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19日,江西九江,鄱陽湖都昌老爺廟水域。古時的江西,“兩廣往來襟喉,諸夷朝貢亦於焉取道,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 / 視覺中國

這一切,因為鴉片戰爭的到來而改變。戰敗以後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都被打開,上海進出口商品量在短時間內就超過了廣州。

贛江、大庾嶺商道在上海的得勢中走向了衰落,江西經濟也跟著急劇衰退。廣州作為唯一通商港口期間(1757-1842年),贛州年平均關稅收入102701.84銀兩,商品流通量達到500萬兩以上,五口通商以後的同治年間至清末關稅便迅速下降到了22295.748銀兩[15]。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19日,江西九江,鄱陽湖都昌老爺廟水域。古時的江西,“兩廣往來襟喉,諸夷朝貢亦於焉取道,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 / 視覺中國

這一切,因為鴉片戰爭的到來而改變。戰敗以後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都被打開,上海進出口商品量在短時間內就超過了廣州。

贛江、大庾嶺商道在上海的得勢中走向了衰落,江西經濟也跟著急劇衰退。廣州作為唯一通商港口期間(1757-1842年),贛州年平均關稅收入102701.84銀兩,商品流通量達到500萬兩以上,五口通商以後的同治年間至清末關稅便迅速下降到了22295.748銀兩[15]。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19日,江西九江,鄱陽湖都昌老爺廟水域。古時的江西,“兩廣往來襟喉,諸夷朝貢亦於焉取道,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 / 視覺中國

這一切,因為鴉片戰爭的到來而改變。戰敗以後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都被打開,上海進出口商品量在短時間內就超過了廣州。

贛江、大庾嶺商道在上海的得勢中走向了衰落,江西經濟也跟著急劇衰退。廣州作為唯一通商港口期間(1757-1842年),贛州年平均關稅收入102701.84銀兩,商品流通量達到500萬兩以上,五口通商以後的同治年間至清末關稅便迅速下降到了22295.748銀兩[15]。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1900年左右,廣東廣州,一艘中國小船旁停靠著一艘汽船,形成了鮮明對比。清朝國門大開以後,廣州已不再是唯一的通商港口 / Michael Maslan/Corbis/視覺中國

江西的悲劇沒有停在這裡。交通要道喪失的同時,江西還成為了太平天國與湘軍的拉鋸之地。據估算,在這場中國歷史上死傷最為慘痛的內戰中,江西損失了1172萬人口,佔戰前人口的48.3%[16]。

當然,浙江、安徽、江蘇死傷也極為慘重,但這些省份能夠在戰後得到恢復與發展,江西卻遲遲不能從陰影中走出。

19世紀60年代的清朝,一邊控制著國內的太平天國,一邊在對外的屢戰屢敗中開始了洋務運動,而此時的江西,卻出現了太平天國戰爭結束、科舉恢復以後罕見的科舉高潮,科舉中生員人數增長迅速。

戰前江西的生員佔全國人數的5.4%,排第9位,戰後生員佔6.8%,上升到了第3位。據學者估算,江西出錢購買監生資格的人數也佔到了全國的10.84%,是除直隸以外的第一[17]。

對傳統科舉體制的迷戀讓江西在新式教育上舉步維艱。戊戌變法期各省興辦新式學堂,江西護理巡撫翁曾桂想過開設“算學堂”,卻無奈江西知識分子依然把西學“目為不急之務”,“鼓勵多方”後依然很少有人願意入學,結果學堂沒辦成,翁曾桂只能感嘆:“江西守舊人多,開化難於他省矣”[18]。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19日,江西九江,鄱陽湖都昌老爺廟水域。古時的江西,“兩廣往來襟喉,諸夷朝貢亦於焉取道,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 / 視覺中國

這一切,因為鴉片戰爭的到來而改變。戰敗以後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都被打開,上海進出口商品量在短時間內就超過了廣州。

贛江、大庾嶺商道在上海的得勢中走向了衰落,江西經濟也跟著急劇衰退。廣州作為唯一通商港口期間(1757-1842年),贛州年平均關稅收入102701.84銀兩,商品流通量達到500萬兩以上,五口通商以後的同治年間至清末關稅便迅速下降到了22295.748銀兩[15]。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1900年左右,廣東廣州,一艘中國小船旁停靠著一艘汽船,形成了鮮明對比。清朝國門大開以後,廣州已不再是唯一的通商港口 / Michael Maslan/Corbis/視覺中國

江西的悲劇沒有停在這裡。交通要道喪失的同時,江西還成為了太平天國與湘軍的拉鋸之地。據估算,在這場中國歷史上死傷最為慘痛的內戰中,江西損失了1172萬人口,佔戰前人口的48.3%[16]。

當然,浙江、安徽、江蘇死傷也極為慘重,但這些省份能夠在戰後得到恢復與發展,江西卻遲遲不能從陰影中走出。

19世紀60年代的清朝,一邊控制著國內的太平天國,一邊在對外的屢戰屢敗中開始了洋務運動,而此時的江西,卻出現了太平天國戰爭結束、科舉恢復以後罕見的科舉高潮,科舉中生員人數增長迅速。

戰前江西的生員佔全國人數的5.4%,排第9位,戰後生員佔6.8%,上升到了第3位。據學者估算,江西出錢購買監生資格的人數也佔到了全國的10.84%,是除直隸以外的第一[17]。

對傳統科舉體制的迷戀讓江西在新式教育上舉步維艱。戊戌變法期各省興辦新式學堂,江西護理巡撫翁曾桂想過開設“算學堂”,卻無奈江西知識分子依然把西學“目為不急之務”,“鼓勵多方”後依然很少有人願意入學,結果學堂沒辦成,翁曾桂只能感嘆:“江西守舊人多,開化難於他省矣”[18]。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19日,江西九江,鄱陽湖都昌老爺廟水域。古時的江西,“兩廣往來襟喉,諸夷朝貢亦於焉取道,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 / 視覺中國

這一切,因為鴉片戰爭的到來而改變。戰敗以後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都被打開,上海進出口商品量在短時間內就超過了廣州。

贛江、大庾嶺商道在上海的得勢中走向了衰落,江西經濟也跟著急劇衰退。廣州作為唯一通商港口期間(1757-1842年),贛州年平均關稅收入102701.84銀兩,商品流通量達到500萬兩以上,五口通商以後的同治年間至清末關稅便迅速下降到了22295.748銀兩[15]。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1900年左右,廣東廣州,一艘中國小船旁停靠著一艘汽船,形成了鮮明對比。清朝國門大開以後,廣州已不再是唯一的通商港口 / Michael Maslan/Corbis/視覺中國

江西的悲劇沒有停在這裡。交通要道喪失的同時,江西還成為了太平天國與湘軍的拉鋸之地。據估算,在這場中國歷史上死傷最為慘痛的內戰中,江西損失了1172萬人口,佔戰前人口的48.3%[16]。

當然,浙江、安徽、江蘇死傷也極為慘重,但這些省份能夠在戰後得到恢復與發展,江西卻遲遲不能從陰影中走出。

19世紀60年代的清朝,一邊控制著國內的太平天國,一邊在對外的屢戰屢敗中開始了洋務運動,而此時的江西,卻出現了太平天國戰爭結束、科舉恢復以後罕見的科舉高潮,科舉中生員人數增長迅速。

戰前江西的生員佔全國人數的5.4%,排第9位,戰後生員佔6.8%,上升到了第3位。據學者估算,江西出錢購買監生資格的人數也佔到了全國的10.84%,是除直隸以外的第一[17]。

對傳統科舉體制的迷戀讓江西在新式教育上舉步維艱。戊戌變法期各省興辦新式學堂,江西護理巡撫翁曾桂想過開設“算學堂”,卻無奈江西知識分子依然把西學“目為不急之務”,“鼓勵多方”後依然很少有人願意入學,結果學堂沒辦成,翁曾桂只能感嘆:“江西守舊人多,開化難於他省矣”[18]。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2月6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秋口鎮長徑村藝人在村口表演跳儺舞。與福建、廣東類似,江西宗族體系發達,傳統深厚 / 視覺中國

新式教育的落後直接導致了江西在發展近代工商業時人才缺乏。以瓷器為例,景德鎮作為瓷都本來有大批技術精良的瓷工,但是清末“老匠良工散之殆盡……新匠不惟技術遠遜前人”,在1906年的南京工業品展覽會上,來自湖南醴陵瓷業公司的產品一舉打敗了景德鎮的王牌[18]。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19日,江西九江,鄱陽湖都昌老爺廟水域。古時的江西,“兩廣往來襟喉,諸夷朝貢亦於焉取道,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 / 視覺中國

這一切,因為鴉片戰爭的到來而改變。戰敗以後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都被打開,上海進出口商品量在短時間內就超過了廣州。

贛江、大庾嶺商道在上海的得勢中走向了衰落,江西經濟也跟著急劇衰退。廣州作為唯一通商港口期間(1757-1842年),贛州年平均關稅收入102701.84銀兩,商品流通量達到500萬兩以上,五口通商以後的同治年間至清末關稅便迅速下降到了22295.748銀兩[15]。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1900年左右,廣東廣州,一艘中國小船旁停靠著一艘汽船,形成了鮮明對比。清朝國門大開以後,廣州已不再是唯一的通商港口 / Michael Maslan/Corbis/視覺中國

江西的悲劇沒有停在這裡。交通要道喪失的同時,江西還成為了太平天國與湘軍的拉鋸之地。據估算,在這場中國歷史上死傷最為慘痛的內戰中,江西損失了1172萬人口,佔戰前人口的48.3%[16]。

當然,浙江、安徽、江蘇死傷也極為慘重,但這些省份能夠在戰後得到恢復與發展,江西卻遲遲不能從陰影中走出。

19世紀60年代的清朝,一邊控制著國內的太平天國,一邊在對外的屢戰屢敗中開始了洋務運動,而此時的江西,卻出現了太平天國戰爭結束、科舉恢復以後罕見的科舉高潮,科舉中生員人數增長迅速。

戰前江西的生員佔全國人數的5.4%,排第9位,戰後生員佔6.8%,上升到了第3位。據學者估算,江西出錢購買監生資格的人數也佔到了全國的10.84%,是除直隸以外的第一[17]。

對傳統科舉體制的迷戀讓江西在新式教育上舉步維艱。戊戌變法期各省興辦新式學堂,江西護理巡撫翁曾桂想過開設“算學堂”,卻無奈江西知識分子依然把西學“目為不急之務”,“鼓勵多方”後依然很少有人願意入學,結果學堂沒辦成,翁曾桂只能感嘆:“江西守舊人多,開化難於他省矣”[18]。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2月6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秋口鎮長徑村藝人在村口表演跳儺舞。與福建、廣東類似,江西宗族體系發達,傳統深厚 / 視覺中國

新式教育的落後直接導致了江西在發展近代工商業時人才缺乏。以瓷器為例,景德鎮作為瓷都本來有大批技術精良的瓷工,但是清末“老匠良工散之殆盡……新匠不惟技術遠遜前人”,在1906年的南京工業品展覽會上,來自湖南醴陵瓷業公司的產品一舉打敗了景德鎮的王牌[18]。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6.7萬平方公里屬於這樣一個省份,它就在那裡,卻好像不存在,它是江西。

它如此透明,以至於連在外省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機會都沒有。江西方言是什麼?江西菜長啥樣?江西有哪些高校?你甚至一個都答不上來。

而它的鄰居們,似乎一個個都比它混得更好,東邊的浙江、福建,南邊的廣東這些沿海大省就不說了,同屬於中部省份的湖北是九省通衢,就連它西邊的湖南憑藉著芒果臺撐腰,也能維持一定的人氣。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或許什麼時候也能帶上一點主角光環嗎?

“四不像”的江西


儘管外人對江西沒有形成什麼印象,但江西人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省份內部的差異感到驚訝。江西文化十分多元,“多元”可以指什麼都有,也可以指“四不像”。

江西曆史上的管理範圍曾經不斷變動,今天的江西轄區其實在明代才基本形成。這裡面,既有被瓜分走的土地,如唐朝時還屬於江西的湖北東部、湖南南部和東部;也有別人家的孩子,如元代還屬於江浙的饒州、信州,以及1949年以後才從安徽划過來的婺源[1]。

在幾次北人南遷的浪潮中,江西也吸納了無數北方人口,比如說安史之亂之際,僅江南西道就接受了佔全國總戶數的3%的移民。而明清時期的戰爭又使得閩西、粵東的客家人大批遷入贛南[2]。

在這些行政區劃變動和人口流動的影響之下,贛文化深受巴蜀、湘楚、徽州、吳越、客家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方言。

學者將中國主要漢語方言分為九大種,江西一省就佔了六種: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吳語、徽語、閔語,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雖然贛語面積和人口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但婺源等與安徽相連的地方說徽語;上饒等與浙江相鄰的地方說吳語;贛北的九江市等則說江淮官話;贛南地區則大部分說客家話,與閩西、粵北連成片[3] /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多而散的方言格局使得江西人彼此之間的交流都成問題,更別說要在外人心中形成統一的“江西話”認知了。在靠方言掙存在感這方面,江西註定不敵西南和東北。

在飲食方面,”江西菜“也無法為江西撐起門面。外人能想到的,好像只有瓦罐湯,而事實上,瓦罐湯只在江西的南昌地區流行,其他江西人民並不賣賬。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7年12月21日,江西九江。冬至前後,鄱陽湖沿湖漁民忙著“晒魚”。江西各地飲食習慣有著諸多不同 / 視覺中國

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發明時間都比較晚,可就算人為的菜系發明時間晚,江西菜依然不能在這些菜系排名中擁有姓名。

這也許是因為,江西內部的飲食習慣是一鍋大雜燴:贛西北受武漢的影響,九江至今還保留“過早”傳統;西邊的萍鄉在飲食的重辣則與湖南相似;粵菜、閩菜的獨特手法也保留在贛南的客家人生活中[4]。難怪人們依然言辣必川湘,嗜甜要江浙,嚐鮮走閩粵,你卻很難看到“江西菜”的影子。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8月6日,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拍攝的“晒秋”景觀。除了飲食習慣別具特色,歷史上一直屬於安徽的婺源,其建築也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而贛南地區的建築就不長這樣 / 視覺中國

文化的”多元“讓江西丟失了自己的身份標籤, 而省會南昌的弱勢又進一步稀釋了它的存在感。

人家石家莊、鄭州經濟雖然不咋樣,但好歹座落在交通要道上,重複的“石家莊站”“鄭州站”廣播宣告著它們作為省會的地位。

而南昌呢?1957年京廣鐵路通車時,它不幸被繞道,這一錯過就是近40年。一直到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以前,南昌作為一個省會,進京還要繞道長沙/合肥/杭州。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1月20日,江西南昌,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南昌在交通上的地位長期尷尬

江西的尷尬還在於,它幾乎沒有全國知名的高校。江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985的零突破,211也只有南昌大學一所;而在不少企業主中口碑不錯的江西財經大學,連211都不是。

也許這些,都讓人們察覺不到江西的存在。

江西過去有多強


但江西人如果稍微瞭解自己省份的過去,可能會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如果沒有特殊標註,以下討論的“江西”區域,都與今天的“江西”區域大致等同)。

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中,江西文化名人出現的頻率有多高。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晏幾道、文天祥、姜夔……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個就來自江西: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為人熟知。圖為明代畫家仇英的《醉翁亭》/ Wikipedia

據詞學家唐圭璋教授考訂,兩宋時期江南文化超過北方,而江西有詞人153名,佔全國的17.6%,僅次於浙江(注:在此統計中“省屬從舊制”)[5]。

與今天高校稀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古代江西曾是全國的“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為中心的書院集結區就已經初顯。到宋代,江西更是獨佔鰲頭,宋代的720所書院中,江西就佔了224所[6]。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8年11月13日,江西遂川縣雙鏡村,一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居,據傳旁邊曾是書院。民居外牆上有大量的詩詞和裝飾畫 / 希帕圖片社

發達的書院讓江西的讀書人如魚得水,在科舉場上震驚全國。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試前三全是江西吉安府人,前六江西佔了五名;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吉安府直接包攬了殿試前七,殿試幾乎變成了江西省的鄉試[7]。

整個明朝科舉共產生了90名狀元(不包括武狀元),江西就佔了19名,佔到20%[7]。而在三鼎甲人數上,江西以55名的數量佔據21%,傲居榜首[8]。

江西的吉安府尤其成績傲人,整個明朝它產生的進士就超過八百人,佔全省的30%以上[9]。明英宗之後,朝廷對翰林要求必須是進士,而吉安出的翰林也特別多,他們與其他的江西籍官僚一起,構成了朝廷上的“江西幫”。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5年4月7日,江西吉安遂川縣,燕山書院內的繪畫藝術,這座書院建於乾隆年間,竣工於嘉慶年間。民間有諺語“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說的就是江西辦學的優秀成果 / 希帕圖片社

江西的存在感不止於文人和士官,它繁榮的經濟讓全國都缺它不可。

人口多寡是衡量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系,而一個地區設縣多少與它的人口數量直接相關。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軍戶口表顯示,江西所轄縣數超過湖南、湖北,而戶、口總數超過兩湖總和[10]。從唐元和年間至南宋四百多年間,江西的戶口數量均佔全國總數的近10%或以上[11]。

勞動人民改進耕作技術、勤加墾荒,使得江西在兩宋時期就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基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江西征米2585256石,在全國排第二;弘治十五年(1502年)向江西征米2559706,在全國排第一[12]。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24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篁嶺景區的油菜花梯田。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寫道,“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尤多” / 視覺中國

清代江西的大部分剩餘糧食還向江浙閩粵四省輸出,形成“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皆取給於江西、湖廣”的江西重度依賴型格局[13]。

農業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在明清時期人數眾多、經營業廣、滲透力強。那時候的江西人[14],在外地人面前報出自己的家鄉時,從來不要擔心對方迷茫的目光,他們就像今天的北上廣人民一樣,財大氣粗。

江西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古代江西的繁榮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不幸的是,到了近代這卻成了它衰落的緣由。

古代交通主要依賴河道漕運。贛江作為中國南北運輸內河的“黃金水道“,西經湘江聯繫雲貴川,東達江浙,南下廣州,北跨湖廣、輻射中原,使得江西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

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廣州成為與西方進行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大運河-揚州-長江-鄱陽湖-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溝通南北的最短距離交通線也因此備受矚目,同西方貿易的大部分進出口商品都經過該交通線運輸。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3月19日,江西九江,鄱陽湖都昌老爺廟水域。古時的江西,“兩廣往來襟喉,諸夷朝貢亦於焉取道,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 / 視覺中國

這一切,因為鴉片戰爭的到來而改變。戰敗以後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都被打開,上海進出口商品量在短時間內就超過了廣州。

贛江、大庾嶺商道在上海的得勢中走向了衰落,江西經濟也跟著急劇衰退。廣州作為唯一通商港口期間(1757-1842年),贛州年平均關稅收入102701.84銀兩,商品流通量達到500萬兩以上,五口通商以後的同治年間至清末關稅便迅速下降到了22295.748銀兩[15]。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1900年左右,廣東廣州,一艘中國小船旁停靠著一艘汽船,形成了鮮明對比。清朝國門大開以後,廣州已不再是唯一的通商港口 / Michael Maslan/Corbis/視覺中國

江西的悲劇沒有停在這裡。交通要道喪失的同時,江西還成為了太平天國與湘軍的拉鋸之地。據估算,在這場中國歷史上死傷最為慘痛的內戰中,江西損失了1172萬人口,佔戰前人口的48.3%[16]。

當然,浙江、安徽、江蘇死傷也極為慘重,但這些省份能夠在戰後得到恢復與發展,江西卻遲遲不能從陰影中走出。

19世紀60年代的清朝,一邊控制著國內的太平天國,一邊在對外的屢戰屢敗中開始了洋務運動,而此時的江西,卻出現了太平天國戰爭結束、科舉恢復以後罕見的科舉高潮,科舉中生員人數增長迅速。

戰前江西的生員佔全國人數的5.4%,排第9位,戰後生員佔6.8%,上升到了第3位。據學者估算,江西出錢購買監生資格的人數也佔到了全國的10.84%,是除直隸以外的第一[17]。

對傳統科舉體制的迷戀讓江西在新式教育上舉步維艱。戊戌變法期各省興辦新式學堂,江西護理巡撫翁曾桂想過開設“算學堂”,卻無奈江西知識分子依然把西學“目為不急之務”,“鼓勵多方”後依然很少有人願意入學,結果學堂沒辦成,翁曾桂只能感嘆:“江西守舊人多,開化難於他省矣”[18]。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2019年2月6日,江西上饒,婺源縣秋口鎮長徑村藝人在村口表演跳儺舞。與福建、廣東類似,江西宗族體系發達,傳統深厚 / 視覺中國

新式教育的落後直接導致了江西在發展近代工商業時人才缺乏。以瓷器為例,景德鎮作為瓷都本來有大批技術精良的瓷工,但是清末“老匠良工散之殆盡……新匠不惟技術遠遜前人”,在1906年的南京工業品展覽會上,來自湖南醴陵瓷業公司的產品一舉打敗了景德鎮的王牌[18]。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


江西在近代化的進程上遠遠落後於其他省份,即使建立了一些“公司”,也因為“經理不得其人,採挖虧折資本……先後停辦,撤銷公司”。圖為南京金陵製造局製造的格林炮 / Wikipedia

江西的工業化進程遠遠落後於與全國。洋務派在1861到1895創辦了大小軍事工業21個,然而江西到清朝滅亡一個也沒有,20多個民用企業也沒有一家在江西。一直到1898年,江西才有了自己的子彈廠和萍鄉煤礦兩家企業[19]。

當王勃在滕王閣洋洋灑灑地寫下讚歌時,他也許沒有想到“襟三江而帶五湖”的江西后來成為了一個落寞的內陸省份,甚至要依靠“沒有存在感”之名來為自己增加存在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