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梅特涅是一個時代的象徵,19世紀的歐洲,這樣有人稱呼著他。他不是天才型的人物,卻用盡所有力氣,平衡著整個歐洲大陸的秩序。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19世紀的歐洲是一個迅速變革的時代

1.動盪的19世紀與梅特涅的家族

19世紀歐洲以動盪掀開了序幕,預示歐洲前途不明、晦暗異常。早先是18世紀晚期的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法國革命不僅把法國國內攪得天翻地覆,而且也深深影響了歐洲。彼時的歐洲大陸,都是歐洲君主的一統局面,哈布斯堡家族、波旁家族、霍亨索倫家族等是歐洲大陸之間的主要的皇室,統治者歐洲各國,各國之間存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雖然彼此衝突不斷,但遇到破壞規則的玩家,如拿破崙,他們還是會聯合到一起,進行集體干涉。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拿破崙在行軍中

拿破崙雖然有著超越常人的軍事天賦,但也耐不住歐洲大國的連番進攻。1815年,拿破崙的軍隊與威靈頓公爵率領反法聯軍在比利時小鎮滑鐵盧遭遇,雙方就此展開激戰,結果法軍慘敗,拿破崙就此流放聖赫拿島。戰後,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出場協調各方,組建了四國同盟,重新確立了歐洲的統治秩序,確保不再出現如拿破崙一樣的攪局者,決心消滅一切革命和攪局者。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滑鐵盧戰役

聯盟的組建,首相梅特涅充分發揮了極強的外交手腕,努力讓各國協調一致,實踐著歐洲均勢的理想。時光倒回到18世紀70年代,那時梅特涅剛剛出生,奧地利帝國還未建立,他的父親弗蘭西斯是奧地利駐萊茵公國的公使。而且這個家族的還具有相當的地位,其始祖梅特涅伯爵壟斷了美因茨大主教司儀一職,從此這個家族躋身上流社會,開始了官宦生涯。梅特涅的出身,使其從小見了許多大世面,也懂得相機行事,察言觀色,同時也為其長袖善舞的外交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2.政壇新秀到縱橫捭闔

19世紀初,梅特涅進入政界,開始擔任奧地利大使,並在1809年擔任了奧地利外交大臣,此時奧地利已經成為了帝國,統治樂廣大的中東歐地區。但拿破崙的法國,同樣勢頭強勁,法軍不斷髮起戰爭,且屢戰屢勝,反法聯盟內部矛盾重重,彼此還爭吵不斷,以至於多次錯失戰機。一個強大的法國出現在歐洲大陸,正改變著歐洲各國的力量對比,即使害怕,卻無能為力。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梅特涅

轉機出現在法國和奧地利簽訂申布倫條約後,這時梅特涅也受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委任,擔任外交大臣一職。梅特涅在會談中和會談後展現其傑出的外交天賦,有件事很能說明他的能力。

申布倫條約簽訂後,法奧兩國關係大為改善,此時梅特涅偶然得知拿破崙一世因約瑟芬皇后無法生育,打算重新迎娶一位女子為後,恰巧拿破崙喜歡的這位女子是奧地利帝國公主瑪麗·路易絲。梅特涅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強化法奧關係的機會,極力說服弗蘭茨二世,促成了這門親事。

對於奧地利來說,與法國接壤,一旦反法,奧地利始終都處於前線,損失也最為巨大。梅特涅的這一措施,成功保護了奧地利的權益,把禍水東引,三年後,拿破崙的大軍向俄國奔去,元氣大傷,而奧地利卻在這段時間得到喘息,集中精力強化軍備。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弗蘭茨二世

乃至於多年後,反法聯盟再度成立和處置後拿破崙時代歐洲事物,梅特涅始終都以奧地利優先為原則,使得不甚強大的奧地利成為受人矚目的焦點,而維也納也在這段時間成為歐洲的政治中心。梅特涅最大放異彩的時代,則屬1815年四國同盟的成立。

1813年,拿破崙在第六次反法同盟的進攻下臺,被流放厄爾巴島。1814年,梅特涅外相提議召開一次會議,專門討論如何劃分後拿破崙時代的歐洲版圖,史稱維也納會議。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維也納是奧地利帝國的心臟

這次會議開得時間很長,一直持續到拿破崙百日復辟。會議的目的則在於恢復歐洲的君主制,嚴格限制法國的實力。梅特涅之所以召開這次會議,還是實踐其大國均衡的策略,因為只有這樣歐洲政治版圖,對於奧地利這樣的中等國家,才是最為有利的。

其他國家雖然各懷鬼胎,但出於限制法國的目的,英國、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等列強紛紛響應,並在這次大會上確立梅特涅始終信奉的外交原則:正統和大國均衡原則。正統即承認被拿破崙戰爭推翻君主為正統王朝,其後一概不予承認。大國均衡即不允許任何一國主宰整個歐洲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四國同盟

這次會議確定的原則,實際上梅特涅本人對歐洲政治的看法,他希望通過這次會議確定的原則,恢復歐洲既有的秩序,不再希望出現拿破崙這樣的破局者。但顯然這是不太現實的,19世紀的歐洲註定是不太平的時代,受到拿破崙戰爭的影響,匈牙利、意大利、普魯士等國境內發生了多次暴動。而英國工業革命擴展到歐洲大陸,社會階層出現了分化,生產力的大幅躍升,動搖著任何既有的舊制度。使得19世紀是充滿了火藥味和衝突

梅特涅不是沒有注意到這種變化,但受到時代的侷限,他本人不太可能背叛自己的出身,亦不會以犧牲奧地利的國家利益為代價。他只是盡其所能,努力盡到一個政治家的責任

維也納會議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聯合奧地利、普魯士組成神聖同盟。1815年,梅特涅外相再度提議增加英國,組建四國同盟,重申維也納會議的原則,保護歐洲既有秩序,撲滅任何可能的革命活動。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3.帝國宰相:梅特涅時代

六年後,梅特涅終於擔任了奧地利帝國的首相,正式開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梅特涅時代。這個時代,歐洲基本上維持相對和平狀態,各國致力於發展經濟,開展友好往來,以梅特涅提出的正統和大國均衡原則行事,奧地利帝國也日益強大。看起來,這是一個梅特涅所期望的時代,歐洲各國之間平安無事,但矛盾也在潛滋暗長。

1822年,就在梅特涅擔任首相的第二年,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希臘發生驅逐奧斯曼軍隊的運動,很快蔓延到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希臘最終脫離了奧斯曼的統治。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希臘獨立運動撕開了維也納體系的遮羞布

十八年後,一場席捲整個歐洲大陸的革命運動,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的舊秩序,奧地利爆發三月革命,梅特涅也在這一年黯然離職,逃往英國。自此,梅特涅時代徹底宣告結束,而起確立的指揮歐洲政治的梅特涅體系也在1848年歐洲革命運動中解體。一代帝國平衡手,就此遠離政治,1851年自倫敦返回維也納,直至去世。梅特涅,保守主義者和平衡家的人生也落幕了。

帝國的平衡手:梅特涅

倉皇出逃的梅特涅

歷史學評論家阿蘭·思科德曾這樣評價梅特涅,他的政策是為他進一步的一系列密切相關政策服務的,不過這是以犧牲對個別事件控制權為代價的。他並不希望地方分權,出於對舊世界的擔心,他推行嚴厲的中央集權獨裁製度。在那個時代,梅特涅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維護奧地利的利益,1848年的事件是奧地利失序後的曇花一現。或許,這就是對歐洲舊時代最後一位政治家梅特涅最好的評價。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英)阿爾傑農·塞西爾 :《梅特涅:1773——1859 對他本人和時代的一個研究》

2.(德)沃爾弗拉姆·希曼:《梅特涅:帝國與世界》

3.(奧)梅特涅:《梅特涅親王回憶錄:1773—1815年》

4.彭振文:《論梅特涅的均勢外交及其影響》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