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那些事 | 放養的苦澀來自於父母對放養的錯誤理解'

"
"
小學那些事 | 放養的苦澀來自於父母對放養的錯誤理解

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自然會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結果,給父母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讓父母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對孩子教育的成功與否。

對於大女兒的教育,我們一直遵從她自己的選擇,給了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像有些家長一樣給她很多的要求和壓力。

比如在幼兒園階段,我們在家裡就機會沒有教過她任何文化課相關的知識,儘管在外界看來我們有些先天的優勢條件,家裡有一位老師媽媽,但是說實話,我這位老師媽媽並沒有在女兒的學習上真正發揮老師的作用。

上了小學一年級,我們其實還是參照幼兒園的管理模式,儘量的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學校裡的事情,包括佈置的任務作業,包括自己上學需要準備的東西,沒有給孩子過多的其他學業上的要求,沒有給孩子過多的課業上的輔導。

我們美其名曰叫做“放養”,讓孩子有更加自由開心的童年,我們也很少去跟其他的同學去比較成績方面的東西,雖然我們偶爾會感嘆班裡的某某真厲害,女兒跟他們還是有些差距的,最起碼在學習上是這樣的。

然後整個一年級,在我們看來女兒還是獲得比較舒心的,沒有看出有多大的壓力,可是就在一年級第二學期的期末考試,給了我和她的爸爸當頭一棒,女兒的語文和數學成績都沒有達到班裡平均分,可以說是班裡倒數幾名了,這對我們兩個初為小學生家長的父母可謂是重重的打擊。

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女兒的表現,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問題或許是出在我們家長身上,因為我們對“放養”有了錯誤的理解。

放養不代表著可以放手不管

說實話,對於“放養”我們從本質上就產生了錯誤的理解,認為“放養”就是不管不問,任其自由發展,顯然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我們所理解的“放養”不過是為了遵從我們自己內心的想法,說白了就是為了偷懶,為了自己的輕鬆。

我們的“放養”更多的是不管,即孩子在做作業,在玩,我們不用去過多的干涉,這樣其實我們自己就騰出了時間可以幹自己的事情,比如可以乾乾自己的活,可以玩玩自己的手機等等。

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確實也是為了一己私慾而採取了這種所謂的“放養”模式,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加的輕鬆而已,而孩子的結果也正好印證了我們的選擇,有多少付出,終究你會得到多少回報。

放養不代表著可以放任不管

對於女兒的管教,確實也是有點放任的意思,不僅是放手,而且有種“助紂為虐”的意思,很多學校的要求,我們只是簡單的去完成或者說是降低了標準去完成,比如有的時候老師佈置是要求讀五遍課文的,我們可能會覺得簡單和煩,看著女兒能夠流利的讀個兩三遍可能也就覺得可以了,比如說老師要求跳繩要跳五百個的,我們覺得她跳的不錯或者是有點累了,可能跳個兩百個也就讓她休息了。

這樣放任的表現其實無形中給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一是對於老師的要求覺得可以不用百分之百的付出努力去完成,而是對於自己的要求同樣也是降低了一些標準,這也周而復始,孩子的惰性無形之中就逐漸養成了,最後爆發出來的結果可能就是讓我們為之震驚的後果。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放養呢?

現在靜下心來細細的回味,所謂“放養”,放的不是管教,放的是思想,放的是心態,放的是放養本身。

放養的核心在於思想

“放養”說白了就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真正的措施和方式,我們要對孩子思想上給予充分的空間,讓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思考和選擇。

我們常說那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而對於教育也是一樣,哪有什麼輕鬆放養,只不過是家長偷懶的藉口罷了。

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是要從思想上對孩子進行約束的,讓他們在思想上對於學習,對於日常生活有個清醒的認識,有自己基本的判斷,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無用的。讓他們自己去做出選擇,而不是家長去幫他們選擇,也不是家長放任他們自由選擇,家長的作用應該是在傍邊引導的,而不是置之不理的,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建議和參考,讓孩子能夠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

“放養”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她的自由,而不是家長感覺在放空自己,而所有的自由都是在一定的約束範圍內的,都是有規則邊界的,不是我們毫無底線的讓孩子漫無目的的去做他們自己的事情,不管這事情是對還是錯。

比如我們要讓孩子感覺到她是自由的,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儘量不要去幹涉他們的事情,簡單的起床洗漱,選擇穿什麼衣服去學校,今天想綁個什麼髮型等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還是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放養的關鍵在於習慣

對於孩子的“放養”,其實應該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家長已經給他們制定了一套系統的行為準則,並一如既往的貫徹形成孩子自身的行為習慣。

比如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你要給他們自己安排時間的“放養”。我們給孩子明確,回家時必須寫作業的,這個是前提,但是具體什麼時候寫,怎麼寫,先寫數學還是先寫語文,這些就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安排,在完成作業這麼一個大前提下,我們是可以“放養”的。

比如閱讀習慣的“放養”,我們給孩子建立閱讀的習慣,每天必須閱讀固定的時間,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怎麼閱讀,閱讀什麼樣的內容,閱讀哪些書籍,都是可以由她自己來選擇的,這也是在閱讀上的“放養”。

比如課業學習的“放養”,這都是建立在不折不扣完成書本內容和老師佈置作業的基礎上的,在此基礎上,孩子是否還願意去多學幾遍,或者是把題目再多做幾遍,這些都是可以讓他們自由選擇的。

放養的苦澀體會

其實,每個家長雖然都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在內心深處還是有惰性的,導致了對於“放養”的錯誤理解和錯誤方式的選擇,幸好家長也和孩子一樣,在不斷的總結和摸索中進步前行。

對於我們家來說,這次初為小學生家長的成績衝擊無疑是震撼和苦澀的,所帶給我們的警示也是空前的。

“放養”只不過是一種態度,更多的是在於思想,在於心靈,在於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無條件寫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