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老楊是個閒不住的人,信奉“生命不息,愛茶不止”的理念,2016年冬季組織茶友會,每週末休息必辦一場茶會與各位茶友分享學茶、尋茶的成果,算起來到現在已經辦了各類茶會200多場。3年來,老楊的業餘時間基本都在品茶、習茶、尋茶、訪茶的路上。

在這200多場茶會中,老楊結識了無數愛茶的朋友,與茶友們共同品鑑分享了涵蓋中國六大茶類的1000多款茶品,收穫頗豐,感悟日深。茶會交流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惑著我,讓我始終不能釋懷。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行業的茶友,在和我交流茶學時,不少人將茶圈子中各類“大忽悠”們為了賣茶謀求暴利而編造、訛傳、誇大的“故事”,當做金科玉律在講述。這類茶友非常迷信賣茶的商家、“大師”、“磚家”,其中不乏在各類茶文化培訓機構考取了中高級茶藝師、中高級品茶員的資深愛茶人。這類茶友堅信自己道聽途說各類“故事”為真理,在交流中不允許其他觀點發聲,哪怕這些觀點是經過反覆驗證的茶葉科學。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回想老楊愛茶、學茶的十二年曆程,好像也是聽著茶城中的各種各樣、似是而非、變化多端、與時俱進的“故事”成長起來的。尋茶之旅,我走過太多的彎路,說實話很辛苦,其中給我帶來最大阻礙和干擾的就是茶城中各位“專家”、“大師”講的各種故事。而這些故事卻都是以業內共識、權威言論的面目出現,或曰神草可治百病、或曰稀有世上無雙、或曰氣息入體可助修行......加上“專家”、“大師”們有模有樣的宣講,“弟子”們眾囗一辭的附和,氣場強大,剛一接觸,不由得不信。隨後,“專家”、“大師”們推出的茶葉便如同人間聖品被在座者一掃而空,很少有人在乎這茶是否健康、是否好喝,反正口袋裡的鈔票交給了“大師”,雙方都很快樂。

“故事”就是故事,假的永遠真不了,偽裝的再好也經不起推敲,短時間可以矇蔽初級茶葉愛好者。但是,在科學的真相面前,茶圈“故事”就像白骨精在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中立刻現出原形。下面老楊就和各位茶友分享幾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一起辨假識真。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故事2010:從葉底判斷普洱茶樹齡。很多人在茶桌上有一個習慣,邊喝茶邊翻葉底,然後根據葉片的大小和肥厚程度判斷是不是古樹茶。2010年我從景邁山古樹茶開始認識茶樹樹齡問題時,受到很信任的茶商影響,我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認為芽頭大的、肥厚的才是古樹茶。2014年當我踏入了勐宋古茶園,對比了長在同一座山峰的古樹、小樹茶和臺地茶的芽頭時,才發現越是樹齡大的芽越小、越薄,臺地茶的芽葉最為肥大。這一下就顛覆了我在茶城中培養出的認知標準。再去親口嘗一下鮮芽的口感,和制好的幹茶相同,樹齡越大,苦澀越輕,口感越好。隨後在老曼娥、老班章、賀開等茶山做了相同的實驗,結果一致。當地製茶的老師傅告訴我,很難通過幹茶、葉底來判斷是不是古樹茶,只有喝才能大致判斷出來。我們可以通過臺地茶苦澀強、不易化、對身體刺激大,古樹茶苦澀較弱、口感柔和、苦澀均衡易化、對胃部刺激輕微、體感舒適的規律來大致判斷是否是臺地茶。因此,香氣、口感是我們判斷古樹茶與小樹、臺地茶相對靠譜的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並不絕對,受制茶工藝、拼配手法、存諸環境、陳化年份、沖泡手法等影響,會對我們的判斷產生一定影響。判斷一款普洱茶要結合香氣、口感、耐泡度、葉底等多方面因素去綜合判斷,大致可以推斷出該普洱茶是否是純料茶、樹齡大致多少。總之,單一通過葉底來判斷普洱茶樹齡的方法並不靠譜。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故事2012:東北“茶聖”一口尾水斷山頭。2012年,我在瀋陽茶城遇到了一位被眾弟子推為“東北茶聖”的茶商,他號稱自己可以喝一款茶沖泡七、八道以後的尾水就能精確的判斷出普洱茶是否是純料茶以及產地山頭。出於好奇心,我將非常常見、典型的拼配普洱茶——大益7542沖泡給“茶聖”喝時,大師一口斷定是布朗山古樹純料茶。不可否認,我們通過對山頭古樹純料茶的全程認真品鑑,可通過茶的香氣、口感特徵大致判斷出大的出產片區,如:布朗山、易武、勐庫地區、臨滄地區、鳳慶地區等。但是,普洱茶千山千味,有很多藏在深山中我們難以接觸的小寨子茶,不同倉儲條件的普洱茶老茶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風味,拼配茶可以模仿出純料茶的滋味,這些因素造成了我們對於普洱茶生茶的產地難以通過品鑑100%準確的判斷。十二年中,我在茶桌上遇過數千茶友,拜訪普洱茶學者、茶農、資深愛好者數十位,尚未發現一人可以通過一口茶湯就完全準確判斷出普洱茶的準確產地。老楊才疏學淺、見識淺薄,這樣的高手可能存在,這種高度確實可以被稱作“當代普洱茶茶聖”,老楊心崇拜之,但一直無緣得見。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故事2013:千年古樹何其多。2013年,我在瀋陽的某個會所喝到了一款千年古樹普洱,甜糯香滑,當時認為這就是最好的茶,以此為談資許久。隨後,便刻意在瀋陽的十座茶城中尋找,令我驚訝的發現包裝上寫有千年古樹的普洱茶遍地開花,要多少有多少,好像產量無限。實地到雲南考察才發現,千年古茶樹非常珍惜。據統計,雲南現存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樹30餘棵,佔全國的40%以上,而100畝以上連片古茶園面積卻達20餘萬畝。擁有最多數量古茶樹的賀開山的茶王才不過八百年左右樹齡。面對淘寶上鋪天蓋地報價35元的九十年代千年古樹1公斤茶磚,我真的不知道這些千年古樹茶是從哪裡來的。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故事2014:野生紫娟古樹茶。2014年是我來蘇州的第一年,在港龍茶城偶遇蘇州茶圈知名“大師”一名。座談許久,談得也算融洽,大師神神祕祕的從茶桌中捧出半片普洱茶餅,一臉鄭重地對我說:“老弟,看你也是愛茶人。我這還有一點野生紫鵑古樹茶和你分享一泡。這茶非常稀少,藥用價值很好,價格很高。不懂茶的人,我輕易不拿出來。2800一片,我最多能分給你兩片。”說實話,紫鵑茶的幹茶黑亮,茶湯顏色略深,是一款賣相很有特點的普洱茶。紫娟茶是20世紀八十年雲南省茶科所培育出的新品種,因其花青素含量較高,具有較好的保健效果而被推廣種植。紫鵑茶與傳統意義上經過變異的紫茶、紫條茶不是一回事。紫鵑茶誕生到現在不過40年左右,一直採用現代密植茶園方式種植、管理,從來就沒有野生古樹茶。在勐海縣實地考察時,我就親眼見過覆蓋山丘的紫娟臺地茶園。紫鵑茶雖說種植面積相對少一些,但茶葉原料並未達到稀缺的標準,在產地的售價也並不高。就是這樣一款比較有特色的普洱茶,近年來被某些“大師”吹捧成了能治療三高、極為稀有的聖藥,售價驚人。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故事2016:採用“新工藝”的“老白茶”。近幾年來,福鼎白茶在茶圈中大火,白茶中二十年以上的老茶因為存世數量比普洱茶、六堡茶、安化黑茶的老茶數量更少、口感特色獨具,尤其受到一些茶友追捧,茶價飛漲成為奢侈品。於是,市面上以白茶新茶作為原料,採用加溼、加溫、渥堆發酵等人工催熟方式模仿老茶做舊的“老茶”便開始大行其道,行業內被稱為“做舊茶”。這些做舊茶有的用來冒充老茶賣高價,有的冠以新工藝白茶的名目進行銷售。2016年是我接觸福建白茶的第三年,已經不再是白茶的小白,在港龍茶城中我第一次見到了“做舊”白茶。某個大品牌代理商拿出的5年陳期白茶,餅麵茶葉顏色呈現非常均勻的紅褐色,茶湯中有著介於白茶與紅茶之間湯色和口感,這與我品飲過的老白茶完全不同。細聊之後,該代理商才說這就是現在採用“新工藝”,使用當年的茶葉原料製成的“老白茶”。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對此,我深感無語。新工藝白茶是1968年福鼎白琳茶廠為適應我國港澳市場需求,在原有工藝基礎上,增加輕揉捻工序,創制出新工藝白茶。新工藝白茶是由當時白琳茶廠的技術副廠長王亦森發明。王亦森在回憶新工藝白茶的創制時,有過這樣的記述:“1966年,研製試驗成功室內熱風萎凋白茶。在研製過程中,發現茶葉下腳料太多,由此產生的低檔茶很多,如何對低檔茶進行改造?我受老茶師製造“白毛猴”茶的啟發,把下腳料集中起來,覆水後,揉成條形(輕揉捻),再幹燥為成品茶。經過品評後,感覺口感不錯,製成7箱茶,委託我在福建省外貿相熟悉的劉典秋,輾轉到香港華閩公司,沒想到樣品很受香港酒樓、茶樓歡迎。1968年夏,由福建省軍管會出介紹信,劉典秋直接到白琳公社來找我,要求生產這種新白茶,我們把它命名為‘新工藝白茶'。”茶界專家莊任在《中國茶經》這樣描述:“茶湯味似綠茶無鮮感,似紅茶而無醇感,濃醇清甘是其特色。”並把它編入白茶類,錄入高等教育的教材。而現在,“新工藝白茶”竟成了某些做舊“老白茶”的代名詞,老楊對此憤慨不已。

茶圈子中最大忌諱:把“故事”當真事兒

行走茶圈子久了,發現對於茶友而言,最大忌諱就是把“故事”當真事兒。以老楊的親身經歷而言,學茶其實也是一個依靠科學破除迷信的過程。茶圈子裡的各類“故事”是究其根本,不過是一小部分茶商、茶販為了謀取暴利而進行的惡意包裝和炒作,甚至還有洗腦行為在裡面,無異為“皇帝的新衣”。茶圈子中的各類虛假“故事”擾亂了茶葉市場,往茶文化、茶葉科學裡摻沙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茶業的正常發展。

茶友們,喝茶是為了尋求快樂和健康,沒有必要為了“故事”而買單。“茶無定則,適口而珍”。自己喜歡的茶就是好茶。喝茶,別喝故事。

作者:楊晟坤

編輯:任小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