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老區走出各具特色的致富路'

""閩侯老區走出各具特色的致富路

閩侯縣廷坪鄉盤嶺村發展枳殼種植。

福州日報記者 葉欣童/文 張人峰/攝 通訊員 黃金彪

閩侯縣人文歷史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更是一方紅色沃土。1947年,龍山會議在閩侯縣荊溪鎮桃田村召開,成為閩浙贛邊區城市工作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一批批革命烈士前仆後繼,以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為革命勝利作出了貢獻。

70年崢嶸歲月,70年砥礪奮進。閩侯老區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展露新顏,走出各具特色的致富路。

打造懷舊氛圍

走進白沙鎮井下老區村,白色的外牆上處處可見這樣的標語:“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市吃閒飯”……作為革命老區村,傳播知青文化是井下村營造“紅色”氛圍、抒寫“紅色”文章的重要途徑。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來自福州各地的數千名知識青年聚集白沙鎮,在這裡開墾、種地、辦廠,為當地的農業、工業發展注入動力,成為當地一片抹不去的“紅色情懷”。

為打響“知青文化”品牌,村委會在村內打造了一個知青博物館,收集了許多知青使用過的茶杯、軍壺、糧票、蓑衣等飽含時代印記的老物件。

以紅色文化為依託,井下村發展觀光休閒旅遊業,串聯紅色革命旅遊路線,先後被列為縣級“美麗鄉村”建設村、市級“幸福家園”建設村。該村還通過推廣親子游、田園生態體驗、臍橙採摘、植樹節等活動,發展新型農村旅遊,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民人均收入。

發展特色農業

荊溪鎮桃田老區村是閩侯縣域內典型的山區村,全村土地面積6000多畝,村民主要靠種植蔬菜謀生。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因為1947年的龍山會議,在閩浙贛黨委城市工作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曾幾何時,四面環山的桃田村靠山吃山,全村人以販賣木材為生,生活艱難。為改變現狀,在村兩委的帶動下,桃田村發揮良好的生態優勢,在村裡建起了蔬菜基地,採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引進臺灣苦瓜、絲瓜、永安萵筍、長豆角等蔬菜品種,並邀請省農科院、鎮農技館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增強農民科技、市場、信息、競爭意識。當地農產品品質優良,很快受到市場歡迎。

“建立蔬菜基地是桃田村脫貧致富邁出的第一步,也是勇敢的一步。”據桃田村委負責人介紹,2012年在市、縣老區促進會的幫助下,引進2萬株金線蓮、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草藥進行試種,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推動下,桃田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探索旅遊新路

“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枳殼花。”是晚唐詩人雍陶筆下優美的春景畫卷。每年3月、4月,在閩侯大山深處的廷坪鄉盤嶺老區村內也有這樣一幅盛景,放眼望去,猶如一片波瀾壯闊的“雪海”。

“村裡老一輩的人總說,‘盤嶺有屋的時候,就有了枳殼樹’。”盤嶺村委負責人告訴記者,盤嶺村是閩侯縣革命老區村,全村幾乎戶戶種枳殼,枳殼也成了盤嶺村最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2018年盤嶺村將枳殼作為“一村一品”的主導產業進行打造,擴大種植面積,種植面積約1000畝,實現收入近200萬元。

該負責人表示,隨著京臺高速福建段全面通車,近年來每到枳殼花開的季節,盤嶺村都會吸引不少周邊的遊客前來觀賞,這給當地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開闢了道路。未來,盤嶺村將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和附近的村落形成聯動,圍繞枳殼花,探索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特色旅遊發展道路,寫好“旅遊+”文章,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助力鄉村振興。

"閩侯老區走出各具特色的致富路

閩侯縣廷坪鄉盤嶺村發展枳殼種植。

福州日報記者 葉欣童/文 張人峰/攝 通訊員 黃金彪

閩侯縣人文歷史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更是一方紅色沃土。1947年,龍山會議在閩侯縣荊溪鎮桃田村召開,成為閩浙贛邊區城市工作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一批批革命烈士前仆後繼,以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為革命勝利作出了貢獻。

70年崢嶸歲月,70年砥礪奮進。閩侯老區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展露新顏,走出各具特色的致富路。

打造懷舊氛圍

走進白沙鎮井下老區村,白色的外牆上處處可見這樣的標語:“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市吃閒飯”……作為革命老區村,傳播知青文化是井下村營造“紅色”氛圍、抒寫“紅色”文章的重要途徑。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來自福州各地的數千名知識青年聚集白沙鎮,在這裡開墾、種地、辦廠,為當地的農業、工業發展注入動力,成為當地一片抹不去的“紅色情懷”。

為打響“知青文化”品牌,村委會在村內打造了一個知青博物館,收集了許多知青使用過的茶杯、軍壺、糧票、蓑衣等飽含時代印記的老物件。

以紅色文化為依託,井下村發展觀光休閒旅遊業,串聯紅色革命旅遊路線,先後被列為縣級“美麗鄉村”建設村、市級“幸福家園”建設村。該村還通過推廣親子游、田園生態體驗、臍橙採摘、植樹節等活動,發展新型農村旅遊,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民人均收入。

發展特色農業

荊溪鎮桃田老區村是閩侯縣域內典型的山區村,全村土地面積6000多畝,村民主要靠種植蔬菜謀生。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因為1947年的龍山會議,在閩浙贛黨委城市工作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曾幾何時,四面環山的桃田村靠山吃山,全村人以販賣木材為生,生活艱難。為改變現狀,在村兩委的帶動下,桃田村發揮良好的生態優勢,在村裡建起了蔬菜基地,採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引進臺灣苦瓜、絲瓜、永安萵筍、長豆角等蔬菜品種,並邀請省農科院、鎮農技館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增強農民科技、市場、信息、競爭意識。當地農產品品質優良,很快受到市場歡迎。

“建立蔬菜基地是桃田村脫貧致富邁出的第一步,也是勇敢的一步。”據桃田村委負責人介紹,2012年在市、縣老區促進會的幫助下,引進2萬株金線蓮、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草藥進行試種,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推動下,桃田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探索旅遊新路

“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枳殼花。”是晚唐詩人雍陶筆下優美的春景畫卷。每年3月、4月,在閩侯大山深處的廷坪鄉盤嶺老區村內也有這樣一幅盛景,放眼望去,猶如一片波瀾壯闊的“雪海”。

“村裡老一輩的人總說,‘盤嶺有屋的時候,就有了枳殼樹’。”盤嶺村委負責人告訴記者,盤嶺村是閩侯縣革命老區村,全村幾乎戶戶種枳殼,枳殼也成了盤嶺村最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2018年盤嶺村將枳殼作為“一村一品”的主導產業進行打造,擴大種植面積,種植面積約1000畝,實現收入近200萬元。

該負責人表示,隨著京臺高速福建段全面通車,近年來每到枳殼花開的季節,盤嶺村都會吸引不少周邊的遊客前來觀賞,這給當地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開闢了道路。未來,盤嶺村將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和附近的村落形成聯動,圍繞枳殼花,探索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特色旅遊發展道路,寫好“旅遊+”文章,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助力鄉村振興。

閩侯老區走出各具特色的致富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