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今年發展產業脫貧1.6萬人

農村 三農 農民 畜牧業 西部看四川 2017-04-14

記者從4月11日上午召開的全市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會議上獲悉,2017年全市計劃依靠發展產業脫貧9000戶、1.6萬人;在貧困區域新建和改造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基地10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5.23萬畝,新建和改造提灌站40座,新建農機化生產道路6.6公里,新培育家庭農場55個;通過發展農業產業,中江龍泉山區、水庫淹沒區、南部尾灌區和旌陽區丘陵區、羅江鄢回片區等5個主要貧困片區特色支柱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全市貧困區域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生豬出欄量達到335萬頭,水產養殖面積達到9.18萬畝。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市將採取六大舉措強力推進農業產業扶貧——

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佈局,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指導各連片貧困區統籌抓好糧油、畜牧、經濟作物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並根據扶貧區域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產業扶貧規劃,優化產業佈局;積極推動轉變貧困地區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丘陵區、山區特色節水農業、循環農業,確保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由市農業局牽頭,針對各地產業同質化現象,加快建立“縣級扶貧產業發展臺賬”,杜絕盲目發展。

加強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深入實施好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現代農業推進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化推進等項目,加強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貧困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推廣輕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種收機械和植保機械,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機械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調整項目資金投向,把項目優先安排到貧困地區,實現項目資金精準投放,確保用在貧困村貧困戶。

抓好產業扶貧“三大培訓”。抓好駐村農技員培訓,對2017年擬退出的157個貧困村農技員,由各縣(市、區)分別集中組織培訓,提升農技員駐村幫扶水平;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把貧困村符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條件的農民納入本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範圍;貧困戶培訓,各地農業部門將組織專家、技術人員進村培訓,同時依託駐村農技人員,通過院壩會、示範現場、巡迴觀摩、田間學校等方式一對一、手把手開展技術培訓。

做實農技員幫扶工作“三件事”。進村入戶指導,駐村人員對貧因戶要做到走訪全覆蓋,不但要走訪完,還要把貧困戶納入示範戶、新型職業農民建設範圍,開展面對面技術指導、科技培訓等服務;科技示範,要做給貧困戶看,帶著貧困戶幹,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依靠科技支撐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到村開展技術指導每人每年不低於60天,關鍵農時節點必須進村指導,要按照精準到戶要求,健全工作臺賬,做實工作日誌。

強化經營主體培育。2017年全市計劃在貧困區域培育農民合作社270個,家庭農場55個。一是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專合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帶動貧困戶增收。加大對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幫助貧困地區引進適合當地的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能力。二是加強對返鄉創業人員引導和支持。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農村人才在貧困地區創業興業,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促進貧困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三是健全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完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專合社+農戶”、股份合作、保底分紅等多種機制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推動深化農村改革措施落實。加大對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政策扶持力度,幫助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完善內部管理、創新資產運營方式,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抓好貧困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群眾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退出及抵押、擔保的權利,在清產核資和成員資格界定基礎上,將集體資產資源和財政投入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到人;加快建成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網絡平臺,逐步將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宅基地及房屋產權、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等各類農村產權納入交易範疇。(德陽日報記者 唐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