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產業一攬子扶貧行動成為農村精準脫貧“新引擎”

農村 三農 中藥 農業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 2017-08-28

光明日報記者 趙 婧

十八大以來,產業扶貧作為重頭戲,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持續發力,成效顯著。隨著當前扶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在距離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消除貧困最後3年的衝刺期,現階段的扶貧工作要在總結過去扶貧模式與成效的基礎上,更要瞄準貧困“病根”,幫助貧困戶找到“授人以漁”的精準產業,實施“靶向治療”,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飛躍,推動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近日,由中國中藥協會、中國林學會、中國藥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中藥源頭在行動——2017年中藥材種植企業與中藥生產企業、林下企業發展暨致力脫貧攻堅座談會”上,來自企業界、中藥領域專家和政府部門的代表一致認為,我國貧困地區多位於自然的角落地帶和交通不發達地區(俗稱老少邊窮),呈現為碎片化地理生態特點,而貧困地區碎片化的地理環境正是中藥材產業絕佳的生產資源;在貧困地區扶持農戶發展中藥材種植加工是實現精準扶貧,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當前應充分利用中醫藥發展和健康產業發展機遇,積極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

8月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等5部門頒佈的《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明確提出,要通過引導百家藥企在貧困地區建基地,發展百種大宗、道地藥材種植、生產、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建立相對完善的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到2020年,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脫貧造血功能持續增強,實現百萬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

中草藥種植基地

貧困地區依託中藥材種出“大產業”

烈日普照下,放眼望去,鋪天蓋地一片綠色,記者走近現場看到,鉤藤、太子參、覆盆子、何首烏、白芷、石斛等貼著標籤的各類中草藥整齊佈局,根據鱗莖大小不同,種植的密度也不一樣,對植株之間的距離、行距、栽種完全依託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據介紹, 2013年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引進昌昊金煌(貴州)中藥有限公司,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目前6個鄉鎮推廣種植中藥材10500畝,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的“連鎖種植模式”,帶動丹寨縣42個村,23個合作社,近千名村民發展等中藥材種植,湧現了一批中藥材種植大戶和種植能手,僅種中藥材這一項,種植戶戶均年收入達3萬元。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苗侗醫藥文化街匯聚了來自黔東南16縣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5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4名。陸續還將有近200餘名民間苗侗醫生不斷進駐。“苗侗醫藥產業做好,對我州大健康產業、康養產業發展意義重大,能帶動全州老百姓脫貧致富。”凱裡市副市長龍梅說,凱裡市依託生態環境、生物資源和民族醫藥文化資源,將發展苗侗醫藥作為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推進苗侗醫藥和健康養生產業率先發展,先後啟動了凱里民族醫藥科技產業園、萬潮苗侗百草醫藥產業園以及苗侗風情園健康小鎮建設等醫藥健康產業項目。目前中草藥種植基地輻射全州16個縣,已推廣種植中藥材10萬畝。

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中藥產業發展的基礎,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農業部發布的《特色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2013-2020年)》明確了全國25個道地中藥材的種植優勢區域,而這些地區基本是貧困山區。四川省布拖縣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平均海拔2400米,當地老百姓以種植土豆、燕麥、蕎子為主,經濟條件一度很差。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集團每年投入數十萬元,對當地的彝族農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免費提供種源、保底價收購等,切實保障種植戶利益,以“公司+農戶+聯盟”的形式,帶動布拖縣近10000戶農戶通過種植中藥材附子增收致富。同時,企業投資建設了相關生產廠,形成完整附子產業鏈運作,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產業開發離不開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怎樣建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利益共享機制非常關鍵。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畢文鋼告訴記者,由於貧困地區農戶發展的中藥材產業很難走進市場,所以產業扶貧就一定要有龍頭企業支持和帶動。目前,在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雲南、四川等全國各地基本是通過公司加農戶或合作社的方式,由龍頭企業統一提供種苗、農資、基本設施建設、科技示範和培訓,把扶貧辦對每一戶農民補貼的資金,在扶貧辦的監督之下統一使用,通過協議,在產業化扶貧達到一個生產階段之後,將扶貧資金和相應的利潤分配給農戶;也可通過種苗結算加保底收購模式,帶動並保證農戶的收益。

扶貧+中藥材產業實現農戶和產業“雙豐收”

受訪專家指出,中藥材產業扶貧內涵包括了扶貧和產業兩個方面:扶貧是產業發展自然帶動產業鏈中的農戶(或合作社)增收;產業發展是在適宜中藥材種植的地方發展中藥材的產業經濟。這些年的中藥材種植不但帶動了大批貧困地區農戶脫貧,還增加了中藥材總的供應量,為大企業的基地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中藥材產區的區域化集約打下了基礎,促進了中藥材產業的大幅度發展。目前,一些道地藥材種植區域在其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形成了不同規模的縣市級集約產區,中藥材種植就從簡單的資源結構產業向中藥材產區產業結構轉變發展,並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包括標準化種質資源、標準化種植、標準化加工、飲片加工、專業的藥材市場等。

記者瞭解到,甘肅省岷縣的當歸從扶貧種植開始,6年後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當地建立了中國當歸城和當歸博物館,當歸的銷量佔全國的95%,並形成了品牌。如今貴州凱里的苗藥藥材產業、青海柴達木的枸杞產業、廣東新會陳皮產業,雲南龍陵的紫皮石斛產業等都已成為當地叫得響的現代特色產業,成為精準脫貧的有效手段,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後,隨著健康中國的建設,全國還會有更多縣市依託中藥材“種”出大產業。

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的中藥種植基地

“中藥材產業扶貧就是要抓住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特點,仔細研究,科學使用各方政策,達到中藥材產業穩定發展,使企業和農戶都有良好的收益。”畢文鋼說,綜合來看,中藥材產業扶貧的標準模式有如下四種:一是通過扶貧資金補貼建檔利卡的農戶,購買種質資源或購買技術,發展中藥材產業是中藥材產業扶貧的核心模式;二是企業通過訂單或者是共建合作的模式與農戶形成共同體,可以統籌這些資金;所以扶貧資金並不是企業的補貼資金,而是企業獲得自己原料穩定供應的產業鏈建設資金,這一點與其他補貼資金是不一樣的。三是扶貧資金為龍頭企業在發展產業過程中出現的銀行貸款提供貼息扶持(包括收購資金和設施建設資金);四是產業扶貧允許龍頭企業在發展種質資源產業為農戶提供種苗時有一定的利潤;允許企業在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培訓時有一定的利潤。另外還有科技扶貧、勞動力專業培訓、康養小鎮和物流中心建設、電商扶貧等。

專家支招探索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

《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在貧困地區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以建立切實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為重點,將中藥材產業發展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銜接起來,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助力中藥材產業扶貧對象如期“減貧摘帽”。

近年來,中藥農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在全國25個省市建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種植基地),使中藥科技產業佈局基本完成,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拉動就業的重要手段。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完成976個縣的調查,覆蓋全國三分之一的縣級行政單元。對中藥材生產適宜技術進行蒐集、整理和推廣,已彙總各省中藥材生產適宜技術340多項。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覆蓋全國20多個省區,涉及120種中藥材、190家企業,建設了種質資源。同時建立了中藥材信息監測服務平臺和技術服務網絡,開展了中藥材行業第三方認證。

農戶種植中草藥

我國中藥資源生產及深加工產業領域發展成就顯著,同時也存在著資源浪費巨大,環境壓力增大等經濟、社會和生態問題。目前,我國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4500餘萬畝,每年消耗藥材原料高達7500萬噸,產生非藥用部位及加工下腳料逾億噸,深加工產業化過程每年產生固體廢棄物及副產物高達 5000餘萬噸,液態廢棄物及副產物數億噸。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坦陳:目前中藥材品種研究積累尚難以支撐高產模式。中藥材種植中“高產與優質”矛盾突出,大多數農戶在種植藥材時照搬農業高產模式,種植中藥材猶如農作物,大肥大水外加農藥,不僅導致藥材農殘超標,還帶來藥品安全和環境汙染的危機,中藥材質量難以保障,或許影響到中醫中藥的基礎。

“合理使用肥料、農藥、模擬和迴歸生態環境下的種植是今後中藥材種植的方向。”對於當前中藥材種植中存在的問題,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衛權表示,今年該專委會完成了55家企業、16箇中藥材品種的溯源工作,並啟動了中藥材基地建設及市場運行大數據建設工作,這些都將為中藥材的安全與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段金廒提出,要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向循環經濟模式和生產方式轉變,實施中藥資源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需要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協同聯動。政府部門要通過制定政策,支持研究機構開展中藥資源利用研究,激勵企業實施中藥資源循環利用實踐。科研機構要通過科技服務,為生產企業提供科技支撐,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中藥企業作為實施主體,要在中藥資源循環利用中發揮具體實踐主體作用。

“當前應充分利用中醫藥發展和健康產業發展機遇,積極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黃璐琦說,探索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其中要義是構建農戶分享全產業鏈利益保障機制。農戶要實現兩個“轉變”,即由簡單的買賣關係向股份合作關係轉變,由單純分享生產收益向分享全產業鏈各環節平均利潤轉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