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
"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是兩回事。雖然這兩者有時候會有比較大的交集,乃至重疊,但有時候卻是完全分離的。這關鍵就取決於漢人建立的中原政權能否完成傳統的漢人聚居區的統一。那種完全完成漢人聚居區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往往就是完全統一的,而那種沒有完全完成漢人聚居區統一的王朝,就會有一部分漢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相互背離。

舉例來說,在秦國統一之前,各國國民並沒有統一的國家和民族認同,而是隻有各自的國家認同,比如趙國人、齊國人、秦國人、魏國人、韓國人,但不存在統一的漢人的民族認同。但秦漢完成統一之後,漢人的指向就比較明確了,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基本上就統一了,所以像中行悅即背叛了漢朝,也背叛了漢人的民族認同,就是毫無疑問的漢奸。

到五胡十六國的時候,總體而言,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漢族人民的國家認同也是高於民族認同的。雖然在有些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眼裡,漢人也是晉人,和他們本民族是不同的,有區別的,但並不特別強調這一點。而更多的統治者也會同時兼具兩種身份,一種是遊牧民族的單于這樣的身份,另一種則是漢人的帝王,就是為了自身統治的方便。

唐朝在安史之亂前,漢人也就等於唐人,這個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是重合的。不過,當時唐朝也有許多外族將領,他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有點衝突,比如契苾何力、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不是漢人,但他們仍然是唐朝的將領,對唐朝是有比較強的國家認同的。而且,這個時期唐朝統治了一部分遊牧地區,所以邊疆地區的漢人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認同也都是完全重合的。

"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是兩回事。雖然這兩者有時候會有比較大的交集,乃至重疊,但有時候卻是完全分離的。這關鍵就取決於漢人建立的中原政權能否完成傳統的漢人聚居區的統一。那種完全完成漢人聚居區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往往就是完全統一的,而那種沒有完全完成漢人聚居區統一的王朝,就會有一部分漢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相互背離。

舉例來說,在秦國統一之前,各國國民並沒有統一的國家和民族認同,而是隻有各自的國家認同,比如趙國人、齊國人、秦國人、魏國人、韓國人,但不存在統一的漢人的民族認同。但秦漢完成統一之後,漢人的指向就比較明確了,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基本上就統一了,所以像中行悅即背叛了漢朝,也背叛了漢人的民族認同,就是毫無疑問的漢奸。

到五胡十六國的時候,總體而言,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漢族人民的國家認同也是高於民族認同的。雖然在有些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眼裡,漢人也是晉人,和他們本民族是不同的,有區別的,但並不特別強調這一點。而更多的統治者也會同時兼具兩種身份,一種是遊牧民族的單于這樣的身份,另一種則是漢人的帝王,就是為了自身統治的方便。

唐朝在安史之亂前,漢人也就等於唐人,這個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是重合的。不過,當時唐朝也有許多外族將領,他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有點衝突,比如契苾何力、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不是漢人,但他們仍然是唐朝的將領,對唐朝是有比較強的國家認同的。而且,這個時期唐朝統治了一部分遊牧地區,所以邊疆地區的漢人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認同也都是完全重合的。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到安史之亂後,這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因為大量原本漢人的聚居區脫離了中央政權的控制,有些地區只是脫離中央政權變成了割據勢力,但仍然保持著漢人的民族認同,對唐朝的國家認同也沒有變,但有些地方則淪入異族統治之下,情況就比較糟糕了,民族認同仍然是漢族,但國家認同經過幾代人之後會逐步變化。比如河西走廊地區,就淪入吐蕃的控制,雖然漢人的民族認同還在,但經過幾代人之後,國家認同就會變化了。

而且,在邊疆地區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和漢族混居的,不同的民族之間會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大體來說,在中原政權控制的時候,這些地區會逐步向漢人的生活方式轉變,而當遊牧民族控制這些地區的時候,這些地區就會逐步向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轉變了。河西走廊和甘肅南部一帶的漢人,到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和藏族融合得比較深了,生活方式和文化上都更接近吐蕃一些。

忽必烈在金蓮川建立幕府的時候,召集了一大批漢人成為他的幕僚,為他之後當上蒙古大汗、統一全國、規劃和建設北京城,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這些人的原籍大體上都出自原來的燕雲十六州地區。這個地區自從安史之亂後就脫離了中央政權的控制而成為藩鎮割據勢力,到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原地區紛亂的政治變化中,最終倒向了契丹建立的遼國,宋朝也沒有能夠奪回這個地區,這裡先後被遼國和金國所統治。

在遼國時期,就不僅在燕雲十六州地區建立了穩固的統治,而且這也成為遼國能夠超越之前的遊牧政權的規律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可以穩定的為遼國提供糧食等主要物資,所以遼國的政治穩定性遠遠超過之前的遊牧政權。而且,遼國還經常從燕雲地區徵發漢人蔘加戰爭,也就是遼國的漢兒軍。

"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是兩回事。雖然這兩者有時候會有比較大的交集,乃至重疊,但有時候卻是完全分離的。這關鍵就取決於漢人建立的中原政權能否完成傳統的漢人聚居區的統一。那種完全完成漢人聚居區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往往就是完全統一的,而那種沒有完全完成漢人聚居區統一的王朝,就會有一部分漢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相互背離。

舉例來說,在秦國統一之前,各國國民並沒有統一的國家和民族認同,而是隻有各自的國家認同,比如趙國人、齊國人、秦國人、魏國人、韓國人,但不存在統一的漢人的民族認同。但秦漢完成統一之後,漢人的指向就比較明確了,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基本上就統一了,所以像中行悅即背叛了漢朝,也背叛了漢人的民族認同,就是毫無疑問的漢奸。

到五胡十六國的時候,總體而言,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漢族人民的國家認同也是高於民族認同的。雖然在有些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眼裡,漢人也是晉人,和他們本民族是不同的,有區別的,但並不特別強調這一點。而更多的統治者也會同時兼具兩種身份,一種是遊牧民族的單于這樣的身份,另一種則是漢人的帝王,就是為了自身統治的方便。

唐朝在安史之亂前,漢人也就等於唐人,這個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是重合的。不過,當時唐朝也有許多外族將領,他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有點衝突,比如契苾何力、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不是漢人,但他們仍然是唐朝的將領,對唐朝是有比較強的國家認同的。而且,這個時期唐朝統治了一部分遊牧地區,所以邊疆地區的漢人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認同也都是完全重合的。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到安史之亂後,這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因為大量原本漢人的聚居區脫離了中央政權的控制,有些地區只是脫離中央政權變成了割據勢力,但仍然保持著漢人的民族認同,對唐朝的國家認同也沒有變,但有些地方則淪入異族統治之下,情況就比較糟糕了,民族認同仍然是漢族,但國家認同經過幾代人之後會逐步變化。比如河西走廊地區,就淪入吐蕃的控制,雖然漢人的民族認同還在,但經過幾代人之後,國家認同就會變化了。

而且,在邊疆地區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和漢族混居的,不同的民族之間會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大體來說,在中原政權控制的時候,這些地區會逐步向漢人的生活方式轉變,而當遊牧民族控制這些地區的時候,這些地區就會逐步向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轉變了。河西走廊和甘肅南部一帶的漢人,到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和藏族融合得比較深了,生活方式和文化上都更接近吐蕃一些。

忽必烈在金蓮川建立幕府的時候,召集了一大批漢人成為他的幕僚,為他之後當上蒙古大汗、統一全國、規劃和建設北京城,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這些人的原籍大體上都出自原來的燕雲十六州地區。這個地區自從安史之亂後就脫離了中央政權的控制而成為藩鎮割據勢力,到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原地區紛亂的政治變化中,最終倒向了契丹建立的遼國,宋朝也沒有能夠奪回這個地區,這裡先後被遼國和金國所統治。

在遼國時期,就不僅在燕雲十六州地區建立了穩固的統治,而且這也成為遼國能夠超越之前的遊牧政權的規律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可以穩定的為遼國提供糧食等主要物資,所以遼國的政治穩定性遠遠超過之前的遊牧政權。而且,遼國還經常從燕雲地區徵發漢人蔘加戰爭,也就是遼國的漢兒軍。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金滅北宋之後,整個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都納入了金國的統治範圍,南宋只能坐守東南半壁江山。但因為金國的統治者女真民族本身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遊牧民族,而是有一定的農耕傳統的,所以在金國統治時期,對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也是比較接受的,金國的漢化程度也要比遼國更深入一些,在政策上也更有利於促進中原地區的生產恢復和發展。所以,到金中期以後,中原地區的漢人就接受了金國的統治,也逐步建立起了對金國的國家認同。

在這個時期,中原地區也出現了一些農民起義,並且有些人後來投奔了南宋,但這並不意味著北方漢人對南宋的國家認同,而是分裂時期非常常見的在不同政權之間尋求生存機會和生存空間的政治行為。就像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叛亂勢力會南下投奔南朝,南朝的反叛勢力會北上投奔北朝一樣,並不是因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而是政治軍事形勢的壓迫之下的選擇。

因此,在金國和北宋夾擊遼國的時候,雖然遼國統治下的一部分漢人組成的軍隊投降了北宋,但這並不是因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而是因為政治投機。也因此,這些軍隊在投降北宋不久之後,金軍南下進攻北宋的時候,他們很快就轉而投降了金軍,並且參加了金軍對北宋的進攻。在南宋初期,也有大量北方地區的漢人組成的軍隊在偽齊劉豫政權的名義下,參加了金軍對南宋的進攻。

"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是兩回事。雖然這兩者有時候會有比較大的交集,乃至重疊,但有時候卻是完全分離的。這關鍵就取決於漢人建立的中原政權能否完成傳統的漢人聚居區的統一。那種完全完成漢人聚居區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往往就是完全統一的,而那種沒有完全完成漢人聚居區統一的王朝,就會有一部分漢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相互背離。

舉例來說,在秦國統一之前,各國國民並沒有統一的國家和民族認同,而是隻有各自的國家認同,比如趙國人、齊國人、秦國人、魏國人、韓國人,但不存在統一的漢人的民族認同。但秦漢完成統一之後,漢人的指向就比較明確了,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基本上就統一了,所以像中行悅即背叛了漢朝,也背叛了漢人的民族認同,就是毫無疑問的漢奸。

到五胡十六國的時候,總體而言,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漢族人民的國家認同也是高於民族認同的。雖然在有些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眼裡,漢人也是晉人,和他們本民族是不同的,有區別的,但並不特別強調這一點。而更多的統治者也會同時兼具兩種身份,一種是遊牧民族的單于這樣的身份,另一種則是漢人的帝王,就是為了自身統治的方便。

唐朝在安史之亂前,漢人也就等於唐人,這個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是重合的。不過,當時唐朝也有許多外族將領,他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有點衝突,比如契苾何力、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不是漢人,但他們仍然是唐朝的將領,對唐朝是有比較強的國家認同的。而且,這個時期唐朝統治了一部分遊牧地區,所以邊疆地區的漢人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認同也都是完全重合的。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到安史之亂後,這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因為大量原本漢人的聚居區脫離了中央政權的控制,有些地區只是脫離中央政權變成了割據勢力,但仍然保持著漢人的民族認同,對唐朝的國家認同也沒有變,但有些地方則淪入異族統治之下,情況就比較糟糕了,民族認同仍然是漢族,但國家認同經過幾代人之後會逐步變化。比如河西走廊地區,就淪入吐蕃的控制,雖然漢人的民族認同還在,但經過幾代人之後,國家認同就會變化了。

而且,在邊疆地區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和漢族混居的,不同的民族之間會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大體來說,在中原政權控制的時候,這些地區會逐步向漢人的生活方式轉變,而當遊牧民族控制這些地區的時候,這些地區就會逐步向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轉變了。河西走廊和甘肅南部一帶的漢人,到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和藏族融合得比較深了,生活方式和文化上都更接近吐蕃一些。

忽必烈在金蓮川建立幕府的時候,召集了一大批漢人成為他的幕僚,為他之後當上蒙古大汗、統一全國、規劃和建設北京城,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這些人的原籍大體上都出自原來的燕雲十六州地區。這個地區自從安史之亂後就脫離了中央政權的控制而成為藩鎮割據勢力,到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原地區紛亂的政治變化中,最終倒向了契丹建立的遼國,宋朝也沒有能夠奪回這個地區,這裡先後被遼國和金國所統治。

在遼國時期,就不僅在燕雲十六州地區建立了穩固的統治,而且這也成為遼國能夠超越之前的遊牧政權的規律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可以穩定的為遼國提供糧食等主要物資,所以遼國的政治穩定性遠遠超過之前的遊牧政權。而且,遼國還經常從燕雲地區徵發漢人蔘加戰爭,也就是遼國的漢兒軍。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金滅北宋之後,整個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都納入了金國的統治範圍,南宋只能坐守東南半壁江山。但因為金國的統治者女真民族本身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遊牧民族,而是有一定的農耕傳統的,所以在金國統治時期,對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也是比較接受的,金國的漢化程度也要比遼國更深入一些,在政策上也更有利於促進中原地區的生產恢復和發展。所以,到金中期以後,中原地區的漢人就接受了金國的統治,也逐步建立起了對金國的國家認同。

在這個時期,中原地區也出現了一些農民起義,並且有些人後來投奔了南宋,但這並不意味著北方漢人對南宋的國家認同,而是分裂時期非常常見的在不同政權之間尋求生存機會和生存空間的政治行為。就像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叛亂勢力會南下投奔南朝,南朝的反叛勢力會北上投奔北朝一樣,並不是因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而是政治軍事形勢的壓迫之下的選擇。

因此,在金國和北宋夾擊遼國的時候,雖然遼國統治下的一部分漢人組成的軍隊投降了北宋,但這並不是因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而是因為政治投機。也因此,這些軍隊在投降北宋不久之後,金軍南下進攻北宋的時候,他們很快就轉而投降了金軍,並且參加了金軍對北宋的進攻。在南宋初期,也有大量北方地區的漢人組成的軍隊在偽齊劉豫政權的名義下,參加了金軍對南宋的進攻。

張弘範不是宋人,但起碼是漢人,為什麼進攻南宋毫無愧疚感?

不過,在金國晚期,在蒙古的強大軍事壓力之下,金國不得不不斷將都城南遷,整個河北地區逐步被放棄,成為金國和蒙古之間的真空地帶,也就是軍閥割據的地區。這其中就包括張弘範的父親張柔,以及山東的史天澤,都是在金國晚期出現的地方割據政權,只是因為金國無力鎮壓,蒙古此時也無意在中原地區建立直接統治,才讓他們成為類似蒙古的藩屬的地方割據勢力。

從蒙古第一次進攻金國的1216年,到忽必烈在金蓮川建立幕府的1260年,其間長達44年的時間,整個華北地區基本上就處於沒有秩序的軍閥割據狀態,統治這些地區的漢人軍閥勢力並不比金國的統治溫和多少。所以,對這些地區的中下層漢人農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建立比較穩定和規範的統治秩序更加重要,至於這個秩序是由異族建立,還是由漢人建立,在當時的華北地區並不是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

在這個意義上,雖然張弘範在崖山滅宋之後,後人在他的紀功碑上加了一個宋字,碑上的字變成了宋人張弘範滅宋於此,但實際上張弘範從來不是宋人,從他父親開始,就已經是臣服於蒙古的軍閥了。至於其他的郝經、劉秉文等人,就更加不是宋人了,因為他們原本也是在金國的統治下生長的,對偏安江南的南宋並沒有什麼認同,也就談不到漢奸不漢奸的問題。在當時的宋軍和宋人眼裡,張弘範雖然也是漢人,但也只是敵人,並不會指責他是什麼漢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