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秦玉龍/文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前些天,筆者和隸屬於寧夏固原的涇源、隆德兩縣朋友聊天,他們表示,一直覺得自己是甘肅平涼人,而不是固原人或寧夏人。在他們看來,雖然說寧夏有很多優惠政策,條件略好於甘肅,但無論在物理還是心理距離上,感覺平涼比固原更親近。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涇源隆德曾是平涼小兄弟

翻開《涇源縣誌》或《隆德縣誌》你會發現,今天隸屬於寧夏固原市的涇源、隆德二縣,竟然是平涼骨血相連的兄弟。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先說距離平涼最近的涇源縣。涇源,因涇河發源於那裡而得名。它東與平涼崆峒區相連,南與平涼華亭縣、莊浪縣接壤,西與隆德縣毗鄰,北與固原原州區、彭陽縣交界,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涇源是個小縣,全縣人口12萬多,其中回族佔總人口70%以上,是全國回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縣。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追溯涇源的歷史淵源,它在北宋之前是隸屬於平涼、華亭縣治下的一塊地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的那位“平涼第一富豪”烏氏倮,據說就是現在的涇源人,不過那時候涇源只是北地郡烏氏縣(今平涼)下轄的一個鄉鎮,沒名沒姓。直到宋朝,涇源才正式設縣,起名安化,屬渭州府(今平涼)管轄。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金朝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縣為化平縣,屬平涼府轄治。

元朝,廢化平縣,並歸華亭縣,屬陝西行中書省平涼府。

明朝,屬陝西布政使司平涼府。

清朝,沿襲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經左宗棠的籌劃,將原居住在化平的當地土著漢民遷徙到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安置陝甘回民9480餘名於化平,設立化平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道管轄,道府治所設在平涼。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民國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隸廳為化平縣,恢復了900多年前的縣名,屬甘肅省涇源道,後歸隴東專區轄治。

1950年5月,改化平縣為涇源縣,屬平涼專區。

1953年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改為涇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5月,又改稱涇源回族自治縣。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平涼專區所屬涇源回族自治縣,劃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專區管轄,更名為涇源縣。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除了涇源縣,在寧夏,還有另一個平涼“失散”了60年的兄弟縣,它的名字叫隆德。

隆德也是個小縣,全縣總人口約18萬人,其中漢族15萬餘人,回族2萬餘人。隆德縣位於六盤山西麓,縣境西北毗連靜寧、西吉,東南連接涇源、莊浪,東北周邊與固原接界。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與涇源縣一樣,在歷史沿革上,隆德有很長一段時期只是平涼或固原管轄之下的一塊地方,直到宋朝才有行政建置。初設隴干城,後以隴干城建德順軍,隸屬渭州府(今平涼)轄治。

金代升德順軍為德順州,後升隴安郡,轄隴幹、水洛、威戎、隆德、通邊、治平6縣,得勝、寧安、靜邊、懷遠4寨和中安堡。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元朝設德順州,後並治平、威戎、水洛入隴幹。大德八年(1304年)隴幹縣並人德順州,德順州府衙設在靜寧州。

明朝設隆德縣,屬陝西布政使司平涼府。

清朝仍屬陝西省平涼府。

民國,隆德縣屬甘肅省隴東道、涇原道轄治。

1949年,隆德解放,屬甘肅省平涼專區。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平涼專區所屬隆德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專區管轄。

屈指算來,涇源、隆德兩兄弟離開平涼已整60年。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走平涼”順山順水又順路

時間回溯到15年前,2004年1月26日,新華網寧夏頻道刊載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涇源人緣何熱衷走平涼》。作者這樣寫道:涇源縣距甘肅省平涼市約43公里,不知從何時起,涇源人養成了一種“走平涼”的嗜好。不論春夏秋冬,總有一輛輛滿載著涇源人的客車、貨車湧入平涼的大街小巷、商城商場。小到購買指甲刀、化妝品,大到購買家電、手機、摩托車。據統計,涇源每年往返於平涼的客車達8000多車次,人數達25萬人次,年消費額達4000多萬元。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如果記者所寫屬實,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據瞭解,當時涇源全縣人口差不多10萬人左右,每年25萬人次走平涼,相當於全縣人一年平均來過兩次平涼。15年前,涇源人來平涼每年消費超過4000萬元,更不是個小數目。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對於涇源人為啥熱衷走平涼?除了那位媒體同行所說的平涼“物美價廉”、“消費環境舒適”、“誠信度高”這三點,更主要的還是涇源和平涼一衣帶水,山和山相握,水和水相連,而且一個在崆峒山這邊,一個在崆峒山那邊。兩邊各族群眾故親、通婚、求學、經商自古就有,代代傳承。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一位在平涼經商多年的涇源人表示:平涼人跟涇源人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呢!如今的涇原人,很多與平涼人都沾親帶故,常有走動。聽老人說,古時候涇原是歸平涼管轄的地方,所以涇源人來平涼自然是順山順水又順路了!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前不久,筆者去涇源玩耍,據當地的朋友講,涇源人走平涼不是啥稀罕事。比如家裡來了朋友,想好好接待一下,涇源的飯店、娛樂場所檔次自然跟平涼的沒法比。於是,幾個人帶上家人,搭班車或自己開車,差不多個把鐘頭就到平涼了。吃飽了,喝足了,耍好了,再逛一逛商場,浪一圈公園,然後再搭車回家。這要是在大城市,就相當於從城西跑到城東的距離。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其實,購物、休閒、遊玩熱衷走平涼的,不光是涇源人,還有隆德人、西吉人、海原人、固原人、彭陽人等等。

“走,到平涼耍走!”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

當然,不光涇源人喜歡來平涼,平涼人也同樣喜歡去涇源。每年春夏秋季節,平涼人週末自駕遊的首選地便是涇源,開車沿著崆峒後峽一路西去,不但能欣賞彈箏峽的美麗風光,而且還能領略著名的“三關口”之兩關——瓦亭關、制勝關遺蹟。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到了涇源,有看不完的美景:老龍潭,俗稱“涇河腦”,為涇河的源頭。由頭潭、二潭、三潭、四潭組成。這裡氣候陰溼、降水充沛,潭區山高峽深,山青水秀,潭邊鬆徑幽雅,兩側懸崖怪石嶙峋,山、水、林、石景色秀麗。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最吸引人的還是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野荷谷、小南川、涼殿峽、二龍河鬼門關,都是風景絕美之地。筆者認為,在涇源眾多的景點中,最值得一去的是野荷谷與涼殿峽。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野荷谷全長約10公里,峽谷兩岸是絕壁,谷中有野生華山鬆滿布石崖,緩坡及谷底是油松和落葉松林,河床上遍開野荷花。峽谷的盡頭是一道壯觀的冰瀑,而沿河床彎延前行的道路,傳說便是秦始皇當年出巡的雞頭道。

六盤山下兩個縣,身在寧夏根在甘肅,60年前都是平涼人

涼殿峽景區,又名良天峽,居六盤山腹地,這裡森林茂密,景色宜人。據史料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西夏時駕崩於此。

不過,平涼人更喜歡涇源回鄉的風味美食,如回民十大碗、蒸肉餅餅、酸菜虹鱒魚、涼拌刺五加和蕨菜、油香、洋芋瓊瓊等等,可謂是讓人百吃不厭,脣齒留香,回味悠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