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農村 河南 紅薯 竹子 不完美媽媽 酒桌與茶臺 2019-09-08
"

原創:九渡河 酒桌與茶臺 gh_a38029a091a3

1

每次回老家,見完爸媽,總有一個不自覺的習慣性動作,那就是嬸嬸家走走,大娘家轉轉,奶奶家瞅瞅,大爺家坐坐,這家打個招呼侃幾句,那家拉個板凳坐下聊幾分鐘,一刻也停不下來,一圈走下來,熟悉親切,身心愉悅。

常年在外,與左鄰右舍很少走動,很多已漸陌生,晚字輩更不相識,回家後串串門,聊聊天,交流下感情,感覺超好。

回頭一想,這不就是小時候所謂的“串門兒”嘛。身處都市十幾年,上班鎖門,下班關門,對門鄰居住了十年不認識也不足為奇,串門一說更是少有。但在農村依然存在,只不過沒有那麼普遍和頻繁了。

"

原創:九渡河 酒桌與茶臺 gh_a38029a091a3

1

每次回老家,見完爸媽,總有一個不自覺的習慣性動作,那就是嬸嬸家走走,大娘家轉轉,奶奶家瞅瞅,大爺家坐坐,這家打個招呼侃幾句,那家拉個板凳坐下聊幾分鐘,一刻也停不下來,一圈走下來,熟悉親切,身心愉悅。

常年在外,與左鄰右舍很少走動,很多已漸陌生,晚字輩更不相識,回家後串串門,聊聊天,交流下感情,感覺超好。

回頭一想,這不就是小時候所謂的“串門兒”嘛。身處都市十幾年,上班鎖門,下班關門,對門鄰居住了十年不認識也不足為奇,串門一說更是少有。但在農村依然存在,只不過沒有那麼普遍和頻繁了。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小時候放學回家,開門喊媽,滿院子瞅瞅,發現媽不在家,轉身就問爸,爸爸說,“你媽不在家,去你大娘家串門子去了。”扔下書包,也跑去大娘家串門了。

2

串門兒,是指農村鄉里鄉親,左鄰右舍之間經常性的走動交流。

有的地方,走親訪友也叫串門兒,總覺不太貼切。走親戚,一個“走”字,說明距離遠,不頻繁,逢年過節才去一趟。訪友,重在拜訪,也不是天天去,一個“訪”字,也沒了“串門兒”的味道了。

串門兒則不分時間,不論時長,無次數限制,無家數約束,不用拿禮物,來去自由。尤其是農閒日子,厲害的“串門精”,一個人一天串個十家八家也不足為奇,這樣的人用行動把“串”解釋的通俗易懂。

對於農村來說,串門兒就是凡俗日子裡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是枯燥日子裡打發時光,聯絡感情的好方法。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青磚瓦房帶一個或大或小的院子,院裡種著樹啊,竹子啊,花啊,養著雞鴨鵝,貓豬狗等小動物,院門的大門早晨起床一開,不到睡覺不上鎖,空間大地方多,隨便一站就能說,也為串門兒提供了充分條件。

3

串門兒的目的就是“聊”,大多是無目的的閒聊,聊啥都行,侃啥都中,開心就好。

有時候聊自己剛知道的“大新聞”,有時候東拉西扯聊家長裡短,有時候也聊婚喪嫁娶的“大”事兒。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鄰里八卦,無不是串門兒所聊的內容。

前去串門的人家,可能是左鄰右舍,也可能要走上一段路拐上幾個彎,總之關係都不錯。若是隔三差五不去家裡坐會兒,總感覺關係疏遠,少了點啥。

如果你聽說,“誰誰家的門檻子都快被人踩平了。”不用問,這家人必定宅心仁厚,古道熱腸,來家都是客,不門縫看人,串門兒的自然人多。

與我家住一條衚衕子的一戶鄰居,按輩分我叫他“五大爺”,他曾經當過兵,人品好,又會一些醫術,尤其是擅長治療胳膊脫臼。那時候,小孩子爬樹翻牆,調皮搗蛋的多,時不時就有小孩胳膊脫臼,大人領著小孩不管啥時段去他家,他一家人都熱情迎送,遞煙倒水,還給孩子捧瓜子抓糖,當然也就成了串門閒聊的首選地方。

"

原創:九渡河 酒桌與茶臺 gh_a38029a091a3

1

每次回老家,見完爸媽,總有一個不自覺的習慣性動作,那就是嬸嬸家走走,大娘家轉轉,奶奶家瞅瞅,大爺家坐坐,這家打個招呼侃幾句,那家拉個板凳坐下聊幾分鐘,一刻也停不下來,一圈走下來,熟悉親切,身心愉悅。

常年在外,與左鄰右舍很少走動,很多已漸陌生,晚字輩更不相識,回家後串串門,聊聊天,交流下感情,感覺超好。

回頭一想,這不就是小時候所謂的“串門兒”嘛。身處都市十幾年,上班鎖門,下班關門,對門鄰居住了十年不認識也不足為奇,串門一說更是少有。但在農村依然存在,只不過沒有那麼普遍和頻繁了。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小時候放學回家,開門喊媽,滿院子瞅瞅,發現媽不在家,轉身就問爸,爸爸說,“你媽不在家,去你大娘家串門子去了。”扔下書包,也跑去大娘家串門了。

2

串門兒,是指農村鄉里鄉親,左鄰右舍之間經常性的走動交流。

有的地方,走親訪友也叫串門兒,總覺不太貼切。走親戚,一個“走”字,說明距離遠,不頻繁,逢年過節才去一趟。訪友,重在拜訪,也不是天天去,一個“訪”字,也沒了“串門兒”的味道了。

串門兒則不分時間,不論時長,無次數限制,無家數約束,不用拿禮物,來去自由。尤其是農閒日子,厲害的“串門精”,一個人一天串個十家八家也不足為奇,這樣的人用行動把“串”解釋的通俗易懂。

對於農村來說,串門兒就是凡俗日子裡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是枯燥日子裡打發時光,聯絡感情的好方法。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青磚瓦房帶一個或大或小的院子,院裡種著樹啊,竹子啊,花啊,養著雞鴨鵝,貓豬狗等小動物,院門的大門早晨起床一開,不到睡覺不上鎖,空間大地方多,隨便一站就能說,也為串門兒提供了充分條件。

3

串門兒的目的就是“聊”,大多是無目的的閒聊,聊啥都行,侃啥都中,開心就好。

有時候聊自己剛知道的“大新聞”,有時候東拉西扯聊家長裡短,有時候也聊婚喪嫁娶的“大”事兒。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鄰里八卦,無不是串門兒所聊的內容。

前去串門的人家,可能是左鄰右舍,也可能要走上一段路拐上幾個彎,總之關係都不錯。若是隔三差五不去家裡坐會兒,總感覺關係疏遠,少了點啥。

如果你聽說,“誰誰家的門檻子都快被人踩平了。”不用問,這家人必定宅心仁厚,古道熱腸,來家都是客,不門縫看人,串門兒的自然人多。

與我家住一條衚衕子的一戶鄰居,按輩分我叫他“五大爺”,他曾經當過兵,人品好,又會一些醫術,尤其是擅長治療胳膊脫臼。那時候,小孩子爬樹翻牆,調皮搗蛋的多,時不時就有小孩胳膊脫臼,大人領著小孩不管啥時段去他家,他一家人都熱情迎送,遞煙倒水,還給孩子捧瓜子抓糖,當然也就成了串門閒聊的首選地方。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4

串門兒,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提前預約,大部分時候都是突襲式的。

有時候,正牽著牛,扛著農具下地幹活呢,路過誰家門,一看門開著,裡面熱熱鬧鬧的,準會毫不客氣的走進去,主家也會熱情的遞根菸,問聲好,然後就圍繞著莊稼長勢,化肥種子等有一搭沒一搭的閒扯一通。

有時候,正在做著飯做著飯,一看,咦,鹽咋沒有了,去買來不及了,趕緊到對門鄰居家,“她嬸子,你家有鹽沒?倒我一點,趕緊的,趕緊的,俺家沒鹽了,說去買,忘了買了。”

借完鹽,身體往灶房門框上一靠,就天南地北的聊起來了。正聊的熱火朝天,家裡燒火的男人開始喊,“孩他媽,你還做飯不做飯了,飯都快敖幹了,還不回來”。然後就是一拍腦門子,“唉呀媽呀,來借鹽都忘記家裡正做著飯呢,不聊了不聊了,她嬸子,下次還你啊。”

有時候,飯做好了,飯一端,饃一拿,菜一夾,就串門去了。看到哪家開著門亮著燈,就溜達到哪家,進院後,如果看到正在吃飯,“咦,正吃住類夢,做類啥好吃類?”,主家說,“來嚐嚐”,趨身上前,上去就是一筷子,邊吃邊聊,都挺開心。

那時候,農村娛樂少,飯後串門兒是娛樂解悶的必備節目,婦女們收拾完碗筷,刷鍋餵豬飲牛,手上的水在圍裙上一擦,幾個大媽小媳婦就串到一家去了。

婦女們湊在一塊兒也不全是閒聊八卦,個人手中都拿著活計,串門不耽誤幹活。有的納鞋底,有的織毛衣,有的把散裝的毛線撐到盤起的兩腿上,兩隻手不緊不慢的纏成毛線團。邊幹邊聊村裡那些陳芝麻爛穀子般的往事,說到動情處也會發出唏噓聲一片。

"

原創:九渡河 酒桌與茶臺 gh_a38029a091a3

1

每次回老家,見完爸媽,總有一個不自覺的習慣性動作,那就是嬸嬸家走走,大娘家轉轉,奶奶家瞅瞅,大爺家坐坐,這家打個招呼侃幾句,那家拉個板凳坐下聊幾分鐘,一刻也停不下來,一圈走下來,熟悉親切,身心愉悅。

常年在外,與左鄰右舍很少走動,很多已漸陌生,晚字輩更不相識,回家後串串門,聊聊天,交流下感情,感覺超好。

回頭一想,這不就是小時候所謂的“串門兒”嘛。身處都市十幾年,上班鎖門,下班關門,對門鄰居住了十年不認識也不足為奇,串門一說更是少有。但在農村依然存在,只不過沒有那麼普遍和頻繁了。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小時候放學回家,開門喊媽,滿院子瞅瞅,發現媽不在家,轉身就問爸,爸爸說,“你媽不在家,去你大娘家串門子去了。”扔下書包,也跑去大娘家串門了。

2

串門兒,是指農村鄉里鄉親,左鄰右舍之間經常性的走動交流。

有的地方,走親訪友也叫串門兒,總覺不太貼切。走親戚,一個“走”字,說明距離遠,不頻繁,逢年過節才去一趟。訪友,重在拜訪,也不是天天去,一個“訪”字,也沒了“串門兒”的味道了。

串門兒則不分時間,不論時長,無次數限制,無家數約束,不用拿禮物,來去自由。尤其是農閒日子,厲害的“串門精”,一個人一天串個十家八家也不足為奇,這樣的人用行動把“串”解釋的通俗易懂。

對於農村來說,串門兒就是凡俗日子裡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是枯燥日子裡打發時光,聯絡感情的好方法。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青磚瓦房帶一個或大或小的院子,院裡種著樹啊,竹子啊,花啊,養著雞鴨鵝,貓豬狗等小動物,院門的大門早晨起床一開,不到睡覺不上鎖,空間大地方多,隨便一站就能說,也為串門兒提供了充分條件。

3

串門兒的目的就是“聊”,大多是無目的的閒聊,聊啥都行,侃啥都中,開心就好。

有時候聊自己剛知道的“大新聞”,有時候東拉西扯聊家長裡短,有時候也聊婚喪嫁娶的“大”事兒。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鄰里八卦,無不是串門兒所聊的內容。

前去串門的人家,可能是左鄰右舍,也可能要走上一段路拐上幾個彎,總之關係都不錯。若是隔三差五不去家裡坐會兒,總感覺關係疏遠,少了點啥。

如果你聽說,“誰誰家的門檻子都快被人踩平了。”不用問,這家人必定宅心仁厚,古道熱腸,來家都是客,不門縫看人,串門兒的自然人多。

與我家住一條衚衕子的一戶鄰居,按輩分我叫他“五大爺”,他曾經當過兵,人品好,又會一些醫術,尤其是擅長治療胳膊脫臼。那時候,小孩子爬樹翻牆,調皮搗蛋的多,時不時就有小孩胳膊脫臼,大人領著小孩不管啥時段去他家,他一家人都熱情迎送,遞煙倒水,還給孩子捧瓜子抓糖,當然也就成了串門閒聊的首選地方。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4

串門兒,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提前預約,大部分時候都是突襲式的。

有時候,正牽著牛,扛著農具下地幹活呢,路過誰家門,一看門開著,裡面熱熱鬧鬧的,準會毫不客氣的走進去,主家也會熱情的遞根菸,問聲好,然後就圍繞著莊稼長勢,化肥種子等有一搭沒一搭的閒扯一通。

有時候,正在做著飯做著飯,一看,咦,鹽咋沒有了,去買來不及了,趕緊到對門鄰居家,“她嬸子,你家有鹽沒?倒我一點,趕緊的,趕緊的,俺家沒鹽了,說去買,忘了買了。”

借完鹽,身體往灶房門框上一靠,就天南地北的聊起來了。正聊的熱火朝天,家裡燒火的男人開始喊,“孩他媽,你還做飯不做飯了,飯都快敖幹了,還不回來”。然後就是一拍腦門子,“唉呀媽呀,來借鹽都忘記家裡正做著飯呢,不聊了不聊了,她嬸子,下次還你啊。”

有時候,飯做好了,飯一端,饃一拿,菜一夾,就串門去了。看到哪家開著門亮著燈,就溜達到哪家,進院後,如果看到正在吃飯,“咦,正吃住類夢,做類啥好吃類?”,主家說,“來嚐嚐”,趨身上前,上去就是一筷子,邊吃邊聊,都挺開心。

那時候,農村娛樂少,飯後串門兒是娛樂解悶的必備節目,婦女們收拾完碗筷,刷鍋餵豬飲牛,手上的水在圍裙上一擦,幾個大媽小媳婦就串到一家去了。

婦女們湊在一塊兒也不全是閒聊八卦,個人手中都拿著活計,串門不耽誤幹活。有的納鞋底,有的織毛衣,有的把散裝的毛線撐到盤起的兩腿上,兩隻手不緊不慢的纏成毛線團。邊幹邊聊村裡那些陳芝麻爛穀子般的往事,說到動情處也會發出唏噓聲一片。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5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串門兒成為每天農活勞碌之後的必修課。雷打不動,風雨無阻。一天不串門,便覺找不到魂似的。

冬季是串門的好時機,屋外天寒地凍,北風狼嚎,大家農閒無事,沒有多餘娛樂,串門兒就成了主要的消遣方式。

小時候,不知道為啥雪總是下的特大,早晨一起來一看,雪到膝深,門都被封起來了,但再大的雪也擋不住人們串門兒的熱情,踏著雪照樣東家入,西家出的串出熱氣來。

到這家了,看到主家一家人正圍在大簸籮周圍剝花生,會主動湊上去,一邊幫著剝花生,一邊談著開春的打算。

到那家了,那家正圍著爐子烤火,主家看到家裡來人了,也會拉把椅子讓人坐下,拿起爐子上烤熟的紅薯,說,“嚐嚐,這是俺家村南頭自留地種的紅薯,可甜了,紅瓤的,稀溜溜的”。

串門兒有一個奇葩的現象,串門的與主家就著一個話題東家長李家短的聊的都快結束了,主家熱情相送,都到大門外了,不知是話題轉換了還是話題更深入了,在門口聊著聊著不過癮,又返回家裡搬個小木凳一坐繼續聊了。

有時候乾脆一直杵在大門外,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講的人興致盎然,唾沫星子滿天飛,聽的人時而長吁短嘆,時而前仰後合,撇嘴、皺眉、挑眼,表情豐富,手臂亂舞,指天畫地。村子裡雞零狗碎的大小事,便都在“你來我往”的串門之間走進千家萬戶。

還有一種比較“奇葩”的人,在農村被人親切的稱為“串門精”。

村子裡串門多的人,自然就對村裡的情況瞭如指掌。若是遇到外鄉人,來村子裡打聽一戶人家的住址,如果有人站出來故作誇張的說,“你遇到我,算是問對人了,我閉著眼睛都能摸到他家,就連他家鍋臺門朝哪我都一清二楚。”毫無疑問,他就是人們口中的“串門精”了。

串門兒,無疑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情誼。你借我一瓢面,我借你一包鹽,你給我一把蔥,我送你兩頭蒜,困難時刻伸伸援手度過難關。久而久之,近鄰自然就勝過了遠親,有時甚至勝過了“近親”。

不過串門兒,也有“副作用”,有意無意大了舌頭,說了別人的閒話,又有意無意傳了出去,準會惹人家罵上幾條大街,兩家人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6

平淡的日子裡,串個門兒,打發下時間,消遣下時光,左鄰右舍一起嘮嘮嗑,吹吹牛,倒到苦水,訴訴衷腸,互幫互助,日子雖然苦,但過得踏實快樂。

串門兒,一個“串”字,串出了關愛、串出了互助、串出了情誼,串出了和諧,也串出了歡樂和平實。

"

原創:九渡河 酒桌與茶臺 gh_a38029a091a3

1

每次回老家,見完爸媽,總有一個不自覺的習慣性動作,那就是嬸嬸家走走,大娘家轉轉,奶奶家瞅瞅,大爺家坐坐,這家打個招呼侃幾句,那家拉個板凳坐下聊幾分鐘,一刻也停不下來,一圈走下來,熟悉親切,身心愉悅。

常年在外,與左鄰右舍很少走動,很多已漸陌生,晚字輩更不相識,回家後串串門,聊聊天,交流下感情,感覺超好。

回頭一想,這不就是小時候所謂的“串門兒”嘛。身處都市十幾年,上班鎖門,下班關門,對門鄰居住了十年不認識也不足為奇,串門一說更是少有。但在農村依然存在,只不過沒有那麼普遍和頻繁了。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小時候放學回家,開門喊媽,滿院子瞅瞅,發現媽不在家,轉身就問爸,爸爸說,“你媽不在家,去你大娘家串門子去了。”扔下書包,也跑去大娘家串門了。

2

串門兒,是指農村鄉里鄉親,左鄰右舍之間經常性的走動交流。

有的地方,走親訪友也叫串門兒,總覺不太貼切。走親戚,一個“走”字,說明距離遠,不頻繁,逢年過節才去一趟。訪友,重在拜訪,也不是天天去,一個“訪”字,也沒了“串門兒”的味道了。

串門兒則不分時間,不論時長,無次數限制,無家數約束,不用拿禮物,來去自由。尤其是農閒日子,厲害的“串門精”,一個人一天串個十家八家也不足為奇,這樣的人用行動把“串”解釋的通俗易懂。

對於農村來說,串門兒就是凡俗日子裡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是枯燥日子裡打發時光,聯絡感情的好方法。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青磚瓦房帶一個或大或小的院子,院裡種著樹啊,竹子啊,花啊,養著雞鴨鵝,貓豬狗等小動物,院門的大門早晨起床一開,不到睡覺不上鎖,空間大地方多,隨便一站就能說,也為串門兒提供了充分條件。

3

串門兒的目的就是“聊”,大多是無目的的閒聊,聊啥都行,侃啥都中,開心就好。

有時候聊自己剛知道的“大新聞”,有時候東拉西扯聊家長裡短,有時候也聊婚喪嫁娶的“大”事兒。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鄰里八卦,無不是串門兒所聊的內容。

前去串門的人家,可能是左鄰右舍,也可能要走上一段路拐上幾個彎,總之關係都不錯。若是隔三差五不去家裡坐會兒,總感覺關係疏遠,少了點啥。

如果你聽說,“誰誰家的門檻子都快被人踩平了。”不用問,這家人必定宅心仁厚,古道熱腸,來家都是客,不門縫看人,串門兒的自然人多。

與我家住一條衚衕子的一戶鄰居,按輩分我叫他“五大爺”,他曾經當過兵,人品好,又會一些醫術,尤其是擅長治療胳膊脫臼。那時候,小孩子爬樹翻牆,調皮搗蛋的多,時不時就有小孩胳膊脫臼,大人領著小孩不管啥時段去他家,他一家人都熱情迎送,遞煙倒水,還給孩子捧瓜子抓糖,當然也就成了串門閒聊的首選地方。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4

串門兒,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提前預約,大部分時候都是突襲式的。

有時候,正牽著牛,扛著農具下地幹活呢,路過誰家門,一看門開著,裡面熱熱鬧鬧的,準會毫不客氣的走進去,主家也會熱情的遞根菸,問聲好,然後就圍繞著莊稼長勢,化肥種子等有一搭沒一搭的閒扯一通。

有時候,正在做著飯做著飯,一看,咦,鹽咋沒有了,去買來不及了,趕緊到對門鄰居家,“她嬸子,你家有鹽沒?倒我一點,趕緊的,趕緊的,俺家沒鹽了,說去買,忘了買了。”

借完鹽,身體往灶房門框上一靠,就天南地北的聊起來了。正聊的熱火朝天,家裡燒火的男人開始喊,“孩他媽,你還做飯不做飯了,飯都快敖幹了,還不回來”。然後就是一拍腦門子,“唉呀媽呀,來借鹽都忘記家裡正做著飯呢,不聊了不聊了,她嬸子,下次還你啊。”

有時候,飯做好了,飯一端,饃一拿,菜一夾,就串門去了。看到哪家開著門亮著燈,就溜達到哪家,進院後,如果看到正在吃飯,“咦,正吃住類夢,做類啥好吃類?”,主家說,“來嚐嚐”,趨身上前,上去就是一筷子,邊吃邊聊,都挺開心。

那時候,農村娛樂少,飯後串門兒是娛樂解悶的必備節目,婦女們收拾完碗筷,刷鍋餵豬飲牛,手上的水在圍裙上一擦,幾個大媽小媳婦就串到一家去了。

婦女們湊在一塊兒也不全是閒聊八卦,個人手中都拿著活計,串門不耽誤幹活。有的納鞋底,有的織毛衣,有的把散裝的毛線撐到盤起的兩腿上,兩隻手不緊不慢的纏成毛線團。邊幹邊聊村裡那些陳芝麻爛穀子般的往事,說到動情處也會發出唏噓聲一片。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5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串門兒成為每天農活勞碌之後的必修課。雷打不動,風雨無阻。一天不串門,便覺找不到魂似的。

冬季是串門的好時機,屋外天寒地凍,北風狼嚎,大家農閒無事,沒有多餘娛樂,串門兒就成了主要的消遣方式。

小時候,不知道為啥雪總是下的特大,早晨一起來一看,雪到膝深,門都被封起來了,但再大的雪也擋不住人們串門兒的熱情,踏著雪照樣東家入,西家出的串出熱氣來。

到這家了,看到主家一家人正圍在大簸籮周圍剝花生,會主動湊上去,一邊幫著剝花生,一邊談著開春的打算。

到那家了,那家正圍著爐子烤火,主家看到家裡來人了,也會拉把椅子讓人坐下,拿起爐子上烤熟的紅薯,說,“嚐嚐,這是俺家村南頭自留地種的紅薯,可甜了,紅瓤的,稀溜溜的”。

串門兒有一個奇葩的現象,串門的與主家就著一個話題東家長李家短的聊的都快結束了,主家熱情相送,都到大門外了,不知是話題轉換了還是話題更深入了,在門口聊著聊著不過癮,又返回家裡搬個小木凳一坐繼續聊了。

有時候乾脆一直杵在大門外,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講的人興致盎然,唾沫星子滿天飛,聽的人時而長吁短嘆,時而前仰後合,撇嘴、皺眉、挑眼,表情豐富,手臂亂舞,指天畫地。村子裡雞零狗碎的大小事,便都在“你來我往”的串門之間走進千家萬戶。

還有一種比較“奇葩”的人,在農村被人親切的稱為“串門精”。

村子裡串門多的人,自然就對村裡的情況瞭如指掌。若是遇到外鄉人,來村子裡打聽一戶人家的住址,如果有人站出來故作誇張的說,“你遇到我,算是問對人了,我閉著眼睛都能摸到他家,就連他家鍋臺門朝哪我都一清二楚。”毫無疑問,他就是人們口中的“串門精”了。

串門兒,無疑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情誼。你借我一瓢面,我借你一包鹽,你給我一把蔥,我送你兩頭蒜,困難時刻伸伸援手度過難關。久而久之,近鄰自然就勝過了遠親,有時甚至勝過了“近親”。

不過串門兒,也有“副作用”,有意無意大了舌頭,說了別人的閒話,又有意無意傳了出去,準會惹人家罵上幾條大街,兩家人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6

平淡的日子裡,串個門兒,打發下時間,消遣下時光,左鄰右舍一起嘮嘮嗑,吹吹牛,倒到苦水,訴訴衷腸,互幫互助,日子雖然苦,但過得踏實快樂。

串門兒,一個“串”字,串出了關愛、串出了互助、串出了情誼,串出了和諧,也串出了歡樂和平實。

在河南農村,有一種交流叫“串門兒”

歲月匆匆,光陰荏苒。每回老家,我都要在最熟悉的臨近幾家串門兒。如今,高樓拔地而起,卻大多數人去樓空。僅有幾家,也是忙於生計,經常鐵將軍把門。獨立村中,悵然若失,不知串向何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