大,周王便封他到東方營邱(今山東臨淄)做齊國諸侯。姜尚尊重當地民俗,發展齊國近海優勢,交通工商,漁鹽之利,得天獨厚,很快國勢強盛,民心歸齊。周齊原有世代姻親之好,成王時進而又授齊更多土地。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南近淮南河,北到無棣(今遼寧西部),這廣大區域的侯國部落,均屈姜尚節制,齊國又獲得對諸侯的征伐之權,成為東方大國。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齊桓公

鄭武公元年(前770年),周平王即位,鎬京被戎族劫掠一空,關中地區人口銳減,荒涼蕭條,形勢嚴峻,軍隊也已潰散,只得將周朝國都從關中鎬京遷到雒邑(今洛陽)。平王東遷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王室,區域狹小,力晝薄弱,天子自有的土地己所存無幾。周王地小貢少,名義上保留“天下共主”的地位,卻根本無力指揮諸侯。有的諸侯名曰“尊王”,實際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爭奪霸主之權;有的諸侯則公然與周王作戰。王室衰微與大國爭霸,構成了東周前期即春秋時期政治形勢的基本特點。爭霸的實質是迫使各國向霸主貢賦, 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春秋初年,中原地區的鄭國一度頗有起色,小霸一時,終因國力有限而未成大氣候。此時,晉國長期內亂,秦國偏隅西方,楚國盤垣千江漢流域,只有齊國是東方大國,地廣物豐,具備稱霸條件。齊櫃公登位後,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改革,實力大增,最後成為中原霸主。

桓公之父是齊釐公,哥哥諸兒是齊襄公。襄公在位時,害死魯恆公,壓服有長期姻親關係的魯國,又插手鄭國的內亂,等鄭莊公去世,齊國已有稱雄諸侯之勢。齊襄公雖小有謀略,但生活糜爛,荒淫無道,行無準則,對臣屬暴虐,終於使國家出現大亂徵兆。為了不陷入齊國內亂的璇渦,齊襄公的兩個弟弟都逃出齊國避禍。公子糾在管仲、召忽的輔佐下逃到魯國(今山東曲阜),公子小白在鮑叔牙輔佐下逃到莒國(今山東營縣)。

周莊王十一年(前686年),齊國內亂髮生。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聯合大夫連稱、管至父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次年,無知被雍林(齊大夫)殺死。齊國一時出現國無君主的局面。齊國貴族高氏、國氏派人到莒,請公子小白回齊;魯莊公也速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和管仲回國。從路程看,苗國距齊國比魯國近,管仲怕君位被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先帶領人馬去攔阻小白一行。管仲趕到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守候,等公子小白車隊一到,便對準小白射了一箭。箭正巧射中小白的銅衣帶鉤,緊急關頭,小白機智地偽裝中箭,僵臥車上。竟然騙過了才智超人的管仲。鮑叔牙下令驅車速奔,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國都臨淄。管仲以為小白已死,便不再追趕;護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也以為對手已除,就放慢行進速度,六天後才到達齊國。

在大貴族高氏、國氏家族支持下,小白當了齊國君主,這就是齊桓公。他立即派軍隊阻擋護送公子糾的魯軍。魯國很不甘心,一直企圖趕桓公下臺,以公子糾取而代之。公元前685年秋天,齊魯兩軍會戰於乾時(今山東博興縣南),魯軍大敗,連魯莊公的戰車都落入齊軍手中,退路被截斷,魯國的汶陽(今山東寧陽縣北)也被齊軍奪去。齊國派使者送信給魯國,提出: “子糾是齊君兄弟,不忍心親手殺他,請魯國代為處置;管仲和召忽是齊君的仇人,齊君要親自殺他們解恨,請魯君將他們押送齊國。如不答應,齊國對魯國就要採取軍事動。“魯莊公不敢公開與齊國抗命,只好殺死公子糾。召忽自殺。魯國的施伯深知管仲的才能,警告魯莊公說:“ 齊國要管仲回去,並非想殺死他,而是要重用他。管仲一旦任用,必將威脅魯國,不如殺了他,把屍首交給齊國。”魯莊公不敢,便用囚車裝押管仲去齊。

作為公子糾的謀士、齊桓公的政敵,管仲返齊當然凶多吉少。齊桓公發兵攻魯時,確實想擒拿管仲以報一箭之仇,經鮑叔牙勸說利害後,才改變初衷。鮑叔牙深切瞭解管仲有輔佐國君完成霸業的相才,也明知桓公對管仲有惱恨之心,但他不避嫌疑,冒著危險力薦管仲。他諫勸桓公說:“您如果要治理好齊國,有我和高氏、國氏相助就可成功;您如果要稱霸諸侯,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國主事,哪國就可以成大業。您千萬不能失去他。”鮑叔牙同齊桓公共過患難,深得信任,照說坐享高官厚祿、忠心輔助治國也就可以了。但他最關心的是齊國的強盛和霸業,也最清楚這離不開雄才大略的管仲。為了說服桓公,鮑叔牙又進一步用對比自己的方法,稱頌管仲確是難得的人才,他說:“我有五點不如管仲:寬惠愛民不如他;治國而不失權柄不如他;忠信可贏得百姓不如他;制禮儀而推行四方不如他;擔任主帥可以使士卒勇氣倍增不如他。國君您如能重用他,一定能使齊國成就大業。”桓公說:“可就是他差點用箭射死了我。”鮑叔牙說:“那是他為了主人利益才幹的。如果您能僥恕他讓他回齊國,他同樣會把您當成主人而效力的。”

權衡利弊,比較得失,齊桓公決定放下私仇,不計前嫌,接受鮑叔牙的舉薦,隆重地迎接管仲返回並任命他為卿,位在鮑叔牙之上。重用管仲,是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一著。管仲出身低微,當過商人、軍士,屬於士的行列,能當上大國卿相,反映出春秋初期宗法制度的動搖。鮑叔牙一心為齊,舉薦賢才,自己甘居下屬的品德,難能可貴。桓公破格起用原是公敵私仇的管仲,表明稱霸前的齊君,不僅虛心納諫,膽識過人,而且確實具有知人善任、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度。桓公之明、鮑叔牙之賢和管仲之才,這三者的結合,使齊國的政風民氣在春秋初期大放異彩。

不過,桓公對管仲並不是一開始就言聽計從的。當桓公見魯國練兵造戈,準備攻齊時,便想先發制人進攻魯國,管仲勸阻說:國家尚未安定,不能動兵攻魯。桓公不聽,結果被魯國的曹劌在長勺打得大敗。桓公更恨魯國,又派人到宋國借兵,宋閔公派南宮萬長幫助齊國攻魯,不料齊軍再次大敗,南宮當了魯國的俘虜。軍事上連續失利,使桓公認識到管仲預見的高明,增強了對管仲的信賴。在鮑叔牙、高侵等重臣幫助下,桓公採納了管仲的建議,在齊國成功地進行了經濟、內政、軍事幾方面的改革。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經濟改革,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改革賦稅制度,由國家直接管理經濟,增加財源。充分發揮齊國多山近海,盛產鹽鐵的地理優勢,齊桓公設置鐵官、鹽官,主持開礦冶鐵和海水煮鹽,並由鐵官組織大批工匠製造鐵工具。在我國曆史上,由政府提倡並組織開礦鍊鐵,齊國是首開先例。它也因此成為春秋前期使用鐵器較早較普遍的國家。煮鹽和冶鐵,不僅開拓了財源,也促進了農業生產。齊國土地開墾量增多,農業技術提高,呈現出“膏壤千里宜桑麻”的景象。同時制定“相地而衰徵”的賦稅制度,即根據土地肥獵的等級確定賦稅的輕重,使國家對各地賦稅徵收相對平衡,以緩和社會矛盾。齊地絲織業本來就相當發達,由於政府倡導,絲織品的產量質量都大有提商。齊國生產的鐵器、鹽、絲織品供應中原各國,商業繁榮興旺。齊國還設覺“輕重九府”,根據年成豐歉和人民衙求鑄造貨幣,收散貨物,以調劑物價的貴賤,達到通貨積財、增加國家收入的目的。齊國的經濟改革措施,為稱霸諸侯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內政方面,齊桓公首先做的一條是延聘人才,先後招納有才能的遊士八十人,以代替傳統的世卿制度。對招來之士給予車馬衣裘財幣,周流四方,號召天下賢士來齊。其次,讓士、農、工、商四種不同身份的人分區居住,世代操持本業,不得自由遷移,以保持國家安定。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工商專心本業,不服兵役;士鄉即農鄉,士的土地由農人耕種,士成為基本脫離生產的專職武士。第三,立三官制度:官吏中立三宰,手工業工人中立三族,市井立三鄉;三衡官管山林,三虞官管川澤。第四,士農鄉每五家定為一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軌、裡、連、鄉都設有行政負責人。

軍事方面,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戰爭時,每家出一個壯丁,原來行政的劃分又變成軍隊的編制:因五家為軌,所以五個士兵為一伍,十軌為裡,五十人為小戎;四里為連,二百人稱一卒,十連為鄉,二千人為一旅。各級行政負責人又成為軍事將官,十五鄉就是十五旅,每五旅合一軍,全國共三軍。每軍一萬人,他們平時聚居在一個地區,家戶相連,互為鄉鄰,戰時則組成同生死的戰鬥集體。齊梪公統率一軍,兩大貴族國氏、商氏各領一軍。每年春秋時節,狩獵練兵。這一政策,使軍隊成為直接掌握在國君手中的武裝力量。兵民合一,兵政合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經過四年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增強。

周釐王元年(前681年),齊桓公依仗雄厚的實力,開始對外擴張,打出的旗號是“尊王攘夷”。當時,公開奪取天子權力,會惹起諸侯的聯合反對。“尊王(周天子)”可從道義上得到諸侯國的同情和支持;“攘夷”,一方面明確提出阻攔嚴重威脅中原各國安全的北方少數族山戎和狄人,另一方面暗中遏止從江漢極力向北擴張的楚國(楚國不是西周初年分封之國,被看作是蠻夷之邦),這是中原諸國的共同心願。齊桓公首先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適應華夏諸侯各國團結驅逐夷狄勢力的要求,使他在大國爭霸角逐中,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齊桓公借周王的號令將一批聽命的諸侯團結在齊國周圍,又將一批抗命的諸侯壓服吞滅。

周莊王十三年(前684年),齊桓公小試鋒芒,滅了不尊重自己的譚國。兩年之後,借宋國大臣殺死宋閔公,宋國發生內亂的機會,開始公開出頭號令諸侯。齊桓公先派遣使臣朝見周王,請周王定宋國君位。周王委託桓公代理此事。於是在周釐王元年,桓公便邀請宋、魯、陳、蔡、衛、鄭、郟等國諸侯,三月初到北杏(今山東東阿縣附近)會盟,協商平定宋亂。到會的只有齊、宋、陳、蔡、朱、邾五國,魯國不肯參加,宋國又提前退出盟會。這次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由諸侯國主持的天下會盟,氣氛冷落。當年冬天,齊桓公就以抗王命不參加北杏盟會為理由,討伐多年來關係緊張的魯國。魯莊公兵敗後,齊桓公迫使他讓出遂邑,才答應在柯地會盟解決爭端。

齊魯兩國君主在柯地敝血會盟時,魯將曹沫手執匕首衝到壇前,一把抓住齊桓公,要求齊國退回侵佔魯國的地方。在匕首威逼下,桓公只好同意了。會盟結束後,櫃公後悔不已,打算設法殺死曹沫以雪盟會上的恥辱,也不歸還所佔的行國地方。管仲勸桓公要從大處著眼,說:“您的想法不太合適,為貪圖小利和出一時之氣而失信於諸侯,將會失去天下人的支持,還是遵照約定歸還吧!“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諫勸,退還魯國的土地,結果桓公恪守信用的名聲傳遍中原各國,推進了霸業的發展。桓公又以奉周王命的名義討伐宋國,宋國一面派使臣送厚禮給周王,一面向齊桓公承認不參加北杏會盟的錯誤。這樣,周釐王三年(前679年),宋、魯、陳、蔡、衛、曹、邾等七國參加了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承認桓公的盟主地位。這是齊國稱霸春秋的開始。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北方的山戎打進周初分封的姬姓國家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征,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盧龍縣)才收兵,渤海沿岸小國紛紛服從齊國的統治。燕莊公為感激救助之恩,親送桓公回國、難捨難分,竟一直送到齊國境內。齊桓公覺察後,根據周禮關於諸侯送諸侯不能出自己國境的規定,就地劃了一道溝,把溝北土地送給燕國,又勸燕莊公要象祖先召公那樣行仁政,按時向周王朝貢,保衛好北蜀。此後,燕國也尊齊國為盟主。各國諸侯聞聽此事,更加信服齊桓公。

接著桓公又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組織諸侯幾次救助被戎狄侵擾的邢國和衛國,並幫助邢、衛兩國修築新都,進一步提高了威望。北方戎狄的威脅基本解除後,齊桓公便致力於制服楚國勢力的北上。東周時期,楚國日強。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國君主自稱為王,在穩定江漢地區統治之後,逐步向北擴張,威脅周王室和中原各國的安全。楚成王想與齊,桓公爭霸,就發兵攻鄭。鄭國向齊國求救。當時,齊桓公正惱恨蔡國,因為桓公的一位夫人蔡姬得罪了桓公,被暫送蔡國後,蔡姬的哥哥蔡國的君主卻將蔡姬改嫁了楚成王。於是,齊桓公與諸侯商議,決定討伐蔡國,吸引楚國前去救助,而解除鄭國之圍。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檀公率齊、魯、宋、陳、衛、曹、鄭、許等八國軍隊征伐蔡國。擊敗蔡國後,齊桓公率各諸侯軍隊,以楚國不向周王進貢祭祀的包茅和周昭王淹死在漢水兩事相責,進兵楚國。楚國見齊桓公人多勢眾,即派屈完去講和。齊桓公見楚國實力雄厚,難以用武力征服,便答應議和。齊桓公與中原各國就在召陵和楚國立盟:雙方言歸於好,各自撤軍,楚國不再圍鄭國,以齊國為首的中原八國也解除對蔡的包圍;楚成王派屈完向周王進貢包茅,表示尊王。召陵之盟是華夏諸侯第一次聯合抗楚取得的成效,它迫使楚國暫時中止向中原擴張。

齊桓公北阻戎狄、南遏楚國獲得成功後,便公開插手周王室的王位之爭。周惠王想廢太子鄭,另立太子,齊桓公便出面力保太子鄭的地位。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聯合八國諸侯,以拜見太子為名在首止(今河南睢縣東)開會。周惠王無奈,只好讓太子鄭去首止同諸侯見面,等於公開肯定太子鄭的地位。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2年),惠王死,齊桓公在洮城(今山東濮城西南)召集八國諸侯相會,擁立太子鄭為王,這就是周襄王。襄王感激桓公,派人送去祭肉、弓箭和車子。齊桓公乘機以招待周王使者為名,在公元前651年,於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會盟諸侯。在盟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宣讀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患引向它國,不準乘別國有災難而不賣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婦女參與國事。盟約加強了各諸侯國的經濟協作,進一步維護宗法統治秩序。

桓公一生“九合諸侯”,葵丘之會是其中最盛大的一次,也是他霸業的頂點。葵丘會上,齊桓公為取得的霸主地位而陶醉,當著各國諸侯和周王使者的面,歷數自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功,表現得盛氣凌人、驕矜自負,使一些與會詔侯十分反感,開始有反叛的意思。葵丘會後,齊桓公自以為功德蓋世,競想去泰山舉行只有天子才可以搞的封禪大禮,誇功於天下。管仲多次諫勸無效,便說:古代帝王封禪必須要有珍禽怪獸出現才行,現在風凰、麒麟不見,嘉禾不生。還是等得到珍異祥瑞之物再去吧!”桓公這才勉強作罷。齊桓公的霸業從此便走下坡路了。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已在患病,他清醒地看到齊國潛伏的危險和桓公身邊醞釀的危機:年邁的桓公驕橫專斷,好色又愛聽吹捧,五個兒子都想繼位,一些奸佞卻受到寵信。為此,管仲曾勸桓公確立公子昭當太子,又勸桓公疏遠豎刁、易牙、開方這些佞人。桓公卻說,易牙把自己的孩子殺了給我吃,豎刁願受宮刑來伺候我,衛國公子開方寧屈遠離父母來靠近我,他們還不值得信任嗎?管仲說,這三個人殺骨肉,毀自身,棄父母的行為是違揹人之常情的,他們決不會愛別人,不會忠於你桓公。管仲的一片逆耳忠言,齊桓公半信半疑。後來管仲設法把豎刁、易牙驅趕出官,桓公競然幾年食不甘味、寢不安枕,總覺得管仲太過分。等管仲去世後,桓公又重用這三人,齊國的政事更加江河日下。

周襄王九年(前643年),七十三歲的齊桓公病重不起,易牙、豎刁等人假傳君命,隔絕內外。桓公在病榻上連杯水都喝不上。等他一死,易牙、豎刁便發動政變,殺了一批大臣,立公子無詭為國君。桓公的五個兒子為爭奪君位,各樹黨羽,大動干戈,竟無人過問桓公安葬的後事,屍體在床上擱置六十七天,屍蟲爬出了門窗。一代霸主死得如此淒涼,齊國的霸業就此中衰。

"

齊桓公,姜姓,字小白,周莊王十二年至周褒王九年(前685年一前643年)在位,是春秋初年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桓公霸業的成功,固然與他本人才識膽略以及用人得當有關,而追根溯源,也是齊國幾代君臣苦心經營的結果。

齊國是西周元勳姜尚的封地。滅商之後,因姜尚出謀最多,功勞最大,周王便封他到東方營邱(今山東臨淄)做齊國諸侯。姜尚尊重當地民俗,發展齊國近海優勢,交通工商,漁鹽之利,得天獨厚,很快國勢強盛,民心歸齊。周齊原有世代姻親之好,成王時進而又授齊更多土地。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南近淮南河,北到無棣(今遼寧西部),這廣大區域的侯國部落,均屈姜尚節制,齊國又獲得對諸侯的征伐之權,成為東方大國。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齊桓公

鄭武公元年(前770年),周平王即位,鎬京被戎族劫掠一空,關中地區人口銳減,荒涼蕭條,形勢嚴峻,軍隊也已潰散,只得將周朝國都從關中鎬京遷到雒邑(今洛陽)。平王東遷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王室,區域狹小,力晝薄弱,天子自有的土地己所存無幾。周王地小貢少,名義上保留“天下共主”的地位,卻根本無力指揮諸侯。有的諸侯名曰“尊王”,實際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爭奪霸主之權;有的諸侯則公然與周王作戰。王室衰微與大國爭霸,構成了東周前期即春秋時期政治形勢的基本特點。爭霸的實質是迫使各國向霸主貢賦, 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春秋初年,中原地區的鄭國一度頗有起色,小霸一時,終因國力有限而未成大氣候。此時,晉國長期內亂,秦國偏隅西方,楚國盤垣千江漢流域,只有齊國是東方大國,地廣物豐,具備稱霸條件。齊櫃公登位後,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改革,實力大增,最後成為中原霸主。

桓公之父是齊釐公,哥哥諸兒是齊襄公。襄公在位時,害死魯恆公,壓服有長期姻親關係的魯國,又插手鄭國的內亂,等鄭莊公去世,齊國已有稱雄諸侯之勢。齊襄公雖小有謀略,但生活糜爛,荒淫無道,行無準則,對臣屬暴虐,終於使國家出現大亂徵兆。為了不陷入齊國內亂的璇渦,齊襄公的兩個弟弟都逃出齊國避禍。公子糾在管仲、召忽的輔佐下逃到魯國(今山東曲阜),公子小白在鮑叔牙輔佐下逃到莒國(今山東營縣)。

周莊王十一年(前686年),齊國內亂髮生。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聯合大夫連稱、管至父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次年,無知被雍林(齊大夫)殺死。齊國一時出現國無君主的局面。齊國貴族高氏、國氏派人到莒,請公子小白回齊;魯莊公也速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和管仲回國。從路程看,苗國距齊國比魯國近,管仲怕君位被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先帶領人馬去攔阻小白一行。管仲趕到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守候,等公子小白車隊一到,便對準小白射了一箭。箭正巧射中小白的銅衣帶鉤,緊急關頭,小白機智地偽裝中箭,僵臥車上。竟然騙過了才智超人的管仲。鮑叔牙下令驅車速奔,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國都臨淄。管仲以為小白已死,便不再追趕;護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也以為對手已除,就放慢行進速度,六天後才到達齊國。

在大貴族高氏、國氏家族支持下,小白當了齊國君主,這就是齊桓公。他立即派軍隊阻擋護送公子糾的魯軍。魯國很不甘心,一直企圖趕桓公下臺,以公子糾取而代之。公元前685年秋天,齊魯兩軍會戰於乾時(今山東博興縣南),魯軍大敗,連魯莊公的戰車都落入齊軍手中,退路被截斷,魯國的汶陽(今山東寧陽縣北)也被齊軍奪去。齊國派使者送信給魯國,提出: “子糾是齊君兄弟,不忍心親手殺他,請魯國代為處置;管仲和召忽是齊君的仇人,齊君要親自殺他們解恨,請魯君將他們押送齊國。如不答應,齊國對魯國就要採取軍事動。“魯莊公不敢公開與齊國抗命,只好殺死公子糾。召忽自殺。魯國的施伯深知管仲的才能,警告魯莊公說:“ 齊國要管仲回去,並非想殺死他,而是要重用他。管仲一旦任用,必將威脅魯國,不如殺了他,把屍首交給齊國。”魯莊公不敢,便用囚車裝押管仲去齊。

作為公子糾的謀士、齊桓公的政敵,管仲返齊當然凶多吉少。齊桓公發兵攻魯時,確實想擒拿管仲以報一箭之仇,經鮑叔牙勸說利害後,才改變初衷。鮑叔牙深切瞭解管仲有輔佐國君完成霸業的相才,也明知桓公對管仲有惱恨之心,但他不避嫌疑,冒著危險力薦管仲。他諫勸桓公說:“您如果要治理好齊國,有我和高氏、國氏相助就可成功;您如果要稱霸諸侯,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國主事,哪國就可以成大業。您千萬不能失去他。”鮑叔牙同齊桓公共過患難,深得信任,照說坐享高官厚祿、忠心輔助治國也就可以了。但他最關心的是齊國的強盛和霸業,也最清楚這離不開雄才大略的管仲。為了說服桓公,鮑叔牙又進一步用對比自己的方法,稱頌管仲確是難得的人才,他說:“我有五點不如管仲:寬惠愛民不如他;治國而不失權柄不如他;忠信可贏得百姓不如他;制禮儀而推行四方不如他;擔任主帥可以使士卒勇氣倍增不如他。國君您如能重用他,一定能使齊國成就大業。”桓公說:“可就是他差點用箭射死了我。”鮑叔牙說:“那是他為了主人利益才幹的。如果您能僥恕他讓他回齊國,他同樣會把您當成主人而效力的。”

權衡利弊,比較得失,齊桓公決定放下私仇,不計前嫌,接受鮑叔牙的舉薦,隆重地迎接管仲返回並任命他為卿,位在鮑叔牙之上。重用管仲,是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一著。管仲出身低微,當過商人、軍士,屬於士的行列,能當上大國卿相,反映出春秋初期宗法制度的動搖。鮑叔牙一心為齊,舉薦賢才,自己甘居下屬的品德,難能可貴。桓公破格起用原是公敵私仇的管仲,表明稱霸前的齊君,不僅虛心納諫,膽識過人,而且確實具有知人善任、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度。桓公之明、鮑叔牙之賢和管仲之才,這三者的結合,使齊國的政風民氣在春秋初期大放異彩。

不過,桓公對管仲並不是一開始就言聽計從的。當桓公見魯國練兵造戈,準備攻齊時,便想先發制人進攻魯國,管仲勸阻說:國家尚未安定,不能動兵攻魯。桓公不聽,結果被魯國的曹劌在長勺打得大敗。桓公更恨魯國,又派人到宋國借兵,宋閔公派南宮萬長幫助齊國攻魯,不料齊軍再次大敗,南宮當了魯國的俘虜。軍事上連續失利,使桓公認識到管仲預見的高明,增強了對管仲的信賴。在鮑叔牙、高侵等重臣幫助下,桓公採納了管仲的建議,在齊國成功地進行了經濟、內政、軍事幾方面的改革。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經濟改革,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改革賦稅制度,由國家直接管理經濟,增加財源。充分發揮齊國多山近海,盛產鹽鐵的地理優勢,齊桓公設置鐵官、鹽官,主持開礦冶鐵和海水煮鹽,並由鐵官組織大批工匠製造鐵工具。在我國曆史上,由政府提倡並組織開礦鍊鐵,齊國是首開先例。它也因此成為春秋前期使用鐵器較早較普遍的國家。煮鹽和冶鐵,不僅開拓了財源,也促進了農業生產。齊國土地開墾量增多,農業技術提高,呈現出“膏壤千里宜桑麻”的景象。同時制定“相地而衰徵”的賦稅制度,即根據土地肥獵的等級確定賦稅的輕重,使國家對各地賦稅徵收相對平衡,以緩和社會矛盾。齊地絲織業本來就相當發達,由於政府倡導,絲織品的產量質量都大有提商。齊國生產的鐵器、鹽、絲織品供應中原各國,商業繁榮興旺。齊國還設覺“輕重九府”,根據年成豐歉和人民衙求鑄造貨幣,收散貨物,以調劑物價的貴賤,達到通貨積財、增加國家收入的目的。齊國的經濟改革措施,為稱霸諸侯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內政方面,齊桓公首先做的一條是延聘人才,先後招納有才能的遊士八十人,以代替傳統的世卿制度。對招來之士給予車馬衣裘財幣,周流四方,號召天下賢士來齊。其次,讓士、農、工、商四種不同身份的人分區居住,世代操持本業,不得自由遷移,以保持國家安定。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工商專心本業,不服兵役;士鄉即農鄉,士的土地由農人耕種,士成為基本脫離生產的專職武士。第三,立三官制度:官吏中立三宰,手工業工人中立三族,市井立三鄉;三衡官管山林,三虞官管川澤。第四,士農鄉每五家定為一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軌、裡、連、鄉都設有行政負責人。

軍事方面,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戰爭時,每家出一個壯丁,原來行政的劃分又變成軍隊的編制:因五家為軌,所以五個士兵為一伍,十軌為裡,五十人為小戎;四里為連,二百人稱一卒,十連為鄉,二千人為一旅。各級行政負責人又成為軍事將官,十五鄉就是十五旅,每五旅合一軍,全國共三軍。每軍一萬人,他們平時聚居在一個地區,家戶相連,互為鄉鄰,戰時則組成同生死的戰鬥集體。齊梪公統率一軍,兩大貴族國氏、商氏各領一軍。每年春秋時節,狩獵練兵。這一政策,使軍隊成為直接掌握在國君手中的武裝力量。兵民合一,兵政合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經過四年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增強。

周釐王元年(前681年),齊桓公依仗雄厚的實力,開始對外擴張,打出的旗號是“尊王攘夷”。當時,公開奪取天子權力,會惹起諸侯的聯合反對。“尊王(周天子)”可從道義上得到諸侯國的同情和支持;“攘夷”,一方面明確提出阻攔嚴重威脅中原各國安全的北方少數族山戎和狄人,另一方面暗中遏止從江漢極力向北擴張的楚國(楚國不是西周初年分封之國,被看作是蠻夷之邦),這是中原諸國的共同心願。齊桓公首先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適應華夏諸侯各國團結驅逐夷狄勢力的要求,使他在大國爭霸角逐中,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齊桓公借周王的號令將一批聽命的諸侯團結在齊國周圍,又將一批抗命的諸侯壓服吞滅。

周莊王十三年(前684年),齊桓公小試鋒芒,滅了不尊重自己的譚國。兩年之後,借宋國大臣殺死宋閔公,宋國發生內亂的機會,開始公開出頭號令諸侯。齊桓公先派遣使臣朝見周王,請周王定宋國君位。周王委託桓公代理此事。於是在周釐王元年,桓公便邀請宋、魯、陳、蔡、衛、鄭、郟等國諸侯,三月初到北杏(今山東東阿縣附近)會盟,協商平定宋亂。到會的只有齊、宋、陳、蔡、朱、邾五國,魯國不肯參加,宋國又提前退出盟會。這次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由諸侯國主持的天下會盟,氣氛冷落。當年冬天,齊桓公就以抗王命不參加北杏盟會為理由,討伐多年來關係緊張的魯國。魯莊公兵敗後,齊桓公迫使他讓出遂邑,才答應在柯地會盟解決爭端。

齊魯兩國君主在柯地敝血會盟時,魯將曹沫手執匕首衝到壇前,一把抓住齊桓公,要求齊國退回侵佔魯國的地方。在匕首威逼下,桓公只好同意了。會盟結束後,櫃公後悔不已,打算設法殺死曹沫以雪盟會上的恥辱,也不歸還所佔的行國地方。管仲勸桓公要從大處著眼,說:“您的想法不太合適,為貪圖小利和出一時之氣而失信於諸侯,將會失去天下人的支持,還是遵照約定歸還吧!“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諫勸,退還魯國的土地,結果桓公恪守信用的名聲傳遍中原各國,推進了霸業的發展。桓公又以奉周王命的名義討伐宋國,宋國一面派使臣送厚禮給周王,一面向齊桓公承認不參加北杏會盟的錯誤。這樣,周釐王三年(前679年),宋、魯、陳、蔡、衛、曹、邾等七國參加了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承認桓公的盟主地位。這是齊國稱霸春秋的開始。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北方的山戎打進周初分封的姬姓國家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征,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盧龍縣)才收兵,渤海沿岸小國紛紛服從齊國的統治。燕莊公為感激救助之恩,親送桓公回國、難捨難分,竟一直送到齊國境內。齊桓公覺察後,根據周禮關於諸侯送諸侯不能出自己國境的規定,就地劃了一道溝,把溝北土地送給燕國,又勸燕莊公要象祖先召公那樣行仁政,按時向周王朝貢,保衛好北蜀。此後,燕國也尊齊國為盟主。各國諸侯聞聽此事,更加信服齊桓公。

接著桓公又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組織諸侯幾次救助被戎狄侵擾的邢國和衛國,並幫助邢、衛兩國修築新都,進一步提高了威望。北方戎狄的威脅基本解除後,齊桓公便致力於制服楚國勢力的北上。東周時期,楚國日強。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國君主自稱為王,在穩定江漢地區統治之後,逐步向北擴張,威脅周王室和中原各國的安全。楚成王想與齊,桓公爭霸,就發兵攻鄭。鄭國向齊國求救。當時,齊桓公正惱恨蔡國,因為桓公的一位夫人蔡姬得罪了桓公,被暫送蔡國後,蔡姬的哥哥蔡國的君主卻將蔡姬改嫁了楚成王。於是,齊桓公與諸侯商議,決定討伐蔡國,吸引楚國前去救助,而解除鄭國之圍。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檀公率齊、魯、宋、陳、衛、曹、鄭、許等八國軍隊征伐蔡國。擊敗蔡國後,齊桓公率各諸侯軍隊,以楚國不向周王進貢祭祀的包茅和周昭王淹死在漢水兩事相責,進兵楚國。楚國見齊桓公人多勢眾,即派屈完去講和。齊桓公見楚國實力雄厚,難以用武力征服,便答應議和。齊桓公與中原各國就在召陵和楚國立盟:雙方言歸於好,各自撤軍,楚國不再圍鄭國,以齊國為首的中原八國也解除對蔡的包圍;楚成王派屈完向周王進貢包茅,表示尊王。召陵之盟是華夏諸侯第一次聯合抗楚取得的成效,它迫使楚國暫時中止向中原擴張。

齊桓公北阻戎狄、南遏楚國獲得成功後,便公開插手周王室的王位之爭。周惠王想廢太子鄭,另立太子,齊桓公便出面力保太子鄭的地位。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聯合八國諸侯,以拜見太子為名在首止(今河南睢縣東)開會。周惠王無奈,只好讓太子鄭去首止同諸侯見面,等於公開肯定太子鄭的地位。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2年),惠王死,齊桓公在洮城(今山東濮城西南)召集八國諸侯相會,擁立太子鄭為王,這就是周襄王。襄王感激桓公,派人送去祭肉、弓箭和車子。齊桓公乘機以招待周王使者為名,在公元前651年,於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會盟諸侯。在盟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宣讀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患引向它國,不準乘別國有災難而不賣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婦女參與國事。盟約加強了各諸侯國的經濟協作,進一步維護宗法統治秩序。

桓公一生“九合諸侯”,葵丘之會是其中最盛大的一次,也是他霸業的頂點。葵丘會上,齊桓公為取得的霸主地位而陶醉,當著各國諸侯和周王使者的面,歷數自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功,表現得盛氣凌人、驕矜自負,使一些與會詔侯十分反感,開始有反叛的意思。葵丘會後,齊桓公自以為功德蓋世,競想去泰山舉行只有天子才可以搞的封禪大禮,誇功於天下。管仲多次諫勸無效,便說:古代帝王封禪必須要有珍禽怪獸出現才行,現在風凰、麒麟不見,嘉禾不生。還是等得到珍異祥瑞之物再去吧!”桓公這才勉強作罷。齊桓公的霸業從此便走下坡路了。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已在患病,他清醒地看到齊國潛伏的危險和桓公身邊醞釀的危機:年邁的桓公驕橫專斷,好色又愛聽吹捧,五個兒子都想繼位,一些奸佞卻受到寵信。為此,管仲曾勸桓公確立公子昭當太子,又勸桓公疏遠豎刁、易牙、開方這些佞人。桓公卻說,易牙把自己的孩子殺了給我吃,豎刁願受宮刑來伺候我,衛國公子開方寧屈遠離父母來靠近我,他們還不值得信任嗎?管仲說,這三個人殺骨肉,毀自身,棄父母的行為是違揹人之常情的,他們決不會愛別人,不會忠於你桓公。管仲的一片逆耳忠言,齊桓公半信半疑。後來管仲設法把豎刁、易牙驅趕出官,桓公競然幾年食不甘味、寢不安枕,總覺得管仲太過分。等管仲去世後,桓公又重用這三人,齊國的政事更加江河日下。

周襄王九年(前643年),七十三歲的齊桓公病重不起,易牙、豎刁等人假傳君命,隔絕內外。桓公在病榻上連杯水都喝不上。等他一死,易牙、豎刁便發動政變,殺了一批大臣,立公子無詭為國君。桓公的五個兒子為爭奪君位,各樹黨羽,大動干戈,竟無人過問桓公安葬的後事,屍體在床上擱置六十七天,屍蟲爬出了門窗。一代霸主死得如此淒涼,齊國的霸業就此中衰。

他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又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

齊桓公在位四十多年,能信用管仲為首的一批賢才,改革齊國的政治經濟,順應了當時王室衰微、大國崛起的形勢,執行一系列成功的內外政策,推動了齊國的社會發展。他組織中原各國抵禦戎狄等落後部族的侵擾,捍衛了華夏先進文化免受摧毀,在歷史上是有功績的。齊桓公不愧是受到孔子尊崇的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