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導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於2019年1月7日在上海東方衛視開播《這就是中國》,節目所受到的歡迎和引起的反響超出想象。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這就是中國》出版,書中收錄了節目開播以來的27篇文稿,反映了張維為對中國崛起、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最新思考。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說法,在中國,一個地方你隔了半年再去,就發現它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且總體上是越變越好。這種精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看到。我們也經常聽到另一個說法,中國人一生可能體驗過老外幾輩子的生活。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如何從世界歷史的比較中解釋這種精彩。我們現在都在談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從英國爆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算起的,那是從18世紀下半葉至今約250年之間發生的,而我思考中國精彩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在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內,也就是40年內,可以說幾乎完整地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又開始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我把中國的崛起稱為“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所以今天中國30歲以上的人,可以說都經歷過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生命體驗,這種經歷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只能用“精彩”兩個字來概括,而且“精彩”還在繼續,我們國人,包括“90後”“00後”也會不斷體驗這種精彩。這使我想起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1973年的時候,被問到:如果你的生命還能再來一次的話,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國家?84歲的湯因比毫不猶豫地說—中國。他預感到中國未來的崛起將改變這個世界。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騰飛,我們幾乎是以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一路追趕過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我們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成了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大致完成了以電力、內燃機、家用電器、石化工業和中高端基礎設施等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並與西方几乎同步地進入了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起初是追趕,然後是逆襲,現在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今天世界正處於從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折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和運作的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進入這場新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導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於2019年1月7日在上海東方衛視開播《這就是中國》,節目所受到的歡迎和引起的反響超出想象。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這就是中國》出版,書中收錄了節目開播以來的27篇文稿,反映了張維為對中國崛起、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最新思考。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說法,在中國,一個地方你隔了半年再去,就發現它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且總體上是越變越好。這種精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看到。我們也經常聽到另一個說法,中國人一生可能體驗過老外幾輩子的生活。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如何從世界歷史的比較中解釋這種精彩。我們現在都在談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從英國爆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算起的,那是從18世紀下半葉至今約250年之間發生的,而我思考中國精彩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在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內,也就是40年內,可以說幾乎完整地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又開始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我把中國的崛起稱為“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所以今天中國30歲以上的人,可以說都經歷過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生命體驗,這種經歷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只能用“精彩”兩個字來概括,而且“精彩”還在繼續,我們國人,包括“90後”“00後”也會不斷體驗這種精彩。這使我想起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1973年的時候,被問到:如果你的生命還能再來一次的話,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國家?84歲的湯因比毫不猶豫地說—中國。他預感到中國未來的崛起將改變這個世界。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騰飛,我們幾乎是以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一路追趕過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我們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成了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大致完成了以電力、內燃機、家用電器、石化工業和中高端基礎設施等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並與西方几乎同步地進入了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起初是追趕,然後是逆襲,現在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今天世界正處於從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折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和運作的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進入這場新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種中國奇蹟。我們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是一次完全和平的崛起,這是非同尋常的奇蹟。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歐洲近代發生的工業革命。如果以英國人瓦特在1776年發明蒸汽機為標誌,那麼也就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現在西方和中國都有不少學者認為,民主、自由、法治等條件引爆了工業革命,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下半葉,但英國當時已經通過自己的軍事力量擊敗了它的主要對手西班牙。英國在1588年就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新的世界海上霸主。早在1600年,英國就成立了自己向外擴張的“國企”東印度公司,極力拓展自己在印度和美洲的殖民活動。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中葉,也就是工業革命前夕,奴隸貿易達到鼎盛期。從1689年到1763年,也就是工業革命的前夜,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特別是第四次戰爭,英國大勝,英國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今天的加拿大,獲得了今天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英國已經通過一個半世紀的殖民掠奪,擁有超過自己國土面積數十倍的殖民地。英國早已通過蔗糖貿易、奴隸貿易、菸草貿易等成為當時世界綜合實力絕對領先的國家。英國已經通過國家力量,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包括商品、勞力、資本、原材料市場在內的統一國際市場。中國學者文一認為,正是這種巨大的跨國的市場需求,而不是其他原因,引爆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換言之,所謂工業革命,它一般有幾個特點:革命性的新技術、超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世界範圍內的要素流動和產品銷售等。下面我把中國工業革命的歷程大致梳理一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動起來了

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1995年前後基本完成。它有兩個標誌: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其產品很快就佔了中國普通消費品的半壁江山;二是1988年開始的沿海開放戰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使世界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使中國生產的普通消費品走向世界。

中國的農村改革是從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這場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也很快解決了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使剩餘勞動力轉向了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主要靠市場調節;員工亦工亦農,分佈點多面廣,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無窮變化。鄉鎮企業大都集中於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特別是紡織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其他輕工業。

1987—1988年,中央提出了“沿海發展戰略”。當時的國際大背景是,一波新的全球化浪潮襲來。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許多發達經濟體正在調整產業結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在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方轉移。中央認為中國沿海地區對發達經濟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人力資源相對便宜,教育水平較高,也有初步的基礎設施,科技開發能力也比較強。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所奠定的基礎為這個戰略的實施,為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提供了較好的初始條件。中國沿海地區,當時人口近兩億,與美國人口相當。中央當時大膽地提出,沿海加工業要開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所謂“兩頭在外”,就是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兩頭(原材料是一頭,銷售市場是另一頭)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這個名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的報告於1988年初被呈交給鄧小平,他寫了個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戰機。”鄧小平是軍人的風格,他的語彙也是軍事語彙。“千萬不要貽誤戰機”是他一貫的風格。這個戰略的實施,使世界許多地方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開始向中國轉移,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為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導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於2019年1月7日在上海東方衛視開播《這就是中國》,節目所受到的歡迎和引起的反響超出想象。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這就是中國》出版,書中收錄了節目開播以來的27篇文稿,反映了張維為對中國崛起、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最新思考。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說法,在中國,一個地方你隔了半年再去,就發現它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且總體上是越變越好。這種精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看到。我們也經常聽到另一個說法,中國人一生可能體驗過老外幾輩子的生活。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如何從世界歷史的比較中解釋這種精彩。我們現在都在談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從英國爆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算起的,那是從18世紀下半葉至今約250年之間發生的,而我思考中國精彩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在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內,也就是40年內,可以說幾乎完整地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又開始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我把中國的崛起稱為“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所以今天中國30歲以上的人,可以說都經歷過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生命體驗,這種經歷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只能用“精彩”兩個字來概括,而且“精彩”還在繼續,我們國人,包括“90後”“00後”也會不斷體驗這種精彩。這使我想起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1973年的時候,被問到:如果你的生命還能再來一次的話,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國家?84歲的湯因比毫不猶豫地說—中國。他預感到中國未來的崛起將改變這個世界。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騰飛,我們幾乎是以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一路追趕過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我們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成了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大致完成了以電力、內燃機、家用電器、石化工業和中高端基礎設施等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並與西方几乎同步地進入了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起初是追趕,然後是逆襲,現在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今天世界正處於從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折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和運作的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進入這場新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種中國奇蹟。我們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是一次完全和平的崛起,這是非同尋常的奇蹟。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歐洲近代發生的工業革命。如果以英國人瓦特在1776年發明蒸汽機為標誌,那麼也就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現在西方和中國都有不少學者認為,民主、自由、法治等條件引爆了工業革命,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下半葉,但英國當時已經通過自己的軍事力量擊敗了它的主要對手西班牙。英國在1588年就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新的世界海上霸主。早在1600年,英國就成立了自己向外擴張的“國企”東印度公司,極力拓展自己在印度和美洲的殖民活動。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中葉,也就是工業革命前夕,奴隸貿易達到鼎盛期。從1689年到1763年,也就是工業革命的前夜,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特別是第四次戰爭,英國大勝,英國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今天的加拿大,獲得了今天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英國已經通過一個半世紀的殖民掠奪,擁有超過自己國土面積數十倍的殖民地。英國早已通過蔗糖貿易、奴隸貿易、菸草貿易等成為當時世界綜合實力絕對領先的國家。英國已經通過國家力量,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包括商品、勞力、資本、原材料市場在內的統一國際市場。中國學者文一認為,正是這種巨大的跨國的市場需求,而不是其他原因,引爆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換言之,所謂工業革命,它一般有幾個特點:革命性的新技術、超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世界範圍內的要素流動和產品銷售等。下面我把中國工業革命的歷程大致梳理一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動起來了

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1995年前後基本完成。它有兩個標誌: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其產品很快就佔了中國普通消費品的半壁江山;二是1988年開始的沿海開放戰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使世界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使中國生產的普通消費品走向世界。

中國的農村改革是從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這場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也很快解決了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使剩餘勞動力轉向了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主要靠市場調節;員工亦工亦農,分佈點多面廣,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無窮變化。鄉鎮企業大都集中於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特別是紡織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其他輕工業。

1987—1988年,中央提出了“沿海發展戰略”。當時的國際大背景是,一波新的全球化浪潮襲來。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許多發達經濟體正在調整產業結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在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方轉移。中央認為中國沿海地區對發達經濟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人力資源相對便宜,教育水平較高,也有初步的基礎設施,科技開發能力也比較強。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所奠定的基礎為這個戰略的實施,為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提供了較好的初始條件。中國沿海地區,當時人口近兩億,與美國人口相當。中央當時大膽地提出,沿海加工業要開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所謂“兩頭在外”,就是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兩頭(原材料是一頭,銷售市場是另一頭)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這個名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的報告於1988年初被呈交給鄧小平,他寫了個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戰機。”鄧小平是軍人的風格,他的語彙也是軍事語彙。“千萬不要貽誤戰機”是他一貫的風格。這個戰略的實施,使世界許多地方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開始向中國轉移,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為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個中國動起來了”。中國人要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夢給喚醒了,社會每個細胞都調動起來了。當時有個調侃的說法,叫作“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跑單幫”。這顯然誇張得厲害,但我們今天熟知的中國企業家像任正非、馬雲,確實在“跑單幫”。華為的任正非,手拉肩扛在三四線城市為香港的公司做代理,推銷程控電話設備;馬雲開了個翻譯社,請退休老師幫忙做翻譯,賺點小錢,還賣鮮花、禮品、藥品等雜貨。他曾經就在離上海東方衛視不遠的地方到處攬活,人家看著他還有點兒猶豫:翻譯這活兒能交給他幹嗎?千萬不要小看勇往直前的初生牛犢,不要小看自我創業的年輕人,他們中可能就有未來的任正非、未來的馬雲。

中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致是什麼時候完成的?我把時間節點放在1995年左右,主要是這一年前後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一是從國家宏觀目標來看,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中國確定了到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也就是我們講的“小康”目標,這個目標於1995年提前完成了;二是1995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紡織業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至少在量的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同樣在1995年前後,中國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告別了票證制度,這說明中國“短缺經濟”的歷史結束了,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順便補充一句,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初級基礎設施,特別是普通公路、鐵路、民航等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們現在推動“一帶一路”時常說,“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對這個時期中國經驗的總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亮起來了

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大致從90年代初開始,我個人認為,大約在2010年基本完成。我傾向於把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作為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起點,因為這個談話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中國繼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如果說第一次思想解放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鄧小平的“九二談話”就像是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號令。1992年前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將完成,中國在電力工業、家電工業、能源工業、重化工業、製造業、城鎮化、中高端基礎設施等方面出現了全面的需求。這一年,中國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廣東省提出了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浦東開發開放計劃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同一年,中國還出臺了《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等文件,所以1992年經常被稱為中國公司的元年,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家群體開始崛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主要標誌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及其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鉅變。大家知道,中國加入這個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和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和配置,為中國產品開闢了有史以來最廣闊的市場。出於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西方製造業也開始大規模地轉移到中國。這一切大大加快了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我之所以把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的時間定在2010年左右,主要是幾個指標:一是到2009年,中國的鋼消費已佔據世界總消費的50%,銅消費佔36%,鋁消費佔41%;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指標,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大家不要忘記,1990年的時候,中國製造業佔世界的比重僅為2.7%,但到了2010年,這個比例就成了19.8%。換言之,中國在2010年成了世界製造之都,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中國內部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全面配套的產業鏈。之後不久,中國在2013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並基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導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於2019年1月7日在上海東方衛視開播《這就是中國》,節目所受到的歡迎和引起的反響超出想象。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這就是中國》出版,書中收錄了節目開播以來的27篇文稿,反映了張維為對中國崛起、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最新思考。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說法,在中國,一個地方你隔了半年再去,就發現它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且總體上是越變越好。這種精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看到。我們也經常聽到另一個說法,中國人一生可能體驗過老外幾輩子的生活。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如何從世界歷史的比較中解釋這種精彩。我們現在都在談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從英國爆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算起的,那是從18世紀下半葉至今約250年之間發生的,而我思考中國精彩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在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內,也就是40年內,可以說幾乎完整地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又開始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我把中國的崛起稱為“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所以今天中國30歲以上的人,可以說都經歷過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生命體驗,這種經歷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只能用“精彩”兩個字來概括,而且“精彩”還在繼續,我們國人,包括“90後”“00後”也會不斷體驗這種精彩。這使我想起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1973年的時候,被問到:如果你的生命還能再來一次的話,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國家?84歲的湯因比毫不猶豫地說—中國。他預感到中國未來的崛起將改變這個世界。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騰飛,我們幾乎是以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一路追趕過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我們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成了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大致完成了以電力、內燃機、家用電器、石化工業和中高端基礎設施等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並與西方几乎同步地進入了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起初是追趕,然後是逆襲,現在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今天世界正處於從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折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和運作的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進入這場新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種中國奇蹟。我們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是一次完全和平的崛起,這是非同尋常的奇蹟。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歐洲近代發生的工業革命。如果以英國人瓦特在1776年發明蒸汽機為標誌,那麼也就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現在西方和中國都有不少學者認為,民主、自由、法治等條件引爆了工業革命,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下半葉,但英國當時已經通過自己的軍事力量擊敗了它的主要對手西班牙。英國在1588年就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新的世界海上霸主。早在1600年,英國就成立了自己向外擴張的“國企”東印度公司,極力拓展自己在印度和美洲的殖民活動。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中葉,也就是工業革命前夕,奴隸貿易達到鼎盛期。從1689年到1763年,也就是工業革命的前夜,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特別是第四次戰爭,英國大勝,英國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今天的加拿大,獲得了今天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英國已經通過一個半世紀的殖民掠奪,擁有超過自己國土面積數十倍的殖民地。英國早已通過蔗糖貿易、奴隸貿易、菸草貿易等成為當時世界綜合實力絕對領先的國家。英國已經通過國家力量,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包括商品、勞力、資本、原材料市場在內的統一國際市場。中國學者文一認為,正是這種巨大的跨國的市場需求,而不是其他原因,引爆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換言之,所謂工業革命,它一般有幾個特點:革命性的新技術、超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世界範圍內的要素流動和產品銷售等。下面我把中國工業革命的歷程大致梳理一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動起來了

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1995年前後基本完成。它有兩個標誌: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其產品很快就佔了中國普通消費品的半壁江山;二是1988年開始的沿海開放戰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使世界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使中國生產的普通消費品走向世界。

中國的農村改革是從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這場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也很快解決了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使剩餘勞動力轉向了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主要靠市場調節;員工亦工亦農,分佈點多面廣,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無窮變化。鄉鎮企業大都集中於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特別是紡織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其他輕工業。

1987—1988年,中央提出了“沿海發展戰略”。當時的國際大背景是,一波新的全球化浪潮襲來。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許多發達經濟體正在調整產業結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在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方轉移。中央認為中國沿海地區對發達經濟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人力資源相對便宜,教育水平較高,也有初步的基礎設施,科技開發能力也比較強。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所奠定的基礎為這個戰略的實施,為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提供了較好的初始條件。中國沿海地區,當時人口近兩億,與美國人口相當。中央當時大膽地提出,沿海加工業要開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所謂“兩頭在外”,就是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兩頭(原材料是一頭,銷售市場是另一頭)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這個名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的報告於1988年初被呈交給鄧小平,他寫了個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戰機。”鄧小平是軍人的風格,他的語彙也是軍事語彙。“千萬不要貽誤戰機”是他一貫的風格。這個戰略的實施,使世界許多地方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開始向中國轉移,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為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個中國動起來了”。中國人要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夢給喚醒了,社會每個細胞都調動起來了。當時有個調侃的說法,叫作“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跑單幫”。這顯然誇張得厲害,但我們今天熟知的中國企業家像任正非、馬雲,確實在“跑單幫”。華為的任正非,手拉肩扛在三四線城市為香港的公司做代理,推銷程控電話設備;馬雲開了個翻譯社,請退休老師幫忙做翻譯,賺點小錢,還賣鮮花、禮品、藥品等雜貨。他曾經就在離上海東方衛視不遠的地方到處攬活,人家看著他還有點兒猶豫:翻譯這活兒能交給他幹嗎?千萬不要小看勇往直前的初生牛犢,不要小看自我創業的年輕人,他們中可能就有未來的任正非、未來的馬雲。

中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致是什麼時候完成的?我把時間節點放在1995年左右,主要是這一年前後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一是從國家宏觀目標來看,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中國確定了到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也就是我們講的“小康”目標,這個目標於1995年提前完成了;二是1995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紡織業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至少在量的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同樣在1995年前後,中國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告別了票證制度,這說明中國“短缺經濟”的歷史結束了,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順便補充一句,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初級基礎設施,特別是普通公路、鐵路、民航等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們現在推動“一帶一路”時常說,“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對這個時期中國經驗的總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亮起來了

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大致從90年代初開始,我個人認為,大約在2010年基本完成。我傾向於把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作為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起點,因為這個談話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中國繼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如果說第一次思想解放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鄧小平的“九二談話”就像是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號令。1992年前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將完成,中國在電力工業、家電工業、能源工業、重化工業、製造業、城鎮化、中高端基礎設施等方面出現了全面的需求。這一年,中國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廣東省提出了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浦東開發開放計劃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同一年,中國還出臺了《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等文件,所以1992年經常被稱為中國公司的元年,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家群體開始崛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主要標誌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及其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鉅變。大家知道,中國加入這個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和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和配置,為中國產品開闢了有史以來最廣闊的市場。出於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西方製造業也開始大規模地轉移到中國。這一切大大加快了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我之所以把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的時間定在2010年左右,主要是幾個指標:一是到2009年,中國的鋼消費已佔據世界總消費的50%,銅消費佔36%,鋁消費佔41%;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指標,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大家不要忘記,1990年的時候,中國製造業佔世界的比重僅為2.7%,但到了2010年,這個比例就成了19.8%。換言之,中國在2010年成了世界製造之都,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中國內部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全面配套的產業鏈。之後不久,中國在2013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並基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整個中國亮起來了”。1978年中國人的用電量只有2500億千瓦時,農村大部分地區沒有通電,城市電網不穩定。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人的用電量已經是4萬億千瓦時,2011年中國發電量超過美國。過去到國外,特別是大中城市,感覺就是人家亮,我們暗,現在反過來,我們亮,人家暗。在個人層面,我又想到了任正非和馬雲。當時任正非的華為公司已經開始投入獨立研發,從模擬通信設備開始,進入數字通信設備,直接從第二次工業革命轉入第三次工業革命。馬雲還在做翻譯,如果我沒有記錯,他當時以翻譯的身份,參與一個高速公路項目的投資談判,這算是馬雲有限地參與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果項目沒有談成,他倒是發現了美國的互聯網,這個人悟性了得,回來就搞“中國黃頁”。他很自信,儘管沒有幾個人相信他,所以馬雲也是很快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直接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連起來了

中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幾乎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爆發。如果我們以中國首次獲准接入互聯網的1994年為起點來算的話,到現在還沒有結束。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這場工業革命在中國進展神速,中國起初是追跑,然後是並跑,最後在部分領域中開始領跑,到今天應該說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都是這場革命的見證者,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使用的手機品牌的變化,從愛立信、諾基亞,到三星、蘋果,再到今天的華為等許多中國品牌,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人在這場工業革命中,從2G到5G,一路從追趕到超越的見證。大家知道,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數字通信進入了2G時代,歐洲是GSM標準而美國是CDMA標準,歐美之間PK,中國只能旁觀,設備是愛立信的。從3G開始,中國人蔘與了標準制定,提出了TD—SCDMA,後來與歐洲主導的WCDMA、美國主導的CDMA2000並列為三大3G國際標準。當時中國人做中國標準很有爭議,產業鏈也不成熟,多數國內外廠家也不願意用。最後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是中國移動拿了牌照,帶頭使用。當時很多人還不理解,說用歐美標準挺好的,為什麼要把錢浪費在制定自己的標準上。現在中國人都懂了,標準競爭才是最重要的競爭。對於中國話語同樣如此,中國話語就是在確定中國的政治標準,西方一直以為它可以壟斷政治標準,我們在這裡堅定地說NO。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導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於2019年1月7日在上海東方衛視開播《這就是中國》,節目所受到的歡迎和引起的反響超出想象。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這就是中國》出版,書中收錄了節目開播以來的27篇文稿,反映了張維為對中國崛起、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最新思考。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說法,在中國,一個地方你隔了半年再去,就發現它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且總體上是越變越好。這種精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看到。我們也經常聽到另一個說法,中國人一生可能體驗過老外幾輩子的生活。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如何從世界歷史的比較中解釋這種精彩。我們現在都在談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從英國爆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算起的,那是從18世紀下半葉至今約250年之間發生的,而我思考中國精彩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在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內,也就是40年內,可以說幾乎完整地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又開始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我把中國的崛起稱為“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所以今天中國30歲以上的人,可以說都經歷過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生命體驗,這種經歷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只能用“精彩”兩個字來概括,而且“精彩”還在繼續,我們國人,包括“90後”“00後”也會不斷體驗這種精彩。這使我想起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1973年的時候,被問到:如果你的生命還能再來一次的話,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國家?84歲的湯因比毫不猶豫地說—中國。他預感到中國未來的崛起將改變這個世界。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騰飛,我們幾乎是以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一路追趕過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我們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成了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大致完成了以電力、內燃機、家用電器、石化工業和中高端基礎設施等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並與西方几乎同步地進入了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起初是追趕,然後是逆襲,現在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今天世界正處於從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折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和運作的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進入這場新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種中國奇蹟。我們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是一次完全和平的崛起,這是非同尋常的奇蹟。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歐洲近代發生的工業革命。如果以英國人瓦特在1776年發明蒸汽機為標誌,那麼也就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現在西方和中國都有不少學者認為,民主、自由、法治等條件引爆了工業革命,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下半葉,但英國當時已經通過自己的軍事力量擊敗了它的主要對手西班牙。英國在1588年就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新的世界海上霸主。早在1600年,英國就成立了自己向外擴張的“國企”東印度公司,極力拓展自己在印度和美洲的殖民活動。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中葉,也就是工業革命前夕,奴隸貿易達到鼎盛期。從1689年到1763年,也就是工業革命的前夜,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特別是第四次戰爭,英國大勝,英國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今天的加拿大,獲得了今天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英國已經通過一個半世紀的殖民掠奪,擁有超過自己國土面積數十倍的殖民地。英國早已通過蔗糖貿易、奴隸貿易、菸草貿易等成為當時世界綜合實力絕對領先的國家。英國已經通過國家力量,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包括商品、勞力、資本、原材料市場在內的統一國際市場。中國學者文一認為,正是這種巨大的跨國的市場需求,而不是其他原因,引爆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換言之,所謂工業革命,它一般有幾個特點:革命性的新技術、超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世界範圍內的要素流動和產品銷售等。下面我把中國工業革命的歷程大致梳理一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動起來了

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1995年前後基本完成。它有兩個標誌: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其產品很快就佔了中國普通消費品的半壁江山;二是1988年開始的沿海開放戰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使世界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使中國生產的普通消費品走向世界。

中國的農村改革是從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這場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也很快解決了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使剩餘勞動力轉向了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主要靠市場調節;員工亦工亦農,分佈點多面廣,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無窮變化。鄉鎮企業大都集中於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特別是紡織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其他輕工業。

1987—1988年,中央提出了“沿海發展戰略”。當時的國際大背景是,一波新的全球化浪潮襲來。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許多發達經濟體正在調整產業結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在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方轉移。中央認為中國沿海地區對發達經濟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人力資源相對便宜,教育水平較高,也有初步的基礎設施,科技開發能力也比較強。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所奠定的基礎為這個戰略的實施,為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提供了較好的初始條件。中國沿海地區,當時人口近兩億,與美國人口相當。中央當時大膽地提出,沿海加工業要開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所謂“兩頭在外”,就是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兩頭(原材料是一頭,銷售市場是另一頭)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這個名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的報告於1988年初被呈交給鄧小平,他寫了個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戰機。”鄧小平是軍人的風格,他的語彙也是軍事語彙。“千萬不要貽誤戰機”是他一貫的風格。這個戰略的實施,使世界許多地方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開始向中國轉移,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為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個中國動起來了”。中國人要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夢給喚醒了,社會每個細胞都調動起來了。當時有個調侃的說法,叫作“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跑單幫”。這顯然誇張得厲害,但我們今天熟知的中國企業家像任正非、馬雲,確實在“跑單幫”。華為的任正非,手拉肩扛在三四線城市為香港的公司做代理,推銷程控電話設備;馬雲開了個翻譯社,請退休老師幫忙做翻譯,賺點小錢,還賣鮮花、禮品、藥品等雜貨。他曾經就在離上海東方衛視不遠的地方到處攬活,人家看著他還有點兒猶豫:翻譯這活兒能交給他幹嗎?千萬不要小看勇往直前的初生牛犢,不要小看自我創業的年輕人,他們中可能就有未來的任正非、未來的馬雲。

中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致是什麼時候完成的?我把時間節點放在1995年左右,主要是這一年前後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一是從國家宏觀目標來看,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中國確定了到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也就是我們講的“小康”目標,這個目標於1995年提前完成了;二是1995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紡織業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至少在量的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同樣在1995年前後,中國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告別了票證制度,這說明中國“短缺經濟”的歷史結束了,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順便補充一句,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初級基礎設施,特別是普通公路、鐵路、民航等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們現在推動“一帶一路”時常說,“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對這個時期中國經驗的總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亮起來了

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大致從90年代初開始,我個人認為,大約在2010年基本完成。我傾向於把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作為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起點,因為這個談話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中國繼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如果說第一次思想解放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鄧小平的“九二談話”就像是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號令。1992年前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將完成,中國在電力工業、家電工業、能源工業、重化工業、製造業、城鎮化、中高端基礎設施等方面出現了全面的需求。這一年,中國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廣東省提出了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浦東開發開放計劃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同一年,中國還出臺了《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等文件,所以1992年經常被稱為中國公司的元年,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家群體開始崛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主要標誌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及其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鉅變。大家知道,中國加入這個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和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和配置,為中國產品開闢了有史以來最廣闊的市場。出於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西方製造業也開始大規模地轉移到中國。這一切大大加快了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我之所以把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的時間定在2010年左右,主要是幾個指標:一是到2009年,中國的鋼消費已佔據世界總消費的50%,銅消費佔36%,鋁消費佔41%;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指標,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大家不要忘記,1990年的時候,中國製造業佔世界的比重僅為2.7%,但到了2010年,這個比例就成了19.8%。換言之,中國在2010年成了世界製造之都,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中國內部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全面配套的產業鏈。之後不久,中國在2013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並基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整個中國亮起來了”。1978年中國人的用電量只有2500億千瓦時,農村大部分地區沒有通電,城市電網不穩定。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人的用電量已經是4萬億千瓦時,2011年中國發電量超過美國。過去到國外,特別是大中城市,感覺就是人家亮,我們暗,現在反過來,我們亮,人家暗。在個人層面,我又想到了任正非和馬雲。當時任正非的華為公司已經開始投入獨立研發,從模擬通信設備開始,進入數字通信設備,直接從第二次工業革命轉入第三次工業革命。馬雲還在做翻譯,如果我沒有記錯,他當時以翻譯的身份,參與一個高速公路項目的投資談判,這算是馬雲有限地參與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果項目沒有談成,他倒是發現了美國的互聯網,這個人悟性了得,回來就搞“中國黃頁”。他很自信,儘管沒有幾個人相信他,所以馬雲也是很快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直接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連起來了

中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幾乎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爆發。如果我們以中國首次獲准接入互聯網的1994年為起點來算的話,到現在還沒有結束。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這場工業革命在中國進展神速,中國起初是追跑,然後是並跑,最後在部分領域中開始領跑,到今天應該說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都是這場革命的見證者,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使用的手機品牌的變化,從愛立信、諾基亞,到三星、蘋果,再到今天的華為等許多中國品牌,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人在這場工業革命中,從2G到5G,一路從追趕到超越的見證。大家知道,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數字通信進入了2G時代,歐洲是GSM標準而美國是CDMA標準,歐美之間PK,中國只能旁觀,設備是愛立信的。從3G開始,中國人蔘與了標準制定,提出了TD—SCDMA,後來與歐洲主導的WCDMA、美國主導的CDMA2000並列為三大3G國際標準。當時中國人做中國標準很有爭議,產業鏈也不成熟,多數國內外廠家也不願意用。最後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是中國移動拿了牌照,帶頭使用。當時很多人還不理解,說用歐美標準挺好的,為什麼要把錢浪費在制定自己的標準上。現在中國人都懂了,標準競爭才是最重要的競爭。對於中國話語同樣如此,中國話語就是在確定中國的政治標準,西方一直以為它可以壟斷政治標準,我們在這裡堅定地說NO。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好在最終在這場移動通信的標準之爭中,中國堅持下來了,到4G時代,我們信息產業部發4G牌照的時候,中國三大運營商拿到的都是中國的TD—LTE牌照,這是國家對中國佔有話語權的TD標準的重要支持,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技術和標準走向成熟,是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到了5G時代,中國的華為公司就開始領跑了。

第四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快起來了

現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發生,正在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運轉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超越歐洲,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中國現在在智能手機、移動支付、微信革命、網購、外賣平臺等方面在世界上都處於領跑的地位,這些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品,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多地融入了許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元素,特別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這場革命正在改變中國和世界。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這場革命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整個中國連起來了,整個中國快起來了,整個世界連起來了”,還有就是“一部手機,全部搞定”,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率先做到了。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導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於2019年1月7日在上海東方衛視開播《這就是中國》,節目所受到的歡迎和引起的反響超出想象。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這就是中國》出版,書中收錄了節目開播以來的27篇文稿,反映了張維為對中國崛起、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最新思考。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說法,在中國,一個地方你隔了半年再去,就發現它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且總體上是越變越好。這種精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看到。我們也經常聽到另一個說法,中國人一生可能體驗過老外幾輩子的生活。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如何從世界歷史的比較中解釋這種精彩。我們現在都在談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從英國爆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算起的,那是從18世紀下半葉至今約250年之間發生的,而我思考中國精彩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在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內,也就是40年內,可以說幾乎完整地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又開始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我把中國的崛起稱為“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所以今天中國30歲以上的人,可以說都經歷過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生命體驗,這種經歷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只能用“精彩”兩個字來概括,而且“精彩”還在繼續,我們國人,包括“90後”“00後”也會不斷體驗這種精彩。這使我想起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1973年的時候,被問到:如果你的生命還能再來一次的話,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國家?84歲的湯因比毫不猶豫地說—中國。他預感到中國未來的崛起將改變這個世界。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騰飛,我們幾乎是以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一路追趕過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我們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成了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大致完成了以電力、內燃機、家用電器、石化工業和中高端基礎設施等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並與西方几乎同步地進入了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起初是追趕,然後是逆襲,現在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今天世界正處於從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折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和運作的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進入這場新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種中國奇蹟。我們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是一次完全和平的崛起,這是非同尋常的奇蹟。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歐洲近代發生的工業革命。如果以英國人瓦特在1776年發明蒸汽機為標誌,那麼也就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現在西方和中國都有不少學者認為,民主、自由、法治等條件引爆了工業革命,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下半葉,但英國當時已經通過自己的軍事力量擊敗了它的主要對手西班牙。英國在1588年就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新的世界海上霸主。早在1600年,英國就成立了自己向外擴張的“國企”東印度公司,極力拓展自己在印度和美洲的殖民活動。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中葉,也就是工業革命前夕,奴隸貿易達到鼎盛期。從1689年到1763年,也就是工業革命的前夜,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特別是第四次戰爭,英國大勝,英國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今天的加拿大,獲得了今天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英國已經通過一個半世紀的殖民掠奪,擁有超過自己國土面積數十倍的殖民地。英國早已通過蔗糖貿易、奴隸貿易、菸草貿易等成為當時世界綜合實力絕對領先的國家。英國已經通過國家力量,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包括商品、勞力、資本、原材料市場在內的統一國際市場。中國學者文一認為,正是這種巨大的跨國的市場需求,而不是其他原因,引爆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換言之,所謂工業革命,它一般有幾個特點:革命性的新技術、超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世界範圍內的要素流動和產品銷售等。下面我把中國工業革命的歷程大致梳理一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動起來了

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1995年前後基本完成。它有兩個標誌: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其產品很快就佔了中國普通消費品的半壁江山;二是1988年開始的沿海開放戰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使世界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使中國生產的普通消費品走向世界。

中國的農村改革是從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這場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也很快解決了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使剩餘勞動力轉向了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主要靠市場調節;員工亦工亦農,分佈點多面廣,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無窮變化。鄉鎮企業大都集中於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特別是紡織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其他輕工業。

1987—1988年,中央提出了“沿海發展戰略”。當時的國際大背景是,一波新的全球化浪潮襲來。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許多發達經濟體正在調整產業結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在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方轉移。中央認為中國沿海地區對發達經濟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人力資源相對便宜,教育水平較高,也有初步的基礎設施,科技開發能力也比較強。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所奠定的基礎為這個戰略的實施,為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提供了較好的初始條件。中國沿海地區,當時人口近兩億,與美國人口相當。中央當時大膽地提出,沿海加工業要開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所謂“兩頭在外”,就是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兩頭(原材料是一頭,銷售市場是另一頭)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這個名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的報告於1988年初被呈交給鄧小平,他寫了個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戰機。”鄧小平是軍人的風格,他的語彙也是軍事語彙。“千萬不要貽誤戰機”是他一貫的風格。這個戰略的實施,使世界許多地方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開始向中國轉移,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為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個中國動起來了”。中國人要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夢給喚醒了,社會每個細胞都調動起來了。當時有個調侃的說法,叫作“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跑單幫”。這顯然誇張得厲害,但我們今天熟知的中國企業家像任正非、馬雲,確實在“跑單幫”。華為的任正非,手拉肩扛在三四線城市為香港的公司做代理,推銷程控電話設備;馬雲開了個翻譯社,請退休老師幫忙做翻譯,賺點小錢,還賣鮮花、禮品、藥品等雜貨。他曾經就在離上海東方衛視不遠的地方到處攬活,人家看著他還有點兒猶豫:翻譯這活兒能交給他幹嗎?千萬不要小看勇往直前的初生牛犢,不要小看自我創業的年輕人,他們中可能就有未來的任正非、未來的馬雲。

中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致是什麼時候完成的?我把時間節點放在1995年左右,主要是這一年前後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一是從國家宏觀目標來看,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中國確定了到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也就是我們講的“小康”目標,這個目標於1995年提前完成了;二是1995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紡織業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至少在量的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同樣在1995年前後,中國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告別了票證制度,這說明中國“短缺經濟”的歷史結束了,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順便補充一句,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初級基礎設施,特別是普通公路、鐵路、民航等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們現在推動“一帶一路”時常說,“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對這個時期中國經驗的總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亮起來了

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大致從90年代初開始,我個人認為,大約在2010年基本完成。我傾向於把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作為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起點,因為這個談話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中國繼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如果說第一次思想解放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鄧小平的“九二談話”就像是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號令。1992年前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將完成,中國在電力工業、家電工業、能源工業、重化工業、製造業、城鎮化、中高端基礎設施等方面出現了全面的需求。這一年,中國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廣東省提出了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浦東開發開放計劃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同一年,中國還出臺了《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等文件,所以1992年經常被稱為中國公司的元年,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家群體開始崛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主要標誌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及其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鉅變。大家知道,中國加入這個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和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和配置,為中國產品開闢了有史以來最廣闊的市場。出於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西方製造業也開始大規模地轉移到中國。這一切大大加快了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我之所以把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的時間定在2010年左右,主要是幾個指標:一是到2009年,中國的鋼消費已佔據世界總消費的50%,銅消費佔36%,鋁消費佔41%;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指標,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大家不要忘記,1990年的時候,中國製造業佔世界的比重僅為2.7%,但到了2010年,這個比例就成了19.8%。換言之,中國在2010年成了世界製造之都,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中國內部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全面配套的產業鏈。之後不久,中國在2013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並基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整個中國亮起來了”。1978年中國人的用電量只有2500億千瓦時,農村大部分地區沒有通電,城市電網不穩定。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人的用電量已經是4萬億千瓦時,2011年中國發電量超過美國。過去到國外,特別是大中城市,感覺就是人家亮,我們暗,現在反過來,我們亮,人家暗。在個人層面,我又想到了任正非和馬雲。當時任正非的華為公司已經開始投入獨立研發,從模擬通信設備開始,進入數字通信設備,直接從第二次工業革命轉入第三次工業革命。馬雲還在做翻譯,如果我沒有記錯,他當時以翻譯的身份,參與一個高速公路項目的投資談判,這算是馬雲有限地參與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果項目沒有談成,他倒是發現了美國的互聯網,這個人悟性了得,回來就搞“中國黃頁”。他很自信,儘管沒有幾個人相信他,所以馬雲也是很快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直接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連起來了

中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幾乎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爆發。如果我們以中國首次獲准接入互聯網的1994年為起點來算的話,到現在還沒有結束。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這場工業革命在中國進展神速,中國起初是追跑,然後是並跑,最後在部分領域中開始領跑,到今天應該說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都是這場革命的見證者,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使用的手機品牌的變化,從愛立信、諾基亞,到三星、蘋果,再到今天的華為等許多中國品牌,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人在這場工業革命中,從2G到5G,一路從追趕到超越的見證。大家知道,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數字通信進入了2G時代,歐洲是GSM標準而美國是CDMA標準,歐美之間PK,中國只能旁觀,設備是愛立信的。從3G開始,中國人蔘與了標準制定,提出了TD—SCDMA,後來與歐洲主導的WCDMA、美國主導的CDMA2000並列為三大3G國際標準。當時中國人做中國標準很有爭議,產業鏈也不成熟,多數國內外廠家也不願意用。最後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是中國移動拿了牌照,帶頭使用。當時很多人還不理解,說用歐美標準挺好的,為什麼要把錢浪費在制定自己的標準上。現在中國人都懂了,標準競爭才是最重要的競爭。對於中國話語同樣如此,中國話語就是在確定中國的政治標準,西方一直以為它可以壟斷政治標準,我們在這裡堅定地說NO。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好在最終在這場移動通信的標準之爭中,中國堅持下來了,到4G時代,我們信息產業部發4G牌照的時候,中國三大運營商拿到的都是中國的TD—LTE牌照,這是國家對中國佔有話語權的TD標準的重要支持,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技術和標準走向成熟,是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到了5G時代,中國的華為公司就開始領跑了。

第四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快起來了

現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發生,正在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運轉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超越歐洲,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中國現在在智能手機、移動支付、微信革命、網購、外賣平臺等方面在世界上都處於領跑的地位,這些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品,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多地融入了許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元素,特別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這場革命正在改變中國和世界。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這場革命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整個中國連起來了,整個中國快起來了,整個世界連起來了”,還有就是“一部手機,全部搞定”,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率先做到了。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那麼為什麼中國能夠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實現“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呢?這是一個大題目,簡單地講三點。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打下的基礎,包括土地改革、普及教育、婦女解放等,包括獨立的國防體系、初步的工業體系和科技體系等。第二,民本主義導向的改革開放,學習別人的一切長處,只要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我們就去試驗,就去做,但絕不盲從。第三,我們的歷任最高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科技,重視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中國領導人的戰略眼光和前瞻意識使中國抓住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導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於2019年1月7日在上海東方衛視開播《這就是中國》,節目所受到的歡迎和引起的反響超出想象。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這就是中國》出版,書中收錄了節目開播以來的27篇文稿,反映了張維為對中國崛起、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的最新思考。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說法,在中國,一個地方你隔了半年再去,就發現它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且總體上是越變越好。這種精彩,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看到。我們也經常聽到另一個說法,中國人一生可能體驗過老外幾輩子的生活。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如何從世界歷史的比較中解釋這種精彩。我們現在都在談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從英國爆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算起的,那是從18世紀下半葉至今約250年之間發生的,而我思考中國精彩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在一代人多一點的時間內,也就是40年內,可以說幾乎完整地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現在又開始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我把中國的崛起稱為“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所以今天中國30歲以上的人,可以說都經歷過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生命體驗,這種經歷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只能用“精彩”兩個字來概括,而且“精彩”還在繼續,我們國人,包括“90後”“00後”也會不斷體驗這種精彩。這使我想起了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1973年的時候,被問到:如果你的生命還能再來一次的話,你願意生活在哪個國家?84歲的湯因比毫不猶豫地說—中國。他預感到中國未來的崛起將改變這個世界。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基礎,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騰飛,我們幾乎是以每十來年完成一場工業革命的速度,一路追趕過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我們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成了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我們大致完成了以電力、內燃機、家用電器、石化工業和中高端基礎設施等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並與西方几乎同步地進入了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起初是追趕,然後是逆襲,現在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今天世界正處於從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轉折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和運作的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進入這場新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種中國奇蹟。我們這種“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是一次完全和平的崛起,這是非同尋常的奇蹟。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歐洲近代發生的工業革命。如果以英國人瓦特在1776年發明蒸汽機為標誌,那麼也就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現在西方和中國都有不少學者認為,民主、自由、法治等條件引爆了工業革命,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下半葉,但英國當時已經通過自己的軍事力量擊敗了它的主要對手西班牙。英國在1588年就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新的世界海上霸主。早在1600年,英國就成立了自己向外擴張的“國企”東印度公司,極力拓展自己在印度和美洲的殖民活動。英國的奴隸貿易始於16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中葉,也就是工業革命前夕,奴隸貿易達到鼎盛期。從1689年到1763年,也就是工業革命的前夜,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特別是第四次戰爭,英國大勝,英國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今天的加拿大,獲得了今天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英國已經通過一個半世紀的殖民掠奪,擁有超過自己國土面積數十倍的殖民地。英國早已通過蔗糖貿易、奴隸貿易、菸草貿易等成為當時世界綜合實力絕對領先的國家。英國已經通過國家力量,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包括商品、勞力、資本、原材料市場在內的統一國際市場。中國學者文一認為,正是這種巨大的跨國的市場需求,而不是其他原因,引爆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換言之,所謂工業革命,它一般有幾個特點:革命性的新技術、超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世界範圍內的要素流動和產品銷售等。下面我把中國工業革命的歷程大致梳理一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動起來了

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1995年前後基本完成。它有兩個標誌: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其產品很快就佔了中國普通消費品的半壁江山;二是1988年開始的沿海開放戰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使世界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使中國生產的普通消費品走向世界。

中國的農村改革是從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這場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也很快解決了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使剩餘勞動力轉向了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主要靠市場調節;員工亦工亦農,分佈點多面廣,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無窮變化。鄉鎮企業大都集中於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特別是紡織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其他輕工業。

1987—1988年,中央提出了“沿海發展戰略”。當時的國際大背景是,一波新的全球化浪潮襲來。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許多發達經濟體正在調整產業結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在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方轉移。中央認為中國沿海地區對發達經濟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人力資源相對便宜,教育水平較高,也有初步的基礎設施,科技開發能力也比較強。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所奠定的基礎為這個戰略的實施,為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提供了較好的初始條件。中國沿海地區,當時人口近兩億,與美國人口相當。中央當時大膽地提出,沿海加工業要開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所謂“兩頭在外”,就是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兩頭(原材料是一頭,銷售市場是另一頭)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這個名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的報告於1988年初被呈交給鄧小平,他寫了個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戰機。”鄧小平是軍人的風格,他的語彙也是軍事語彙。“千萬不要貽誤戰機”是他一貫的風格。這個戰略的實施,使世界許多地方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開始向中國轉移,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為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個中國動起來了”。中國人要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夢給喚醒了,社會每個細胞都調動起來了。當時有個調侃的說法,叫作“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跑單幫”。這顯然誇張得厲害,但我們今天熟知的中國企業家像任正非、馬雲,確實在“跑單幫”。華為的任正非,手拉肩扛在三四線城市為香港的公司做代理,推銷程控電話設備;馬雲開了個翻譯社,請退休老師幫忙做翻譯,賺點小錢,還賣鮮花、禮品、藥品等雜貨。他曾經就在離上海東方衛視不遠的地方到處攬活,人家看著他還有點兒猶豫:翻譯這活兒能交給他幹嗎?千萬不要小看勇往直前的初生牛犢,不要小看自我創業的年輕人,他們中可能就有未來的任正非、未來的馬雲。

中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致是什麼時候完成的?我把時間節點放在1995年左右,主要是這一年前後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一是從國家宏觀目標來看,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中國確定了到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也就是我們講的“小康”目標,這個目標於1995年提前完成了;二是1995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紡織業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至少在量的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同樣在1995年前後,中國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告別了票證制度,這說明中國“短缺經濟”的歷史結束了,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順便補充一句,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初級基礎設施,特別是普通公路、鐵路、民航等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們現在推動“一帶一路”時常說,“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對這個時期中國經驗的總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亮起來了

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大致從90年代初開始,我個人認為,大約在2010年基本完成。我傾向於把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作為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起點,因為這個談話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中國繼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如果說第一次思想解放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鄧小平的“九二談話”就像是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號令。1992年前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將完成,中國在電力工業、家電工業、能源工業、重化工業、製造業、城鎮化、中高端基礎設施等方面出現了全面的需求。這一年,中國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廣東省提出了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浦東開發開放計劃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同一年,中國還出臺了《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等文件,所以1992年經常被稱為中國公司的元年,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家群體開始崛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主要標誌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及其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鉅變。大家知道,中國加入這個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和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和配置,為中國產品開闢了有史以來最廣闊的市場。出於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西方製造業也開始大規模地轉移到中國。這一切大大加快了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我之所以把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的時間定在2010年左右,主要是幾個指標:一是到2009年,中國的鋼消費已佔據世界總消費的50%,銅消費佔36%,鋁消費佔41%;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指標,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大家不要忘記,1990年的時候,中國製造業佔世界的比重僅為2.7%,但到了2010年,這個比例就成了19.8%。換言之,中國在2010年成了世界製造之都,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中國內部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全面配套的產業鏈。之後不久,中國在2013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並基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整個中國亮起來了”。1978年中國人的用電量只有2500億千瓦時,農村大部分地區沒有通電,城市電網不穩定。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人的用電量已經是4萬億千瓦時,2011年中國發電量超過美國。過去到國外,特別是大中城市,感覺就是人家亮,我們暗,現在反過來,我們亮,人家暗。在個人層面,我又想到了任正非和馬雲。當時任正非的華為公司已經開始投入獨立研發,從模擬通信設備開始,進入數字通信設備,直接從第二次工業革命轉入第三次工業革命。馬雲還在做翻譯,如果我沒有記錯,他當時以翻譯的身份,參與一個高速公路項目的投資談判,這算是馬雲有限地參與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果項目沒有談成,他倒是發現了美國的互聯網,這個人悟性了得,回來就搞“中國黃頁”。他很自信,儘管沒有幾個人相信他,所以馬雲也是很快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直接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連起來了

中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幾乎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爆發。如果我們以中國首次獲准接入互聯網的1994年為起點來算的話,到現在還沒有結束。以信息化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這場工業革命在中國進展神速,中國起初是追跑,然後是並跑,最後在部分領域中開始領跑,到今天應該說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佼佼者。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都是這場革命的見證者,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使用的手機品牌的變化,從愛立信、諾基亞,到三星、蘋果,再到今天的華為等許多中國品牌,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人在這場工業革命中,從2G到5G,一路從追趕到超越的見證。大家知道,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數字通信進入了2G時代,歐洲是GSM標準而美國是CDMA標準,歐美之間PK,中國只能旁觀,設備是愛立信的。從3G開始,中國人蔘與了標準制定,提出了TD—SCDMA,後來與歐洲主導的WCDMA、美國主導的CDMA2000並列為三大3G國際標準。當時中國人做中國標準很有爭議,產業鏈也不成熟,多數國內外廠家也不願意用。最後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是中國移動拿了牌照,帶頭使用。當時很多人還不理解,說用歐美標準挺好的,為什麼要把錢浪費在制定自己的標準上。現在中國人都懂了,標準競爭才是最重要的競爭。對於中國話語同樣如此,中國話語就是在確定中國的政治標準,西方一直以為它可以壟斷政治標準,我們在這裡堅定地說NO。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好在最終在這場移動通信的標準之爭中,中國堅持下來了,到4G時代,我們信息產業部發4G牌照的時候,中國三大運營商拿到的都是中國的TD—LTE牌照,這是國家對中國佔有話語權的TD標準的重要支持,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技術和標準走向成熟,是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到了5G時代,中國的華為公司就開始領跑了。

第四次工業革命:整個中國快起來了

現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發生,正在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運轉方式。應該說,中國已經超越歐洲,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中國現在在智能手機、移動支付、微信革命、網購、外賣平臺等方面在世界上都處於領跑的地位,這些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品,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多地融入了許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元素,特別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這場革命正在改變中國和世界。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這場革命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整個中國連起來了,整個中國快起來了,整個世界連起來了”,還有就是“一部手機,全部搞定”,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率先做到了。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那麼為什麼中國能夠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實現“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呢?這是一個大題目,簡單地講三點。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打下的基礎,包括土地改革、普及教育、婦女解放等,包括獨立的國防體系、初步的工業體系和科技體系等。第二,民本主義導向的改革開放,學習別人的一切長處,只要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我們就去試驗,就去做,但絕不盲從。第三,我們的歷任最高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科技,重視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中國領導人的戰略眼光和前瞻意識使中國抓住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業革命:中國用一代人的時間經歷四次工業革命

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這就是中國 : 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

作者:張維為

編輯:衛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