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趨勢、新挑戰、新思維、新戰略——中國農牧食品業的思考'

"


正大集團顧問姚民僕被譽為“中國農牧行業管理教父”, 在本文中他闡述了我國農業的十大趨勢和挑戰、應該具有的新思維和新戰略, 還指出了企業活命的十二字方針“現金為王, 苦練內功, 留住人才”。

新趨勢與新挑戰1:經濟的不確定性

中國農牧食品業的新趨勢和新挑戰重點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綠色貿易壁壘;第二是養殖無害化、資源化、零排放;第三是飼料端全面禁抗, 養殖端減抗或限抗。如果從股市上看, 2018年出現2449點的歷史低點, 對比2015年高點5178點下降52.7%。眾所周知, 股市是市場發展的晴雨表, 反映出中國經濟當前出現的兩個問題, 一是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 國際保守主義勢力不斷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和政治孤立主義, 給國家經濟帶來嚴峻的挑戰。二是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發展, 主要是以政府推動下的擴大投資為抓手來保證GDP的增長, 而在擴大投資的組合中, 房地產市場又佔了很大的比重。全國增長模式有很大的挑戰。受經濟危機的影響,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 施行量化寬鬆政策以經濟刺激發展。2009—2017年中國廣義貨幣 (M2) 平均增長13%, 截至2018年8月, 中國廣義貨幣為22.7萬億元。與此同時, 貨幣供應量高於GDP需求, 投資刺激經濟增長效果大幅度降低, 也給經濟帶來下行壓力。數據顯示, 截至2017年底, 我國房地產市值達到430萬億元, 是GDP的5倍、A股市值的7倍。同時中國總體經濟槓桿率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是最高的。

新趨勢與新挑戰2:產業化既是發展前景也是陷阱

縱觀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軌跡, 產業化是必由之路。從原料種植到飼料工業, 再轉向食品工業, 從動物的能源轉向人類的能源。農業產業化像個“金娃娃”, 只要經營得當, 從頭到腳都有錢賺。但抱緊它並不容易, 要把各個環節銜接起來形成鏈條, 需要做很多工作, 必須有一個健全、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產業化是個美麗陷阱, 規模化不等同於現代化。規模化是手段, 現代化是目的, 如何把犧牲自然資源、汙染環境為代價的“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化值得思考。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就是用先進的生產手段和科學技術裝備農業, 大幅度提高農業產量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為此, 必須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對傳統農業生產的根本變革。因此我們要強調細節合作, 真心誠意地發揮各自的優勢。養殖業存在產能過剩, 如中國賴氨酸是全球賴氨酸需求的4倍, 無序地發展帶來嚴重的浪費。

新趨勢與新挑戰3:禽肉的低成本發展會不斷挑戰豬肉價格

在中國, 豬肉的產量在肉類總量中佔比64%, 因此豬肉價格決定了整體肉類的價格。但目前恰恰相反, 禽肉生產增長速度快於豬肉, 歸因於禽肉產業提供給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效率, 對於豬肉是很大的挑戰。在目前中國的各種動物蛋白生產行業中, 禽肉生產的工業化水平最高。據分析, 中國目前的禽肉人均消費量仍處較低水平, 年輕一代的中國人越來越喜食禽肉產品, 這使得禽肉行業有可能取得更高的市場份額。而大部分的增長來自於新興的快餐服務和加工食品等行業。

新趨勢與新挑戰4:進口豬肉尤其是豬肉副產品價格會持續挑戰國產豬肉價格

2011—2013年, 我國豬肉及生豬產品進口量持續穩步增加, 冷凍豬肉累計進口157萬噸, 超過1995—2010年豬肉進口量的總和。2016年豬肉進口量高達160萬噸, 超過了2011—2013年的總和。除2016年外, 大量國外豬雜進口均高於凍豬肉進口。豬肉及生豬產品進口對國內市場的衝擊越來越大。如2013年和2014年豬肉進口保持高位, 延長了國內豬價在谷底徘徊的時間, 拉長了養殖戶虧損期, 加劇了產能非理性調減幅度, 導致下一輪週期豬價的暴漲。

新趨勢與新挑戰5:綠色貿易壁壘是中國肉類製品出口的障礙

我國農業貿易體量巨大, 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目前, 大豆、食糖、棉花等農產品, 中國都是全球最大買家。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後, 美國農業成了受波及的重災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中美兩國農業資源稟賦不同, 農產品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2017年, 我國自美國進口農產品241.2億美元, 佔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2%, 我國對美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63.8億美元。美國2000億美元的徵稅清單中, 包含了我國絕大多數出口美國的水產品和果蔬產品。中國公佈的徵稅清單顯示, 大豆、穀物、棉花、水產品、水果、蔬菜及堅果製品、畜產品等眾多農產品是徵稅重點。

新趨勢與新挑戰6:養殖的零排放, 無害化、資源化

養殖業環保越來越嚴格, 山東、江蘇、河南、山西等地最為嚴重。環保政策對養殖業的影響巨大, “環保高壓”讓許多養殖戶遭受巨大的損失, 但並不是所有的拆遷和停工都給予了適當的補貼。2015年1月1日新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 該法對汙染企業的懲治力度大大加強, 新環保法的實施將使環保成本在生豬養殖成本中的佔比顯著增加。經調查, 建設一個4000頭能繁母豬的規模養殖場, 環保投入高達2000萬元。一般的小型養豬場支付不起如此昂貴的成本。

新趨勢與新挑戰7:2020年飼料端全面禁抗, 養殖端減抗、限抗

飼料端“禁抗”, 養殖端“減抗、限抗”大勢已定, 將給飼料行業和養殖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養殖業生產水平會下降, 養殖成本會大幅度增加;飼料中不添加抗生素可能會造成養殖現場治療用抗生素大量增加。不過, 畜牧業抗生素使用總量在“飼料禁抗”的初期可能不會減少。

新趨勢與新挑戰8:產能過剩

中國幾乎所有產業都產能過剩, 農牧食品產業市場也會過剩。飼料產能已經過剩2倍, 養殖規模也是過剩的, 現在規模化的產能還有空間, 那就要看它們與小規模豬場的成本競爭如何?最後的競爭是產品成本的競爭。規模不代表現代化。從中國賴氨酸產能至中國的飼料產能嚴重過剩的規律看, 從這個行業心浮氣燥的通病看, 中國養豬產能不用3年就會過剩。

新趨勢與新挑戰9:生物發酵飼料的興起

如果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的飼料是第1代混合飼料, 七十年代是第2代配合飼料, 八十年代是第3代全價營養配合飼料, 目前正在興起的是第4代——生物發酵飼料。生物發酵飼料是指通過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和生物提取等手段開發的安全高效、環境友好、無殘留的優質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產品的總稱。未來, 生物發酵飼料將在飼料市場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生物發酵飼料將如何改變飼料養殖業?如今飼料養殖行業傳統的模式為:飼料加工企業採購飼料原料加工成飼料, 飼料再賣給養殖場, 由此而產生的二次運輸、加工、銷售、包裝、損耗、利潤等增加養殖成本約500元/噸。而現代的模式為:飼料加工的場地由飼料廠轉移到養殖場, 一次運輸、生物加工、減少銷售、包裝、損耗、能耗、添加劑等將使飼料成本下降300~500元/噸。

新趨勢與新挑戰10:國與民的十字路口

目前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股票跌破發行價的超過了80%。股票跌破了質押線, 現在中國很多民營企業開始求國企“包養”, 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十字路口, 是民營企業還是國企走到最後?康師傅方便麵銷量和利潤為什麼減少?壓力不是來自於同行之間的競爭, 而是來自餓了麼、美團外賣平臺的競爭。擁有2000萬員工的尼康公司之所以倒閉, 壓力來自於智能手機擁有的拍照功能。打敗你的不是對手、顛覆你的不是同行、甩掉你的不是時代, 而是傳統的思維和相對落後的觀念。

新思維1:強化生態農業

幾代人十多億人的艱苦努力, 一場貿易摩擦後才發現農業仍然是我們的軟肋。雖然從總體上解決了吃飯問題, 但中國每年進口的糧食人均達100千克, 還大量進口豬肉、棉花等農產品, 中國每年進口糧食1.3億噸, 其中大豆9700萬噸, 佔全世界大豆出口量的64%。美國的農業就業人員數僅為242.2萬, 而同期我國農業就業人員數為21919萬 (2015年數據) 。

美國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化學化、生物技術化成為了其四大支柱。但美國農業真的所向無敵?美國農業光鮮的背後, 隱藏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高風險、高補貼”的巨大隱憂。除了上面提到的“五高”, 美國農業還因過分依賴化肥和農藥, 土壤惡化和環境汙染嚴重。美國31個州都存在化肥汙染地下水的問題, 僅1個州每年就有31億噸土壤流失, 美國中西部農田的表土以前深達1.8米, 現在只剩下0.2米。美國農業依賴化學肥料、農藥、殺蟲劑、除草劑, 用高投入換取高產出, 違反了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農業本性, 不可避免地造成環境汙染、水土流失、病蟲害抗性增加、品種資源單一化等。土地上的“投入產出比”達到邊際效應後不增反降。“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的故事仍在上演, 不過現在是整個地球幾乎都這樣。

中國農業是否還要進行一次選擇?中國農業應該如何選擇?一定要選擇美國模式?本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中國農業只有一個使命, 就是養活自己。中國在模仿美國農業和西方農業, 美國和西方國家卻開始回望古代中國。

現代有機農業的正宗源頭是中國。倒退40年, 中國農產品都是有機食品。過去6分錢/千克的有機西紅柿, 今天已高達15元/千克, 價格提高了1000倍, 質量還不一定等同於當年。現在有機食品成了食品中的貴族, 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奢侈品。

僅從這個事例來看, 如果中國農業不以量為中心而是以質為中心, 且不談有機農業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文明中的作用, 就價格上來說也可以數以倍計的增長。以西紅柿為例, 中國的農業產值乘以10倍是否是第一農業強國?中國的農產品憑質量第一, 難道會沒有競爭力?

與美式農業相比, 生態農業能源消耗少, 水資源利用效率高, 有助於防止全球變暖。不使用化肥、農藥、農膜、添加劑, 全國生產的有害物質就會大大減少。農業化學物質用量大幅度減少, 許多嚴重汙染環境的農藥廠、化肥廠就可“關停並轉”, 環境會得到根本改善。長期下去, 耕地將變黑、變肥。如果中國30%~50%的農業實現了有機種植, 中國的生態環境改善將得到質的飛躍。

中美兩國國情不同, 美國地多人少, 土地好, 適合大規模集約化經營。中國的土地稍差, 那些處於山區丘陵的耕地難以進行規模化經營。美國從事農業的人鳳毛麟角, 只能發展所謂的現代農業;我國人多地少, 有悠久的農業歷史, 適合發展生態農業。

新思維2:在經濟下行與危機時期, 企業要熬過寒冬, 爭取活下來

在經濟下行與危機時期, 企業要熬過寒冬, 爭取活下來。本人認為要靠12字“活命”方針, 即“現金為王, 苦練內功, 留住人才”。最後活下來的只有兩種企業:一種是龍頭企業, 用別人的錢賺別人的錢;一種是長壽企業, 用自己的錢賺別人的錢。

(1) 現金為王。所謂現金是經營性現金流為王, 而不是現金本身。一個企業只要現金不斷, 哪怕是暫時虧損也倒閉不了。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期, 有充足的、可支配的經營性現金流, 永遠是危機期的最大贏家。如果養殖企業一年的利潤經得起2~3年的虧損, 那麼這家企業是健康的。有專家認為, 在經濟下行時期, 現金流比利潤重要10倍, 比收入重要20倍, 因為所有熬不過去的企業都是死在現金流短缺上。

(2) 苦練內功。不管外部世界發生怎樣的變化, 唯有做好自已, 就比別的企業耗得更久。積蓄能量耗到最後, 耗到其他企業倒閉, 自己的企業活下來。

(3) 留住人才。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人才是最重要的。要對未來充滿信心, 不要把虧損、業績出現下滑當回事。財富可以暫時失去, 只要人才在。

新思維3:智能化是未來中國農牧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從信息互聯網、社交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 現在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是萬物互聯時代, 萬物互聯以AMBBC為核心技術, 即AI (人工智能) 、MI (機器智能) 、Big Data (大數據) 、Blockchain (區塊鏈) 、Cloud (雲計算) , 將改變整個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 將對所有產業帶來革命性改變。數據動態、數據即時、數據真實、數據共享、網絡安全、平臺開放、共享共生的智能產業是未來中國農牧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新戰略——整 (整合資源) 、學 (不斷學習) 、借 (造船過河不如借船過河) 、變 (改變思維)

整合分3個方面:大、中、小, 整合是21世紀最重要的策略。 (1) 小整合:企業內部組織的整合 (橫向整合) 。如何整合部門業務, 做到扁平化、少人化, 實現辦公自動化、無紙化?要提高管理效率。 (2) 中整合:集團內部公司與公司之間的整合 (協同) 。如何最大化利用公司資源, 我們能做什麼?目前還沒做到的有哪些?下一步需要做什麼?這些問題都要深思熟慮。 (3) 大整合:外部資源整合 (縱向整合) , 包括終端產品銷售和終端服務的整合。這些需要經營者深入研究“把產品當服務、把服務當產品”這兩種模式的整合如何執行。

(未經本人審閱)

中國幾乎所有產業產能都過剩, 農牧食品產業市場也會過剩。飼料產能已經過剩2倍, 養殖規模也是過剩的, 現在規模化的產能還有空間, 那就要看與小規模的成本競爭如何?最後的競爭是產品成本的競爭。

中國農業還要來一次選擇?中國農業應該如何選擇?一定要選擇美國模式?本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中國農業只有一個使命, 就是養活自己。中國在模仿美國農業和西方農業, 美國和西方國家卻開始回望古代中國。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人才是最重要的。要對未來充滿信心, 不要把虧損、業績出現下滑當回事。財富可以暫時失去, 只要人才在。

作者:姚民僕 李成林 正大集團

來源:今日養豬業2019年02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