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人自覺實力不濟,便尋求東周強國請求幫助:楚國強大則投靠楚人,晉國強大則投靠晉人。城濮之戰後,晉國長期稱霸,魯國就成了晉人最忠實的盟友。

齊、魯都在山東,遠離晉國。

晉國強大時,齊國不敢對魯國怎麼樣;一旦晉國霸業稍有衰落勢頭,齊人就會趁機對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而入侵魯國,就成了齊國挑戰霸權的磨刀石。

趙盾專政時期政壇內亂頻繁,晉國霸業走向了下坡路。此時,齊懿公就殺死齊昭公兒子公子舍篡位,還囚禁了公子舍的母親魯女叔姬!因為魯人替叔姬撐腰,齊懿公還多次討伐魯國進行報復。因為晉靈公接受了齊懿公賄賂,晉國對魯人求救敷衍了事,這反倒是助長了齊懿公的囂張氣焰。黔驢技窮的魯文公沒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禱齊懿公早日歸天!

正是因為來自於齊國的威脅太大,魯人終於想到要改革,以增強自身實力。

公元前596年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國正式推行“初稅畝”改革。

現代學者們大多認為,魯國這次“初稅畝”改革,是廢除了傳統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將土地私有化,然後再“履畝而稅”!

然而,史料中一則資料證實,也許這一看法並不正確。

在魯哀公執政時,魯國經濟狀況愈發糟糕,面臨著一場財政危機。魯哀公整天為此憂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諮詢解決之道:“魯國正逢饑荒,國家歲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嗎?”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為何不改成‘徹法’?”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人自覺實力不濟,便尋求東周強國請求幫助:楚國強大則投靠楚人,晉國強大則投靠晉人。城濮之戰後,晉國長期稱霸,魯國就成了晉人最忠實的盟友。

齊、魯都在山東,遠離晉國。

晉國強大時,齊國不敢對魯國怎麼樣;一旦晉國霸業稍有衰落勢頭,齊人就會趁機對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而入侵魯國,就成了齊國挑戰霸權的磨刀石。

趙盾專政時期政壇內亂頻繁,晉國霸業走向了下坡路。此時,齊懿公就殺死齊昭公兒子公子舍篡位,還囚禁了公子舍的母親魯女叔姬!因為魯人替叔姬撐腰,齊懿公還多次討伐魯國進行報復。因為晉靈公接受了齊懿公賄賂,晉國對魯人求救敷衍了事,這反倒是助長了齊懿公的囂張氣焰。黔驢技窮的魯文公沒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禱齊懿公早日歸天!

正是因為來自於齊國的威脅太大,魯人終於想到要改革,以增強自身實力。

公元前596年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國正式推行“初稅畝”改革。

現代學者們大多認為,魯國這次“初稅畝”改革,是廢除了傳統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將土地私有化,然後再“履畝而稅”!

然而,史料中一則資料證實,也許這一看法並不正確。

在魯哀公執政時,魯國經濟狀況愈發糟糕,面臨著一場財政危機。魯哀公整天為此憂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諮詢解決之道:“魯國正逢饑荒,國家歲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嗎?”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為何不改成‘徹法’?”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哀公聽了,失望地答道:“魯國現在徵收十分之二的稅收,財政收入都不夠用,改成徹法又有何用?”(《論語·顏淵》)


“徹法”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時推出的徵稅辦法:把國有田地全部私有化後,查看農戶田地裡的莊稼,從中選取長勢最好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人自覺實力不濟,便尋求東周強國請求幫助:楚國強大則投靠楚人,晉國強大則投靠晉人。城濮之戰後,晉國長期稱霸,魯國就成了晉人最忠實的盟友。

齊、魯都在山東,遠離晉國。

晉國強大時,齊國不敢對魯國怎麼樣;一旦晉國霸業稍有衰落勢頭,齊人就會趁機對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而入侵魯國,就成了齊國挑戰霸權的磨刀石。

趙盾專政時期政壇內亂頻繁,晉國霸業走向了下坡路。此時,齊懿公就殺死齊昭公兒子公子舍篡位,還囚禁了公子舍的母親魯女叔姬!因為魯人替叔姬撐腰,齊懿公還多次討伐魯國進行報復。因為晉靈公接受了齊懿公賄賂,晉國對魯人求救敷衍了事,這反倒是助長了齊懿公的囂張氣焰。黔驢技窮的魯文公沒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禱齊懿公早日歸天!

正是因為來自於齊國的威脅太大,魯人終於想到要改革,以增強自身實力。

公元前596年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國正式推行“初稅畝”改革。

現代學者們大多認為,魯國這次“初稅畝”改革,是廢除了傳統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將土地私有化,然後再“履畝而稅”!

然而,史料中一則資料證實,也許這一看法並不正確。

在魯哀公執政時,魯國經濟狀況愈發糟糕,面臨著一場財政危機。魯哀公整天為此憂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諮詢解決之道:“魯國正逢饑荒,國家歲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嗎?”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為何不改成‘徹法’?”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哀公聽了,失望地答道:“魯國現在徵收十分之二的稅收,財政收入都不夠用,改成徹法又有何用?”(《論語·顏淵》)


“徹法”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時推出的徵稅辦法:把國有田地全部私有化後,查看農戶田地裡的莊稼,從中選取長勢最好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自西周以來,魯國一直實行藉田制,以十分之一的公田作為稅收。魯宣公十五年,推行“初稅畝”,是在十分之一公田之外,在農民私田中再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稅收,所以魯國現行稅率是十分之二。從魯哀公的答話中可知,魯國一直沒有對藉田制進行徹底變革,只不過是增加了稅率罷了。

這一則資料證實,現代學者們說“初稅畝”是改革田制,不太可信。

可魯國之所以要“初稅畝”,也是迫不得已。

在魯文公執政中期晉國霸業就走向了衰落,齊國對外的侵略性越來越強,對魯國的壓迫越來越重。為此,魯國必須增加稅收,以加強軍事建設。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人推行“初稅畝”改革;五年後(魯成公元年),魯人又推出了“作丘甲”。“初稅畝”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作丘甲”則是增強軍事實力。

這兩次改革,都是為了應對齊國威脅,卻極大地增加了魯國底層民眾的負擔,令底層百姓不滿情緒越來越高。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四國聯軍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迫使齊人將侵佔的汶陽之田歸還給了魯國。可在公元前588年秋,魯國收回汶陽之田時,汶陽人居然以武力抗拒魯國的收復!汶陽人原本就是魯人,為何要反對迴歸魯國呢?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人自覺實力不濟,便尋求東周強國請求幫助:楚國強大則投靠楚人,晉國強大則投靠晉人。城濮之戰後,晉國長期稱霸,魯國就成了晉人最忠實的盟友。

齊、魯都在山東,遠離晉國。

晉國強大時,齊國不敢對魯國怎麼樣;一旦晉國霸業稍有衰落勢頭,齊人就會趁機對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而入侵魯國,就成了齊國挑戰霸權的磨刀石。

趙盾專政時期政壇內亂頻繁,晉國霸業走向了下坡路。此時,齊懿公就殺死齊昭公兒子公子舍篡位,還囚禁了公子舍的母親魯女叔姬!因為魯人替叔姬撐腰,齊懿公還多次討伐魯國進行報復。因為晉靈公接受了齊懿公賄賂,晉國對魯人求救敷衍了事,這反倒是助長了齊懿公的囂張氣焰。黔驢技窮的魯文公沒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禱齊懿公早日歸天!

正是因為來自於齊國的威脅太大,魯人終於想到要改革,以增強自身實力。

公元前596年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國正式推行“初稅畝”改革。

現代學者們大多認為,魯國這次“初稅畝”改革,是廢除了傳統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將土地私有化,然後再“履畝而稅”!

然而,史料中一則資料證實,也許這一看法並不正確。

在魯哀公執政時,魯國經濟狀況愈發糟糕,面臨著一場財政危機。魯哀公整天為此憂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諮詢解決之道:“魯國正逢饑荒,國家歲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嗎?”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為何不改成‘徹法’?”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哀公聽了,失望地答道:“魯國現在徵收十分之二的稅收,財政收入都不夠用,改成徹法又有何用?”(《論語·顏淵》)


“徹法”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時推出的徵稅辦法:把國有田地全部私有化後,查看農戶田地裡的莊稼,從中選取長勢最好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自西周以來,魯國一直實行藉田制,以十分之一的公田作為稅收。魯宣公十五年,推行“初稅畝”,是在十分之一公田之外,在農民私田中再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稅收,所以魯國現行稅率是十分之二。從魯哀公的答話中可知,魯國一直沒有對藉田制進行徹底變革,只不過是增加了稅率罷了。

這一則資料證實,現代學者們說“初稅畝”是改革田制,不太可信。

可魯國之所以要“初稅畝”,也是迫不得已。

在魯文公執政中期晉國霸業就走向了衰落,齊國對外的侵略性越來越強,對魯國的壓迫越來越重。為此,魯國必須增加稅收,以加強軍事建設。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人推行“初稅畝”改革;五年後(魯成公元年),魯人又推出了“作丘甲”。“初稅畝”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作丘甲”則是增強軍事實力。

這兩次改革,都是為了應對齊國威脅,卻極大地增加了魯國底層民眾的負擔,令底層百姓不滿情緒越來越高。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四國聯軍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迫使齊人將侵佔的汶陽之田歸還給了魯國。可在公元前588年秋,魯國收回汶陽之田時,汶陽人居然以武力抗拒魯國的收復!汶陽人原本就是魯人,為何要反對迴歸魯國呢?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其中關鍵因素,恐怕就是魯、齊二國基層民眾稅賦負擔差異造成:齊國實施的是“相地而衰徵”,民眾賦稅負擔小;魯國不但要承擔十分之二的稅收,還得承擔“作丘甲”的軍賦,賦稅負擔遠遠高於齊國。如此一來,汶陽人當然更願意作齊人而不是魯人了!


雖然魯國“初稅畝”與“作丘甲”極大地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但這兩項改革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能增強魯國國力。

魯襄公執政期間,魯人曾主動向晉悼公請求作鄫國的保護國。可長期以來,鄫國就是東夷莒國和邾國的附屬國。見魯國想要插手,莒人和邾人就聯手擊敗了魯國的救援軍,還把鄫國給滅了!公元前567年冬,因為鄫國被滅,晉悼公還特意派人來問責魯國!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人自覺實力不濟,便尋求東周強國請求幫助:楚國強大則投靠楚人,晉國強大則投靠晉人。城濮之戰後,晉國長期稱霸,魯國就成了晉人最忠實的盟友。

齊、魯都在山東,遠離晉國。

晉國強大時,齊國不敢對魯國怎麼樣;一旦晉國霸業稍有衰落勢頭,齊人就會趁機對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而入侵魯國,就成了齊國挑戰霸權的磨刀石。

趙盾專政時期政壇內亂頻繁,晉國霸業走向了下坡路。此時,齊懿公就殺死齊昭公兒子公子舍篡位,還囚禁了公子舍的母親魯女叔姬!因為魯人替叔姬撐腰,齊懿公還多次討伐魯國進行報復。因為晉靈公接受了齊懿公賄賂,晉國對魯人求救敷衍了事,這反倒是助長了齊懿公的囂張氣焰。黔驢技窮的魯文公沒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禱齊懿公早日歸天!

正是因為來自於齊國的威脅太大,魯人終於想到要改革,以增強自身實力。

公元前596年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國正式推行“初稅畝”改革。

現代學者們大多認為,魯國這次“初稅畝”改革,是廢除了傳統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將土地私有化,然後再“履畝而稅”!

然而,史料中一則資料證實,也許這一看法並不正確。

在魯哀公執政時,魯國經濟狀況愈發糟糕,面臨著一場財政危機。魯哀公整天為此憂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諮詢解決之道:“魯國正逢饑荒,國家歲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嗎?”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為何不改成‘徹法’?”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哀公聽了,失望地答道:“魯國現在徵收十分之二的稅收,財政收入都不夠用,改成徹法又有何用?”(《論語·顏淵》)


“徹法”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時推出的徵稅辦法:把國有田地全部私有化後,查看農戶田地裡的莊稼,從中選取長勢最好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自西周以來,魯國一直實行藉田制,以十分之一的公田作為稅收。魯宣公十五年,推行“初稅畝”,是在十分之一公田之外,在農民私田中再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稅收,所以魯國現行稅率是十分之二。從魯哀公的答話中可知,魯國一直沒有對藉田制進行徹底變革,只不過是增加了稅率罷了。

這一則資料證實,現代學者們說“初稅畝”是改革田制,不太可信。

可魯國之所以要“初稅畝”,也是迫不得已。

在魯文公執政中期晉國霸業就走向了衰落,齊國對外的侵略性越來越強,對魯國的壓迫越來越重。為此,魯國必須增加稅收,以加強軍事建設。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人推行“初稅畝”改革;五年後(魯成公元年),魯人又推出了“作丘甲”。“初稅畝”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作丘甲”則是增強軍事實力。

這兩次改革,都是為了應對齊國威脅,卻極大地增加了魯國底層民眾的負擔,令底層百姓不滿情緒越來越高。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四國聯軍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迫使齊人將侵佔的汶陽之田歸還給了魯國。可在公元前588年秋,魯國收回汶陽之田時,汶陽人居然以武力抗拒魯國的收復!汶陽人原本就是魯人,為何要反對迴歸魯國呢?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其中關鍵因素,恐怕就是魯、齊二國基層民眾稅賦負擔差異造成:齊國實施的是“相地而衰徵”,民眾賦稅負擔小;魯國不但要承擔十分之二的稅收,還得承擔“作丘甲”的軍賦,賦稅負擔遠遠高於齊國。如此一來,汶陽人當然更願意作齊人而不是魯人了!


雖然魯國“初稅畝”與“作丘甲”極大地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但這兩項改革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能增強魯國國力。

魯襄公執政期間,魯人曾主動向晉悼公請求作鄫國的保護國。可長期以來,鄫國就是東夷莒國和邾國的附屬國。見魯國想要插手,莒人和邾人就聯手擊敗了魯國的救援軍,還把鄫國給滅了!公元前567年冬,因為鄫國被滅,晉悼公還特意派人來問責魯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被兩個東夷之國如此欺壓,魯國當時軍事實力之弱,可想而知!

此後,魯國執政卿知恥而後勇,開始大力加強魯國的軍事實力。公元前562年,在季武子主導之下,魯國將軍隊擴充至三軍,並三分公室。三分公室,固然是“三桓”家族的私心;但把魯國軍隊擴充到三軍,且由各家經營,魯國軍事實力得到了快速成長。

公元前529年7月,晉人在平丘(今河南封丘東)組織諸侯會盟。盟會之上,莒人和邾人居然向晉國投訴,說魯國頻繁入侵莒、邾二國,讓他們無法承受了。為主持公道,晉人竟然拘禁了魯國正卿季平子,長達數月;公元前518年,因為魯人伏擊了邾人,晉人再次扣押了魯國卿士叔孫婼,長達一年!

數十年後,魯國、莒國、邾國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逆轉,這充分印證了魯國實力的增強。而這一變化,顯然是魯人長期實行“初稅畝”、“作丘甲”的結果。

然而,魯國這種一味依靠加大對基層民眾的剝削而增強國力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

公元前490年齊景公去世後,在陳乞的扶持下齊悼公成為國君。此後,齊、魯矛盾再度激化,魯國外部壓力陡然劇增。公元前484年,當時執政卿季孫不得不再次進行改革,又增加了田賦:每畝田除了交稅之外,還要另外再交一份軍賦!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人自覺實力不濟,便尋求東周強國請求幫助:楚國強大則投靠楚人,晉國強大則投靠晉人。城濮之戰後,晉國長期稱霸,魯國就成了晉人最忠實的盟友。

齊、魯都在山東,遠離晉國。

晉國強大時,齊國不敢對魯國怎麼樣;一旦晉國霸業稍有衰落勢頭,齊人就會趁機對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而入侵魯國,就成了齊國挑戰霸權的磨刀石。

趙盾專政時期政壇內亂頻繁,晉國霸業走向了下坡路。此時,齊懿公就殺死齊昭公兒子公子舍篡位,還囚禁了公子舍的母親魯女叔姬!因為魯人替叔姬撐腰,齊懿公還多次討伐魯國進行報復。因為晉靈公接受了齊懿公賄賂,晉國對魯人求救敷衍了事,這反倒是助長了齊懿公的囂張氣焰。黔驢技窮的魯文公沒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禱齊懿公早日歸天!

正是因為來自於齊國的威脅太大,魯人終於想到要改革,以增強自身實力。

公元前596年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國正式推行“初稅畝”改革。

現代學者們大多認為,魯國這次“初稅畝”改革,是廢除了傳統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將土地私有化,然後再“履畝而稅”!

然而,史料中一則資料證實,也許這一看法並不正確。

在魯哀公執政時,魯國經濟狀況愈發糟糕,面臨著一場財政危機。魯哀公整天為此憂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諮詢解決之道:“魯國正逢饑荒,國家歲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嗎?”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為何不改成‘徹法’?”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哀公聽了,失望地答道:“魯國現在徵收十分之二的稅收,財政收入都不夠用,改成徹法又有何用?”(《論語·顏淵》)


“徹法”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時推出的徵稅辦法:把國有田地全部私有化後,查看農戶田地裡的莊稼,從中選取長勢最好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自西周以來,魯國一直實行藉田制,以十分之一的公田作為稅收。魯宣公十五年,推行“初稅畝”,是在十分之一公田之外,在農民私田中再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稅收,所以魯國現行稅率是十分之二。從魯哀公的答話中可知,魯國一直沒有對藉田制進行徹底變革,只不過是增加了稅率罷了。

這一則資料證實,現代學者們說“初稅畝”是改革田制,不太可信。

可魯國之所以要“初稅畝”,也是迫不得已。

在魯文公執政中期晉國霸業就走向了衰落,齊國對外的侵略性越來越強,對魯國的壓迫越來越重。為此,魯國必須增加稅收,以加強軍事建設。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人推行“初稅畝”改革;五年後(魯成公元年),魯人又推出了“作丘甲”。“初稅畝”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作丘甲”則是增強軍事實力。

這兩次改革,都是為了應對齊國威脅,卻極大地增加了魯國底層民眾的負擔,令底層百姓不滿情緒越來越高。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四國聯軍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迫使齊人將侵佔的汶陽之田歸還給了魯國。可在公元前588年秋,魯國收回汶陽之田時,汶陽人居然以武力抗拒魯國的收復!汶陽人原本就是魯人,為何要反對迴歸魯國呢?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其中關鍵因素,恐怕就是魯、齊二國基層民眾稅賦負擔差異造成:齊國實施的是“相地而衰徵”,民眾賦稅負擔小;魯國不但要承擔十分之二的稅收,還得承擔“作丘甲”的軍賦,賦稅負擔遠遠高於齊國。如此一來,汶陽人當然更願意作齊人而不是魯人了!


雖然魯國“初稅畝”與“作丘甲”極大地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但這兩項改革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能增強魯國國力。

魯襄公執政期間,魯人曾主動向晉悼公請求作鄫國的保護國。可長期以來,鄫國就是東夷莒國和邾國的附屬國。見魯國想要插手,莒人和邾人就聯手擊敗了魯國的救援軍,還把鄫國給滅了!公元前567年冬,因為鄫國被滅,晉悼公還特意派人來問責魯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被兩個東夷之國如此欺壓,魯國當時軍事實力之弱,可想而知!

此後,魯國執政卿知恥而後勇,開始大力加強魯國的軍事實力。公元前562年,在季武子主導之下,魯國將軍隊擴充至三軍,並三分公室。三分公室,固然是“三桓”家族的私心;但把魯國軍隊擴充到三軍,且由各家經營,魯國軍事實力得到了快速成長。

公元前529年7月,晉人在平丘(今河南封丘東)組織諸侯會盟。盟會之上,莒人和邾人居然向晉國投訴,說魯國頻繁入侵莒、邾二國,讓他們無法承受了。為主持公道,晉人竟然拘禁了魯國正卿季平子,長達數月;公元前518年,因為魯人伏擊了邾人,晉人再次扣押了魯國卿士叔孫婼,長達一年!

數十年後,魯國、莒國、邾國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逆轉,這充分印證了魯國實力的增強。而這一變化,顯然是魯人長期實行“初稅畝”、“作丘甲”的結果。

然而,魯國這種一味依靠加大對基層民眾的剝削而增強國力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

公元前490年齊景公去世後,在陳乞的扶持下齊悼公成為國君。此後,齊、魯矛盾再度激化,魯國外部壓力陡然劇增。公元前484年,當時執政卿季孫不得不再次進行改革,又增加了田賦:每畝田除了交稅之外,還要另外再交一份軍賦!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種瘋狂加賦稅、竭澤而漁的做法,更證實掌控魯國國政的“三桓”家族已經黔驢技窮了——魯國未來,還會有希望嗎?


其實,在春秋中後期,魯國內部矛盾就已越來越難掩蓋了: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試圖消滅季氏,卻反被“三桓”聯手趕出魯國;公元前468年,魯哀公想請越人幫自己清除“三桓”,卻又被“三桓”趕出了魯國!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人自覺實力不濟,便尋求東周強國請求幫助:楚國強大則投靠楚人,晉國強大則投靠晉人。城濮之戰後,晉國長期稱霸,魯國就成了晉人最忠實的盟友。

齊、魯都在山東,遠離晉國。

晉國強大時,齊國不敢對魯國怎麼樣;一旦晉國霸業稍有衰落勢頭,齊人就會趁機對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而入侵魯國,就成了齊國挑戰霸權的磨刀石。

趙盾專政時期政壇內亂頻繁,晉國霸業走向了下坡路。此時,齊懿公就殺死齊昭公兒子公子舍篡位,還囚禁了公子舍的母親魯女叔姬!因為魯人替叔姬撐腰,齊懿公還多次討伐魯國進行報復。因為晉靈公接受了齊懿公賄賂,晉國對魯人求救敷衍了事,這反倒是助長了齊懿公的囂張氣焰。黔驢技窮的魯文公沒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禱齊懿公早日歸天!

正是因為來自於齊國的威脅太大,魯人終於想到要改革,以增強自身實力。

公元前596年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國正式推行“初稅畝”改革。

現代學者們大多認為,魯國這次“初稅畝”改革,是廢除了傳統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將土地私有化,然後再“履畝而稅”!

然而,史料中一則資料證實,也許這一看法並不正確。

在魯哀公執政時,魯國經濟狀況愈發糟糕,面臨著一場財政危機。魯哀公整天為此憂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諮詢解決之道:“魯國正逢饑荒,國家歲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嗎?”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為何不改成‘徹法’?”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哀公聽了,失望地答道:“魯國現在徵收十分之二的稅收,財政收入都不夠用,改成徹法又有何用?”(《論語·顏淵》)


“徹法”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時推出的徵稅辦法:把國有田地全部私有化後,查看農戶田地裡的莊稼,從中選取長勢最好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自西周以來,魯國一直實行藉田制,以十分之一的公田作為稅收。魯宣公十五年,推行“初稅畝”,是在十分之一公田之外,在農民私田中再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稅收,所以魯國現行稅率是十分之二。從魯哀公的答話中可知,魯國一直沒有對藉田制進行徹底變革,只不過是增加了稅率罷了。

這一則資料證實,現代學者們說“初稅畝”是改革田制,不太可信。

可魯國之所以要“初稅畝”,也是迫不得已。

在魯文公執政中期晉國霸業就走向了衰落,齊國對外的侵略性越來越強,對魯國的壓迫越來越重。為此,魯國必須增加稅收,以加強軍事建設。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人推行“初稅畝”改革;五年後(魯成公元年),魯人又推出了“作丘甲”。“初稅畝”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作丘甲”則是增強軍事實力。

這兩次改革,都是為了應對齊國威脅,卻極大地增加了魯國底層民眾的負擔,令底層百姓不滿情緒越來越高。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四國聯軍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迫使齊人將侵佔的汶陽之田歸還給了魯國。可在公元前588年秋,魯國收回汶陽之田時,汶陽人居然以武力抗拒魯國的收復!汶陽人原本就是魯人,為何要反對迴歸魯國呢?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其中關鍵因素,恐怕就是魯、齊二國基層民眾稅賦負擔差異造成:齊國實施的是“相地而衰徵”,民眾賦稅負擔小;魯國不但要承擔十分之二的稅收,還得承擔“作丘甲”的軍賦,賦稅負擔遠遠高於齊國。如此一來,汶陽人當然更願意作齊人而不是魯人了!


雖然魯國“初稅畝”與“作丘甲”極大地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但這兩項改革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能增強魯國國力。

魯襄公執政期間,魯人曾主動向晉悼公請求作鄫國的保護國。可長期以來,鄫國就是東夷莒國和邾國的附屬國。見魯國想要插手,莒人和邾人就聯手擊敗了魯國的救援軍,還把鄫國給滅了!公元前567年冬,因為鄫國被滅,晉悼公還特意派人來問責魯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被兩個東夷之國如此欺壓,魯國當時軍事實力之弱,可想而知!

此後,魯國執政卿知恥而後勇,開始大力加強魯國的軍事實力。公元前562年,在季武子主導之下,魯國將軍隊擴充至三軍,並三分公室。三分公室,固然是“三桓”家族的私心;但把魯國軍隊擴充到三軍,且由各家經營,魯國軍事實力得到了快速成長。

公元前529年7月,晉人在平丘(今河南封丘東)組織諸侯會盟。盟會之上,莒人和邾人居然向晉國投訴,說魯國頻繁入侵莒、邾二國,讓他們無法承受了。為主持公道,晉人竟然拘禁了魯國正卿季平子,長達數月;公元前518年,因為魯人伏擊了邾人,晉人再次扣押了魯國卿士叔孫婼,長達一年!

數十年後,魯國、莒國、邾國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逆轉,這充分印證了魯國實力的增強。而這一變化,顯然是魯人長期實行“初稅畝”、“作丘甲”的結果。

然而,魯國這種一味依靠加大對基層民眾的剝削而增強國力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

公元前490年齊景公去世後,在陳乞的扶持下齊悼公成為國君。此後,齊、魯矛盾再度激化,魯國外部壓力陡然劇增。公元前484年,當時執政卿季孫不得不再次進行改革,又增加了田賦:每畝田除了交稅之外,還要另外再交一份軍賦!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種瘋狂加賦稅、竭澤而漁的做法,更證實掌控魯國國政的“三桓”家族已經黔驢技窮了——魯國未來,還會有希望嗎?


其實,在春秋中後期,魯國內部矛盾就已越來越難掩蓋了: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試圖消滅季氏,卻反被“三桓”聯手趕出魯國;公元前468年,魯哀公想請越人幫自己清除“三桓”,卻又被“三桓”趕出了魯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國公室的衰敗,已不可挽回了。不過,即便魯國公室此時強於“三桓”,又能如何?

此時,各強國逐漸擺脫了道義的束縛,瘋狂吞併弱小以增強自身。公元前249年,被秦國逼得不斷向東遷徙的楚國,就把魯國滅了,魯國從此絕祀!

春秋初時,魯國還是東周享有盛譽的強國之一;數百年的時間裡羸弱不堪,竟然淪落到滅國的地步,究竟是哪一步走錯了?

如果把西周滅亡視作發令的槍聲,春秋頭一百年就可算作是“起跑線”時期。絕大多數諸侯國在這段“起跑線”時期顯得碌碌無為,也讓他們失去了後世成為強國的機會。

魯惠公強娶兒媳,埋下了魯隱公被殺的隱患;魯隱公被殺,又埋下了魯桓公為齊國左右的隱患;魯桓公被殺,又直接造成魯莊公長期被齊國控制。魯國“起跑線”上的一百年,沒有變革、內亂頻頻,國君大多碌碌無為——所以說,魯國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光是魯國,衛國、曹國、西虢國、陳國、宋國、蔡國等等,都是因為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越往後越無法翻身。因為時間越長,競爭的馬太效應就越明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那些強者還能容忍弱者變強嗎?

"

雖然是公元前769年才繼位為君,但魯惠公算得上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在他成為國君期間,周王室經歷了長時間的“二王並立”:周平王與攜王。作為傳統中原諸侯國,魯惠公選擇了支持攜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在鄭武公南下向胡國(今河南漯河郾城區西南)擴張的過程中,魯國還與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交過一次手。結果魯國落敗,魯惠公的庶長子姬息姑還被鄭人俘虜了。幸好,鄭武公不想在這時與魯國結下仇恨,並沒有太為難姬息姑。所以,不久後姬息姑就買通了鄭國大臣,逃回了魯國。

與鄭國這次衝突,並不能扭轉攜王最終被淘汰的命運,卻足以說明魯國在“二王並立”期間支持的是哪位王。所以,在周平王正式東遷後,魯國國君長期不去周王室朝覲也是情有可原。

無論是誰當週王,魯國日子都能悠哉地過下去。

一切的變化,開始於魯惠公人生最後幾年做出的一件荒唐事。

魯惠公晚年,宋女仲子嫁到了魯國,原本要嫁給姬息姑。可魯惠公見兒媳太漂亮,居然強娶兒媳為妻!後來魯惠公還與仲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允。為安撫仲子,魯惠公就將襁褓之中的姬允立為太子。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因為太子允年齡實在太小,魯人便讓姬息姑代為攝政,是為魯隱公。

即位之初,魯隱公並不受國人尊重。但魯隱公執政兩年後,與宋、邾、紀、以及戎人結成了同盟,又吞併了極國,穩固了魯國周邊局勢;執政十年後,又與鄭、齊二國結成了同盟,讓魯國成為東周初令人尊敬的“三巨頭”之一。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可惜,魯隱公開創下的良好局面,卻突然在一夕之間遭到了瓦解。


公元前712年,公子翬想殺死姬允向魯隱公獻媚,以求得太宰之位。可魯隱公攝政多年,早已厭倦,正準備主動讓位給幼弟。偷雞不成的公子翬竟然反過來慫恿姬允,把魯隱公給殺了!

從此,姬允成為國君,是為魯桓公。這一年,他不過才十一、二歲。三年後,魯桓公從齊國娶來了文姜,魯國的變局從此開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齊僖公嫁出去兩個女兒,都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利用文姜,齊僖公成功地影響到魯桓公,讓他在齊國對紀國施壓時不聞不問。雖然魯、齊之間第一回合的明爭暗鬥,最終因齊僖公的去世而結束,但對魯國而言,更加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邊。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攜妻子文姜前往齊國,試圖修復與齊國的關係。可沒想到,回國後的文姜居然與兄弟齊襄公私通。在得知魯桓公發現了他們的醜事後,齊襄公竟然殺死了魯桓公!

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就在懵懂之間成為了國君。在母親文姜的控制下,魯莊公根本無力與舅舅齊襄公對抗,成為齊國控制下的棋子。齊襄公死於內亂後,魯莊公一度對齊國發起了反擊,甚至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濟寧兗州區)之戰中兩次擊敗齊國軍隊。可沒過幾年,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改革圖強,成為了東周霸主。

自此後,魯國就失去了與齊國平起平坐的機會,長期被齊國壓制。

公元前662年,長期生活在齊國陰影之下的魯莊公積勞成疾而死,年僅四十四歲。

魯莊公死前,幼弟季友為確保太子般能順利繼位,就毒死了支持庶兄慶父作國君的叔牙。可野心勃勃的慶父仍然殺死了太子般,試圖篡位;兩年後,慶父又次殺死魯莊公另一兒子魯閔公!這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最終,季友在國人支持下平息了內亂,扶持魯僖公成為國君。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經過這次內亂之後,“三桓”季孫氏(季友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孟孫氏(慶父之後)把控了魯國國政,魯國公室則慢慢地衰落了。


在霸主齊桓公期間,魯國人自覺無法與齊國為敵,老老實實地臣服於齊。可齊桓公去世後,楚國、晉國相繼崛起,魯國改投其他霸主,與近鄰齊國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齊桓公之後,除了齊昭公與齊惠公執政時,其他時期魯國都長期遭受齊人欺壓。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人自覺實力不濟,便尋求東周強國請求幫助:楚國強大則投靠楚人,晉國強大則投靠晉人。城濮之戰後,晉國長期稱霸,魯國就成了晉人最忠實的盟友。

齊、魯都在山東,遠離晉國。

晉國強大時,齊國不敢對魯國怎麼樣;一旦晉國霸業稍有衰落勢頭,齊人就會趁機對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而入侵魯國,就成了齊國挑戰霸權的磨刀石。

趙盾專政時期政壇內亂頻繁,晉國霸業走向了下坡路。此時,齊懿公就殺死齊昭公兒子公子舍篡位,還囚禁了公子舍的母親魯女叔姬!因為魯人替叔姬撐腰,齊懿公還多次討伐魯國進行報復。因為晉靈公接受了齊懿公賄賂,晉國對魯人求救敷衍了事,這反倒是助長了齊懿公的囂張氣焰。黔驢技窮的魯文公沒法,只能求神拜祖,祈禱齊懿公早日歸天!

正是因為來自於齊國的威脅太大,魯人終於想到要改革,以增強自身實力。

公元前596年秋(魯宣公十五年),魯國正式推行“初稅畝”改革。

現代學者們大多認為,魯國這次“初稅畝”改革,是廢除了傳統效率低下的籍田制、將土地私有化,然後再“履畝而稅”!

然而,史料中一則資料證實,也許這一看法並不正確。

在魯哀公執政時,魯國經濟狀況愈發糟糕,面臨著一場財政危機。魯哀公整天為此憂心忡忡,便向孔子高足有若諮詢解決之道:“魯國正逢饑荒,國家歲用不足,有什麼辦法嗎?”

有若不慌不忙地答道:“為何不改成‘徹法’?”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哀公聽了,失望地答道:“魯國現在徵收十分之二的稅收,財政收入都不夠用,改成徹法又有何用?”(《論語·顏淵》)


“徹法”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時推出的徵稅辦法:把國有田地全部私有化後,查看農戶田地裡的莊稼,從中選取長勢最好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自西周以來,魯國一直實行藉田制,以十分之一的公田作為稅收。魯宣公十五年,推行“初稅畝”,是在十分之一公田之外,在農民私田中再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稅收,所以魯國現行稅率是十分之二。從魯哀公的答話中可知,魯國一直沒有對藉田制進行徹底變革,只不過是增加了稅率罷了。

這一則資料證實,現代學者們說“初稅畝”是改革田制,不太可信。

可魯國之所以要“初稅畝”,也是迫不得已。

在魯文公執政中期晉國霸業就走向了衰落,齊國對外的侵略性越來越強,對魯國的壓迫越來越重。為此,魯國必須增加稅收,以加強軍事建設。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人推行“初稅畝”改革;五年後(魯成公元年),魯人又推出了“作丘甲”。“初稅畝”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作丘甲”則是增強軍事實力。

這兩次改革,都是為了應對齊國威脅,卻極大地增加了魯國底層民眾的負擔,令底層百姓不滿情緒越來越高。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四國聯軍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迫使齊人將侵佔的汶陽之田歸還給了魯國。可在公元前588年秋,魯國收回汶陽之田時,汶陽人居然以武力抗拒魯國的收復!汶陽人原本就是魯人,為何要反對迴歸魯國呢?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其中關鍵因素,恐怕就是魯、齊二國基層民眾稅賦負擔差異造成:齊國實施的是“相地而衰徵”,民眾賦稅負擔小;魯國不但要承擔十分之二的稅收,還得承擔“作丘甲”的軍賦,賦稅負擔遠遠高於齊國。如此一來,汶陽人當然更願意作齊人而不是魯人了!


雖然魯國“初稅畝”與“作丘甲”極大地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但這兩項改革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能增強魯國國力。

魯襄公執政期間,魯人曾主動向晉悼公請求作鄫國的保護國。可長期以來,鄫國就是東夷莒國和邾國的附屬國。見魯國想要插手,莒人和邾人就聯手擊敗了魯國的救援軍,還把鄫國給滅了!公元前567年冬,因為鄫國被滅,晉悼公還特意派人來問責魯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被兩個東夷之國如此欺壓,魯國當時軍事實力之弱,可想而知!

此後,魯國執政卿知恥而後勇,開始大力加強魯國的軍事實力。公元前562年,在季武子主導之下,魯國將軍隊擴充至三軍,並三分公室。三分公室,固然是“三桓”家族的私心;但把魯國軍隊擴充到三軍,且由各家經營,魯國軍事實力得到了快速成長。

公元前529年7月,晉人在平丘(今河南封丘東)組織諸侯會盟。盟會之上,莒人和邾人居然向晉國投訴,說魯國頻繁入侵莒、邾二國,讓他們無法承受了。為主持公道,晉人竟然拘禁了魯國正卿季平子,長達數月;公元前518年,因為魯人伏擊了邾人,晉人再次扣押了魯國卿士叔孫婼,長達一年!

數十年後,魯國、莒國、邾國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逆轉,這充分印證了魯國實力的增強。而這一變化,顯然是魯人長期實行“初稅畝”、“作丘甲”的結果。

然而,魯國這種一味依靠加大對基層民眾的剝削而增強國力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

公元前490年齊景公去世後,在陳乞的扶持下齊悼公成為國君。此後,齊、魯矛盾再度激化,魯國外部壓力陡然劇增。公元前484年,當時執政卿季孫不得不再次進行改革,又增加了田賦:每畝田除了交稅之外,還要另外再交一份軍賦!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種瘋狂加賦稅、竭澤而漁的做法,更證實掌控魯國國政的“三桓”家族已經黔驢技窮了——魯國未來,還會有希望嗎?


其實,在春秋中後期,魯國內部矛盾就已越來越難掩蓋了: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試圖消滅季氏,卻反被“三桓”聯手趕出魯國;公元前468年,魯哀公想請越人幫自己清除“三桓”,卻又被“三桓”趕出了魯國!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魯國公室的衰敗,已不可挽回了。不過,即便魯國公室此時強於“三桓”,又能如何?

此時,各強國逐漸擺脫了道義的束縛,瘋狂吞併弱小以增強自身。公元前249年,被秦國逼得不斷向東遷徙的楚國,就把魯國滅了,魯國從此絕祀!

春秋初時,魯國還是東周享有盛譽的強國之一;數百年的時間裡羸弱不堪,竟然淪落到滅國的地步,究竟是哪一步走錯了?

如果把西周滅亡視作發令的槍聲,春秋頭一百年就可算作是“起跑線”時期。絕大多數諸侯國在這段“起跑線”時期顯得碌碌無為,也讓他們失去了後世成為強國的機會。

魯惠公強娶兒媳,埋下了魯隱公被殺的隱患;魯隱公被殺,又埋下了魯桓公為齊國左右的隱患;魯桓公被殺,又直接造成魯莊公長期被齊國控制。魯國“起跑線”上的一百年,沒有變革、內亂頻頻,國君大多碌碌無為——所以說,魯國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光是魯國,衛國、曹國、西虢國、陳國、宋國、蔡國等等,都是因為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越往後越無法翻身。因為時間越長,競爭的馬太效應就越明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那些強者還能容忍弱者變強嗎?

魯國興衰反思——輸在了春秋頭一百年的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這就是最為殘酷的歷史:輸在了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國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