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85後村支書“當家”有一套 帶動村裡人致富

農民 畜牧業 三農 合作社 河北青年報 河北青年報 2017-09-20

很快,邢臺市南和縣三召鄉侯一村66歲的村民張紅俊家的20來頭肉豬就要出欄了。看著一頭頭長勢良好的肉豬,張紅俊欣喜地騎著電動車帶著老伴來到村支書張聚飛家,一是為了向村裡的合作社表示感謝,二是為了肉豬換代和飼料配方來取經的。“別看他年紀輕輕,但他是個處事公道,一心帶領大家致富的好支書……”說起張聚飛,村民們總會豎起大拇指,交口稱讚。

突破重重難關 建立高標準豬舍

1985年出生的張聚飛是三召鄉侯一村人,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環境,選擇回家鄉謀發展,帶領大夥一起奔小康。讓村民的錢袋子,尤其是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一直是張聚飛的夢想。

在村裡的養牛場工作了一年多之後,針對本村民外出打工較多、糧食種植項目單一、養殖業分散不成規模的實際,張聚飛認真思考,決定把村裡的養豬戶聯合起來,建設高效率、高標準的養殖場。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張聚飛開始著手推動時便碰到了難題,很多村民對於重新花錢建高標準豬舍的舉措不能完全理解。為打消村民們的疑慮,張聚飛一戶戶登門為村民做思想工作,還帶領了幾個大的養殖戶去外地參觀,一次次勸說、一句句解釋,終於敲開了部分村民的“理念門”。2010年,乾淨衛生、統一標準的豬舍建起來了,張聚飛僱了村裡的養豬高手負責技術活,保證了質量。

不斷探索改進 帶動村裡人致富

張聚飛靠養豬率先致富讓當地不少村民也有了想法,但由於村民們大多文化低,再加上缺乏經驗,不是母豬產仔率低,就是豬仔成活率低,一旦遇上患病就更麻煩了,不少人不僅沒能致富,反而賠進去不少。面對這種現狀,張聚飛意識到光靠對養豬戶零星的幫助是不夠的,必須把想養豬的農戶聚攏在一起,統一傳授養豬技術,讓他們吃上“定心丸”。說幹就幹!2013年年初,張聚飛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將本村和鄰近村子的養豬戶都吸納了進來,同時,像張紅俊這樣的貧困戶也被合作社主動吸納進來給與技術支持,還吸納了缺技術的貧困戶在養豬場打工,每個月能收入兩千元。

2016年,養豬場進行了再一次擴建升級,這一年的出欄量就達到了七千多頭,合作社收入達一千多萬,帶動了附近二十多家養殖戶。張聚飛用勤懇的工作態度,紮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群眾的認可。2016年6月,張聚飛被鄉黨委任命為侯一村黨支部書記。2017年,藉助“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平臺,由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吸收了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同時興辦了飼料加工等新項目增加就業機會,不僅能滿足本村養殖的需求量,還能賣到其他養殖場,增加了農民的收益,也節約了合作社的成本。

錢袋子鼓起來了,得到實惠了,村民們個個笑逐顏開,還出現了主動上門談合作的情況。用他們的話說:“張書記帶領村幹部為我們辦實事、辦好事,我們高興,我們放心,有這樣的‘當家人’我們侯一村一定會越來越好。”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張蕾 通訊員郭曉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