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裡的眾生百態,你最終成為了誰?

最近看了不少評論《千與千尋的神隱》的文章。這部01年上映的吉卜力作品遲到18年後在中國大陸上映,依然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千與千尋》裡的眾生百態,你最終成為了誰?


記得01年那個時候,正是中國動漫諮詢雜誌風生水起的時代。當時網絡還停留在電話線撥號階段,所以大多數的動漫諮詢信息還是來源於這些雜誌。當時好幾本主流諮詢雜誌共同認定的主題就是——成長。

那麼18年過去了,當年看《千與千尋》的人也算是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成長。於是在今天的網絡上就看到了很多歷經18年風雨後回來感慨自身成長的人。

《千與千尋》裡的眾生百態,你最終成為了誰?

有人覺得千尋這個小孩子的成長過程正好適用於自己;有人覺得油屋的那些工作人員才是自己的縮影;更有人覺得自己活成了寂寞的無臉男……其實只要有心,誰都能在那個小社會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千尋一家迷失的那個世界裡,無非有這樣幾個層級:

1、最底層:只知貪婪地獲取,不顧及他人。這些人都像千尋的父母一樣變成了豬,忘掉了一切,任人宰割;

2、大眾層:辛勞工作,用勞動換取生存資本。油屋裡的所有員工都是這個階層,有些或許還有夢想,有些或許沒有,但起碼工作一天就能活過一天。

3、支配層:本身是強者,不懼怕規則並且能利用那個世界的規則支配他人,如湯婆婆、錢婆婆。

4、特殊個案:在既定規則下不忘初心,救贖自己的同時還能救贖他人。比如千尋和白龍的互相救贖,但只是個案。

《千與千尋》裡的眾生百態,你最終成為了誰?

用現實世界對號入座的話,毫無疑問第1和第2種活法是最多的。要麼混吃等死,要麼碌碌工作去掙今天的一口伙食。

大多數人不具備湯婆婆和錢婆婆那樣的實力,無法成為“成功人士”或者特立獨行地決定自己的活法。所以註定了一開始就要在最普通、最大眾的群體裡尋找自己的定位。努力工作,或者圓滑一點,都能在油屋好好活下去。不再掛念那些美夢和理想,可以讓你自己以及你的老闆都省點心。但每當看到像千尋那樣“不安分”的人時,又總止不住地羨慕和嚮往。這就是我們今天主流大眾的樣子。

《千與千尋》裡的眾生百態,你最終成為了誰?

而為什麼《千與千尋》是個童話?就是因為主角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我們很渴望,卻又很難做到的狀態。原本也是既定規則下的一介小人物,卻不甘心認命,通過努力達成了很多人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就像很多人所說的,小時候都做過英雄夢,以為自己能拯救全世界,但長大後才發現就連自己都拯救不了。於是我們轉而與油屋的工人們以及寂寞的無臉男產生了共鳴,一邊還小心翼翼地勉勵自己不要墮落成豬……

《千與千尋》裡的眾生百態,你最終成為了誰?

18年前看《千與千尋》,即使知道其教育意義,也最多隻是樂觀地暗想:自己一定要活成千尋那樣。而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卻是領悟自己終究活不成千尋的樣子。

所以小孩子看《千尋》可以看得興致盎然,而成年人看《千尋》卻越看越傷心。

不知道宮崎駿在構想《千與千尋的神隱》這部作品時到底在想什麼。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活成像宮崎大佬那樣一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我們芸芸眾生大多數都覆滅在了成長的洪流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