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新時期的農民領航人

農民 種植業 畜牧業 三農 東北網 東北網 2017-09-16

---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富強

我叫李富強,今年35歲,是北安市城郊鄉革命村農民,也是北安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我分別在2012年和2016年成立了革命現代農機合作社和東勝寒地水稻合作社,經過艱苦創業、科學種田,從最開始的“單打獨鬥”到現在的“抱團”參與市場競爭,現在固定資產5000萬元,經營土地38000畝,拉動就業500餘人,人均工資收入30000元,帶動農民增收1200餘萬元。2016年合作社銷售收入2500萬元,純收入700萬元。

搶抓機遇 積極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

作為一名80後農民,我經常通過電視、網絡關注黨的各項惠農政策以及未來農業的發展。2012年他緊緊抓住省扶持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有利契機,爭取到1000萬元農機裝備,籌資400萬元,組建了革命現代農機合作社,實行“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耐心勸說群眾拿土地入股,帶領大家從事土地規模經營、連片種植,採取統一購種、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統一銷售的“六統一”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益。經過幾年的運營,已經由原來集中耕作7000畝發展到目前32000畝的新型合作體。現擁有大馬力凱斯機車三臺,迪爾1654二臺,明斯克二臺,凱斯7130一臺,加油車一臺,配套農機具24臺套,農機庫房1200平方米,場地6000平方米。為適應市場形勢,增加收入,2014年,我投資500萬元建設了日處理500噸烘乾塔一處,儲存庫2000平方米,晾晒場7000平方米,總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使玉米實現畝增收100元,解決了我自己和周邊糧食種植合作社儲糧難、賣糧難問題,也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合作社成立以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完善自身專業知識水平和運作能力,發揮自身優勢,及時改良新技術、更新新機具,達到了農業生產與市場的有效銜接,帶動身邊群眾共同致富。目前合作社職工達43人,年均增收5萬元;在合作社的拉動下,有4200人受益,年人均增收800元。

近年來,我還積極配合市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機部門開展政策落實和新技術推廣。2016年,我積極響應我省“米豆輪作”政策號召,調整種植結構,大豆種植面積從2015年的5000畝增加到17500畝,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到5000畝,同時積極開展農業“三減”,應用生物有機農藥和肥料,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當年,種植的大豆畝產140公斤,玉米畝產500公斤,總銷售收入2200萬元。種植的大豆大部分為大豆種業返種,其餘則銷往大豆加工企業,而玉米直接銷售給了象嶼金谷玉米加工項目,降低了烘乾和運輸成本。今年,我積極配合市農業局在城郊鄉建民村建立大豆高產攻關示範方,面積10500畝。遵循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實行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堅持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集聚優勢資源,提升生產標準,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推進農機作業服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進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

隨著市場經濟的多元發展和變化,我開始謀劃更好的致富增收項目,以此來抵禦風險,帶領群眾創造更高的生產價值。2016年,我投資2300萬元組建寒地有機水稻生產基地,這個水稻基地有智能育秧大棚100棟和智能催芽車間、智能育秧車間各1棟,可為5萬畝水田提供優質種子、工廠化育秧、機械插播、機械收割等全程社會化服務。基地物聯網控制水稻種植系統實現了萬畝稻田全覆蓋,可以監測蟹稻生長的全過程,實現農產品可追溯,為北安蟹稻大米綠色品牌銷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利用現有5000畝稻田發展鴨稻、蟹稻,收穫更多農副產品,為延伸餐飲業提供優質貨源,由於種植的蟹田稻是綠色有機水稻,秋後收穫後即被水稻加工企業收購。而螃蟹是訂單養殖,蟹苗全部從盤錦購進,秋季回收成蟹,實現了蟹稻雙贏,由於經驗不足,我邊幹邊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年末一算賬,純收入達到300萬元。未來3至5年寒地水稻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5000畝。他還準備逐步探討稻米副產品(秸稈、稻殼)用於氣化供水取暖,發展養殖業,並建設沼氣站為農家莊園及農業生產供電、供有機肥料;合理科學利用現有資源,43棟育秧大棚在春季完成好缽體育苗後,在5月末至7月期間種植葉菜類及育秋季延後果蔬秧苗,7月末、8月初開始定植延後油豆角、西紅柿、黃瓜及嘎啦果等優質果蔬產品,發展觀光采摘農業。現有2300平方米辦公樓改建成接待中心,集農家樂餐飲、網絡銷售和接待為一體,充分為有機稻米打品牌戰略提供優質平臺。目前該基地又新增職工51人,進而吸納更多的群眾加入到這個新型合作體,實現共贏。

在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我的合作社經營也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土地規模經營實現“人土分離”,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運輸、經商、養殖、勞務等二、三產業,收入不斷增加,同時也有很多農民把土地流轉給我,搬進了位於北安市內的農民新區,提高了生活質量,加快了農村城鎮化進程。

發揮作用 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作為一名農民黨員,我深知不能只顧自己創業致富,要致富不忘本,更要堅持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對入社的農戶每畝保底400元,風險自己承擔,有效解除了農民種地的後顧之憂。合作社帶動40多戶農民參與經營、共同致富,還常年拉動本村農民在社內就業100餘人。對有需要幫助的種植戶統一採購種子、化肥、農藥,併為他們提供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提供播種、中耕、收穫機械,幫助銷售和倉儲。

依託農機合作社,我還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通過操作示範、現場講解、技術指導等方式,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幹,培訓出了一批農業生產、農機操作的科技示範戶。每年他還投入一定資金用於開展技術培訓、科普講座等,在組織開展農村科普工作、帶領農民致富、提高農民素質方面起到了帶頭作用。

心繫群眾 扶貧濟困解民憂

我創業致富的過程,也是我和百姓心連心的過程。我始終認為:“我的富裕是靠黨的政策給的,在我的致富過程中,市鄉兩級政府、市農業局和鄉親們都給了我很多的關懷,幫我解決了很多難題,我要力所能及地多做些事情,發揮一名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才不辜負黨和人民對我的厚愛。”

在革命村,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我總會堅持第一時間到場,能出力的絕不二話,能出錢的更是沒的說。貧困戶張貴山家老兩口常年多病,喪失勞動能力,從2011年就將家中51畝土地流轉給了我。我堅持定期到家裡看望,有什麼困難就及時幫助解決。2012夏天,張貴山老伴生病,家裡拿不出錢來,我送去了3000元錢,又開車將老人送到了醫院。兩位老人感動地說:“你這孩子,對我們就是好,有感情!”村民的土地大部分都流轉了,燒柴成了問題,我就把秋收時的玉米秸稈免費送給村民200餘戶,年均價值2萬餘元,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我親自開車給送到家,已連續4年都是這樣做的。

2014年秋,我正在建民村地塊收割玉米,看到地裡有一個人在拾荒,走路很費力。這樣的一樁小事引起了他的注意,我向本村村民打聽這位拾荒者的情況。原來,這位村民叫隋樹青,住在建民村三屯,她本人左眼失明,老伴長年有病,兒子先天性雙目失明,家裡十分貧困。得知情況後,我二話不說就給他家送去兩袋米麵。2015年春節,又買了幾箱水果去看望老人,還留下了500元錢,事後我找到建民村黨總支,主動提出長期包扶這個家庭,我時刻關注這個家庭的點滴困難,每到過年過節,這個帶有“不幸”色彩的家庭,卻有著與普通百姓家庭同樣的熱鬧。幾年來,我做了多少這樣的事自己也記不清了。

2016年扶貧攻堅工作在全國打響,我市的工作目標是2016年底脫貧率達到80%,我主動請纓要包扶幾戶貧困戶,經過開會研究,貧困戶居住比較集中的17戶劃入他的服務區。我第一時間入戶與村民建立聯繫,瞭解生產生活難題,送錢送物,幫助求醫買藥,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我就吸納他們到合作社務工取酬,截止2016年底,我幫扶的17戶全部通過了脫貧驗收,但是,我要繼續幫扶,讓他們達到一定程度上的富裕。

展望未來 譜現代農業新篇章

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將堅持“民主化管理,市場化發展”的合作社管理原則,努力吸收和發展農民成員、壯大經營規模、增強服務功能、樹立品牌意識、規範運營機制,努力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8年,我計劃種植旱田35000畝,緊跟市場調結構,針對黑河市發展非轉基因食品大豆生產及加工規劃,以種植有機大豆為主,打造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畝產攻關田。同時計劃種植16000畝水稻,其中蟹稻面積達到10000畝,打造我省最大的水稻種植基地和蟹稻種養基地。未來還將不斷擴大蟹稻田種植規模。目前我正在籌措建設水稻加工項目,計劃建設大米加工車間1座、稻穀庫及成品庫等相關配套設施,年加工7000噸精製有機大米項目,爭取儘快實現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打響北安蟹田稻和稻田蟹品牌,走綠色有機品牌道路,同時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一腔熱血 書寫無悔青春

“一支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我在創業路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為自己帶來殷實的收入,同時也讓廣大群眾鼓起了腰包。我要堅持樂於奉獻的精神,始終不忘作為一名黨員的義務。

作為一名黨員,我積極投身村域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2015年我的合作社所在建民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新修一條近1公里的白色道路時,出現資金緊缺的狀況,我得知這一消息,及時為村委會送去修路捐資款27萬元。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積極參與垃圾清運等各項勞動,建民村的百姓看見這麼個大老闆都能滿身灰土、滿臉汗水地參加勞動,倍受激勵,紛紛加入到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潮中,他們不再計較報酬、不再計較得失了,一個美麗、和諧、文明、向上的村落很快展現在人們面前。自2014年以來,我還利用擁有大型農機具的方便條件主動承擔起冬季村屯道路的清雪,4個屯20公里,保證了村屯道路的暢通,為村集體經濟累計節省資金10萬餘元。2016年,在我組建的第二個合作區所在地雙青村,在瞭解到村裡在建設“六室十二有”的黨員陣地工作中有困難時,我主動壓縮自己的辦公場所,將合作社530平方米的辦公室讓給村裡使用。

就這樣,我以自己滿腔的熱情和無悔的追求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拼搏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在奉獻社會為民服務中,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