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協和醫院著名西醫專家張孝騫(左二)一起會診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協和醫院著名西醫專家張孝騫(左二)一起會診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北京醫院著名專家吳傑(左二)一起會診

臨床醫術卓越 理論研究精深

蒲老是一位卓越的中醫臨床學家,他說:內科是臨床的基礎,對內科務必精研深求,洞若犀燭。處理內傷雜病,他集先聖後賢之長;處理外感雜病,治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以應症候急重迅猛之變。

晚年他側重研究老年病,在探索老年的體質的特殊,老年病症的多樣性和老年用藥的規律上,都有獨到的見解。無愧於周總理的評價,他診斷辯證準、立法慎、選方精、用藥穩。

有一次,蒲老與嶽美中老大夫會診某乙型腦炎患兒,由於熱閉肺衛,肺氣不宣而呼吸障礙,已置“鐵肺”中搶救。他經過診察之後分析,此病症雖見危重之候,但病機尚在衛閉之時,其脈浮而數,其舌苔薄白微黃,當選用輕可去實之法,以辛涼輕劑桑菊加味主之。一劑衛氣熱閉漸開,二劑呼吸功能漸復,三劑病情轉危為安。嶽老讚歎道:“人稱蒲老以輕靈見長,從此例之實踐我受到很大的啟示,深信輕劑的確可以治重症,並非欺人之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協和醫院著名西醫專家張孝騫(左二)一起會診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北京醫院著名專家吳傑(左二)一起會診

臨床醫術卓越 理論研究精深

蒲老是一位卓越的中醫臨床學家,他說:內科是臨床的基礎,對內科務必精研深求,洞若犀燭。處理內傷雜病,他集先聖後賢之長;處理外感雜病,治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以應症候急重迅猛之變。

晚年他側重研究老年病,在探索老年的體質的特殊,老年病症的多樣性和老年用藥的規律上,都有獨到的見解。無愧於周總理的評價,他診斷辯證準、立法慎、選方精、用藥穩。

有一次,蒲老與嶽美中老大夫會診某乙型腦炎患兒,由於熱閉肺衛,肺氣不宣而呼吸障礙,已置“鐵肺”中搶救。他經過診察之後分析,此病症雖見危重之候,但病機尚在衛閉之時,其脈浮而數,其舌苔薄白微黃,當選用輕可去實之法,以辛涼輕劑桑菊加味主之。一劑衛氣熱閉漸開,二劑呼吸功能漸復,三劑病情轉危為安。嶽老讚歎道:“人稱蒲老以輕靈見長,從此例之實踐我受到很大的啟示,深信輕劑的確可以治重症,並非欺人之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嶽美中

蒲老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中醫理論學家。他認為中醫藥學是東方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健康的寶庫,有著獨特的系統的理論體系。他強調學習中醫不僅要重視理論學習,還要善於運用理論,發展豐富理論。《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典籍,蒲老研討熟讀之,作為臨床的理論指導,但是並不囿於經、囿於古,對其中一些論點的闡釋採取辯證思維,絕不盲目信從、以偏概全。如對“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看法,他說:“丹溪(即元朝名醫朱丹溪)創立此說,不無疑義。陽為氣、為火,氣果有餘嗎,何者為陰不足,且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一有偏勝,則必為病,豈能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人不為病!按人體之陽,非火有餘,乃水不足也,這才是王太僕的本意。這個觀點直到張介賓才糾正過來。著書立說教萬世人,殊不知立論有失,反而誤人。”但對於朱丹溪創立的補陰方劑,如大補陰丸等,蒲老則肯定其實用意義,認為是對臨床的重要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協和醫院著名西醫專家張孝騫(左二)一起會診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北京醫院著名專家吳傑(左二)一起會診

臨床醫術卓越 理論研究精深

蒲老是一位卓越的中醫臨床學家,他說:內科是臨床的基礎,對內科務必精研深求,洞若犀燭。處理內傷雜病,他集先聖後賢之長;處理外感雜病,治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以應症候急重迅猛之變。

晚年他側重研究老年病,在探索老年的體質的特殊,老年病症的多樣性和老年用藥的規律上,都有獨到的見解。無愧於周總理的評價,他診斷辯證準、立法慎、選方精、用藥穩。

有一次,蒲老與嶽美中老大夫會診某乙型腦炎患兒,由於熱閉肺衛,肺氣不宣而呼吸障礙,已置“鐵肺”中搶救。他經過診察之後分析,此病症雖見危重之候,但病機尚在衛閉之時,其脈浮而數,其舌苔薄白微黃,當選用輕可去實之法,以辛涼輕劑桑菊加味主之。一劑衛氣熱閉漸開,二劑呼吸功能漸復,三劑病情轉危為安。嶽老讚歎道:“人稱蒲老以輕靈見長,從此例之實踐我受到很大的啟示,深信輕劑的確可以治重症,並非欺人之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嶽美中

蒲老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中醫理論學家。他認為中醫藥學是東方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健康的寶庫,有著獨特的系統的理論體系。他強調學習中醫不僅要重視理論學習,還要善於運用理論,發展豐富理論。《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典籍,蒲老研討熟讀之,作為臨床的理論指導,但是並不囿於經、囿於古,對其中一些論點的闡釋採取辯證思維,絕不盲目信從、以偏概全。如對“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看法,他說:“丹溪(即元朝名醫朱丹溪)創立此說,不無疑義。陽為氣、為火,氣果有餘嗎,何者為陰不足,且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一有偏勝,則必為病,豈能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人不為病!按人體之陽,非火有餘,乃水不足也,這才是王太僕的本意。這個觀點直到張介賓才糾正過來。著書立說教萬世人,殊不知立論有失,反而誤人。”但對於朱丹溪創立的補陰方劑,如大補陰丸等,蒲老則肯定其實用意義,認為是對臨床的重要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朱丹溪

蒲老還結合多年行醫實踐,對中醫遵循的“八法”進行發揮,強調注意分寸,堅持兩分法。為了檢驗民間流傳較廣的“中藥十八反”,他曾一例一例地進行了動物實驗,結果證明“中藥十八反”大多無據。

蒲老先生一生簡樸,從不圖利,生前也不曾著書立說。1971年,周總理指示:蒲老先生“是有真才實學的醫生,要很好總結他的醫學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產”。蒲老先生逝世以後,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了《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蒲輔周醫話》。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協和醫院著名西醫專家張孝騫(左二)一起會診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北京醫院著名專家吳傑(左二)一起會診

臨床醫術卓越 理論研究精深

蒲老是一位卓越的中醫臨床學家,他說:內科是臨床的基礎,對內科務必精研深求,洞若犀燭。處理內傷雜病,他集先聖後賢之長;處理外感雜病,治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以應症候急重迅猛之變。

晚年他側重研究老年病,在探索老年的體質的特殊,老年病症的多樣性和老年用藥的規律上,都有獨到的見解。無愧於周總理的評價,他診斷辯證準、立法慎、選方精、用藥穩。

有一次,蒲老與嶽美中老大夫會診某乙型腦炎患兒,由於熱閉肺衛,肺氣不宣而呼吸障礙,已置“鐵肺”中搶救。他經過診察之後分析,此病症雖見危重之候,但病機尚在衛閉之時,其脈浮而數,其舌苔薄白微黃,當選用輕可去實之法,以辛涼輕劑桑菊加味主之。一劑衛氣熱閉漸開,二劑呼吸功能漸復,三劑病情轉危為安。嶽老讚歎道:“人稱蒲老以輕靈見長,從此例之實踐我受到很大的啟示,深信輕劑的確可以治重症,並非欺人之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嶽美中

蒲老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中醫理論學家。他認為中醫藥學是東方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健康的寶庫,有著獨特的系統的理論體系。他強調學習中醫不僅要重視理論學習,還要善於運用理論,發展豐富理論。《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典籍,蒲老研討熟讀之,作為臨床的理論指導,但是並不囿於經、囿於古,對其中一些論點的闡釋採取辯證思維,絕不盲目信從、以偏概全。如對“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看法,他說:“丹溪(即元朝名醫朱丹溪)創立此說,不無疑義。陽為氣、為火,氣果有餘嗎,何者為陰不足,且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一有偏勝,則必為病,豈能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人不為病!按人體之陽,非火有餘,乃水不足也,這才是王太僕的本意。這個觀點直到張介賓才糾正過來。著書立說教萬世人,殊不知立論有失,反而誤人。”但對於朱丹溪創立的補陰方劑,如大補陰丸等,蒲老則肯定其實用意義,認為是對臨床的重要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朱丹溪

蒲老還結合多年行醫實踐,對中醫遵循的“八法”進行發揮,強調注意分寸,堅持兩分法。為了檢驗民間流傳較廣的“中藥十八反”,他曾一例一例地進行了動物實驗,結果證明“中藥十八反”大多無據。

蒲老先生一生簡樸,從不圖利,生前也不曾著書立說。1971年,周總理指示:蒲老先生“是有真才實學的醫生,要很好總結他的醫學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產”。蒲老先生逝世以後,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了《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蒲輔周醫話》。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醫案》

1975年4月29日,蒲老積勞成疾,與世長辭。5月10日在八寶山公墓禮堂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聶榮臻、張鼎丞、蔡暢等人蔘加了追悼會。1986年,在蒲老逝世11週年之際,鄧穎超大姐親筆題詞緬懷。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協和醫院著名西醫專家張孝騫(左二)一起會診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北京醫院著名專家吳傑(左二)一起會診

臨床醫術卓越 理論研究精深

蒲老是一位卓越的中醫臨床學家,他說:內科是臨床的基礎,對內科務必精研深求,洞若犀燭。處理內傷雜病,他集先聖後賢之長;處理外感雜病,治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以應症候急重迅猛之變。

晚年他側重研究老年病,在探索老年的體質的特殊,老年病症的多樣性和老年用藥的規律上,都有獨到的見解。無愧於周總理的評價,他診斷辯證準、立法慎、選方精、用藥穩。

有一次,蒲老與嶽美中老大夫會診某乙型腦炎患兒,由於熱閉肺衛,肺氣不宣而呼吸障礙,已置“鐵肺”中搶救。他經過診察之後分析,此病症雖見危重之候,但病機尚在衛閉之時,其脈浮而數,其舌苔薄白微黃,當選用輕可去實之法,以辛涼輕劑桑菊加味主之。一劑衛氣熱閉漸開,二劑呼吸功能漸復,三劑病情轉危為安。嶽老讚歎道:“人稱蒲老以輕靈見長,從此例之實踐我受到很大的啟示,深信輕劑的確可以治重症,並非欺人之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嶽美中

蒲老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中醫理論學家。他認為中醫藥學是東方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健康的寶庫,有著獨特的系統的理論體系。他強調學習中醫不僅要重視理論學習,還要善於運用理論,發展豐富理論。《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典籍,蒲老研討熟讀之,作為臨床的理論指導,但是並不囿於經、囿於古,對其中一些論點的闡釋採取辯證思維,絕不盲目信從、以偏概全。如對“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看法,他說:“丹溪(即元朝名醫朱丹溪)創立此說,不無疑義。陽為氣、為火,氣果有餘嗎,何者為陰不足,且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一有偏勝,則必為病,豈能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人不為病!按人體之陽,非火有餘,乃水不足也,這才是王太僕的本意。這個觀點直到張介賓才糾正過來。著書立說教萬世人,殊不知立論有失,反而誤人。”但對於朱丹溪創立的補陰方劑,如大補陰丸等,蒲老則肯定其實用意義,認為是對臨床的重要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朱丹溪

蒲老還結合多年行醫實踐,對中醫遵循的“八法”進行發揮,強調注意分寸,堅持兩分法。為了檢驗民間流傳較廣的“中藥十八反”,他曾一例一例地進行了動物實驗,結果證明“中藥十八反”大多無據。

蒲老先生一生簡樸,從不圖利,生前也不曾著書立說。1971年,周總理指示:蒲老先生“是有真才實學的醫生,要很好總結他的醫學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產”。蒲老先生逝世以後,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了《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蒲輔周醫話》。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醫案》

1975年4月29日,蒲老積勞成疾,與世長辭。5月10日在八寶山公墓禮堂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聶榮臻、張鼎丞、蔡暢等人蔘加了追悼會。1986年,在蒲老逝世11週年之際,鄧穎超大姐親筆題詞緬懷。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鄧穎超題詞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協和醫院著名西醫專家張孝騫(左二)一起會診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北京醫院著名專家吳傑(左二)一起會診

臨床醫術卓越 理論研究精深

蒲老是一位卓越的中醫臨床學家,他說:內科是臨床的基礎,對內科務必精研深求,洞若犀燭。處理內傷雜病,他集先聖後賢之長;處理外感雜病,治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以應症候急重迅猛之變。

晚年他側重研究老年病,在探索老年的體質的特殊,老年病症的多樣性和老年用藥的規律上,都有獨到的見解。無愧於周總理的評價,他診斷辯證準、立法慎、選方精、用藥穩。

有一次,蒲老與嶽美中老大夫會診某乙型腦炎患兒,由於熱閉肺衛,肺氣不宣而呼吸障礙,已置“鐵肺”中搶救。他經過診察之後分析,此病症雖見危重之候,但病機尚在衛閉之時,其脈浮而數,其舌苔薄白微黃,當選用輕可去實之法,以辛涼輕劑桑菊加味主之。一劑衛氣熱閉漸開,二劑呼吸功能漸復,三劑病情轉危為安。嶽老讚歎道:“人稱蒲老以輕靈見長,從此例之實踐我受到很大的啟示,深信輕劑的確可以治重症,並非欺人之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嶽美中

蒲老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中醫理論學家。他認為中醫藥學是東方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健康的寶庫,有著獨特的系統的理論體系。他強調學習中醫不僅要重視理論學習,還要善於運用理論,發展豐富理論。《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典籍,蒲老研討熟讀之,作為臨床的理論指導,但是並不囿於經、囿於古,對其中一些論點的闡釋採取辯證思維,絕不盲目信從、以偏概全。如對“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看法,他說:“丹溪(即元朝名醫朱丹溪)創立此說,不無疑義。陽為氣、為火,氣果有餘嗎,何者為陰不足,且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一有偏勝,則必為病,豈能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人不為病!按人體之陽,非火有餘,乃水不足也,這才是王太僕的本意。這個觀點直到張介賓才糾正過來。著書立說教萬世人,殊不知立論有失,反而誤人。”但對於朱丹溪創立的補陰方劑,如大補陰丸等,蒲老則肯定其實用意義,認為是對臨床的重要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朱丹溪

蒲老還結合多年行醫實踐,對中醫遵循的“八法”進行發揮,強調注意分寸,堅持兩分法。為了檢驗民間流傳較廣的“中藥十八反”,他曾一例一例地進行了動物實驗,結果證明“中藥十八反”大多無據。

蒲老先生一生簡樸,從不圖利,生前也不曾著書立說。1971年,周總理指示:蒲老先生“是有真才實學的醫生,要很好總結他的醫學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產”。蒲老先生逝世以後,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了《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蒲輔周醫話》。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醫案》

1975年4月29日,蒲老積勞成疾,與世長辭。5月10日在八寶山公墓禮堂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聶榮臻、張鼎丞、蔡暢等人蔘加了追悼會。1986年,在蒲老逝世11週年之際,鄧穎超大姐親筆題詞緬懷。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鄧穎超題詞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1988年蒲輔周百年誕辰上鄧穎超題詞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文 • 葉子

圖 • 成都大學、網絡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聖修醫院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建設中的聖修醫院(左下圖)與建成初的聖修醫院(上圖、右下圖)

清末成都曾有一所法國天主教教士開辦的聖修醫院,作為成都早期的一批醫院之一,它具有慈善性質,收費極低,甚至對貧困者免費,對成都影響重大。建國以後,這家醫院改為鐵路醫院,遷到火車北站西南側,國內外許多名醫皆匯聚於此。

當年成都有名的老中醫蒲輔周曾在此工作過。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

蒲老曾長期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國際著名友人治病,被周總理稱為“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1964年,聽聞先生的收音機破舊了,周總理特將一部我國當時極為罕見的日本半導體收音機贈予,可見關心之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總理、鄧穎超接見蒲輔周等醫務人員(1961年12月3日)

出身醫家 聞名鄉里

1888年,蒲輔周出生於四川省梓潼縣西溪溝,家中三世精醫。他的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都是聞名鄉里的醫生。母親何氏共育有9位子女,有4人從醫,作為長兄的蒲輔周,醫術與天賦最佳。但家中經濟來源全靠祖輩父輩行醫,不免貧寒困苦。

蒲老7歲上私塾,學費由外祖母負擔。11歲後,他一邊上學,一邊聽爺爺講醫書。幾年間,他學完了四書五經,隨後專心攻讀醫學,初學的啟蒙教材為當時川北流行的通俗讀物《醫學五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醫學五則》

15歲時,他正式跟隨祖父學醫行診,貧寒的家境更加堅定他發奮讀書的決心。在祖父的潛心講授下,他白天侍診,晚上攻讀《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經過八年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他為一生從事中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期出師。18歲便獨立問診於鄉里,20歲時便名震川北,深得鄉人信賴,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德高尚 醫術高超

藥王孫思邈曾說過:“人命之重,有貴千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醫者,首當其衝講究一個“仁”字。出師時,祖父勸誡蒲“醫乃仁術”,希望他時刻莫忘醫者仁心。此後,蒲老立下“濟世救人”之志,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道。

在家鄉獨立問診後,他首先在梓潼縣城關辦了“同濟施醫藥社”,不僅自己義務為病人治病,還請來當地名醫輪班義診,同時又為貧困病人資助藥費。

蒲老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對於每一部中醫文獻,不論篇幅大小,都堅持逐字逐句細讀,反覆理解。雖然早年便在鄉里頗有盛譽,但他依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有一次誤診病人,他便毅然停診3年,閉門研讀醫書,反思自己的不足。

1934年,蒲老來到成都,長期在成都鼓樓北街問診。由於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診斷又尤為精準,用藥審慎,不分貧富,皆盡心盡力,很快成了婦孺皆知的名醫。

因為蒲老十分講究藥物炮製,所開藥方多要到成都名藥店“泰三堂”配製,故他的方藥療效甚佳,治癒了許多重危病人。為了解決貧苦病患用藥的經濟問題,他與泰三堂藥店定下合同:凡是無錢買藥的病人經他免費診治以後,可持他的特定處方到泰山堂配藥,賬記在他的名下,由他定期結算。

1945年夏末,成都大雨不止,街巷庭院溼氣深,許多小孩換上了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而不出,醫生們束手無策。蒲老冥思苦想數晚,終於從中醫運氣學說中得到啟發,斷定此次小兒麻疹與多雨溼熱的天氣有關,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入麻黃一味,使得患兒疹毒發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蒲老名氣又為之大震。

此後,蒲老又聞家鄉梓潼霍亂流行,日死數人,遂將自己平日積蓄千元光洋和藿香正氣丸處方寄去,囑咐家人將處方多多抄寫,張貼於各鄉樹牆,廣而告之。匯款則用來按照處方購藥,半價散發,貧困者分文不取,鄉人深感其醫德仁澤。

1954年,蒲老受邀任成都鐵路醫院(現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特約醫師,為醫院設立的中醫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老成都四大名醫:高敬輿、杜自明、黃濟川、蒲輔周(1954年攝)

1956年1月,先生奉命調至北京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北上之前,他專程回老家梓潼掛牌義診三日,黎明即起,診治到掌燈時。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協和醫院著名西醫專家張孝騫(左二)一起會診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右前)與北京醫院著名專家吳傑(左二)一起會診

臨床醫術卓越 理論研究精深

蒲老是一位卓越的中醫臨床學家,他說:內科是臨床的基礎,對內科務必精研深求,洞若犀燭。處理內傷雜病,他集先聖後賢之長;處理外感雜病,治傷寒溫病學說於一爐,以應症候急重迅猛之變。

晚年他側重研究老年病,在探索老年的體質的特殊,老年病症的多樣性和老年用藥的規律上,都有獨到的見解。無愧於周總理的評價,他診斷辯證準、立法慎、選方精、用藥穩。

有一次,蒲老與嶽美中老大夫會診某乙型腦炎患兒,由於熱閉肺衛,肺氣不宣而呼吸障礙,已置“鐵肺”中搶救。他經過診察之後分析,此病症雖見危重之候,但病機尚在衛閉之時,其脈浮而數,其舌苔薄白微黃,當選用輕可去實之法,以辛涼輕劑桑菊加味主之。一劑衛氣熱閉漸開,二劑呼吸功能漸復,三劑病情轉危為安。嶽老讚歎道:“人稱蒲老以輕靈見長,從此例之實踐我受到很大的啟示,深信輕劑的確可以治重症,並非欺人之談。”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嶽美中

蒲老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中醫理論學家。他認為中醫藥學是東方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健康的寶庫,有著獨特的系統的理論體系。他強調學習中醫不僅要重視理論學習,還要善於運用理論,發展豐富理論。《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典籍,蒲老研討熟讀之,作為臨床的理論指導,但是並不囿於經、囿於古,對其中一些論點的闡釋採取辯證思維,絕不盲目信從、以偏概全。如對“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看法,他說:“丹溪(即元朝名醫朱丹溪)創立此說,不無疑義。陽為氣、為火,氣果有餘嗎,何者為陰不足,且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一有偏勝,則必為病,豈能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人不為病!按人體之陽,非火有餘,乃水不足也,這才是王太僕的本意。這個觀點直到張介賓才糾正過來。著書立說教萬世人,殊不知立論有失,反而誤人。”但對於朱丹溪創立的補陰方劑,如大補陰丸等,蒲老則肯定其實用意義,認為是對臨床的重要貢獻。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朱丹溪

蒲老還結合多年行醫實踐,對中醫遵循的“八法”進行發揮,強調注意分寸,堅持兩分法。為了檢驗民間流傳較廣的“中藥十八反”,他曾一例一例地進行了動物實驗,結果證明“中藥十八反”大多無據。

蒲老先生一生簡樸,從不圖利,生前也不曾著書立說。1971年,周總理指示:蒲老先生“是有真才實學的醫生,要很好總結他的醫學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產”。蒲老先生逝世以後,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了《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蒲輔周醫話》。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蒲輔周醫案》

1975年4月29日,蒲老積勞成疾,與世長辭。5月10日在八寶山公墓禮堂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聶榮臻、張鼎丞、蔡暢等人蔘加了追悼會。1986年,在蒲老逝世11週年之際,鄧穎超大姐親筆題詞緬懷。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鄧穎超題詞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1988年蒲輔周百年誕辰上鄧穎超題詞

人物丨成都名醫蒲輔周

1988年蒲輔周百年誕辰上聶榮臻題詞

參考資料:《中國科技史料》第10卷(1989)第2期、《中國醫學報》第2卷第5期(1987年10月)、袁庭棟《成都近代文化名人事履鉤沉》等。

☞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號: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