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87歲的周得中家裡有一組老照片,視若珍寶。翻看介紹著一張張有些泛黃的照片,老人的思緒也被帶回到從前,回到那段為通信事業奮鬥的歲月……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87歲的周得中家裡有一組老照片,視若珍寶。翻看介紹著一張張有些泛黃的照片,老人的思緒也被帶回到從前,回到那段為通信事業奮鬥的歲月……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荒蕪時代,敢想敢幹破困局

“我是1949年參加工作的,1950年開始在南京市郵電局工作,這就算是入了郵電的門了。”三年後,周得中被調入江蘇郵電人員訓練班進行文化培訓,1954年進入南京郵電學校,學習市話專業。1956年4月,24歲的周得中從南京郵電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廣東汕頭郵電局當一名市話技術員。“我當時都不知道廣東是哪裡,汕頭就更不清楚了。”就這樣,周得中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報到,又坐了兩天公共汽車,之後又換乘輪渡,才到達汕頭。下了船,汕頭郵電局的工作人員推著一輛三輪板車來接他,這便是他記憶中關於汕頭的第一個畫面。

“汕頭的通信是很落後的。”這是周得中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印象。當時,汕頭市內通話使用的都是華僑遺留的匈牙利老設備。雖然名義上是1000門的容量,其實全市最多隻有60線可以同時通話。汕頭外商多、華僑多,通話需求自然就大。老百姓裝不上電話,只能到郵電局排隊打電話,往往從早到晚排上一天也通不上電話。

“那時候,也不具備新購設備的條件。”當時,全國只有河南鄭州一家工廠生產步進制交換機,且全國各地的通信設備都由國家統一調配。“要分配到汕頭這樣的地方,真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怎麼辦呢?我們只能自己創造一下了。”周得中找了幾個同事一起商量,自己買材料,按照學校學的知識,對照著書本,一邊工作一邊自己研究,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3臺600門的人工交換機。就這樣,他們用人工交換機輔助遺留設備,緩解了當時打電話難的狀況。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在汕頭通信事業的“荒蕪時代”,年輕的周得中敢想敢幹,沒有條件就自己創造,沒有路就自己闖。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87歲的周得中家裡有一組老照片,視若珍寶。翻看介紹著一張張有些泛黃的照片,老人的思緒也被帶回到從前,回到那段為通信事業奮鬥的歲月……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荒蕪時代,敢想敢幹破困局

“我是1949年參加工作的,1950年開始在南京市郵電局工作,這就算是入了郵電的門了。”三年後,周得中被調入江蘇郵電人員訓練班進行文化培訓,1954年進入南京郵電學校,學習市話專業。1956年4月,24歲的周得中從南京郵電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廣東汕頭郵電局當一名市話技術員。“我當時都不知道廣東是哪裡,汕頭就更不清楚了。”就這樣,周得中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報到,又坐了兩天公共汽車,之後又換乘輪渡,才到達汕頭。下了船,汕頭郵電局的工作人員推著一輛三輪板車來接他,這便是他記憶中關於汕頭的第一個畫面。

“汕頭的通信是很落後的。”這是周得中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印象。當時,汕頭市內通話使用的都是華僑遺留的匈牙利老設備。雖然名義上是1000門的容量,其實全市最多隻有60線可以同時通話。汕頭外商多、華僑多,通話需求自然就大。老百姓裝不上電話,只能到郵電局排隊打電話,往往從早到晚排上一天也通不上電話。

“那時候,也不具備新購設備的條件。”當時,全國只有河南鄭州一家工廠生產步進制交換機,且全國各地的通信設備都由國家統一調配。“要分配到汕頭這樣的地方,真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怎麼辦呢?我們只能自己創造一下了。”周得中找了幾個同事一起商量,自己買材料,按照學校學的知識,對照著書本,一邊工作一邊自己研究,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3臺600門的人工交換機。就這樣,他們用人工交換機輔助遺留設備,緩解了當時打電話難的狀況。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在汕頭通信事業的“荒蕪時代”,年輕的周得中敢想敢幹,沒有條件就自己創造,沒有路就自己闖。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周得中向人民郵電報記者講述工作經歷。

改革浪潮,大膽引進創生機

“一直到1978年,汕頭郵電局啟用國產JZB-1A型步進制2000門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情況好轉了一些。我們自行研製的600門設備也轉移到其他的縣城繼續使用。”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浪潮湧起,隨後,汕頭成立經濟特區。這時,老百姓的通信需求更大了,安裝電話的呼聲越來越高。

時任汕頭郵電局信息辦公室主任的周得中知道,要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就必須實現設備的升級換代。“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廣東訪問,說新加坡有一批二手交換機要淘汰。省裡開會的時候就問各地市有沒有願意接手的。”機會來了。“別的地方都不願意要。我聽說那批交換機是縱橫制的,就想著縱橫制怎麼也比我們的步進制高級啊,我覺得可以要。”

周得中帶著一名技術員前往新加坡,花了兩個月時間,詳細瞭解了整套設備的情況。“其實那套設備基本是全新的,但是比較笨重,新加坡方面嫌它佔地大,著急換掉。”設備沒問題,資金卻成了問題。“我們當時還是沒有足夠的錢買啊。還好考慮到新加坡有很多潮汕人,他們都心繫家鄉通信,新加坡方面就答應我們只收運輸費用。”

就這樣,這批二手設備運到了汕頭。經過場地建設、設備安裝調試、人員培訓等一系列準備工作,終於在1985年7月,這臺7000門縱橫制市內電話交換機正式投入使用。“這就解決了汕頭市裝電話難的問題。”同年12月,粵東1800路微波在汕頭金砂路微波站交付使用。隨後,汕頭還建設了地下電纜,整個通信逐步呈現出立體式發展的態勢。

裝電話的難題解決了,國際通話的新問題又出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很多外商來汕頭投資,但是長途電話經常打不通。那時候長途線只有兩條,天天都有排隊等著打電話的人。”當時作為汕頭市郵電局局長的周得中決定,要徹底改革,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

“我們到華僑多的地方去考察,加拿大、法國、日本,都去了解了。”經過一番比較,最後選擇了日本NEC公司的設備。“那時候全廣東都沒有成功引進程控交換機的先例,這個談判也是很不容易的。”周得中帶著一名會日語的員工到日本考察,並向日方提了三個條件:“一是要幫我們培訓人員,二是要負責安裝好,三是要跟他們有後續的合作,讓他們保障售後服務。”

1987年2月,從NEC公司引進的多功能程控交換機1.2萬門、長途交換5000門在汕頭正式開通,基本解決了汕頭特區內外通信問題。在當時,這也開了國內中等城市引進程控交換機的先河。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87歲的周得中家裡有一組老照片,視若珍寶。翻看介紹著一張張有些泛黃的照片,老人的思緒也被帶回到從前,回到那段為通信事業奮鬥的歲月……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荒蕪時代,敢想敢幹破困局

“我是1949年參加工作的,1950年開始在南京市郵電局工作,這就算是入了郵電的門了。”三年後,周得中被調入江蘇郵電人員訓練班進行文化培訓,1954年進入南京郵電學校,學習市話專業。1956年4月,24歲的周得中從南京郵電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廣東汕頭郵電局當一名市話技術員。“我當時都不知道廣東是哪裡,汕頭就更不清楚了。”就這樣,周得中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報到,又坐了兩天公共汽車,之後又換乘輪渡,才到達汕頭。下了船,汕頭郵電局的工作人員推著一輛三輪板車來接他,這便是他記憶中關於汕頭的第一個畫面。

“汕頭的通信是很落後的。”這是周得中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印象。當時,汕頭市內通話使用的都是華僑遺留的匈牙利老設備。雖然名義上是1000門的容量,其實全市最多隻有60線可以同時通話。汕頭外商多、華僑多,通話需求自然就大。老百姓裝不上電話,只能到郵電局排隊打電話,往往從早到晚排上一天也通不上電話。

“那時候,也不具備新購設備的條件。”當時,全國只有河南鄭州一家工廠生產步進制交換機,且全國各地的通信設備都由國家統一調配。“要分配到汕頭這樣的地方,真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怎麼辦呢?我們只能自己創造一下了。”周得中找了幾個同事一起商量,自己買材料,按照學校學的知識,對照著書本,一邊工作一邊自己研究,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3臺600門的人工交換機。就這樣,他們用人工交換機輔助遺留設備,緩解了當時打電話難的狀況。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在汕頭通信事業的“荒蕪時代”,年輕的周得中敢想敢幹,沒有條件就自己創造,沒有路就自己闖。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周得中向人民郵電報記者講述工作經歷。

改革浪潮,大膽引進創生機

“一直到1978年,汕頭郵電局啟用國產JZB-1A型步進制2000門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情況好轉了一些。我們自行研製的600門設備也轉移到其他的縣城繼續使用。”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浪潮湧起,隨後,汕頭成立經濟特區。這時,老百姓的通信需求更大了,安裝電話的呼聲越來越高。

時任汕頭郵電局信息辦公室主任的周得中知道,要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就必須實現設備的升級換代。“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廣東訪問,說新加坡有一批二手交換機要淘汰。省裡開會的時候就問各地市有沒有願意接手的。”機會來了。“別的地方都不願意要。我聽說那批交換機是縱橫制的,就想著縱橫制怎麼也比我們的步進制高級啊,我覺得可以要。”

周得中帶著一名技術員前往新加坡,花了兩個月時間,詳細瞭解了整套設備的情況。“其實那套設備基本是全新的,但是比較笨重,新加坡方面嫌它佔地大,著急換掉。”設備沒問題,資金卻成了問題。“我們當時還是沒有足夠的錢買啊。還好考慮到新加坡有很多潮汕人,他們都心繫家鄉通信,新加坡方面就答應我們只收運輸費用。”

就這樣,這批二手設備運到了汕頭。經過場地建設、設備安裝調試、人員培訓等一系列準備工作,終於在1985年7月,這臺7000門縱橫制市內電話交換機正式投入使用。“這就解決了汕頭市裝電話難的問題。”同年12月,粵東1800路微波在汕頭金砂路微波站交付使用。隨後,汕頭還建設了地下電纜,整個通信逐步呈現出立體式發展的態勢。

裝電話的難題解決了,國際通話的新問題又出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很多外商來汕頭投資,但是長途電話經常打不通。那時候長途線只有兩條,天天都有排隊等著打電話的人。”當時作為汕頭市郵電局局長的周得中決定,要徹底改革,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

“我們到華僑多的地方去考察,加拿大、法國、日本,都去了解了。”經過一番比較,最後選擇了日本NEC公司的設備。“那時候全廣東都沒有成功引進程控交換機的先例,這個談判也是很不容易的。”周得中帶著一名會日語的員工到日本考察,並向日方提了三個條件:“一是要幫我們培訓人員,二是要負責安裝好,三是要跟他們有後續的合作,讓他們保障售後服務。”

1987年2月,從NEC公司引進的多功能程控交換機1.2萬門、長途交換5000門在汕頭正式開通,基本解決了汕頭特區內外通信問題。在當時,這也開了國內中等城市引進程控交換機的先河。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周得中向記者展示當年工作中的老照片。

技術升級,人才是重中之重

“通信技術要發展,培訓人才是很重要的。”從自行研製人工轉接到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周得中深知,技術的更新迭代,關鍵在於人才的培養。

日本的設備引進來了,培訓人才是關鍵。“我們從高中畢業的員工裡挑了50名,專門請北京郵電學院辦函授,一批一批地進行培訓,還分批到日本去學習。”這些年輕人後來成為汕頭電信各個部門的骨幹力量。

“設備引進了,不能就等著,其他工作也要鋪開。”周得中還請了“外援”,找到母校南京郵電大學的人員設計安裝了計算機網絡,搭建了自動計費系統,實現營業廳全部聯網。這樣,老百姓在任何一個營業廳都可以進行聯網查詢和繳費。

要培養人才,更要留住人才。“當時我們到各個大學去招人,有時候招不到,有時候招到了也難留住。” 建宿舍、辦幼兒園、辦招待所,汕頭市郵電局花了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畢業生來了,我們提供宿舍;職工的孩子可以上我們的幼兒園;我們還自己辦郵電學校,培養年輕一代。要讓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才能留住人才。”

“後來汕頭的通信發展就很快了。”1992年,汕頭市區實現室內電話程控化,走在全國中等城市前列。1988年,汕頭無線尋呼系統開通,用戶不足2000戶,到1997年,全市尋呼臺46家,用戶發展到35萬戶。2000年,汕頭開通現代通信網——寬帶城域網,再次走在全國同等城市前列,汕頭市成為全國首批100家政府上網城市之一。

通信精神,60年一脈相承

“我是南京人,也是汕頭人。”24歲來到汕頭,到如今已經過去了60多個年頭。出生在南京,把畢生心血傾注在汕頭的通信事業,周得中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

周得中一家,大部分都從事通信業。“大女兒是引進程控時期計算機站的副主任,二女兒是參加培訓的50人之一,做維護工作,現在也退休了。大外孫是南京郵電大學畢業的,小外孫在中國電信工作三年了,搞業務支撐。一家全是電信人。”

周得中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通信事業,用60年時間,讓潛心鑽研、大膽創新的通信精神一代代傳承。“他們有什麼事都徵求我意見的。大外孫考大學時我就說,有本事你就考北郵、南郵。他說你是南郵的,那我也上南郵。”如今,孫輩不負老人的期望,也成了通信人。

1992年,到了退休年齡的周得中趕上汕頭開展數據業務,作為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他延遲了退休,見證了汕頭數據交換的開通。

在荒蕪中開拓,周得中是推動汕頭通信發展的“創業者”;在開放中進取,周得中更是指引新一代通信人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如今,87歲的周得中依然堅持參加黨支部活動,他還想多聽聽,多看看。“我們不能滿足於現有的成績,要創造,後輩也要發揮創新精神,堅持下去。”

作者:張佳麗 杜燕鵬 佟醒 孫嘉

編輯:王磊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87歲的周得中家裡有一組老照片,視若珍寶。翻看介紹著一張張有些泛黃的照片,老人的思緒也被帶回到從前,回到那段為通信事業奮鬥的歲月……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荒蕪時代,敢想敢幹破困局

“我是1949年參加工作的,1950年開始在南京市郵電局工作,這就算是入了郵電的門了。”三年後,周得中被調入江蘇郵電人員訓練班進行文化培訓,1954年進入南京郵電學校,學習市話專業。1956年4月,24歲的周得中從南京郵電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廣東汕頭郵電局當一名市話技術員。“我當時都不知道廣東是哪裡,汕頭就更不清楚了。”就這樣,周得中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報到,又坐了兩天公共汽車,之後又換乘輪渡,才到達汕頭。下了船,汕頭郵電局的工作人員推著一輛三輪板車來接他,這便是他記憶中關於汕頭的第一個畫面。

“汕頭的通信是很落後的。”這是周得中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印象。當時,汕頭市內通話使用的都是華僑遺留的匈牙利老設備。雖然名義上是1000門的容量,其實全市最多隻有60線可以同時通話。汕頭外商多、華僑多,通話需求自然就大。老百姓裝不上電話,只能到郵電局排隊打電話,往往從早到晚排上一天也通不上電話。

“那時候,也不具備新購設備的條件。”當時,全國只有河南鄭州一家工廠生產步進制交換機,且全國各地的通信設備都由國家統一調配。“要分配到汕頭這樣的地方,真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怎麼辦呢?我們只能自己創造一下了。”周得中找了幾個同事一起商量,自己買材料,按照學校學的知識,對照著書本,一邊工作一邊自己研究,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3臺600門的人工交換機。就這樣,他們用人工交換機輔助遺留設備,緩解了當時打電話難的狀況。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在汕頭通信事業的“荒蕪時代”,年輕的周得中敢想敢幹,沒有條件就自己創造,沒有路就自己闖。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周得中向人民郵電報記者講述工作經歷。

改革浪潮,大膽引進創生機

“一直到1978年,汕頭郵電局啟用國產JZB-1A型步進制2000門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情況好轉了一些。我們自行研製的600門設備也轉移到其他的縣城繼續使用。”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浪潮湧起,隨後,汕頭成立經濟特區。這時,老百姓的通信需求更大了,安裝電話的呼聲越來越高。

時任汕頭郵電局信息辦公室主任的周得中知道,要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就必須實現設備的升級換代。“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廣東訪問,說新加坡有一批二手交換機要淘汰。省裡開會的時候就問各地市有沒有願意接手的。”機會來了。“別的地方都不願意要。我聽說那批交換機是縱橫制的,就想著縱橫制怎麼也比我們的步進制高級啊,我覺得可以要。”

周得中帶著一名技術員前往新加坡,花了兩個月時間,詳細瞭解了整套設備的情況。“其實那套設備基本是全新的,但是比較笨重,新加坡方面嫌它佔地大,著急換掉。”設備沒問題,資金卻成了問題。“我們當時還是沒有足夠的錢買啊。還好考慮到新加坡有很多潮汕人,他們都心繫家鄉通信,新加坡方面就答應我們只收運輸費用。”

就這樣,這批二手設備運到了汕頭。經過場地建設、設備安裝調試、人員培訓等一系列準備工作,終於在1985年7月,這臺7000門縱橫制市內電話交換機正式投入使用。“這就解決了汕頭市裝電話難的問題。”同年12月,粵東1800路微波在汕頭金砂路微波站交付使用。隨後,汕頭還建設了地下電纜,整個通信逐步呈現出立體式發展的態勢。

裝電話的難題解決了,國際通話的新問題又出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很多外商來汕頭投資,但是長途電話經常打不通。那時候長途線只有兩條,天天都有排隊等著打電話的人。”當時作為汕頭市郵電局局長的周得中決定,要徹底改革,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

“我們到華僑多的地方去考察,加拿大、法國、日本,都去了解了。”經過一番比較,最後選擇了日本NEC公司的設備。“那時候全廣東都沒有成功引進程控交換機的先例,這個談判也是很不容易的。”周得中帶著一名會日語的員工到日本考察,並向日方提了三個條件:“一是要幫我們培訓人員,二是要負責安裝好,三是要跟他們有後續的合作,讓他們保障售後服務。”

1987年2月,從NEC公司引進的多功能程控交換機1.2萬門、長途交換5000門在汕頭正式開通,基本解決了汕頭特區內外通信問題。在當時,這也開了國內中等城市引進程控交換機的先河。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

周得中向記者展示當年工作中的老照片。

技術升級,人才是重中之重

“通信技術要發展,培訓人才是很重要的。”從自行研製人工轉接到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周得中深知,技術的更新迭代,關鍵在於人才的培養。

日本的設備引進來了,培訓人才是關鍵。“我們從高中畢業的員工裡挑了50名,專門請北京郵電學院辦函授,一批一批地進行培訓,還分批到日本去學習。”這些年輕人後來成為汕頭電信各個部門的骨幹力量。

“設備引進了,不能就等著,其他工作也要鋪開。”周得中還請了“外援”,找到母校南京郵電大學的人員設計安裝了計算機網絡,搭建了自動計費系統,實現營業廳全部聯網。這樣,老百姓在任何一個營業廳都可以進行聯網查詢和繳費。

要培養人才,更要留住人才。“當時我們到各個大學去招人,有時候招不到,有時候招到了也難留住。” 建宿舍、辦幼兒園、辦招待所,汕頭市郵電局花了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畢業生來了,我們提供宿舍;職工的孩子可以上我們的幼兒園;我們還自己辦郵電學校,培養年輕一代。要讓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才能留住人才。”

“後來汕頭的通信發展就很快了。”1992年,汕頭市區實現室內電話程控化,走在全國中等城市前列。1988年,汕頭無線尋呼系統開通,用戶不足2000戶,到1997年,全市尋呼臺46家,用戶發展到35萬戶。2000年,汕頭開通現代通信網——寬帶城域網,再次走在全國同等城市前列,汕頭市成為全國首批100家政府上網城市之一。

通信精神,60年一脈相承

“我是南京人,也是汕頭人。”24歲來到汕頭,到如今已經過去了60多個年頭。出生在南京,把畢生心血傾注在汕頭的通信事業,周得中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

周得中一家,大部分都從事通信業。“大女兒是引進程控時期計算機站的副主任,二女兒是參加培訓的50人之一,做維護工作,現在也退休了。大外孫是南京郵電大學畢業的,小外孫在中國電信工作三年了,搞業務支撐。一家全是電信人。”

周得中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通信事業,用60年時間,讓潛心鑽研、大膽創新的通信精神一代代傳承。“他們有什麼事都徵求我意見的。大外孫考大學時我就說,有本事你就考北郵、南郵。他說你是南郵的,那我也上南郵。”如今,孫輩不負老人的期望,也成了通信人。

1992年,到了退休年齡的周得中趕上汕頭開展數據業務,作為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他延遲了退休,見證了汕頭數據交換的開通。

在荒蕪中開拓,周得中是推動汕頭通信發展的“創業者”;在開放中進取,周得中更是指引新一代通信人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如今,87歲的周得中依然堅持參加黨支部活動,他還想多聽聽,多看看。“我們不能滿足於現有的成績,要創造,後輩也要發揮創新精神,堅持下去。”

作者:張佳麗 杜燕鵬 佟醒 孫嘉

編輯:王磊

親歷與見證丨一個實實在在的通信人:訪原廣東汕頭郵電局局長周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