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檔案】高黎貢山的奇魚

農業 高黎貢山 怒江 冷水花 保山新聞網 2017-05-09
【農耕檔案】高黎貢山的奇魚

高黎貢山的溪流

在高黎貢山,流動著很多山澗小溪和短小的河流,若以山的峰頂線為界,山的東部就有60多條發源於頂部的山溪,成散射狀分別流入山下怒江干流之中。山的西部則以尖高山和狼牙山為界,又分成南北兩個流域,北部為腦昌卡河的上源小江流域,水系結構如樹枝狀;南段為龍江流域,水系結構呈羽毛狀。因山地頂部植被覆蓋較好,有地下水儲存和滲出的良好條件,故山間泉水量多而穩定。水溫較低,河流內含沙量低,水中多礫石,泥質懸浮狀少,河水清澈,可謂山清水秀。

相對封閉的水利條件和水質特點,養育了較為珍稀的魚類。加上歷史上地質條件的演化,還保留著一些較為古老的魚種。有關資料表明,高黎貢山有魚類47種及亞種,分別隸屬於5目9科28屬。有趣的是,高黎貢山東西兩水系的共有種很少,怒江20種、龍江32種,其中只有泥鰍、黃鱔、食蚊魚、半線鰓和青鱒等5種為兩水系共有,顯示出高黎貢山對其東西兩水系許多魚類種群地交流與擴散產生明顯的阻隔作用。

高黎貢山還有一些僅產於本區或本區兩水系的魚類特有種24種,佔本區魚類總數47種的51.1%,這樣高的特有率是少見的。如太平四須巴,體背褐色,腹部白色,尾鰭上下緣具黑邊,活動於河溪的中下層,僅見於騰衝團田,是迄今為止該種分佈的最北紀錄,為龍江、大盈江的特有種。角魚體呈圓筒形,體側和背部灰黑色,因其眼上緣紅色故又稱“紅眼魚”,僅在保山道街有發現,不但為本區特有,在國內也是特有屬種。

【農耕檔案】高黎貢山的奇魚

映照著山野綠的深潭

【農耕檔案】高黎貢山的奇魚

冷水花生活的山溪

怒江和龍江與高黎貢山並列南下,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溫低,生活在這兩江之中的多為裂腹魚和條鰍。適應急流環境的底棲種類也特別多,伴隨著出現不同程度的適應性構造,有的有發達的偶鰭與平扁的胸部構成寬大的附著面,吸附在河底的礁石上,如平鰭鰍。有的種類胸部具有皮紋吸著器或由下脣形成的吸盤,更增強抗衡急流的能力,如紋胸魚兆、墨頭魚等。在騰衝曲石有一條“黑魚河”,就因為生長著一種黑色的珍稀魚類而得名,這種魚頭部及背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白色的,其學名就叫騰衝墨頭魚。

【農耕檔案】高黎貢山的奇魚

魚吻臥石

裂腹魚體延長而略側扁,體背青藍或藍灰色,腹側銀白,各鰭橙黃色,多生活在幹流中,依靠銳利的下頜,鏟刮水中岩石上固著的藻類。水清時,可見岩石上被刮過的痕跡,人們可據此判斷附近有魚還是無魚、有多少,是怒江的特有種類。裂腹魚鱗片細小,又稱無鱗油魚。其肉鮮嫩細膩,肉厚脂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魚中珍品。裂腹魚類屬中亞高山區的類群,起源於第三紀末或第四紀初,它們的發生、形成和發展,反映了所在地區地質變遷的歷史。根據中國西藏北部發現的化石證明,裂腹魚類可能是在第三紀的晚期起源於原始的亞科魚類。科學工作者從裂腹魚類的系統發育和環境的關係中,發現裂腹魚類演化的3介發展階段,反映出自第三紀晚期以後青藏高原經歷的3次急劇上升和相對穩定交替的階段。

全裸重脣魚被稱為“化石魚”,僅分佈於雲南高黎貢山西坡騰衝境內的龍川江上游少數支流中,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劃分為極危物種。全裸重脣魚除臀鱗和腹鰭基外側有一腋鱗外,通體幾乎“一絲不掛”,呈“全裸體”狀,因此而得名。它們生活在高海拔山間小溪,在中下層水中尋覓雜食,耐低溫,當地俗稱“冷水花”,由原始裂腹魚屬伴隨高原的隆起分化而成,僅見於騰衝界頭、瑞滇和明光,是龍江上游的特有種,因而在科學研究尤其是在魚類遺傳與生態的研究領域具有特殊的價值,可稱為一種珍稀的“化石魚”,是高黎貢山的特有珍稀魚類。這些特有種既為保護區增加特色,又是保護區內寶貴的種質資源,為科學研究提供特殊的資料。(責任編輯:楊永明)

注:檔案保存於保山市檔案館,摘自《文化保山·綜合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