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農村爺們兒們'

農村 文化 不完美媽媽 東營微文化 2019-08-02
"
"
我的農村爺們兒們

文丨王建華 攝影丨李金峰

從農村走進了城市後,在老家的一些生活習性,我開始漸漸地改變。平時裡一些不文明的口頭語,慢慢地也都摒棄了。在濃厚的文化氛圍裡,就像“蓬生於麻”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另一種生活習慣。再回到那塊故土時,總覺得身邊的這些人,滿身都是陋俗。沒有文化,沒有素養,張嘴就罵人,滿口都是髒話。於是,有意無意地我開始慢慢地與他們保持距離。甚至看到他們時還故意迴避。可是,他們卻無動於衷一樣,一點兒也沒把我已住進城市當回事兒。我,還是那個我。每次回老家,他們與我打招呼的語氣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比在家時更重了,更衝了!

那天回家,剛走進村口就遇到了幾個老冤家。這麼近的距離,躲是躲不過去了。我按了兩下喇叭,他們回頭看我,我靠邊兒停車,他仨帶著勞動人民的本色(晒得黑乎乎地),笑嘻嘻地呲著幾顆白牙衝我走來。我人還沒下來車呢,平叔就罵上了,“長林,你這個私孩子,咋覺著大半年沒見你了,你他娘那個x地住上高樓了,是不是待(要)把你的這些老少爺們兒們忘了啊?”

青叔插話,說:“你吊x地道呱(胡說)啥,長林可不是那胡(樣)地人!”

另一個爺們說道:“我日x來地,你搬家那天,咱村裡能走動路的可都來了,說實話,老少爺們兒們真捨不得你吊x地走啊!”

他仨東一句西一句地懟著我,把我說得像個忘恩負義的人似的。這我倒沒往心裡去。我在意的是他們那滿口髒話,此刻對我而言,聽上去是多麼的刺耳,多麼的臭。可是,句句還都是那麼實誠,無遮無掩,彆扭裡裹著一種溫暖,像是捱了打的孩子,被大人摟在懷裡,受寵若驚的感覺!可是,我還是極力地想回避他們這個話題。但是,我又像狗聞到了屎的味道,實在是裝不下去了,我還是被他們感動了。鼻子一酸,一激動,我衝上去使勁抱住平叔的腰,往上提了提,罵道:“你個熊玩銀兒,你信不信,再罵我把你扔到溝裡,信不信?”

平叔大喊:“哎!哎!我的腰,我的腰。”

放開平叔,我一把揪住青叔的倆耳朵使勁搖了搖,說:“咱都是親爺們兒呀,我就是去了北京也忘不了啊!”

一邊兒罵孃的那個爺們剛想跑開,讓我一把逮住了,我一隻手掐著他的脖梗子,一隻手擰著他一個耳朵。他兩隻手抱著頭求饒:“我不敢了!我不敢了!”

我打了勝仗似的笑著說:“你罵呀?再罵呀?再罵我弄死你。”

一邊兒青叔和平叔笑得前仰後合。青叔說:“對,再罵娘弄死他,嘿嘿!”

平叔對我手裡被控制的爺們兒說:“你吊一點兒眼力勁兒都沒有,我都打不過他,你吊x地還不趕緊地跑,這會兒行了吧,又讓長林收拾了吧,哈哈!”

鬧完了, 我放開手裡的爺們兒。爺們兒說:“這小子好幾年不幹活了,勁兒還這麼大!”大家都笑了。我說:“咱都多大了,以後見了面不罵娘了中不中?”他仨哈哈大笑,都說:“不罵了,不罵了。”

嘴上說不罵了,可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每次回家仍是如此。誰也沒有因為你的改變而改變。

"
我的農村爺們兒們

文丨王建華 攝影丨李金峰

從農村走進了城市後,在老家的一些生活習性,我開始漸漸地改變。平時裡一些不文明的口頭語,慢慢地也都摒棄了。在濃厚的文化氛圍裡,就像“蓬生於麻”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另一種生活習慣。再回到那塊故土時,總覺得身邊的這些人,滿身都是陋俗。沒有文化,沒有素養,張嘴就罵人,滿口都是髒話。於是,有意無意地我開始慢慢地與他們保持距離。甚至看到他們時還故意迴避。可是,他們卻無動於衷一樣,一點兒也沒把我已住進城市當回事兒。我,還是那個我。每次回老家,他們與我打招呼的語氣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比在家時更重了,更衝了!

那天回家,剛走進村口就遇到了幾個老冤家。這麼近的距離,躲是躲不過去了。我按了兩下喇叭,他們回頭看我,我靠邊兒停車,他仨帶著勞動人民的本色(晒得黑乎乎地),笑嘻嘻地呲著幾顆白牙衝我走來。我人還沒下來車呢,平叔就罵上了,“長林,你這個私孩子,咋覺著大半年沒見你了,你他娘那個x地住上高樓了,是不是待(要)把你的這些老少爺們兒們忘了啊?”

青叔插話,說:“你吊x地道呱(胡說)啥,長林可不是那胡(樣)地人!”

另一個爺們說道:“我日x來地,你搬家那天,咱村裡能走動路的可都來了,說實話,老少爺們兒們真捨不得你吊x地走啊!”

他仨東一句西一句地懟著我,把我說得像個忘恩負義的人似的。這我倒沒往心裡去。我在意的是他們那滿口髒話,此刻對我而言,聽上去是多麼的刺耳,多麼的臭。可是,句句還都是那麼實誠,無遮無掩,彆扭裡裹著一種溫暖,像是捱了打的孩子,被大人摟在懷裡,受寵若驚的感覺!可是,我還是極力地想回避他們這個話題。但是,我又像狗聞到了屎的味道,實在是裝不下去了,我還是被他們感動了。鼻子一酸,一激動,我衝上去使勁抱住平叔的腰,往上提了提,罵道:“你個熊玩銀兒,你信不信,再罵我把你扔到溝裡,信不信?”

平叔大喊:“哎!哎!我的腰,我的腰。”

放開平叔,我一把揪住青叔的倆耳朵使勁搖了搖,說:“咱都是親爺們兒呀,我就是去了北京也忘不了啊!”

一邊兒罵孃的那個爺們剛想跑開,讓我一把逮住了,我一隻手掐著他的脖梗子,一隻手擰著他一個耳朵。他兩隻手抱著頭求饒:“我不敢了!我不敢了!”

我打了勝仗似的笑著說:“你罵呀?再罵呀?再罵我弄死你。”

一邊兒青叔和平叔笑得前仰後合。青叔說:“對,再罵娘弄死他,嘿嘿!”

平叔對我手裡被控制的爺們兒說:“你吊一點兒眼力勁兒都沒有,我都打不過他,你吊x地還不趕緊地跑,這會兒行了吧,又讓長林收拾了吧,哈哈!”

鬧完了, 我放開手裡的爺們兒。爺們兒說:“這小子好幾年不幹活了,勁兒還這麼大!”大家都笑了。我說:“咱都多大了,以後見了面不罵娘了中不中?”他仨哈哈大笑,都說:“不罵了,不罵了。”

嘴上說不罵了,可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每次回家仍是如此。誰也沒有因為你的改變而改變。

我的農村爺們兒們

有人說這是一種不文明行為,可是,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就是這樣玩過來的。這群人之間沒有客套,更沒有書本兒上的禮數,只存在一種默契感。不論誰家有事了,撂下飯碗就去幫忙。聽到誰家鏟子碰的鍋底響了,那肯定又是酒瓶子開會了。最有意思的是,五六個人明明喝了二斤酒,最後誰都說自己喝了半斤多,誰都不承認自己酒量小。

在年輕人看來,這代人的言行舉止純屬一種沒有文化,沒有素養,或是被他們視為一種社會“陋俗”。然而,在這代人人群中,卻從來沒有因為善意的髒話而引發過不良的後果。因為,這些不文明的言行中包含著寬容,豁達,沒有狡詐,沒有欺騙。一頓牢騷之後透出的是坦誠,是責任,是彼此的存在。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農村習俗有它自己獨特的土壤。同學,戰友,朋友每當聊起這個話題,每個村都有這麼你一幫,我一幫。無論是哪一幫,他們從小到大都是依自己的遊戲規則這麼走過來的。有時候我把這種善意的不文明行為說成是一種“農村文化”可是後來我又否定了這種觀點,因為,無論如何粗話,髒話,不能算是文明。文化背景落後下的農村人,養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他們習慣了他們的交流方式,所以也就接受了他們彼此所謂的“文明”,天長日久便成了“習俗”。

文明也好,習俗也罷,對於農村文化我還是趨向於向文明發展,好在,在我們後輩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作者簡介


"
我的農村爺們兒們

文丨王建華 攝影丨李金峰

從農村走進了城市後,在老家的一些生活習性,我開始漸漸地改變。平時裡一些不文明的口頭語,慢慢地也都摒棄了。在濃厚的文化氛圍裡,就像“蓬生於麻”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另一種生活習慣。再回到那塊故土時,總覺得身邊的這些人,滿身都是陋俗。沒有文化,沒有素養,張嘴就罵人,滿口都是髒話。於是,有意無意地我開始慢慢地與他們保持距離。甚至看到他們時還故意迴避。可是,他們卻無動於衷一樣,一點兒也沒把我已住進城市當回事兒。我,還是那個我。每次回老家,他們與我打招呼的語氣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比在家時更重了,更衝了!

那天回家,剛走進村口就遇到了幾個老冤家。這麼近的距離,躲是躲不過去了。我按了兩下喇叭,他們回頭看我,我靠邊兒停車,他仨帶著勞動人民的本色(晒得黑乎乎地),笑嘻嘻地呲著幾顆白牙衝我走來。我人還沒下來車呢,平叔就罵上了,“長林,你這個私孩子,咋覺著大半年沒見你了,你他娘那個x地住上高樓了,是不是待(要)把你的這些老少爺們兒們忘了啊?”

青叔插話,說:“你吊x地道呱(胡說)啥,長林可不是那胡(樣)地人!”

另一個爺們說道:“我日x來地,你搬家那天,咱村裡能走動路的可都來了,說實話,老少爺們兒們真捨不得你吊x地走啊!”

他仨東一句西一句地懟著我,把我說得像個忘恩負義的人似的。這我倒沒往心裡去。我在意的是他們那滿口髒話,此刻對我而言,聽上去是多麼的刺耳,多麼的臭。可是,句句還都是那麼實誠,無遮無掩,彆扭裡裹著一種溫暖,像是捱了打的孩子,被大人摟在懷裡,受寵若驚的感覺!可是,我還是極力地想回避他們這個話題。但是,我又像狗聞到了屎的味道,實在是裝不下去了,我還是被他們感動了。鼻子一酸,一激動,我衝上去使勁抱住平叔的腰,往上提了提,罵道:“你個熊玩銀兒,你信不信,再罵我把你扔到溝裡,信不信?”

平叔大喊:“哎!哎!我的腰,我的腰。”

放開平叔,我一把揪住青叔的倆耳朵使勁搖了搖,說:“咱都是親爺們兒呀,我就是去了北京也忘不了啊!”

一邊兒罵孃的那個爺們剛想跑開,讓我一把逮住了,我一隻手掐著他的脖梗子,一隻手擰著他一個耳朵。他兩隻手抱著頭求饒:“我不敢了!我不敢了!”

我打了勝仗似的笑著說:“你罵呀?再罵呀?再罵我弄死你。”

一邊兒青叔和平叔笑得前仰後合。青叔說:“對,再罵娘弄死他,嘿嘿!”

平叔對我手裡被控制的爺們兒說:“你吊一點兒眼力勁兒都沒有,我都打不過他,你吊x地還不趕緊地跑,這會兒行了吧,又讓長林收拾了吧,哈哈!”

鬧完了, 我放開手裡的爺們兒。爺們兒說:“這小子好幾年不幹活了,勁兒還這麼大!”大家都笑了。我說:“咱都多大了,以後見了面不罵娘了中不中?”他仨哈哈大笑,都說:“不罵了,不罵了。”

嘴上說不罵了,可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每次回家仍是如此。誰也沒有因為你的改變而改變。

我的農村爺們兒們

有人說這是一種不文明行為,可是,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就是這樣玩過來的。這群人之間沒有客套,更沒有書本兒上的禮數,只存在一種默契感。不論誰家有事了,撂下飯碗就去幫忙。聽到誰家鏟子碰的鍋底響了,那肯定又是酒瓶子開會了。最有意思的是,五六個人明明喝了二斤酒,最後誰都說自己喝了半斤多,誰都不承認自己酒量小。

在年輕人看來,這代人的言行舉止純屬一種沒有文化,沒有素養,或是被他們視為一種社會“陋俗”。然而,在這代人人群中,卻從來沒有因為善意的髒話而引發過不良的後果。因為,這些不文明的言行中包含著寬容,豁達,沒有狡詐,沒有欺騙。一頓牢騷之後透出的是坦誠,是責任,是彼此的存在。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農村習俗有它自己獨特的土壤。同學,戰友,朋友每當聊起這個話題,每個村都有這麼你一幫,我一幫。無論是哪一幫,他們從小到大都是依自己的遊戲規則這麼走過來的。有時候我把這種善意的不文明行為說成是一種“農村文化”可是後來我又否定了這種觀點,因為,無論如何粗話,髒話,不能算是文明。文化背景落後下的農村人,養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他們習慣了他們的交流方式,所以也就接受了他們彼此所謂的“文明”,天長日久便成了“習俗”。

文明也好,習俗也罷,對於農村文化我還是趨向於向文明發展,好在,在我們後輩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作者簡介


我的農村爺們兒們


王建華,生於1964年10月,山東東營市,東營區,蘭趙村人。愛好文學,茶文化,書法,下棋,交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