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農村 經濟 自閉症 民主 中國創新教育視界 2019-05-20
王濤: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封面人物曾石

在學生學習的諸多學科中,思想品德課是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是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然而,從筆者多年來在農村任教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感受來看,農村初中的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究竟咋回事?現簡要談談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現實中一些老師“新鞋走老路”?主要表現在: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問題併發言時,學生基本上是照教材念,很少自己組織語言;在課堂討論中,要求學生交流發言,而學生往往無話可講;在課後的作業完成中,抄襲成風。單純知識點的作業題就不加選擇地抄書,而精心編制一道題,答案則基本上如出一轍;在班級管理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習慣於被管,導致在課堂教學中被動參與。

第二,學生為何在合作探究中學生有合無探、有探不究?具體表現在:在合作學習中,不積極,無協作精神。特別是一些學困生,很少主動與人討論;在探究學習中,討論大多是隔靴搔癢式地泛泛而談,只停留在現象,很少有人觸及本質。

第三,有的老師放大了思想品德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要求,在一節或一段時間(如一個單元)的教學中,老師往往設計了大量的學生活動,對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給予了過分關注,卻忽視教材基本知識和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割裂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知識目標的關係。

二、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的角色由原來的無所不能者轉變為學習者,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由教學中的主角轉變為平等的首席。在農村中學,作為矛盾一方的大部分教師更新了理念,並付諸於教學實踐中,但是上述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教師的教學轉變,我們應予以重視。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認為有以下根源。

第一,學生學習過程中有“自主”而無“自我”。從學生主體角度講,不會關注生活,缺乏生活的基本體驗和理性思考的習慣,亦就談不出自己的看法,習慣於讀死書。教師只有多方引導、啟發才能使學生理解,其結果造成了教師一言堂,背離了課改精神。從評價機制而言,初中升學考試的開卷考查方式也為學生無“自我”培養了思維定式——思想品德課就是照書念照書抄。另一方面,雖然搞新課程改革,但社會對一所學校近乎功利化的評價使得課改不得不圍繞升著學率服務,這似乎背離了教育的真正價值;作為在校的任職教師,亦只能服務於這一評價,這難免會使課改打折扣,學生很難完全“自主”。從班級管理來看,縣城與農村中學的生源競爭十分激烈,農村中學學生人數較少,受此限制,年級輔導員、班級導師制只是一個概念,班主任在很大程度上全權負責,管理集中,使學生沒有民主參與的習慣,沒有自我管理的意識,所以,很難促使其它行方面的行為自覺。

王濤: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封面人物張昌志

第二,學生生活中重“小我”而輕“大我”。家庭、經濟因素影響。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學生因父母外出打工成為留守兒;部分單親學生自幼缺少父(母)的愛,給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了陰影,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要麼自閉,要麼自棄,留戀於網絡虛擬世界而不願與老師同學交流;這種自閉自棄又導致了他們扭曲的自尊:從不計較傷害別人的自尊而,但絕不允許自己的自尊有一點的傷害。.學生失掉“自我”。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的教師,無意中語氣的變化也會使學生生怕說錯話成為遭受他人“奚落”的把柄而緘默不言。久而久之,也就不願多想“為什麼”,不再參與。

三、應該採取的主要策略

第一,學校應竭力抓好管理和服務。學校應從總體上作出長遠規劃,積極培訓師資,著力轉變管理人員觀念。制定完整的課改制度,注重人性化建設,而不能坐等上級部門的政策,為廣大師生搞好服務,使其有章可循,漸進發展。做到以管促教,以服務育人。比如,通過學校開展工作可使教學陣地多樣化、以教研組為單位搞好校本課程開發等。

第二,教師應轉變角色,以美德和愛心育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更要熱愛自己的學生。作為一個教師,最大的過錯莫過於對學生沒有愛。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孩子們所喜歡的是那種本人就喜歡孩子,離開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們交往是一種幸福和快樂的人”。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愛應體現在:寬容學生的錯誤,允許學生選擇,用讚美的評價代替一味的批評,用等待去代替粗暴武斷,放大他們的優點,使其樹立信心,正視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用愛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優化學習環境,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目前,農村完中教學班受學校師資和硬件設施的制約,課改班級設置依然是行政班,所以,在班級管理方面仍應把組織和培養集體作為重點,貫徹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提出的“‘通過集體’、‘在集體中’和‘為了集體’的思想,在集體中去教育影響每個學生,又通過個別學生的教育來促進整個集體的發展,使其平行影響”,培養集體觀念、合作意識;在學習生活管理中,可以借鑑魏書生老師的一些做法,比如,優化班級學習環境、培養責任感,不代替包辦、不強制、不一刀切,民主管理等;在習慣養成方面,用心理暗示和自我提醒的方法,孔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如今,針對農村學生的一些現狀,我們應該要求他們做到每日三問:①早早起床為何而去?今日之內該做些啥?②午飯過後想一想,功課是否完成了?師長的教育關愛可感恩了?③就寢之前想一想,今天的生活何所獲?學習是否在進步?身體是否常鍛鍊?品德是否有提高?養成的好習慣是否在堅持?通過這樣的方式,近兩年來,每個學生在品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三,挖掘思想品德課堂的潛力。我們應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努力。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學生的興趣來自於三個方面:學生自身價值的體現;學到新的東西;能夠在學習中有新的發現和創造。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重視這些方面的設計,會進一步增強思想品德學科的魅力。二要準確定位課堂。思想品德課承載著德育教育功能,要求我們不僅僅關注學生的認知領域,還要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教學容量要適度。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也不能“求少”。要突出重點。在教學中,目標是什麼;先講什麼,後講什麼;重點講解、示範什麼;解決什麼問題;等等教師應心中有數。四要挖掘教學的深度。從課程資源中挖掘出較深層次的東西,具有創新性;教學的整個過程要有“靈魂”貫穿始終,具有思想性;教學內容層層遞進、步步為營,具有邏輯性;課堂設計要有計劃性、目標性,具有針對性。五教學方式要靈活。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學校條件及學生等情況,科學、適切、靈活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既不照本宣科、也不脫離教材,教師不能僅僅追求讓學生明白顯性的知識,應該挖掘教材隱性的但課標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潛在的能力和隱含的思想。

王濤: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封面人物王任

課程改革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課堂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正視存在的問題,善於引導,勇於探索,勤於實踐,搞好校本教研,尋找適合課情教情的方法,將會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的發展。

(單位:廣安市廣安區石筍一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