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樂亭縣城的集市

農村電商 小吃 農村 農民 蔬菜 樂亭故鄉人 2018-12-12

作者:耿士生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

建國後樂亭縣城的集市

樂亭縣城的集市有一定社會基礎,特別是清末民初,隨著樂亭人闖關東經商,為樂亭的經濟帶來了繁榮,在建國後又得以延續。

早年,縣城內有各種大小市場,擺攤賣貨的遍佈大街小巷。幾乎條條大街都是購物的地方,以街代市是過去年代的特色。那時車輛很少,行路安全,沒有現在車水馬龍的景象。農曆單日為集日,如今,只剩下了三七大集,小集兒則被慢慢淡化掉了。購物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趕集的人大多是縣城周邊的百姓。每逢大集,鄰縣接壤的、甚至比較遠的客商、群眾也來趕集。特別是春節前的集日,俗稱傍年根兒的集,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頭攢動,道路水洩不通。

上世紀五十年代,縣委北門(今北新街)一帶,是傳統的農貿市場,是樂亭縣城最大的綜合市場,人稱“北關”。

這裡有柴草、木料、蔬菜、水產及各類商品的批發交易,各種小吃應有盡有。如耿家缸爐燒餅、雙廟李家的切糕、教軍場馬老亞的油炸糕、五街張希榮的水餡包子、八街李家的豆腐腦均是享譽一時的食品。

北關的門面房,除“亞細亞”和“北燒鍋”均是小門面房,一間二間的,以做飲食行的居多,大都是經營“走頭貨”,(指批發給農村小商販的商品)如肉餅、包子、各種燒餅、麻花、油條、等麵食,形成了飲食批發一條街。

縣委北門也是當時規模較大的菜市場,五一節過後,青河沿的黃瓜車先天晚上很早就來到市場一字排開,等第二天起早售賣。

當時,小商販進貨大多沒有運輸工具,全靠一個扁擔兩個筐,兩頭分別用四根繩子拴起來,固定在扁擔的兩端,貨物對稱,貨郎肩挑扁擔,邁著有節奏的步伐,扁擔顫顫悠悠上下晃動,走路帶勁兒,所以舊時候的小商販俗稱“挑八股繩的”。尤其是跑海的小商販,半夜起大早步行往返百十里路,肩挑重達一百餘斤的魚蝦,天矇矇亮就要趕到集市,放下扁擔已是汗流浹背筋疲力盡了,那年頭做小生意的實在太辛苦了!

這些人相當於現在取貨的經銷商或者小賣部人們。發貨的相當於現在的批發部或有配送能力的商貿公司。

當時北關還有一個鞭炮市場,在“亞細亞”門前,1953年春節前曾發生一場火災,鞭炮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濃煙沖天。為了安全,政府將這個市場遷到城外。

東大街與中華路的交叉口是早年縣城的東門,樂亭頗具名氣的吊橋就在這個地方。古城牆南北走向,是當時大清朝騎兵巡防的通道,人稱東馬道。上世紀五十年代前,由城門往南一段路是估衣市場,估衣市場指的是賣舊衣服,鞋帽穿戴之物,糧食市場在七街南後巷的廣場,往東行近鄰南大街有一個賣禽類小市場,活的雞鴨鵝兔應有盡有,這個市場在70年代還尚存。

解放前後工會大院是個較大的市場,主要經營水產、牛羊肉、豬肉。出市場往西就是現在的文化街,是原縣政府和“縣立高等小學”,所在街道,人員密集,賣文具的有多家,樂亭唯一的照相館也在這條街上。道兩旁擺攤賣貨的很多,熱鬧非凡。當時我正在“縣立高”上小學,早晨不吃飯,經常買點小吃以飽口福。

地處文化街的東頭(隔現在的中華路),在唐山大地震前是一個牲口市,為大型牲畜交易所在地。那時買賣牛馬之類,是莊戶人家的一筆大宗花費。買賣雙方在進行交易中有經紀人牽頭參與,經紀人多是能說會道、懂行情且在行兒裡有一定影響力的人。雙方交易成功後從中收取一定好處費或者飯店小酌吃請。有意思的是,在雙方交易中不管是經紀人從中斡旋,還是自己出手,大多是暗箱操作,當賣方要了價,買方與賣方2個袖口相對,雙方用手指頭在袖子的遮掩下相接會意,圍觀者視而不見,比如出四個手指即40元,二個指頭即20元,根據價值用不同手勢,是當時牲畜交易的傳統習俗。是這個行道在交易中摸索中一種獨特方法,避免了交易中的尷尬,加大了成交率。

上世紀五十年代,東大街縣政府南門對過是一個商業系統綜合門市部,號稱三門市部,相當於現在的大型綜合超市。這裡商品種類繁多,是全縣人們購物經常光顧的地方,現在所在的商家做店招牌匾的時候特意加上原三門市部,當時該門市部興盛程度可見一斑。

七十年代在縣城的中心,就是人們習慣說的“閣上”的十字路口,南側路西是百貨商場;路東北側是百貨大樓,大樓分三層,在當時蔚為壯觀氣派,是當時縣城的標誌性建築。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樂亭新城拔地而起,條條大街樓房林立,道路寬敞,金融大街兩邊幾家大型超市、銀行、醫院、行政單位、個體門店比比皆是,尤其夜間樓體的亮化工程使得這條街美輪美奐,頗具現代氣息。城區面積由過去的方圓2.7平方公里拓展為十幾平方公里。

九十年代後,隨著城區建設,超商這種新的購物方式也進入了縣城,逐漸融入了百姓的生活。相繼冒出了“夏日超市”、“家惠超市”、“東安超商”、“大東方購物廣場”等諸多商家。這些大型超市無論是經營理念和模式、商品種類均能和大城市媲美。隨著國家商務部的“萬村千鄉工程”在規模和形式上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農村的小賣部、小超市也方興未艾,多種渠道進貨,也有的是大型超市統一配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種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購物,無須進城趕集奔波,改變了農村的購物環境。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當下網上購物模式已經風靡全縣。

快遞員穿梭於大街小巷,農村淘寶已進駐樂亭,多個鄉鎮、村莊有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從而使農村的商業消費發生著改變。網購已經不僅是年輕人,很多老年人也採用這樣的購物模式了。

(作者耿士生,城關五街農民作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