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境內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萬年的

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塊“寶石”,在當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讓它成了100萬年後我們重量級的話語砝碼,給我們這片土地帶來了榮耀和自豪。當然,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那隨處可見的四球古茶,沒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無從選擇。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境內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萬年的

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塊“寶石”,在當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讓它成了100萬年後我們重量級的話語砝碼,給我們這片土地帶來了榮耀和自豪。當然,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那隨處可見的四球古茶,沒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無從選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茶樹

2011年7月13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普安縣頒發了“中國古茶樹之鄉”的牌匾。普安縣地處黔西南州北部,這裡緯度低海拔高,具備適合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2008年,為了全面掌握普安縣古茶樹分佈和存量等信息,進行了一次資源調查,發現了縣境內的夜郎壩、普白林場、江西坡等地有大面積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全縣共有2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主要分佈在全縣7個鄉鎮,面積達30多公頃。在這些古茶樹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釐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非常珍稀的茶樹庫源。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境內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萬年的

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塊“寶石”,在當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讓它成了100萬年後我們重量級的話語砝碼,給我們這片土地帶來了榮耀和自豪。當然,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那隨處可見的四球古茶,沒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無從選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茶樹

2011年7月13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普安縣頒發了“中國古茶樹之鄉”的牌匾。普安縣地處黔西南州北部,這裡緯度低海拔高,具備適合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2008年,為了全面掌握普安縣古茶樹分佈和存量等信息,進行了一次資源調查,發現了縣境內的夜郎壩、普白林場、江西坡等地有大面積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全縣共有2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主要分佈在全縣7個鄉鎮,面積達30多公頃。在這些古茶樹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釐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非常珍稀的茶樹庫源。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的野生古茶樹


2011年5月22日,普安縣又邀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葉研究所、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相關負責人組成“中國普安野生古茶樹”專家組深入普安,對野生古茶樹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專家組認定:“普安古茶樹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樹,在分類上屬於四球茶品種,是珍稀的古茶樹資源,在茶樹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普安是茶樹原產地之一,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樹群居地。”該古茶樹品種屬於32類茶科中的一種,並且是全球唯一,為普安縣獨有。普安千年四球古茶不但有保健和醒腦益神的作用,同時還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境內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萬年的

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塊“寶石”,在當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讓它成了100萬年後我們重量級的話語砝碼,給我們這片土地帶來了榮耀和自豪。當然,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那隨處可見的四球古茶,沒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無從選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茶樹

2011年7月13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普安縣頒發了“中國古茶樹之鄉”的牌匾。普安縣地處黔西南州北部,這裡緯度低海拔高,具備適合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2008年,為了全面掌握普安縣古茶樹分佈和存量等信息,進行了一次資源調查,發現了縣境內的夜郎壩、普白林場、江西坡等地有大面積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全縣共有2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主要分佈在全縣7個鄉鎮,面積達30多公頃。在這些古茶樹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釐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非常珍稀的茶樹庫源。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的野生古茶樹


2011年5月22日,普安縣又邀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葉研究所、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相關負責人組成“中國普安野生古茶樹”專家組深入普安,對野生古茶樹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專家組認定:“普安古茶樹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樹,在分類上屬於四球茶品種,是珍稀的古茶樹資源,在茶樹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普安是茶樹原產地之一,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樹群居地。”該古茶樹品種屬於32類茶科中的一種,並且是全球唯一,為普安縣獨有。普安千年四球古茶不但有保健和醒腦益神的作用,同時還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道

開通南方驛道,是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實施的一件大事,從秦時的“五尺道”到漢時“自僰道指牂牁”的南夷道,再到打通西南夷地區至身毒的道路,中央政權竟至不惜舉大軍“行誅隔滇道者且蘭,斬首數萬”,於是也就有了“夜郎歸漢”的歷史故事。

現存普安縣的白沙古驛道,據說開闢於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由伐夜郎王滇的楚將莊蹻所建,秦漢時又擴展為五尺道、南馳道,《貴州通史》稱之為“夜郎驛道”。商周時它為民間商道,秦漢時為南方茶葉之路,唐宋時為茶馬古道。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境內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萬年的

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塊“寶石”,在當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讓它成了100萬年後我們重量級的話語砝碼,給我們這片土地帶來了榮耀和自豪。當然,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那隨處可見的四球古茶,沒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無從選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茶樹

2011年7月13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普安縣頒發了“中國古茶樹之鄉”的牌匾。普安縣地處黔西南州北部,這裡緯度低海拔高,具備適合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2008年,為了全面掌握普安縣古茶樹分佈和存量等信息,進行了一次資源調查,發現了縣境內的夜郎壩、普白林場、江西坡等地有大面積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全縣共有2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主要分佈在全縣7個鄉鎮,面積達30多公頃。在這些古茶樹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釐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非常珍稀的茶樹庫源。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的野生古茶樹


2011年5月22日,普安縣又邀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葉研究所、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相關負責人組成“中國普安野生古茶樹”專家組深入普安,對野生古茶樹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專家組認定:“普安古茶樹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樹,在分類上屬於四球茶品種,是珍稀的古茶樹資源,在茶樹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普安是茶樹原產地之一,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樹群居地。”該古茶樹品種屬於32類茶科中的一種,並且是全球唯一,為普安縣獨有。普安千年四球古茶不但有保健和醒腦益神的作用,同時還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道

開通南方驛道,是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實施的一件大事,從秦時的“五尺道”到漢時“自僰道指牂牁”的南夷道,再到打通西南夷地區至身毒的道路,中央政權竟至不惜舉大軍“行誅隔滇道者且蘭,斬首數萬”,於是也就有了“夜郎歸漢”的歷史故事。

現存普安縣的白沙古驛道,據說開闢於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由伐夜郎王滇的楚將莊蹻所建,秦漢時又擴展為五尺道、南馳道,《貴州通史》稱之為“夜郎驛道”。商周時它為民間商道,秦漢時為南方茶葉之路,唐宋時為茶馬古道。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白沙古驛道


晴隆縣的古驛道,據民國《安南縣誌》載:(蜀漢時期)“(武)侯南征,道過斯,人馬渴乏,忽見湧泉以濟人,引水以濟馬”,“城南三裡鴉關下有飲馬池,曰‘漢壽亭飲馬池’(《通志》謂:是壽亭侯之子關索遺蹟)。”由此可證,在蜀漢時,已有驛道在縣境內穿行。明、清兩代,晴隆縣的驛道非常發達。

由黔入滇,主要有兩條驛道:一條置於縣南境即關晴北盤江古道,大致線路是由貴陽經安順、關嶺,過北盤江入縣之東地,經半坡塘、燕窩寨、靈官箐、哈馬哨到達縣城,再從縣城往西經鴉關、烏鳴鋪、沙子嶺、保駕樓抵江西坡橋,出縣境至普安縣、九峰村、泥拉鋪、盤縣、亦資孔入滇;另一條置於縣北境,從安順市到郎岱鎮,過打鐵關、毛口鄉,進入縣境西陵渡(河塘)、五里牌、都田村、母灑村、黃廠村,翻過老鷹巖出縣境,達普安縣之白沙鄉、罐子窯鎮,轉由盤水鎮匯入大道入滇。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境內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萬年的

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塊“寶石”,在當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讓它成了100萬年後我們重量級的話語砝碼,給我們這片土地帶來了榮耀和自豪。當然,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那隨處可見的四球古茶,沒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無從選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茶樹

2011年7月13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普安縣頒發了“中國古茶樹之鄉”的牌匾。普安縣地處黔西南州北部,這裡緯度低海拔高,具備適合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2008年,為了全面掌握普安縣古茶樹分佈和存量等信息,進行了一次資源調查,發現了縣境內的夜郎壩、普白林場、江西坡等地有大面積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全縣共有2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主要分佈在全縣7個鄉鎮,面積達30多公頃。在這些古茶樹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釐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非常珍稀的茶樹庫源。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的野生古茶樹


2011年5月22日,普安縣又邀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葉研究所、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相關負責人組成“中國普安野生古茶樹”專家組深入普安,對野生古茶樹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專家組認定:“普安古茶樹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樹,在分類上屬於四球茶品種,是珍稀的古茶樹資源,在茶樹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普安是茶樹原產地之一,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樹群居地。”該古茶樹品種屬於32類茶科中的一種,並且是全球唯一,為普安縣獨有。普安千年四球古茶不但有保健和醒腦益神的作用,同時還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道

開通南方驛道,是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實施的一件大事,從秦時的“五尺道”到漢時“自僰道指牂牁”的南夷道,再到打通西南夷地區至身毒的道路,中央政權竟至不惜舉大軍“行誅隔滇道者且蘭,斬首數萬”,於是也就有了“夜郎歸漢”的歷史故事。

現存普安縣的白沙古驛道,據說開闢於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由伐夜郎王滇的楚將莊蹻所建,秦漢時又擴展為五尺道、南馳道,《貴州通史》稱之為“夜郎驛道”。商周時它為民間商道,秦漢時為南方茶葉之路,唐宋時為茶馬古道。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白沙古驛道


晴隆縣的古驛道,據民國《安南縣誌》載:(蜀漢時期)“(武)侯南征,道過斯,人馬渴乏,忽見湧泉以濟人,引水以濟馬”,“城南三裡鴉關下有飲馬池,曰‘漢壽亭飲馬池’(《通志》謂:是壽亭侯之子關索遺蹟)。”由此可證,在蜀漢時,已有驛道在縣境內穿行。明、清兩代,晴隆縣的驛道非常發達。

由黔入滇,主要有兩條驛道:一條置於縣南境即關晴北盤江古道,大致線路是由貴陽經安順、關嶺,過北盤江入縣之東地,經半坡塘、燕窩寨、靈官箐、哈馬哨到達縣城,再從縣城往西經鴉關、烏鳴鋪、沙子嶺、保駕樓抵江西坡橋,出縣境至普安縣、九峰村、泥拉鋪、盤縣、亦資孔入滇;另一條置於縣北境,從安順市到郎岱鎮,過打鐵關、毛口鄉,進入縣境西陵渡(河塘)、五里牌、都田村、母灑村、黃廠村,翻過老鷹巖出縣境,達普安縣之白沙鄉、罐子窯鎮,轉由盤水鎮匯入大道入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黔西南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佈示意圖


黔西南的古道遺存十分豐富,歷史價值較高。2013年3月,國務院公佈“茶馬古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西南州興義市、普安縣、晴隆縣和貞豐縣共有8處文物點列入“茶馬古道”貴州段。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境內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萬年的

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塊“寶石”,在當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讓它成了100萬年後我們重量級的話語砝碼,給我們這片土地帶來了榮耀和自豪。當然,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那隨處可見的四球古茶,沒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無從選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茶樹

2011年7月13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普安縣頒發了“中國古茶樹之鄉”的牌匾。普安縣地處黔西南州北部,這裡緯度低海拔高,具備適合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2008年,為了全面掌握普安縣古茶樹分佈和存量等信息,進行了一次資源調查,發現了縣境內的夜郎壩、普白林場、江西坡等地有大面積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全縣共有2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主要分佈在全縣7個鄉鎮,面積達30多公頃。在這些古茶樹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釐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非常珍稀的茶樹庫源。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的野生古茶樹


2011年5月22日,普安縣又邀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葉研究所、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相關負責人組成“中國普安野生古茶樹”專家組深入普安,對野生古茶樹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專家組認定:“普安古茶樹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樹,在分類上屬於四球茶品種,是珍稀的古茶樹資源,在茶樹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普安是茶樹原產地之一,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樹群居地。”該古茶樹品種屬於32類茶科中的一種,並且是全球唯一,為普安縣獨有。普安千年四球古茶不但有保健和醒腦益神的作用,同時還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道

開通南方驛道,是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實施的一件大事,從秦時的“五尺道”到漢時“自僰道指牂牁”的南夷道,再到打通西南夷地區至身毒的道路,中央政權竟至不惜舉大軍“行誅隔滇道者且蘭,斬首數萬”,於是也就有了“夜郎歸漢”的歷史故事。

現存普安縣的白沙古驛道,據說開闢於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由伐夜郎王滇的楚將莊蹻所建,秦漢時又擴展為五尺道、南馳道,《貴州通史》稱之為“夜郎驛道”。商周時它為民間商道,秦漢時為南方茶葉之路,唐宋時為茶馬古道。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白沙古驛道


晴隆縣的古驛道,據民國《安南縣誌》載:(蜀漢時期)“(武)侯南征,道過斯,人馬渴乏,忽見湧泉以濟人,引水以濟馬”,“城南三裡鴉關下有飲馬池,曰‘漢壽亭飲馬池’(《通志》謂:是壽亭侯之子關索遺蹟)。”由此可證,在蜀漢時,已有驛道在縣境內穿行。明、清兩代,晴隆縣的驛道非常發達。

由黔入滇,主要有兩條驛道:一條置於縣南境即關晴北盤江古道,大致線路是由貴陽經安順、關嶺,過北盤江入縣之東地,經半坡塘、燕窩寨、靈官箐、哈馬哨到達縣城,再從縣城往西經鴉關、烏鳴鋪、沙子嶺、保駕樓抵江西坡橋,出縣境至普安縣、九峰村、泥拉鋪、盤縣、亦資孔入滇;另一條置於縣北境,從安順市到郎岱鎮,過打鐵關、毛口鄉,進入縣境西陵渡(河塘)、五里牌、都田村、母灑村、黃廠村,翻過老鷹巖出縣境,達普安縣之白沙鄉、罐子窯鎮,轉由盤水鎮匯入大道入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黔西南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佈示意圖


黔西南的古道遺存十分豐富,歷史價值較高。2013年3月,國務院公佈“茶馬古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西南州興義市、普安縣、晴隆縣和貞豐縣共有8處文物點列入“茶馬古道”貴州段。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上的嗨馬舞

彝族嗨馬舞,是流傳於黔西南州普安縣地瓜鎮、三板橋鎮一帶彝族村寨的一種民間傳統祭祀舞蹈,起源很早,流傳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嗨馬舞是一個趕馬者與一個或兩個扮成馬的演員表演人與馬之間關係的舞蹈。這個舞蹈源於馴馬的過程:第一次馱東西的馬因為不適應生產勞作,會有一番劇烈地反抗,經過一番調教之後,它變得任勞任怨、勤懇踏實,成了人類最好的幫手之一。

“仿生”是舞蹈中的一大重要門類,特別是在原生態舞蹈中,“仿生”更是一大主題。嗨馬舞的仿生有兩大特點:一是它表現了一匹野性十足的“生馬”被調教成一匹“熟馬”的過程;二是表演這個舞蹈藉助了道具,飾馬的演員腰部捆有一段馬的後半截身子,身前則是馬的前半截身子。表演內容多由道具完成,而不是完全藉助於演員的形體表現,嘶、咬、啃等全由馬頭表現,人則表現踢、刨、跑等動作。

"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距今2000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古夜郎國經營著南、北盤江流域的廣闊土地。夜郎國在這裡拓土開疆,發展生產,依託當地獨有的四球茶資源,將茶葉作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積極發展對外商業貿易,構建了中國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盤江)為依託,經紅水河直下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再由海路轉向世界各地。陸路則向西南取道滇國(今雲南),從東南亞各國經身毒(今印度)再轉向世界各地。

此立論有史可據。

依據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番陽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產枸醬,南越人士告於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書漢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襲南越。

《史記·西南夷列傳》有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今印度),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張騫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國,可見蜀之商品是通過夜郎國運到身毒國,再轉運至深居中亞內陸的大夏國的。

依據

我國南方茶葉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兩條對外的經濟大通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歷史意義。南方茶葉之路在後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扮演著西南地區經濟大動脈的角色。唐宋時期又在這條大動脈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形成了與西藏地區貿易的“茶馬古道”。

2000多年來,由於歷史的偏見,南方茶葉之路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當下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還原夜郎國的真實面貌及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茶的起源

茶起源於哪裡?學術界對此有過不少的爭論,但仍是未解之謎。19世紀,一名英國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許多學者就此認為“印度是茶樹的起源地,中國茶樹是從印度引進的”。針對這一觀點,許多中國人拿出史料進行反駁:在雲南發現的當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樹已有3200年樹齡,早於印度3000年;“神農嘗百草,得茶以解之”,說明中國茶擁有悠久的歷史。而茶樹又起源於中國何處?直到1980年在貴州普安縣與晴隆縣交界的雲頭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塊茶籽化石,終於讓全世界關於茶樹起源地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歷時30多年的鑑定,認定該化石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這使得茶的歷史一下子被往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茶起源於中國,起源於貴州。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佈:貴州茶葉始於黔西南。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境內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萬年的

新生代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塊“寶石”,在當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讓它成了100萬年後我們重量級的話語砝碼,給我們這片土地帶來了榮耀和自豪。當然,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沒有那隨處可見的四球古茶,沒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無從選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茶樹

2011年7月13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普安縣頒發了“中國古茶樹之鄉”的牌匾。普安縣地處黔西南州北部,這裡緯度低海拔高,具備適合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2008年,為了全面掌握普安縣古茶樹分佈和存量等信息,進行了一次資源調查,發現了縣境內的夜郎壩、普白林場、江西坡等地有大面積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全縣共有2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主要分佈在全縣7個鄉鎮,面積達30多公頃。在這些古茶樹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釐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非常珍稀的茶樹庫源。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普安縣的野生古茶樹


2011年5月22日,普安縣又邀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葉研究所、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相關負責人組成“中國普安野生古茶樹”專家組深入普安,對野生古茶樹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專家組認定:“普安古茶樹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樹,在分類上屬於四球茶品種,是珍稀的古茶樹資源,在茶樹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普安是茶樹原產地之一,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樹群居地。”該古茶樹品種屬於32類茶科中的一種,並且是全球唯一,為普安縣獨有。普安千年四球古茶不但有保健和醒腦益神的作用,同時還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古道

開通南方驛道,是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實施的一件大事,從秦時的“五尺道”到漢時“自僰道指牂牁”的南夷道,再到打通西南夷地區至身毒的道路,中央政權竟至不惜舉大軍“行誅隔滇道者且蘭,斬首數萬”,於是也就有了“夜郎歸漢”的歷史故事。

現存普安縣的白沙古驛道,據說開闢於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由伐夜郎王滇的楚將莊蹻所建,秦漢時又擴展為五尺道、南馳道,《貴州通史》稱之為“夜郎驛道”。商周時它為民間商道,秦漢時為南方茶葉之路,唐宋時為茶馬古道。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白沙古驛道


晴隆縣的古驛道,據民國《安南縣誌》載:(蜀漢時期)“(武)侯南征,道過斯,人馬渴乏,忽見湧泉以濟人,引水以濟馬”,“城南三裡鴉關下有飲馬池,曰‘漢壽亭飲馬池’(《通志》謂:是壽亭侯之子關索遺蹟)。”由此可證,在蜀漢時,已有驛道在縣境內穿行。明、清兩代,晴隆縣的驛道非常發達。

由黔入滇,主要有兩條驛道:一條置於縣南境即關晴北盤江古道,大致線路是由貴陽經安順、關嶺,過北盤江入縣之東地,經半坡塘、燕窩寨、靈官箐、哈馬哨到達縣城,再從縣城往西經鴉關、烏鳴鋪、沙子嶺、保駕樓抵江西坡橋,出縣境至普安縣、九峰村、泥拉鋪、盤縣、亦資孔入滇;另一條置於縣北境,從安順市到郎岱鎮,過打鐵關、毛口鄉,進入縣境西陵渡(河塘)、五里牌、都田村、母灑村、黃廠村,翻過老鷹巖出縣境,達普安縣之白沙鄉、罐子窯鎮,轉由盤水鎮匯入大道入滇。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黔西南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佈示意圖


黔西南的古道遺存十分豐富,歷史價值較高。2013年3月,國務院公佈“茶馬古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西南州興義市、普安縣、晴隆縣和貞豐縣共有8處文物點列入“茶馬古道”貴州段。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南方茶葉之路上的嗨馬舞

彝族嗨馬舞,是流傳於黔西南州普安縣地瓜鎮、三板橋鎮一帶彝族村寨的一種民間傳統祭祀舞蹈,起源很早,流傳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嗨馬舞是一個趕馬者與一個或兩個扮成馬的演員表演人與馬之間關係的舞蹈。這個舞蹈源於馴馬的過程:第一次馱東西的馬因為不適應生產勞作,會有一番劇烈地反抗,經過一番調教之後,它變得任勞任怨、勤懇踏實,成了人類最好的幫手之一。

“仿生”是舞蹈中的一大重要門類,特別是在原生態舞蹈中,“仿生”更是一大主題。嗨馬舞的仿生有兩大特點:一是它表現了一匹野性十足的“生馬”被調教成一匹“熟馬”的過程;二是表演這個舞蹈藉助了道具,飾馬的演員腰部捆有一段馬的後半截身子,身前則是馬的前半截身子。表演內容多由道具完成,而不是完全藉助於演員的形體表現,嘶、咬、啃等全由馬頭表現,人則表現踢、刨、跑等動作。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與南方茶葉之路


彝族嗨馬舞


關於嗨馬舞的藝術起源有多種說法,包括“源於自然說”、“源於生產勞動說”、“源於宗教說”。彝族是一個山地民族,日常生活中與馬有著不解之緣,尤其在以古驛道為依託的南方茶葉之路上,馬作為彝族人民生產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夥伴,其形象進入民族民間藝術也是理所當然的。嗨馬舞是在祭祀活動中,人們從仿生角度和從生產生活中得到靈感創作出來的一種民族民間原生態舞蹈,使人聯想到“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情景,也印證了當時以馬幫馱運的生產實際,具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注:源自公眾號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