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許久以前,我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就有一個印象:這是一場令人心悸的事故和徹頭徹尾的悲劇,蘇聯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也正是蘇聯人的付出,才為世界和後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資料與經驗。

畢竟,這是(被廣泛認定為)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國際核事件第七級特大事故。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如今,人類對於核能的敬畏、重視、經驗等等許多東西,相當程度上也是由蘇聯人以鮮血與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儘管這絕非出於當事人本意,但他們確實是全人類的英雄。

看完HBO迷你劇《切爾諾貝利》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觀點。

關於切爾諾貝利的歷史、資料、現狀、遊記等在網上有很多,我就不再班門弄斧了……本文不講政治立場,不說意識形態,也不執著於“謊言和真相”,只想純粹談談自己對於這部劇集的觀感。

【多圖長文,全五集劇透預警。】

事 故

《切爾諾貝利》在首集進入正題後,玩了一手非常漂亮且老辣的“先聲奪人”,其特點就在於蓄意設置的反差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觀眾們當然知道發生了什麼,值班長阿基莫夫、工程師託普特諾夫以及勘探過現場的人也明白髮生了什麼,唯有當晚的負責人、副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不相信堆芯爆炸,並判斷只是水箱爆炸了。

廠長布卡諾夫和總工程師福明在閉目塞聽與敷衍塞責方面,與迪亞特諾夫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特別是急功近利的布卡諾夫,他從一開始對這場事故就抱著消極應對的態度,全然沒有“一把手”的樣子。

開完會後,面對斯特尼考夫告知的實情“測量器都爆表了,地上的碎磚瓦中有石墨”,布卡諾夫和迪亞特諾夫的反應出奇的相像:這不可能,劑量計壞了。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發現了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主要領導人,潛意識裡都抱著同樣的想法:只要我們拒絕相信、拒絕承認,糟糕的現實就不會發生。如此荒誕的黑色幽默很可笑,但我們卻很難笑出來。

而與此同時,消防員米沙因為拿了一塊石墨,整隻手立刻就不行了,維克多、霍登楚克等許多人開始嘔吐、灼傷、出血,先後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在上層掩耳盜鈴式的策略走到窮途末路時,擺在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烈火和滾滾濃煙,在噴薄、訴說著史無前例的災難來臨。

視 角

必須要承認,《切爾諾貝利》在“技法”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倒不是說拍攝地有多麼華麗新潮,而是通過返璞歸真的場景、對焦與視角,從各個方面呈現出了事故發生後的變化。

爆炸發生時的幾秒鐘,用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遠景。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剛剛孕吐完的柳德米拉還沒注意到窗外遠方的光亮,但隨之而來的震動和巨響,驚醒了普里皮亞季的所有人。

這種“拐彎抹角”式的鏡頭還有許多,比如之後普通民眾們在“遠處”圍觀這場“火災”時就用了一組慢鏡頭,切爾諾貝利的輻射塵像雪花一般落入了人間……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天上的“飄絮”意味著什麼,這支“死亡之舞”足以讓不少觀眾感到不寒而慄。

然而普里皮亞季居民們的悲劇才剛剛開始,由於負責人們第一時間錯估了事故的嚴重性,疏散工作並未及時展開,與人們日常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墜地而亡的飛鳥。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切爾諾貝利》每一集收尾的鏡頭都很有水平,對於每集的主旨和精神都具有良好的概括性,以及畫龍點睛的意味。

第二集第一場戲更賊,白俄羅斯明斯克研究所的烏拉娜·霍繆克,通過一次流暢的驗證操作,很快意識到切爾諾貝利出事了——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這種引申+類比+留白的手法歷來高級,我們根本不需要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現場特寫,只需通過窗外的輻射、人物的反應以及遲遲未被接聽的電話,就能夠明白事態有多嚴重了。

還有醫院那堆積如山的消防員衣服和裝備。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這是災難從虛無走到現實、人們從朦朧變得清醒的又一個註腳。

當擁有話語權的蘇聯領導人真正意識到危機時,當全世界都知道了這次事故時,疏散終於開始了……這組鏡頭我印象頗深,路邊一對男女看著一輛輛客車駛來又一輛輛遠去。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一切看上去都那麼平常,實際上卻是渺小人類在巨大力量前全面潰逃的縮影。

《切爾諾貝利》用人物和景觀構築了一幅沒有死角的群像,營造出了寫實、沉悶又灰暗的氣氛與環境,在這些並不算核心的小技巧點綴之下,劇集的故事才能足夠直擊心靈。

救 災

部長理事會副主席、燃料與能源局局長鮑里斯·謝比納的態度轉變,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蘇聯對於救災態度的轉變。

一開始,謝比納和下面彙報的人一樣不把事故放在心上,他覺得瓦列利·列加索夫和多數文人/科學家一樣,喜歡大驚小怪,不懂人情世故還特別理想主義……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但隨著親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謝比納身上的高傲和輕慢也逐漸消失,第一次“質變”是他識破了福明的鬼話,因為屋頂上那些黑乎乎的東西絕對不是混凝土——當赤裸裸的真相壓到眼前來時,正常人無法再裝瞎下去。

得知現場的核輻射高達15000倫琴,火災每小時比廣島原子彈釋放的輻射都要高出近兩倍時,硬著頭皮上是唯一的選擇。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然而蘇聯人此時面對的是地球上從未發生過的核災難,就算選定了用硼和沙子遮蓋,就算執行人是心理素質過關的士兵,但在如此大災前,任何人的動作都會顯得笨拙稚嫩,只能一點一點摸索著前進。

為了防止新生成的熔岩進入盛滿水的水箱,引起嚴重的熱爆炸,進而廢掉6000萬人的生活區域,3名工人自告奮勇進入電站內部去關掉閥門……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第二集結尾這場戲,我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輻射的逼近:幽暗黑沉的空間,漫過半身的積水,不斷增強的劑量計噪聲,當安納楠科、拜茲帕羅夫、巴拉諾夫三人僅有的燈光都熄滅時,你會發現自己早已呼吸不暢、坐立不安。

水閥成功關閉後,就要應對內部熔燬了,如果核料滲入地下水層,5000萬人的供水都會受到威脅。在混凝土層下安裝熱交換器是個可行的主意,而最適合的執行者是礦工。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僅靠一場戲,這群工人的形象就變得親切、立體了起來——他們並不“全心全意”愛著自己的祖國,工頭安德烈·格魯克夫說著“蘇聯笑話”出場,煤炭工業部長謝多夫想一聲令下讓他們走時,格魯克夫也帶頭進行了抵制……但當知道自己要去切爾諾貝利時,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奔赴了危險前線。

為了能更快更有效地進行挖掘作業,工人們沒戴口罩,還脫去了衣服……他們只想知道,“事情結束後有人會照顧我們麼?”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謝比納的一句“我不知道”對格魯克夫來說其實沒那麼糟,至少對方沒有說謊哄騙他們。

熱交換器安裝完畢後,最危險的階段已經度過了——可核事故的輻射範圍太大,需進行全面疏散和清理,蘇聯接下去要打一場持久戰。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周邊區域的一人一犬、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歷史都要被重新改寫。

至於“汙染源”更不能置之不理,想要掩蓋芯堆,就必須先清理掉屋頂的石墨,但那裡的輻射太強無法靠近,只能動用先進的機器人。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當看到外層作業的機器人真能動起來時,就連一直愁眉不展的瓦列利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謝比納甚至還有興致調笑他一番——畢竟,這是近幾個月來極少數能讓他們寬慰的好消息,終於可以不純粹靠人力去填了。

可第三層“瑪莎”12000倫琴的輻射量封殺了所有機械的去路,其背後的么蛾子也逼得謝比納忍不住對高層破口大罵。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機器人 ,就算(美國)真的有,我們也拿不到手。”

背水一戰,向死而生,救災組最終只能讓“敢死隊”以每人90秒的時間去屋頂上進行清理作業……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這是最無奈的選擇,這是最無情的命令,這也是最無畏的衝鋒。

犧 牲

“犧牲”是貫穿整部《切爾諾貝利》的核心詞彙之一,在幾組有名有姓和更多無名無姓的角色演繹下,“犧牲”這個詞顯得更加沉痛與厚重。

最典型的,要數年輕的伊格納滕科夫婦。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瓦西里是最早被派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救火的消防員之一,處處詭異的現場早已讓他原先的漫不經心煙消雲散,可當“進入內部滅火”的命令下達時,縱使心有顧忌,他和戰友們也不得不一往無前。

於是,瓦西里等人成了核電站外的第一批犧牲者,他與柳德米拉原本單純美好的生活頃刻間被打破、被粉碎。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然而更殘酷的是,即便厄運早已降臨到了頭上,他們依然在一知半解中用“愛”去安撫彼此——愛是無形且能被心靈感知的,而傷害也是無形的,但它卻要愛人付出健康與性命的代價。

柳德米拉對瀕死的丈夫說出懷孕的喜訊,更像是一個被詛咒的祝福。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在他們簡單的一方天地裡,從來沒有災禍的位置,瓦西里和柳德米拉甚至還沒有開始真正的生活,卻提前迎來了生離死別。

第三集結尾,當瓦里西和其他消防員的屍體被裝進鉛棺材密封,隨後被水泥澆築覆蓋,一切美好的幻夢便也戛然而止了。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那個留下遺腹子的父親,甚至都無法“塵歸塵,土歸土”;而他們的孩子,也因為替母親吸收了太多輻射,在降世4小時後匆匆離世……

另一對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少年帕沃和老兵巴喬。帕沃只是個剛要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他(或許)懷揣著為國效力的理想來到了救災大營,卻很快與這個渾噩的環境格格不入。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但帕沃能做的,僅僅是拒絕巴喬“伏特加管夠”的好意,現實連讓他發牢騷的機會都沒有……帕沃所能做的,只有乖乖聽老兵的話,領一塊鉛版護住襠部,拿起不熟悉的步槍去執行“動物管制”任務。

說穿了,他們只是去空無一人的前居住區,捕殺被核汙染的貓貓狗狗。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帕沃大概是第一次開槍,但絕對是第一次殺狗,巴喬試圖教育他“沒什麼大不了”,可當兩人面對那一窩小狗時,即便是“殺過許多人”的巴喬,也只感到了陣陣無力和自欺欺人。

事後他們用水泥封埋屍體的場景,不禁令人聯想到了第三集中消防員們被埋的一幕……那一層鉛皮此刻顯得是那麼微不足道,似乎任何活物都逃不過被掩埋被遺忘的命運。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有近70萬人去清理了嚴重汙染的區域,帕沃只是那些被捲進來的“無辜者”中的一份子,這次行動沒有什麼榮耀和經驗,從許多角度來看,他們都更像是被消耗的一部分——可是,此時此刻必須有人站出來。

第四集的一次“打臉”令我五味陳雜。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一開始在商討如何清理屋頂上的石墨時,瓦列利堅持不能讓人上去作業,使用機器人是唯一選項。

可當所有機器人趴窩,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卻也是瓦列利第一個提出了用“生物機器人”,也就是讓人,去此時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去完成最危險的任務。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科學家是最有情也最無情的,但正如戈爾巴喬夫所說,“所有勝利都有不可避免的代價”,他們如此行事,是因為無計可施。

士兵們到房頂清理石墨的鏡頭明亮、逼真,和第二集中三人去漆黑環境裡關水閥形成了某種對比,但它們所反映的精神內核卻是一樣的——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切爾諾貝利的救災行動充滿了震驚、感動、害怕與心碎,參與者們的付出與犧牲也許是被動的,甚至是無意義的,但歷史和人性賦予了他們註定擁有的意義,所有參與其中的一份子,都是英雄。

真 相

《切爾諾貝利》在各方面都做到了盡善盡美,但可惜我無法給它最高分,因為其立意實在稱不上高明,這從劇集首集的第一幕就註定了。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並不是它會被錯當成真相,真正的危險是,如果我們聽了太多謊言,會再無法分辨出真相,到時候要怎麼辦?只能拋棄追尋真相的希望,而滿足於編造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我們不關心英雄是誰,只想知道,該責怪誰?”

也就是說,該劇在一開始就為這個故事定了性,在事先給出答案的前提下,讓觀眾們自己去找過程,且不說這個結論到底對不對,光是這個態度和思路就落了下乘。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之後在救災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熟悉的人物場景,比如單純耿直的科學家瓦列利和霍繆克“鬧事”,更懂“規則”的謝比納和稀泥,以及無處不在的克格勃暗中觀察。

追尋核電站爆炸原因是本劇主線之一,這部分確實處理得很有戲劇性,通過霍繆克這個虛構人物,來一步步探查出當晚的真相,真讓人有種抽絲剝繭、背脊發涼的莫名快感。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尤其是託普特諾夫和阿基莫夫先後說出“我們操作沒有問題”時,這份疑惑和奇異更是到達了新的臨界點。

不過接下去的戲份又落入了“俗套”……渴望仗義執言的霍繆克在看到柳德米拉後激動地一度失態,還表示要把真相公之於眾,於是一轉頭就被KGB抓了。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在瓦列利的表現下,克格勃副主席佘考夫覺得這些人“沒有威脅”,霍繆克被放出來繼續進行調查。

在查閱資料發現以前有過風險記錄後,她再次找到了迪亞特諾夫,可惜對方不願理睬自己,也無所謂命運,因為“根本沒有真相”。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即便這一幕想表達的意思裡夾帶私貨,但不得不說,這場戲拍得真是好,尤其是在消沉中對未來不抱希望的絕望感,和整部劇的氣質非常搭。

瓦列利是個“明事理”的人,他選擇聽話,佘考夫也肯定了他在維也納的表現,只要過了最後庭審一關,榮譽和實權他都能唾手可得。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1987年7月庭審這一段,就屬於HBO的駕輕就熟了,無論技法還是懸念設置都做得不錯。

謝比納簡述了事故,霍繆克重點陳述了人員問題: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測試本可避免,切爾諾貝利的三位負責人卻都同意繼續在後半夜進行測試,半夜換班後,當班者大多缺乏測試經驗,他們甚至不知道有測試這回事……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與人員問題如影隨形的則是科學問題,這個就需要主要負責人瓦列利來說明了。

瓦列利走上臺前的一個鏡頭,充滿了搖擺不定的緊張、暈眩和茫然,這是個很簡單也很實用的小手法。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寥寥數秒,我們已經切身感受到瓦列利心中的舉棋不定、天人交戰有多厲害了。

……反應堆熄火後,迪亞特洛夫依然堅持完成測試,下令強行重新提升功率,在眾人意識到事不可為,阿基莫夫急忙按下“緊急停止鍵”時,悲劇的發生已註定不可挽回。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大結局中,觀眾們和庭審現場的人一起回顧覆盤了這次災難爆發的始末,即便我們早已知道發生了什麼,可當功率超過33000兆瓦、芯堆爆炸的那一瞬間,我們依然會忍不住感到恐懼和絕望。

瓦列利的話語最終不止於此,他把自己知道的實話都說了出來,“謊言的債,我們遲早要還。”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這一通不畏“強權”的操作,也意味著瓦列利提前結束了“政治生命”和“科研生命”。

“真相就在那裡,不管我們是否發現,不管我們選擇看還是不看,真相不會在乎我們的需求或想法,也不會在乎我們的政府、意識形態或宗教,他會永遠在那裡等著被發現,這是切爾諾貝利事故留下的禮物,我曾經害怕真相的代價,現在我只會問: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大結局的落點回到了《切爾諾貝利》的起點,這部優秀的劇集明明可以有一個更高更大的格局,卻選用了一個相對狹隘的語境封裝,這便是我最遺憾的地方。

銘 記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記住歷史的方式。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大結局庭審中場休息的一場戲我非常喜歡,原來謝比納一直都自覺是個無足輕重的人,所以當初才派他來負責這起“小事情”。

謝比納的“自輕自賤”,像極了無數在切爾諾貝利事件中“丟失了自我”的人,在核能、自然、科學與災難面前,人類實在太渺小了。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聽到這番話的瓦列利立刻表態,讓“錯誤”的謝比納來負責處理這起事故,是最正確的選擇,“他們能聽到我說的話,但他們只聽你的。”

以下是《切爾諾貝利》中我最喜歡的一場戲,第二集末尾謝比納動員工人們去關掉水閥的演講: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你們要這麼做是因為別無選擇,因為其他人做不到,否則會有上百萬人死去,如果說這個理由還不夠,我不信。

這是我們民族一向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我們血液中流淌千年的犧牲精神,每一代人必須面對他們的苦難。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我唾棄這起事故的元凶,我詛咒我需要付出的代價,但我在接受事實,現在輪到你們了。游到那水下,因為必須有人去做。”

這就是我選擇記住《切爾諾貝利》這部迷你劇、選擇記住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方式:它的發生也許避無可避,伴隨它的故事一定可歌可泣。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謹以此紀念那些受難和犧牲的人。這句話說再多都不嫌多。

我突然意識到《切爾諾貝利》為什麼會選擇一個穿著生化服正消毒的無名英雄作為劇集封面了——在氣霧和消毒水的氤氳下,揹著插線的罐子微微低頭,履行自己的使命職責,彷彿在跳一支美麗而又致命的舞蹈……

《切爾諾貝利》:銘記那些苦難和犧牲

你看他(們)不像一個天使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