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三管齊下”鋪脫貧路 科技讓精準扶貧“如虎添翼”

農村 三農 種植業 創業 華龍網 2017-04-19

華龍網4月17日9時訊(記者王思洋)65個貧困村就有65個科技特派員,貧困戶還能當農業“創客”……近年來,重慶市黔江區通過積極探索科技示範項目帶動、科技創業幫扶、科技人才下鄉這“三大”科技精準扶貧模式,助力黔江限時打贏扶貧攻堅戰,順利幫助全區65個貧困村脫貧,於2016年底如期實現“摘帽”目標。

黔江“三管齊下”鋪脫貧路 科技讓精準扶貧“如虎添翼”

黔江區中塘鄉的萬畝獼猴桃基地。黔江區科委供圖 華龍網發

科技支撐企業壯大 獼猴桃基地涅槃重生

黔江中塘鄉仰頭山,萬畝獼猴桃現代農業園裡果棚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農戶在果園穿梭勞作,生機盎然。

然而,任誰也想不到,眼前這片大規模的獼猴桃園,曾因為不懂種植而差點毀於一旦。

“2013年我們剛開始種植的時候,對種植技術不夠重視。”重慶三磊田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三磊公司)負責人彭文平告訴記者,直到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後,問題就出來了。“那時候獼猴桃樹苗出現大面積的潰瘍病,500多畝獼猴桃幾乎全毀了,損失達上千萬。”

沒有技術支撐,農業很難做大。

吃一塹長一智,重慶三磊公司從2014年開始便對獼猴桃園區進行升級改造,引進技術人員對進行獼猴桃進行樹體管理,定期消毒殺菌、抹芽定梢,同時引進紅陽、金豔等優質品種進行試種,改變嫁接技術,2016年終於成功試果。

目前,重慶三磊公司已發展獼猴桃基地10000餘畝,脆紅李、楊梅等特色水果基地2000畝。

科學技術讓獼猴桃順利掛果,而獼猴桃基地則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黔江“三管齊下”鋪脫貧路 科技讓精準扶貧“如虎添翼”

農戶鍾世民2016年4月創業承包了30畝獼猴桃地,當年底便脫了貧。記者 王思洋 攝

記者瞭解到,在重慶三磊公司的這片農業基地的帶動下,中塘鄉的6個貧困村、400多戶建卡貧困戶在2016年底已實現全部脫貧。

在黔江,像中塘鄉獼猴桃基地這樣農業扶貧科技示範項目可不少。

據黔江區科委主任姚培林介紹,近年來,黔江區積極探索科技項目+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示範帶動扶貧模式,已實施扶貧科技示範項目37個。

這其中根據項目實施效果,按照產業發展好、示範帶動能力強、農戶增收有效的標準,黔江區建設了肉牛、生豬、蛋雞、山羊養殖和獼猴桃、脆紅李、甘薯、草莓、中藥材種植以及栽桑養蠶、觀光休閒農業等科技示範基地15個,輻射全區24個鄉鎮,形成了30個農業產業示範片和400餘戶科技示範戶,從而健全 “示範基地+示範片+示範戶”的科技推廣體系。

數據顯示,在農業科技項目的帶動下,黔江全區年產繭3萬餘擔,出欄生豬70餘萬頭、肉牛近5萬頭、家禽100餘萬羽,獼猴桃、脆紅李在地面積5萬餘畝,其中蠶桑連續6年產繭量全市第一、生豬養殖連續9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

貧困戶“借雞生蛋”當創客還能“遠山結親”賣土貨

在黔江中塘鄉,貧困戶還能當創客,53歲的鐘世民便是其中之一。曾經,一家六口僅靠養豬、種紅苕維持生計,一年幾乎沒什麼收入。

2016年,重慶三磊公司建成獼猴桃基地,順勢搭建了武陵仙果·星創天地創新創業平臺,期望吸聚大學生、農戶開展農業創業。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當年4月,鍾世民承包了30畝土地種植獼猴桃。

種莊稼,鍾世民是一把好手;種獼猴桃,不懂技術能行麼?

“公司每個月都會派農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還有免費的培訓會。”鍾世民告訴記者,自己創業種獼猴桃,收入主要來自三方面:流轉土地的租金、每月的勞務費以及超產獎勵。“現在一年能收入4、5萬元。”

2016年12月,僅用了8個月時間,鍾世民便憑藉承包種植獼猴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記者瞭解到,武陵仙果·星創天地是渝東南地區首個新型農業創新創業平臺,也是黔江區開展創業扶貧的新舉措。依託重慶三磊公司建設的農業基地,以重慶文理學院、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重慶市農科院、重慶市農技推廣總站等科研院校為技術支撐,這個平臺為有心在農業領域大展拳腳的創客們提供技術、管理和銷售上的一站式綜合服務。

黔江“三管齊下”鋪脫貧路 科技讓精準扶貧“如虎添翼”

“武陵仙果·星創天地”的獼猴桃育苗大棚。 黔江區科委供圖 華龍網發

簡單地說,就是採取“借雞生蛋”的方式,農業企業將自建的獼猴桃、脆紅李等水果基地劃塊承包給貧困戶,免費提供種植技術幫扶和農資,貧困戶通過參與果園的收益分紅獲得收入。

據介紹,自武陵仙果·星創天地運行以來,現已吸聚500多個大學生、農戶進行農業創業,其中221餘戶貧困戶承包近5000畝。同時,利用重慶市獼猴桃專家大院、獼猴桃工程技術中心等人才團隊,全年為創客免費開展技術培訓20餘次,發放苗木25萬餘株,帶動白石、金溪、太極等7個鄉鎮發展獼猴桃種植3000餘畝,帶動獼猴桃種植戶600餘戶,戶均增收6萬餘元。

農業創業平臺引導貧困戶創業脫貧,而“尋農記”的精準扶貧電商項目則以“電商為媒”讓貧困戶與城市居民“遠山結親”。

“如今,城市消費者越來越鍾情於原生態、健康的食物,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黔江,其土雞、蜂蜜等特色農副產品卻無路可銷。”“尋農記”負責人喬峰說,“遠山結親”便是利用農村電子商務手段,搭建城市與鄉村的“需求紐帶”,讓城市消費者與農村貧困戶建立一對一的結親供應關係,讓生態健康的農副產品第一時間送到主城消費者手中,從而拓展了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形成“造血式電商精準扶貧模式”。

喬峰介紹,“遠山結親”後,主城消費者能訂製“土貨套餐”,以半年880元的價格,每個月收到40個土家蛋、4斤時令生疏。

據悉,截止2016年12月,“尋農記”已在蓬東鄉、太極鄉、水市等鄉鎮設立農夫產品收購點,與24個鄉鎮3000餘家農戶簽訂合作協議。“尋農記”電商平臺以高於市場20%—30%的價格收購土雞、土雞蛋等農產品,銷售土家120000餘隻,土雞蛋30萬餘枚,直接帶動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貧困村均有科技特派員 科技人才加速農業發展

科技推動精準扶貧,有示範項目、有創新平臺還不夠,科技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黔江區太極鄉,蠶桑產業之所以成為助農增收、產業扶貧的第一產業,離不開3位科技特派員的功勞。通過推廣機械化蠶業,改造低產桑園,引進新桑蠶品種,開展科技培訓等舉措,提高養蠶效益,全鄉121戶貧困戶實現戶均收入1.2萬元。

科技特派員駐村定點幫扶,這是黔江區積極引導科技人才下鄉的重要舉措。姚培林告訴記者,黔江65個貧困村均配備了1名科技特派員,全面實現一對一幫扶。同時,還開展了駐村科技特派員“主推一項新技術或新品種、培養一名鄉土技術人才、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一塊示範基地、推動一項貧困村主導產業發展”的“五個一”技術扶貧行動,嚴格執行“貧困村不摘帽、貧困戶不越線,駐村科技特派員不撤出”的工作制度。

除此之外,黔江區還於2015和2016年從市內外高校院所連續選派了2批共60名“三區”科技人才,一對一幫扶各類農業企業。

簡而言之,“科技特派員駐村幫扶”和“科技人才幫扶農業企業”成為黔江區技術推廣扶貧的重要手段。65名駐村科技特派員以及60名“三區”科技人才組成了一支規模大、層次高、業務素質強、技術水平高、“點面”服務結合的科技人才隊伍。

黔江“三管齊下”鋪脫貧路 科技讓精準扶貧“如虎添翼”

通過科技人才的幫助,黔江區的蠶桑產業快速發展。 黔江區科委供圖 華龍網發

據姚培林介紹,兩年來,這支隊伍共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和貧困村引進“紅昇”“翠玉”獼猴桃、強桑1號桑樹、華康2號蠶、“渝紫7號”甘薯、“滇紅”食用玫瑰、“弗萊維赫”肉牛等優良品種120餘個,推廣獼猴桃潰瘍病立體防控技術、獼猴桃葡萄避雨栽培技術、低產桑園嫁接改造技術、肉牛性控繁育技術等先進實用技術90餘項,新培育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營主體40餘個,農業科技型企業25家,培養留得住的“土專家”50餘人,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30餘場,大大加快了新品種新技術在黔江區的推廣應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