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菜農“走四方”

農民 種植業 蔬菜 農村 玉溪網 2017-04-07

通海蔬菜作為我市出口貿易的“主力軍”,實現了從“先行”到“遠行”。在蔬菜產品“走出去”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通海菜農也帶上種植經驗和技術“走四方”,到外地發展規模化蔬菜種植,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實現了向新型職業農民身份的轉變。

憑著優越自然條件,通海菜農精耕細作,每畝地一年可以收三四茬蔬菜。但全縣24.4萬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6畝的現實狀況,讓農田已經寸土寸金,農業發展與資源、空間條件的矛盾日益凸顯。

“我家五口人總共有2畝田。姐姐結婚時,4分田都當成嫁妝了。”楊廣鎮馬家灣村委會主任王旭兵話語中透露出對農田的“渴望”。人多地少的現狀,促使他將目光放向了縣外。2014年,他在紅塔區大營街租地120畝種植洋蔥,收入十分可觀。“我的五叔王培亮在紅河州開遠市租地120畝栽白菜、洋蔥,鄰居王運聰在江川區江城鎮租地200畝,收益都不錯。”王旭兵說,他們村裡600多戶人家,已有13戶在縣外種菜,規模均不小。

通海菜農走出去種菜的,王旭兵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在通海種蔬菜收益高,土地租金也高。我已經積累了一些蔬菜種植的經驗,就想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眾多“走四方”的通海菜農中,本地人李發起締造了一個令人稱道的成功案例。1998年,已與蔬菜打交道8年多的李發起成立了通海東綠食品有限公司從事蔬菜生意。2013年4月,他又在新平縣成立了新平東綠食品有限公司。新公司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和產供銷及加工一條龍服務的方式,提供技術指導和種苗供應,調動農民種菜的積極性。目前,該公司已帶動新平60多個村1萬多戶農民種蔬菜,實現了公司和農戶“雙增收”。去年,東綠食品有限公司通海、新平、文山的66個冷庫產值超過6億元。

通海縣副縣長常偉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通海已有2000餘戶菜農到外縣、外州市種菜,大多是“公司+基地+市場”的規模化種植模式。“從守著一畝三分地盤田種菜的農民,到走出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樣的身份轉變在通海菜農中已經是個大趨勢,希望未來全縣能有1萬戶菜農走出去。”常偉說,“對於逐漸騰出的土地空間,鼓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高原特色農業冷鏈物流園等,這些都是通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方向。”(記者 李曉蘭 胡倩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