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

文 | 龐義成 安小曼

7月9日,北汽新能源汽車發佈了上半年銷量數據:1-6月累計銷量65159輛,按計劃完成了年初預定的22萬輛銷售目標的30%,併成為國內首家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突破4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7月17日早上八點鐘,我們到達中國藍谷北汽新能源辦公大樓的七層,那時馬仿列已經在開會。半個小時後,馬仿列迎接我們走進他的辦公室,水都沒喝一口地談起了北汽新能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位新任半年的總經理堅定地表示,北汽新能源2019年22萬的銷售目標不會改變。

"

文 | 龐義成 安小曼

7月9日,北汽新能源汽車發佈了上半年銷量數據:1-6月累計銷量65159輛,按計劃完成了年初預定的22萬輛銷售目標的30%,併成為國內首家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突破4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7月17日早上八點鐘,我們到達中國藍谷北汽新能源辦公大樓的七層,那時馬仿列已經在開會。半個小時後,馬仿列迎接我們走進他的辦公室,水都沒喝一口地談起了北汽新能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位新任半年的總經理堅定地表示,北汽新能源2019年22萬的銷售目標不會改變。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圖為:北汽新能源總經理 馬仿列

以下為對話實錄:(在不改變嘉賓原意的情況下,第一電動做了校對刪減)

接棒鄭剛,迎接2.0時代,應對策略齊向上

第一電動:大家都在說“新能源汽車進入2.0時代”,能否談談您的理解?

馬仿列:所謂的“新能源汽車2.0時代”,具備這麼幾個特徵:

第一,補貼逐步退出,行業由政策主導轉向市場主導;

第二,行業從導入期進入到了成長期,市場產品供應增多,產品競爭由品類向品牌競爭發展、由量的競爭向質的競爭發展、;

第三,消費者需求進一步擴大和升級,消費市場在從沿海向內地擴充,從生活資料向生產資料擴充,消費層級從功能車向智能精品車升級;

第四,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的技術硬核競爭在升級;軟件定義汽車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隨著雙積分政策的推出以及跨國公司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佈局,2.0時代已經到來。最近一兩年內,幾大合資品牌和跨國企業都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他們於海外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像奔馳將會有15款新能源汽車逐步在中國落戶量產。所以競爭格局會更加激烈,這將變成一個自主品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像過去只是自主品牌之間的競爭。

第一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汽集團乃至北汽新能源是否做出了新的戰略調整?

馬仿列:針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首先我們提出了品牌向上和產品向上策略。

過去,我們新能源汽車的產品結構主要是以功能性的中端車為主,並且在產銷量上持續六年領先。但是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調整,從去年開始我們逐步地將產品結構向中高端方向去轉。

這方面,例如我們現在已經推出的EU5工況續航將從420公里向超500公里發展,EX3的續航已經突破500公里,並且這些車將進一步搭載著智能網聯平臺,至少具有L2自動駕駛技術。在我們上半年的銷售結構中,EU5、EX5和EX3這種售價在12萬以上的中高端產品已經佔比90%,這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調整是非常成功的,在向產品升級、品牌向上的趨勢邁進。

這種調整,實在我們以往的中低端功能性產品戰略已經成功的基礎上進行的。那個戰略適合了產品導入階段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其背景是當時新產業想要走高端路線技術不支撐,用戶的接受度也不高。用戶對新產品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信心,即使企業能生產出來十幾萬、二十萬的車,也難有消費者買單。我們此前的策略幫助我們取得了連續六年全國純電動銷量第一的先發優勢。

但是在當前的2.0時代,我們需要去調整我們的戰略,由量向質發展,由中低端功能車向中高端智能精品車發展,現在產品結構調整已經初見成效。

除了產品向上之外,我們在品牌向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對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做了徹底的梳理,推出了面向中高端的ARCFOX品牌,也推出了全新的技術平臺,旗下的產品將具有一定的技術領先性,可以對標像特斯拉的model3這種級別的、價格在20-30萬的車型。ARCFOX這個品牌已在日內瓦車展進行了全球發佈,也在今年的4月上海車展上進行了全國發布,在行業和媒體圈引起重大的反響。

第二,為了迎合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深度融合,我們將繼承和不斷地升級迭代“達爾文整車人工智能系統”,以後一直都會基於智能網聯繫統來搭載和開發我們的智能網聯技術產品,這是一個基礎平臺技術。最近這幾年,我們又對這些技術做了新的迭代和升級,使用戶體驗越來越好,也使我們受到了行業的認可。

第三,北汽集團還採取了雙輪驅動戰略,全面新能源化和智能網聯化。在這個方面我們與華為正在進行全面合作,開發下一代具有L3—L4級自動駕駛的整車。現在我們和華為共同組成了一個60多人的團隊聯合辦公。我們還成立了1873戴維創新實驗室,一起研發L3、L4級的無人駕駛和智能網聯繫統。

華為已經在無人駕駛領域默默沉澱了7年,其5G技術更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們已經非常信任這個戰略合作伙伴。我們相信,在自動駕駛領域我們一定能有一番作為。

第四,我們致力於提升產品創新能力。首先,我們對研發機制重新做了一些調整,像跟華為學習,以完全項目制度的激勵機制進行。其次,我們投資了10億建立了研究中心,投資20億元建成了驗證中心,本月就能建成啟用。這個規模很大,這個研究中心基本上沒考慮傳統車,是專門針對新能源三電技術和動力系統成立的。

第五,我們在對外合資合作方面做了很多佈局和探索。例如,我們現在跟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廠麥格納進行合作。我們跟麥格納組建了基礎合資公司、研發合資公司、製造合資公司,在鎮江,將來這個合資公司將生產我們全新打造的ARCFOX高端品牌。

我們說要打造一個高端的品牌是在一個高端的產品平臺,為了保證品牌和產品的成功,我們這個項目從產品開發端到製造端都是跟全球最頂級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像奔馳的合作和技術,麥格納的資源和合作技術,華為的合作和技術。

"

文 | 龐義成 安小曼

7月9日,北汽新能源汽車發佈了上半年銷量數據:1-6月累計銷量65159輛,按計劃完成了年初預定的22萬輛銷售目標的30%,併成為國內首家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突破4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7月17日早上八點鐘,我們到達中國藍谷北汽新能源辦公大樓的七層,那時馬仿列已經在開會。半個小時後,馬仿列迎接我們走進他的辦公室,水都沒喝一口地談起了北汽新能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位新任半年的總經理堅定地表示,北汽新能源2019年22萬的銷售目標不會改變。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圖為:北汽新能源總經理 馬仿列

以下為對話實錄:(在不改變嘉賓原意的情況下,第一電動做了校對刪減)

接棒鄭剛,迎接2.0時代,應對策略齊向上

第一電動:大家都在說“新能源汽車進入2.0時代”,能否談談您的理解?

馬仿列:所謂的“新能源汽車2.0時代”,具備這麼幾個特徵:

第一,補貼逐步退出,行業由政策主導轉向市場主導;

第二,行業從導入期進入到了成長期,市場產品供應增多,產品競爭由品類向品牌競爭發展、由量的競爭向質的競爭發展、;

第三,消費者需求進一步擴大和升級,消費市場在從沿海向內地擴充,從生活資料向生產資料擴充,消費層級從功能車向智能精品車升級;

第四,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的技術硬核競爭在升級;軟件定義汽車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隨著雙積分政策的推出以及跨國公司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佈局,2.0時代已經到來。最近一兩年內,幾大合資品牌和跨國企業都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他們於海外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像奔馳將會有15款新能源汽車逐步在中國落戶量產。所以競爭格局會更加激烈,這將變成一個自主品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像過去只是自主品牌之間的競爭。

第一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汽集團乃至北汽新能源是否做出了新的戰略調整?

馬仿列:針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首先我們提出了品牌向上和產品向上策略。

過去,我們新能源汽車的產品結構主要是以功能性的中端車為主,並且在產銷量上持續六年領先。但是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調整,從去年開始我們逐步地將產品結構向中高端方向去轉。

這方面,例如我們現在已經推出的EU5工況續航將從420公里向超500公里發展,EX3的續航已經突破500公里,並且這些車將進一步搭載著智能網聯平臺,至少具有L2自動駕駛技術。在我們上半年的銷售結構中,EU5、EX5和EX3這種售價在12萬以上的中高端產品已經佔比90%,這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調整是非常成功的,在向產品升級、品牌向上的趨勢邁進。

這種調整,實在我們以往的中低端功能性產品戰略已經成功的基礎上進行的。那個戰略適合了產品導入階段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其背景是當時新產業想要走高端路線技術不支撐,用戶的接受度也不高。用戶對新產品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信心,即使企業能生產出來十幾萬、二十萬的車,也難有消費者買單。我們此前的策略幫助我們取得了連續六年全國純電動銷量第一的先發優勢。

但是在當前的2.0時代,我們需要去調整我們的戰略,由量向質發展,由中低端功能車向中高端智能精品車發展,現在產品結構調整已經初見成效。

除了產品向上之外,我們在品牌向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對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做了徹底的梳理,推出了面向中高端的ARCFOX品牌,也推出了全新的技術平臺,旗下的產品將具有一定的技術領先性,可以對標像特斯拉的model3這種級別的、價格在20-30萬的車型。ARCFOX這個品牌已在日內瓦車展進行了全球發佈,也在今年的4月上海車展上進行了全國發布,在行業和媒體圈引起重大的反響。

第二,為了迎合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深度融合,我們將繼承和不斷地升級迭代“達爾文整車人工智能系統”,以後一直都會基於智能網聯繫統來搭載和開發我們的智能網聯技術產品,這是一個基礎平臺技術。最近這幾年,我們又對這些技術做了新的迭代和升級,使用戶體驗越來越好,也使我們受到了行業的認可。

第三,北汽集團還採取了雙輪驅動戰略,全面新能源化和智能網聯化。在這個方面我們與華為正在進行全面合作,開發下一代具有L3—L4級自動駕駛的整車。現在我們和華為共同組成了一個60多人的團隊聯合辦公。我們還成立了1873戴維創新實驗室,一起研發L3、L4級的無人駕駛和智能網聯繫統。

華為已經在無人駕駛領域默默沉澱了7年,其5G技術更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們已經非常信任這個戰略合作伙伴。我們相信,在自動駕駛領域我們一定能有一番作為。

第四,我們致力於提升產品創新能力。首先,我們對研發機制重新做了一些調整,像跟華為學習,以完全項目制度的激勵機制進行。其次,我們投資了10億建立了研究中心,投資20億元建成了驗證中心,本月就能建成啟用。這個規模很大,這個研究中心基本上沒考慮傳統車,是專門針對新能源三電技術和動力系統成立的。

第五,我們在對外合資合作方面做了很多佈局和探索。例如,我們現在跟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廠麥格納進行合作。我們跟麥格納組建了基礎合資公司、研發合資公司、製造合資公司,在鎮江,將來這個合資公司將生產我們全新打造的ARCFOX高端品牌。

我們說要打造一個高端的品牌是在一個高端的產品平臺,為了保證品牌和產品的成功,我們這個項目從產品開發端到製造端都是跟全球最頂級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像奔馳的合作和技術,麥格納的資源和合作技術,華為的合作和技術。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年銷售目標22萬輛,堅定不變

第一電動:6個月過去了,銷售完成量大概是6.5萬輛,接近年初目標的三分之一,還有15.5萬輛的任務,下半年會對目標有所調整嗎?

馬仿列:沒有調整。到目前為止,無論集團還是北汽新能源都堅定地要按照全年銷售22萬輛的目標去完成。

雖然下半年還有15.5萬輛,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補貼退坡的情況下,但是北汽新能源的整個團隊,包括經營層還是有這種信心能夠完成。

按新能源汽車這麼多年的市場銷售規律來說,主要的銷售量都在下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為此我們在上半年就準備了大量的訂單,尤其是在大客戶方面,比如說是我們滴滴籤的戰略合作協議,滴滴今年已經給我們鎖定了3萬臺的訂單。

第一電動:這3萬臺車有沒有交付呢?

馬仿列:交付了1萬臺,2萬臺還沒交付。除此之外還有首汽約車我們也有合作,另外駕校駕陪車也是很大的用戶。

第一電動:首汽約車+駕陪車加起來有多少?

馬仿列:駕陪車有2萬了,首汽約車是5000多臺,還有一個大的合作伙伴。還有出租車,北京市場是8000臺,外地市場還有3000臺,1.1萬臺。

目前,能看到的鎖定的訂單已經有6萬臺了。下半年我們肯定還要不斷地拓展包括對大客戶的市場。

第一電動:下半年到明年的主打車型有哪些?

馬仿列:除了上半年我們已經量產的EU5、EX3、EX5之外的,下半年還要將推出EC5、EU5-R600、EU7的升級版。另外還有一部分小改款的車。

第一電動:EU7打的就是北京牌標識了?

馬仿列:對。

第一電動:這樣看,下半年走量的產品主要還是EU5和EU5的升級版。

馬仿列:對,EU5是會佔比較大的,因為EU5今年表現特別優異,這款車推出後同時滿足了toB、toC兩個市場。toB主要是網約車,而且這款車6月份銷售了1.6萬多臺,1到6月銷售了4.7萬臺。

第一電動:佔到了整個上半年銷售總量的70%多。

馬仿列:也是我們又打造的一個新爆款車型。

"

文 | 龐義成 安小曼

7月9日,北汽新能源汽車發佈了上半年銷量數據:1-6月累計銷量65159輛,按計劃完成了年初預定的22萬輛銷售目標的30%,併成為國內首家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突破4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7月17日早上八點鐘,我們到達中國藍谷北汽新能源辦公大樓的七層,那時馬仿列已經在開會。半個小時後,馬仿列迎接我們走進他的辦公室,水都沒喝一口地談起了北汽新能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位新任半年的總經理堅定地表示,北汽新能源2019年22萬的銷售目標不會改變。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圖為:北汽新能源總經理 馬仿列

以下為對話實錄:(在不改變嘉賓原意的情況下,第一電動做了校對刪減)

接棒鄭剛,迎接2.0時代,應對策略齊向上

第一電動:大家都在說“新能源汽車進入2.0時代”,能否談談您的理解?

馬仿列:所謂的“新能源汽車2.0時代”,具備這麼幾個特徵:

第一,補貼逐步退出,行業由政策主導轉向市場主導;

第二,行業從導入期進入到了成長期,市場產品供應增多,產品競爭由品類向品牌競爭發展、由量的競爭向質的競爭發展、;

第三,消費者需求進一步擴大和升級,消費市場在從沿海向內地擴充,從生活資料向生產資料擴充,消費層級從功能車向智能精品車升級;

第四,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的技術硬核競爭在升級;軟件定義汽車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隨著雙積分政策的推出以及跨國公司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佈局,2.0時代已經到來。最近一兩年內,幾大合資品牌和跨國企業都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他們於海外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像奔馳將會有15款新能源汽車逐步在中國落戶量產。所以競爭格局會更加激烈,這將變成一個自主品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像過去只是自主品牌之間的競爭。

第一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汽集團乃至北汽新能源是否做出了新的戰略調整?

馬仿列:針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首先我們提出了品牌向上和產品向上策略。

過去,我們新能源汽車的產品結構主要是以功能性的中端車為主,並且在產銷量上持續六年領先。但是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調整,從去年開始我們逐步地將產品結構向中高端方向去轉。

這方面,例如我們現在已經推出的EU5工況續航將從420公里向超500公里發展,EX3的續航已經突破500公里,並且這些車將進一步搭載著智能網聯平臺,至少具有L2自動駕駛技術。在我們上半年的銷售結構中,EU5、EX5和EX3這種售價在12萬以上的中高端產品已經佔比90%,這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調整是非常成功的,在向產品升級、品牌向上的趨勢邁進。

這種調整,實在我們以往的中低端功能性產品戰略已經成功的基礎上進行的。那個戰略適合了產品導入階段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其背景是當時新產業想要走高端路線技術不支撐,用戶的接受度也不高。用戶對新產品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信心,即使企業能生產出來十幾萬、二十萬的車,也難有消費者買單。我們此前的策略幫助我們取得了連續六年全國純電動銷量第一的先發優勢。

但是在當前的2.0時代,我們需要去調整我們的戰略,由量向質發展,由中低端功能車向中高端智能精品車發展,現在產品結構調整已經初見成效。

除了產品向上之外,我們在品牌向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對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做了徹底的梳理,推出了面向中高端的ARCFOX品牌,也推出了全新的技術平臺,旗下的產品將具有一定的技術領先性,可以對標像特斯拉的model3這種級別的、價格在20-30萬的車型。ARCFOX這個品牌已在日內瓦車展進行了全球發佈,也在今年的4月上海車展上進行了全國發布,在行業和媒體圈引起重大的反響。

第二,為了迎合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深度融合,我們將繼承和不斷地升級迭代“達爾文整車人工智能系統”,以後一直都會基於智能網聯繫統來搭載和開發我們的智能網聯技術產品,這是一個基礎平臺技術。最近這幾年,我們又對這些技術做了新的迭代和升級,使用戶體驗越來越好,也使我們受到了行業的認可。

第三,北汽集團還採取了雙輪驅動戰略,全面新能源化和智能網聯化。在這個方面我們與華為正在進行全面合作,開發下一代具有L3—L4級自動駕駛的整車。現在我們和華為共同組成了一個60多人的團隊聯合辦公。我們還成立了1873戴維創新實驗室,一起研發L3、L4級的無人駕駛和智能網聯繫統。

華為已經在無人駕駛領域默默沉澱了7年,其5G技術更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們已經非常信任這個戰略合作伙伴。我們相信,在自動駕駛領域我們一定能有一番作為。

第四,我們致力於提升產品創新能力。首先,我們對研發機制重新做了一些調整,像跟華為學習,以完全項目制度的激勵機制進行。其次,我們投資了10億建立了研究中心,投資20億元建成了驗證中心,本月就能建成啟用。這個規模很大,這個研究中心基本上沒考慮傳統車,是專門針對新能源三電技術和動力系統成立的。

第五,我們在對外合資合作方面做了很多佈局和探索。例如,我們現在跟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廠麥格納進行合作。我們跟麥格納組建了基礎合資公司、研發合資公司、製造合資公司,在鎮江,將來這個合資公司將生產我們全新打造的ARCFOX高端品牌。

我們說要打造一個高端的品牌是在一個高端的產品平臺,為了保證品牌和產品的成功,我們這個項目從產品開發端到製造端都是跟全球最頂級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像奔馳的合作和技術,麥格納的資源和合作技術,華為的合作和技術。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年銷售目標22萬輛,堅定不變

第一電動:6個月過去了,銷售完成量大概是6.5萬輛,接近年初目標的三分之一,還有15.5萬輛的任務,下半年會對目標有所調整嗎?

馬仿列:沒有調整。到目前為止,無論集團還是北汽新能源都堅定地要按照全年銷售22萬輛的目標去完成。

雖然下半年還有15.5萬輛,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補貼退坡的情況下,但是北汽新能源的整個團隊,包括經營層還是有這種信心能夠完成。

按新能源汽車這麼多年的市場銷售規律來說,主要的銷售量都在下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為此我們在上半年就準備了大量的訂單,尤其是在大客戶方面,比如說是我們滴滴籤的戰略合作協議,滴滴今年已經給我們鎖定了3萬臺的訂單。

第一電動:這3萬臺車有沒有交付呢?

馬仿列:交付了1萬臺,2萬臺還沒交付。除此之外還有首汽約車我們也有合作,另外駕校駕陪車也是很大的用戶。

第一電動:首汽約車+駕陪車加起來有多少?

馬仿列:駕陪車有2萬了,首汽約車是5000多臺,還有一個大的合作伙伴。還有出租車,北京市場是8000臺,外地市場還有3000臺,1.1萬臺。

目前,能看到的鎖定的訂單已經有6萬臺了。下半年我們肯定還要不斷地拓展包括對大客戶的市場。

第一電動:下半年到明年的主打車型有哪些?

馬仿列:除了上半年我們已經量產的EU5、EX3、EX5之外的,下半年還要將推出EC5、EU5-R600、EU7的升級版。另外還有一部分小改款的車。

第一電動:EU7打的就是北京牌標識了?

馬仿列:對。

第一電動:這樣看,下半年走量的產品主要還是EU5和EU5的升級版。

馬仿列:對,EU5是會佔比較大的,因為EU5今年表現特別優異,這款車推出後同時滿足了toB、toC兩個市場。toB主要是網約車,而且這款車6月份銷售了1.6萬多臺,1到6月銷售了4.7萬臺。

第一電動:佔到了整個上半年銷售總量的70%多。

馬仿列:也是我們又打造的一個新爆款車型。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圖為:北汽新能源EU5

第一電動:下半年走量的EU5和EU5的升級版這是可以預判的,EC系列今年預計會有多大?

馬仿列:EC系列是這樣的,事實上補貼退坡以後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是EC系列。現在,我們針對這種情況正在採取措施。

另外,其實過去幾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是政策引導下的。因為你的能量密度續航里程越長補貼越多,這種引導讓企業背離了市場原則去開發產品。像國民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做了調查,EC系列這種中低端產品的客戶,多數使用地區都是鄉鎮、中小城市,續航根本用不到300公里,用戶說了你給我200公里足夠了。所以這樣的話,反正補貼已經退到時候了,我們希望還是把產品結構調整迴歸到原本的市場需求。把成本降下來,這個工作已經全面著手了。

第一電動:產品什麼時候出來?

馬仿列:我們初步打算的是今年年底之前,完全體現要到明年。

第一電動:那也就是說今年下半年EC系列還是不能發力的。

馬仿列:要有一部分發力,但是不會像過去那樣賣到幾萬臺那麼大的量。

第一電動:2020年EC系列會重新發力,調整的目標是把零售市場價降到什麼區間?

馬仿列:這個最好不要談具體的價格,這個有點太敏感了(笑)。

第一電動:我們把這兩件事放在一塊談,歷史上看北汽新能源創造了兩款爆款,一款是針對於三四級甚至更下沉市場的EC系列;一款針對toB市場的EU5系列。理論上講如果這兩個柺棍結合起來一塊走的話,發展是會比較良性的。

現在出現這麼一個局面,受政策影響toC端的EC系列暫時的“啞火”了,EU系列急速的擴張,導致銷售結構中零售的佔比急劇收縮,大客戶佔比正急劇擴張。我們想知道,這會導致北汽新能源的整個組織包括戰略發生什麼新的變化嗎?

馬仿列:第一,我不同意你說的受政策影響toC端的EC系列暫時的“啞火”了,EU系列急速的擴張。因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總量很大,這種情況下如果我自己看我的toB、toC,我是toC小了。但如果從絕對量上來說,EU5這款產品在toC市場的佔有率,仍然是細分領域中最高的。

第二,從長遠看,戰略沒變,我們就是大中小、高中低,包括原來附加的三四五(續航300公里、400公里、500公里)已經全部實現了,600公里明年就出了,再往上走我認為一個是沒有必要,再一個那是屬於下一代電池技術能突破的事。

大中小、高中底戰略我們仍然要堅持的。所以EC系列也不會放棄,我們要繼續把這個產品細分市場做大,所以有我剛才說的我們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要使這款車成為一款滿足終端市場性價比和要求的車。

第一電動:上半年的6.5萬輛裡面toB、toC佔比是什麼關係?

馬仿列:大概4:6的樣子, 40%是toC,60%是toB。

第一電動:那預計全年22萬輛呢?

馬仿列:我們要求是五五開。

第一電動:依據市場的情況,全年4:6是不是一個比較可能的局面?

馬仿列:其實看營銷,我們現在在這方面給營銷提的要求是難度比較大,看他們怎麼去努力了。我覺得這種的無論是toB也好、toC也好,最終是一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你只要是總的市場佔有率在那,那麼至於是4還是6都還好。

"

文 | 龐義成 安小曼

7月9日,北汽新能源汽車發佈了上半年銷量數據:1-6月累計銷量65159輛,按計劃完成了年初預定的22萬輛銷售目標的30%,併成為國內首家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突破4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7月17日早上八點鐘,我們到達中國藍谷北汽新能源辦公大樓的七層,那時馬仿列已經在開會。半個小時後,馬仿列迎接我們走進他的辦公室,水都沒喝一口地談起了北汽新能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位新任半年的總經理堅定地表示,北汽新能源2019年22萬的銷售目標不會改變。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圖為:北汽新能源總經理 馬仿列

以下為對話實錄:(在不改變嘉賓原意的情況下,第一電動做了校對刪減)

接棒鄭剛,迎接2.0時代,應對策略齊向上

第一電動:大家都在說“新能源汽車進入2.0時代”,能否談談您的理解?

馬仿列:所謂的“新能源汽車2.0時代”,具備這麼幾個特徵:

第一,補貼逐步退出,行業由政策主導轉向市場主導;

第二,行業從導入期進入到了成長期,市場產品供應增多,產品競爭由品類向品牌競爭發展、由量的競爭向質的競爭發展、;

第三,消費者需求進一步擴大和升級,消費市場在從沿海向內地擴充,從生活資料向生產資料擴充,消費層級從功能車向智能精品車升級;

第四,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的技術硬核競爭在升級;軟件定義汽車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隨著雙積分政策的推出以及跨國公司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佈局,2.0時代已經到來。最近一兩年內,幾大合資品牌和跨國企業都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他們於海外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像奔馳將會有15款新能源汽車逐步在中國落戶量產。所以競爭格局會更加激烈,這將變成一個自主品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像過去只是自主品牌之間的競爭。

第一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汽集團乃至北汽新能源是否做出了新的戰略調整?

馬仿列:針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首先我們提出了品牌向上和產品向上策略。

過去,我們新能源汽車的產品結構主要是以功能性的中端車為主,並且在產銷量上持續六年領先。但是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調整,從去年開始我們逐步地將產品結構向中高端方向去轉。

這方面,例如我們現在已經推出的EU5工況續航將從420公里向超500公里發展,EX3的續航已經突破500公里,並且這些車將進一步搭載著智能網聯平臺,至少具有L2自動駕駛技術。在我們上半年的銷售結構中,EU5、EX5和EX3這種售價在12萬以上的中高端產品已經佔比90%,這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調整是非常成功的,在向產品升級、品牌向上的趨勢邁進。

這種調整,實在我們以往的中低端功能性產品戰略已經成功的基礎上進行的。那個戰略適合了產品導入階段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其背景是當時新產業想要走高端路線技術不支撐,用戶的接受度也不高。用戶對新產品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信心,即使企業能生產出來十幾萬、二十萬的車,也難有消費者買單。我們此前的策略幫助我們取得了連續六年全國純電動銷量第一的先發優勢。

但是在當前的2.0時代,我們需要去調整我們的戰略,由量向質發展,由中低端功能車向中高端智能精品車發展,現在產品結構調整已經初見成效。

除了產品向上之外,我們在品牌向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對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做了徹底的梳理,推出了面向中高端的ARCFOX品牌,也推出了全新的技術平臺,旗下的產品將具有一定的技術領先性,可以對標像特斯拉的model3這種級別的、價格在20-30萬的車型。ARCFOX這個品牌已在日內瓦車展進行了全球發佈,也在今年的4月上海車展上進行了全國發布,在行業和媒體圈引起重大的反響。

第二,為了迎合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深度融合,我們將繼承和不斷地升級迭代“達爾文整車人工智能系統”,以後一直都會基於智能網聯繫統來搭載和開發我們的智能網聯技術產品,這是一個基礎平臺技術。最近這幾年,我們又對這些技術做了新的迭代和升級,使用戶體驗越來越好,也使我們受到了行業的認可。

第三,北汽集團還採取了雙輪驅動戰略,全面新能源化和智能網聯化。在這個方面我們與華為正在進行全面合作,開發下一代具有L3—L4級自動駕駛的整車。現在我們和華為共同組成了一個60多人的團隊聯合辦公。我們還成立了1873戴維創新實驗室,一起研發L3、L4級的無人駕駛和智能網聯繫統。

華為已經在無人駕駛領域默默沉澱了7年,其5G技術更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們已經非常信任這個戰略合作伙伴。我們相信,在自動駕駛領域我們一定能有一番作為。

第四,我們致力於提升產品創新能力。首先,我們對研發機制重新做了一些調整,像跟華為學習,以完全項目制度的激勵機制進行。其次,我們投資了10億建立了研究中心,投資20億元建成了驗證中心,本月就能建成啟用。這個規模很大,這個研究中心基本上沒考慮傳統車,是專門針對新能源三電技術和動力系統成立的。

第五,我們在對外合資合作方面做了很多佈局和探索。例如,我們現在跟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廠麥格納進行合作。我們跟麥格納組建了基礎合資公司、研發合資公司、製造合資公司,在鎮江,將來這個合資公司將生產我們全新打造的ARCFOX高端品牌。

我們說要打造一個高端的品牌是在一個高端的產品平臺,為了保證品牌和產品的成功,我們這個項目從產品開發端到製造端都是跟全球最頂級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像奔馳的合作和技術,麥格納的資源和合作技術,華為的合作和技術。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年銷售目標22萬輛,堅定不變

第一電動:6個月過去了,銷售完成量大概是6.5萬輛,接近年初目標的三分之一,還有15.5萬輛的任務,下半年會對目標有所調整嗎?

馬仿列:沒有調整。到目前為止,無論集團還是北汽新能源都堅定地要按照全年銷售22萬輛的目標去完成。

雖然下半年還有15.5萬輛,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補貼退坡的情況下,但是北汽新能源的整個團隊,包括經營層還是有這種信心能夠完成。

按新能源汽車這麼多年的市場銷售規律來說,主要的銷售量都在下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為此我們在上半年就準備了大量的訂單,尤其是在大客戶方面,比如說是我們滴滴籤的戰略合作協議,滴滴今年已經給我們鎖定了3萬臺的訂單。

第一電動:這3萬臺車有沒有交付呢?

馬仿列:交付了1萬臺,2萬臺還沒交付。除此之外還有首汽約車我們也有合作,另外駕校駕陪車也是很大的用戶。

第一電動:首汽約車+駕陪車加起來有多少?

馬仿列:駕陪車有2萬了,首汽約車是5000多臺,還有一個大的合作伙伴。還有出租車,北京市場是8000臺,外地市場還有3000臺,1.1萬臺。

目前,能看到的鎖定的訂單已經有6萬臺了。下半年我們肯定還要不斷地拓展包括對大客戶的市場。

第一電動:下半年到明年的主打車型有哪些?

馬仿列:除了上半年我們已經量產的EU5、EX3、EX5之外的,下半年還要將推出EC5、EU5-R600、EU7的升級版。另外還有一部分小改款的車。

第一電動:EU7打的就是北京牌標識了?

馬仿列:對。

第一電動:這樣看,下半年走量的產品主要還是EU5和EU5的升級版。

馬仿列:對,EU5是會佔比較大的,因為EU5今年表現特別優異,這款車推出後同時滿足了toB、toC兩個市場。toB主要是網約車,而且這款車6月份銷售了1.6萬多臺,1到6月銷售了4.7萬臺。

第一電動:佔到了整個上半年銷售總量的70%多。

馬仿列:也是我們又打造的一個新爆款車型。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圖為:北汽新能源EU5

第一電動:下半年走量的EU5和EU5的升級版這是可以預判的,EC系列今年預計會有多大?

馬仿列:EC系列是這樣的,事實上補貼退坡以後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是EC系列。現在,我們針對這種情況正在採取措施。

另外,其實過去幾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是政策引導下的。因為你的能量密度續航里程越長補貼越多,這種引導讓企業背離了市場原則去開發產品。像國民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做了調查,EC系列這種中低端產品的客戶,多數使用地區都是鄉鎮、中小城市,續航根本用不到300公里,用戶說了你給我200公里足夠了。所以這樣的話,反正補貼已經退到時候了,我們希望還是把產品結構調整迴歸到原本的市場需求。把成本降下來,這個工作已經全面著手了。

第一電動:產品什麼時候出來?

馬仿列:我們初步打算的是今年年底之前,完全體現要到明年。

第一電動:那也就是說今年下半年EC系列還是不能發力的。

馬仿列:要有一部分發力,但是不會像過去那樣賣到幾萬臺那麼大的量。

第一電動:2020年EC系列會重新發力,調整的目標是把零售市場價降到什麼區間?

馬仿列:這個最好不要談具體的價格,這個有點太敏感了(笑)。

第一電動:我們把這兩件事放在一塊談,歷史上看北汽新能源創造了兩款爆款,一款是針對於三四級甚至更下沉市場的EC系列;一款針對toB市場的EU5系列。理論上講如果這兩個柺棍結合起來一塊走的話,發展是會比較良性的。

現在出現這麼一個局面,受政策影響toC端的EC系列暫時的“啞火”了,EU系列急速的擴張,導致銷售結構中零售的佔比急劇收縮,大客戶佔比正急劇擴張。我們想知道,這會導致北汽新能源的整個組織包括戰略發生什麼新的變化嗎?

馬仿列:第一,我不同意你說的受政策影響toC端的EC系列暫時的“啞火”了,EU系列急速的擴張。因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總量很大,這種情況下如果我自己看我的toB、toC,我是toC小了。但如果從絕對量上來說,EU5這款產品在toC市場的佔有率,仍然是細分領域中最高的。

第二,從長遠看,戰略沒變,我們就是大中小、高中低,包括原來附加的三四五(續航300公里、400公里、500公里)已經全部實現了,600公里明年就出了,再往上走我認為一個是沒有必要,再一個那是屬於下一代電池技術能突破的事。

大中小、高中底戰略我們仍然要堅持的。所以EC系列也不會放棄,我們要繼續把這個產品細分市場做大,所以有我剛才說的我們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要使這款車成為一款滿足終端市場性價比和要求的車。

第一電動:上半年的6.5萬輛裡面toB、toC佔比是什麼關係?

馬仿列:大概4:6的樣子, 40%是toC,60%是toB。

第一電動:那預計全年22萬輛呢?

馬仿列:我們要求是五五開。

第一電動:依據市場的情況,全年4:6是不是一個比較可能的局面?

馬仿列:其實看營銷,我們現在在這方面給營銷提的要求是難度比較大,看他們怎麼去努力了。我覺得這種的無論是toB也好、toC也好,最終是一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你只要是總的市場佔有率在那,那麼至於是4還是6都還好。

北汽新能源馬仿列:大趨勢已形成,有信心保持穩定增長

雖補貼退坡,市場不減反增

第一電動:我們對今年下半年市場的增長是相對謹慎的,儘管已經看到6萬臺左右toB的訂單,但是15.5萬臺的銷售目標,還差10萬臺左右。您怎麼看的?

馬仿列:關於下半年的市場,我們是這樣判斷的。

在傳統汽車市場28年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新能源仍然在正增長。主要是補貼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了重要的負面影響,補貼退坡以後,各個企業都面臨一個籌碼和收益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免不了是要想辦法調整價格。到現在為止雖然大家明著對現有甚至在售的車都沒有調價,但是通過各種營銷政策也好都在把價格漲上來,這個是不爭的事實,大家都在做。這一定會反應到終端市場,會對它產生下拉的影響。

除此之外,我認為新能源這個汽車市場不僅沒有變,反倒是有所加強。

第一,雖然補貼退坡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政策,不僅沒有收縮,反而加大了。比如說,國家推出的三年環境保護行動計劃,裡面明確對各個區域的省市提出了政府指令性的要求,要推廣新能源,這是對新能源一個很重要的利好。另外,最近為了刺激消費,六部委提出了促進居民消費的政策,其中有對新能源的一些利好。

再比如,現在國家對城市物流車也有強制性的要求,這些我認為都是從另一個方向上促進新能源市場。

第二,用戶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度越來越高了,過去我們在老百姓都不接受、不認可那麼艱難的情況下,都那麼一個逐年增長的局面,現在老百姓對產品越來越接受認可,所以我認為基本面是向更好的方向。

所以綜合下來,我認為總的趨勢還是穩定增長的,至於增長速度,我們認為是比去年快一點或者是持平,這是一個量的事,不會有本質性的差別。現在各種預測今年銷量,低的有150萬輛,最高有170萬輛的,但是150、160、170也是差不了多少。

第一電動:按照4:6的關係,下半年你們零售要做到4萬臺左右,這個零售市場在哪裡呢?是在北上廣深?

馬仿列:我們正在對北汽股份的營銷渠道和新能源的營銷渠道做一些整合,我們希望能夠共享兩個渠道。

所以下一步我們會把新能源產品同時推到北汽股份的銷售渠道去,這個渠道的拓展是一個很大的增量,我想會對新能源銷售有一個很大的促進。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安小曼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95479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