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有味道的圖書|圖書推薦

錢理群 文章 藝術 謝冕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7-04-06

如果每本書都有氣味,那麼你會喜歡什麼味道的圖書呢?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隨筆貴州》,希望大家喜歡。

一本有味道的圖書|圖書推薦


【《隨筆貴州》:主編說緣起(戴冰)】

這部《隨筆貴州》,實際上是《藝文四季》季刊從二零零二年創刊始,到二零一四年我調離,十二年間共四十八期的一個選本。

二零零二年,貴陽市文聯有意創辦一份信息類內刊,主要任務是報道市文聯下屬各文藝家協會的活動及創作情況。其時我在《花溪》月刊任編輯,任務落到我頭上。我覺得辦一份純工作彙報性質的刊物無多大意思:受眾面囿於相關的少數人士,無關者看著沒意思,辦起來也無興味,有點浪費了這筆難得的辦刊資金;於是在策劃內容的時候,就把它定位成了一本談文論藝的雜誌,因為是季刊,遂取名《藝文四季》。創刊號的封面和內文版式都是請畫家曹瓊德先生設計的,既現代又有書卷氣,一出來大家都很滿意。此後封面設計換過數人,內文版式卻始終是最初的樣子。曹瓊德先生是著名畫家,也是著名平面設計家,得過許多設計大獎,但他自己說,《藝文四季》的內文版式,是他設計過的雜誌裡,最經典、最耐看的。

《藝文四季》辦了一兩年後,漸漸不再滿足於文學藝術的範疇,開始拓展到整個大人文概念下的其他領域,增設了如歷史、文化、社會、民族、哲學等內容。但無論增設什麼新內容,始終堅持一種我戲稱為“輕學術”的風格,即一種深入淺出的表述方式。再後來,受錢理群先生“認識腳下的土地”這一理念的影響,《藝文四季》最終定位在一本介紹“貴州人文”的“輕學術”刊物上。於是從一本最初的文藝雜誌蛻變成了一本文化刊物。

編輯部同仁們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同,《藝文四季》兩次獲得全省優秀期刊稱號;二零零七年,《藝文四季》創刊五週年,長期關注這本雜誌的省外文化人,如錢理群、李效、王六一等先生專門撰文進行了評價。錢先生在《藝文四季的氣味》一文中這樣說道:“人有氣味,文章有氣味,那麼,一個刊物,大概也有氣味。比如說,某些刊物有官氣,某些刊物有銅臭氣,某些刊物有俗氣,等等,這‘都是大家所能辨別出來的’。我則從《藝文四季》裡辨出了書卷氣和泥土味……在這個新的‘斯文掃地’的時代,如此自覺追求‘書卷氣’,自是不合適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未嘗不可說是一種文化堅守,以至文化抵抗。而‘泥土味’可能是在編輯過程中逐漸明確,最後也成了自覺追求:從‘認識腳下的土地’命題的提出,到有關專欄的設置,文章的組織,對貴州地理文化,歷史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文化的持續關注,都可以看出刊物和腳下的土地越來越貼近了。文化堅守也因此有了堅實的基礎。既心志高遠,又腳踏大地:這個刊物終於立住了。”

持續不斷和高質量的稿件是維繫刊物健康生命的前提,如果沒有許多作家、藝術家和學者們的支持,《藝文四季》很難堅持下來。除了前面提到過的諸先生外,我還要特別感謝謝冕、邵燕祥、李麥寧、劉學洙、戴明賢、何光渝、餘未人、董克俊、劉雍、樑太鶴、顧樸光、盧惠龍、廖國鬆、張永龍、袁政謙、和國正、宋茨林、何懷德、湯序波、張建建、唐亞平、玄武、爾雅、李浩、蒲菱、董重、舒奇峰、周之江、周湄、鄒欣等等老師和朋友們。他們的稿件總是如約而來甚或不期而至,令人感動,讓人驚喜。

學者杜應國和文史專家王堯禮,是《藝文四季》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勞神最多的朋友,不只惠賜稿件,還時常為刊物的策劃、組稿甚至編輯費心費力,可謂“視如己出”,王堯禮提到《藝文四季》,常用的是“我們的刊物”這樣的口吻。他們是我辦刊的“鐵桿外援”,理論問杜,文史詢王,是我辦刊的一種常態。

編輯部最初是由湯保華、何築光、高晴和我四人組成,後來他們一一退休,由新調來的王劍平和姚翔與我搭檔。王劍平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有耐煩心者,能把最繁瑣的事情做得清晰簡潔,而且有收撿有章法,每一期刊物的電子文本都被他細心整理歸檔,如此,方有這本《隨筆貴州》出版的條件

我調離之後,《藝文四季》改版成文學刊物,以一種別樣的面目又開始了它新一輪的生命。雜誌是社會公器,祝《藝文四季》一路走好。

戴冰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貴州人民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圖文編輯:張燁鈴 / 資料提供:黃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