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
"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1 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的區別

我原來一直以為家長都能分清愛孩子與溺愛孩子的區別,直到我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後,才發覺甚至有一些學歷很高的家長也並不能區分這二者的關係。

當我給有的家長說她太溺愛孩子時,會聽到這樣的回答:

不是要賞識教育嗎?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我這樣錯了嗎?

有一次在一篇文章下看到這樣的留言:

“我的小侄子,4歲多了,有一天來我家吃飯,拿個小錘子把我們家新鋪的木地板砸了好幾個口子,他爸媽還不管教。

我又氣又心疼,真想揍他一頓……”

許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就在一件件小事上縱容了孩子,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愛,為了呵護孩子的自尊心,生怕對孩子有任何打擊。

"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1 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的區別

我原來一直以為家長都能分清愛孩子與溺愛孩子的區別,直到我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後,才發覺甚至有一些學歷很高的家長也並不能區分這二者的關係。

當我給有的家長說她太溺愛孩子時,會聽到這樣的回答:

不是要賞識教育嗎?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我這樣錯了嗎?

有一次在一篇文章下看到這樣的留言:

“我的小侄子,4歲多了,有一天來我家吃飯,拿個小錘子把我們家新鋪的木地板砸了好幾個口子,他爸媽還不管教。

我又氣又心疼,真想揍他一頓……”

許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就在一件件小事上縱容了孩子,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愛,為了呵護孩子的自尊心,生怕對孩子有任何打擊。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2 氾濫之愛的危害

西方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在《生活之道》中寫道:“凡事不可太過則是每個老師最好的座右銘。”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最正常和自然的情感,但是太過氾濫的愛就是溺愛了。

溺愛多敗兒。

《羅輯思維》講過一期節目,是說慈善有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有時還會產生不好的效果,這是慈善的難題。

比如非洲的薩赫爾地區,是個農耕和放牧結合的地區。

這個地區缺水,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20世紀法國人統治時,發現這個地方缺水,就決定用他們的高級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打了好幾千口井。

結果呢,這個善舉擾動了這裡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共生的一個生態。

有了水之後,遊牧民族不遊牧了,開始定居生活。然後就是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沙漠化。

最終,這一帶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的策源地,薩赫爾陷入了幾乎是絕望一般的貧窮。

慈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溺愛也是如此,溺愛破壞了孩子的認知平衡。

愛不是越多越好,愛需要剋制。

孩子在正常的教養下,可以觸碰到真實的世界,感知到生活中的規則,但在一個溺愛的環境裡,他不能夠知道什麼行為該受到批評,什麼態度應該改進,他生活在一個變形的世界,缺少外部的矯正。

氾濫的愛擾動了他正常的認知水準,妨礙了他正常的成長。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1 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的區別

我原來一直以為家長都能分清愛孩子與溺愛孩子的區別,直到我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後,才發覺甚至有一些學歷很高的家長也並不能區分這二者的關係。

當我給有的家長說她太溺愛孩子時,會聽到這樣的回答:

不是要賞識教育嗎?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我這樣錯了嗎?

有一次在一篇文章下看到這樣的留言:

“我的小侄子,4歲多了,有一天來我家吃飯,拿個小錘子把我們家新鋪的木地板砸了好幾個口子,他爸媽還不管教。

我又氣又心疼,真想揍他一頓……”

許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就在一件件小事上縱容了孩子,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愛,為了呵護孩子的自尊心,生怕對孩子有任何打擊。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2 氾濫之愛的危害

西方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在《生活之道》中寫道:“凡事不可太過則是每個老師最好的座右銘。”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最正常和自然的情感,但是太過氾濫的愛就是溺愛了。

溺愛多敗兒。

《羅輯思維》講過一期節目,是說慈善有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有時還會產生不好的效果,這是慈善的難題。

比如非洲的薩赫爾地區,是個農耕和放牧結合的地區。

這個地區缺水,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20世紀法國人統治時,發現這個地方缺水,就決定用他們的高級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打了好幾千口井。

結果呢,這個善舉擾動了這裡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共生的一個生態。

有了水之後,遊牧民族不遊牧了,開始定居生活。然後就是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沙漠化。

最終,這一帶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的策源地,薩赫爾陷入了幾乎是絕望一般的貧窮。

慈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溺愛也是如此,溺愛破壞了孩子的認知平衡。

愛不是越多越好,愛需要剋制。

孩子在正常的教養下,可以觸碰到真實的世界,感知到生活中的規則,但在一個溺愛的環境裡,他不能夠知道什麼行為該受到批評,什麼態度應該改進,他生活在一個變形的世界,缺少外部的矯正。

氾濫的愛擾動了他正常的認知水準,妨礙了他正常的成長。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3 溺愛的實質

溺愛出發於偉大的情感,卻在呈現的過程中走了味兒,已經不是真正的愛了。

溺愛讓一個孩子喪失獨立性、喪失自主權,讓他懶惰而霸道,不能正確地體察人情世事,形成不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長遠來看,這種對孩子不好的愛,能叫真正的愛嗎?

但為什麼有些家長沉湎於溺愛孩子而不自知呢?

溺愛的本質是家長的“懶”。

“懶”首先體現在家長沒有長遠的眼光。

孩子是自己的血脈,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家長的自私和自戀讓他看自己的孩子怎麼看怎麼順眼,情不自禁地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或態度都給了孩子,至於對孩子長遠的性格的塑造,那是多麼遙遠的事,家長沒有想到。

一個小男孩兒把別人家女孩兒的挖沙玩具搶跑了,小男孩兒家長沒準兒還覺得自己兒子能幹、不吃虧、有魄力呢,他懶得再想長遠的事情。

如何藉助這一件事情給孩子講分享、交換、合作、禮貌,沉浸於“自家孩子就是好”的父母想不到這些。

“懶”其次體現在家長不想分辨做事的原則。

孩子做錯了事,有的錯誤需要家長包容,而有的錯誤需要家長指出來,甚至批評。

具體哪個事情該指責孩子哪個事情又該容忍孩子,這是要思考的、要分辨的,要家長動用智慧支撐的。

家長稍一懶惰,這個事情就過去了,失去了教育的機會。

而一味地縱容孩子,這是多麼簡單的標準啊,這實際上是家長的“惰政”,是不想用理智來擦拭“盲目”。

"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1 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的區別

我原來一直以為家長都能分清愛孩子與溺愛孩子的區別,直到我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後,才發覺甚至有一些學歷很高的家長也並不能區分這二者的關係。

當我給有的家長說她太溺愛孩子時,會聽到這樣的回答:

不是要賞識教育嗎?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我這樣錯了嗎?

有一次在一篇文章下看到這樣的留言:

“我的小侄子,4歲多了,有一天來我家吃飯,拿個小錘子把我們家新鋪的木地板砸了好幾個口子,他爸媽還不管教。

我又氣又心疼,真想揍他一頓……”

許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就在一件件小事上縱容了孩子,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愛,為了呵護孩子的自尊心,生怕對孩子有任何打擊。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2 氾濫之愛的危害

西方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在《生活之道》中寫道:“凡事不可太過則是每個老師最好的座右銘。”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最正常和自然的情感,但是太過氾濫的愛就是溺愛了。

溺愛多敗兒。

《羅輯思維》講過一期節目,是說慈善有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有時還會產生不好的效果,這是慈善的難題。

比如非洲的薩赫爾地區,是個農耕和放牧結合的地區。

這個地區缺水,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20世紀法國人統治時,發現這個地方缺水,就決定用他們的高級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打了好幾千口井。

結果呢,這個善舉擾動了這裡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共生的一個生態。

有了水之後,遊牧民族不遊牧了,開始定居生活。然後就是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沙漠化。

最終,這一帶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的策源地,薩赫爾陷入了幾乎是絕望一般的貧窮。

慈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溺愛也是如此,溺愛破壞了孩子的認知平衡。

愛不是越多越好,愛需要剋制。

孩子在正常的教養下,可以觸碰到真實的世界,感知到生活中的規則,但在一個溺愛的環境裡,他不能夠知道什麼行為該受到批評,什麼態度應該改進,他生活在一個變形的世界,缺少外部的矯正。

氾濫的愛擾動了他正常的認知水準,妨礙了他正常的成長。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3 溺愛的實質

溺愛出發於偉大的情感,卻在呈現的過程中走了味兒,已經不是真正的愛了。

溺愛讓一個孩子喪失獨立性、喪失自主權,讓他懶惰而霸道,不能正確地體察人情世事,形成不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長遠來看,這種對孩子不好的愛,能叫真正的愛嗎?

但為什麼有些家長沉湎於溺愛孩子而不自知呢?

溺愛的本質是家長的“懶”。

“懶”首先體現在家長沒有長遠的眼光。

孩子是自己的血脈,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家長的自私和自戀讓他看自己的孩子怎麼看怎麼順眼,情不自禁地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或態度都給了孩子,至於對孩子長遠的性格的塑造,那是多麼遙遠的事,家長沒有想到。

一個小男孩兒把別人家女孩兒的挖沙玩具搶跑了,小男孩兒家長沒準兒還覺得自己兒子能幹、不吃虧、有魄力呢,他懶得再想長遠的事情。

如何藉助這一件事情給孩子講分享、交換、合作、禮貌,沉浸於“自家孩子就是好”的父母想不到這些。

“懶”其次體現在家長不想分辨做事的原則。

孩子做錯了事,有的錯誤需要家長包容,而有的錯誤需要家長指出來,甚至批評。

具體哪個事情該指責孩子哪個事情又該容忍孩子,這是要思考的、要分辨的,要家長動用智慧支撐的。

家長稍一懶惰,這個事情就過去了,失去了教育的機會。

而一味地縱容孩子,這是多麼簡單的標準啊,這實際上是家長的“惰政”,是不想用理智來擦拭“盲目”。

不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為什麼我錯了?

4 對孩子如何做到愛而不“溺”

一、做事有原則。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態度看自己的心情。

自己工作順利了、心情好了,就對孩子有求必應,態度好得不得了。自己心情不好,對孩子也難以有好臉色。

孩子可以適應一個溫柔的媽媽,也可以逐漸適應一個嚴厲的媽媽,但他面對一個隨機的媽媽時,他拿捏不好自己的應對機制。

許多家長說自己並不溺愛孩子啊,有時還挺嚴厲的,可是孩子性格很古怪,不知道為什麼。

孩子也挺委屈啊,他感知的家長也挺古怪的。

做事情的原則是家庭裡的政策,不管什麼時候,對自己的原則都不讓步。

家長都希望孩子玩電子遊戲是有節制的,但是假如有一天下班特別累,孩子玩遊戲時就懶得管了。

不讓孩子玩吧,得說好多話,沒準兒孩子還要哭鬧,而自己又這麼累,索性讓孩子多玩會兒遊戲吧。

原則就被輕易地拋棄了。紀律就是約束,它是對孩子的約束,也是對自己的約束,而不是隨心情搖擺的浮標。

二、家長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

家長需要對孩子定出一個界限,家長要有自己的權威。

這個權威不是要家長板著臉,做出權利掌握者的樣子。

家長應像許多教育學者說的,要“溫柔而堅定”。

不是要賞識教育就不敢對孩子說“不”,也不是要與孩子做朋友式的父母就不敢違背孩子。

孩子,他正是通過父母,來了解了這個世界的常識和規則。所以父母通過權威的形象,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他可以為所欲為的。

三、摒棄補償心理。

對孩子的獎懲原則要一致,這樣孩子心裡也有一個判斷標準。

而不是在他做了錯事的時候,媽媽想著這一次期末他考得比較好,媽媽有了補償心理,就捨不得批評了。

原則就是原則,不能因為家長的補償心理而一次次破壞。

孩子小提琴考過了十級,就可以為所欲為一次了嗎?

許多家長知道這樣不對,可是在實施的時候,真的就心軟了。

四、愛是心理的支撐,溺愛是行為的縱容。

有一個家長對我說,她不能區分溺愛與“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我說:“假如孩子吸毒了,你會怎麼辦?無條件地縱容他繼續吸嗎?”

即使孩子吸毒了,家長仍然要無條件地接納他、愛他,而不是拋棄他,因為他仍然是你的孩子。

但行為上你要堅決地制止他再吸下去了。

無條件的愛是心理的支撐、包容,是無條件的深情,但不是行為上的縱容。

對有的不讀書的問題孩子,有的家長從嚴厲笨拙地轉換到“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對此,孫新蘭博士說:

“有的家長碰到小孩不要讀書了,就帶他到處去旅遊,這樣搞下來更壞,因為孩子的心就玩野了,更不要去讀書了,在外面散心多舒服,還能住好一點的酒店,讀書多苦啊,人還是惰性的。”

所以她強調,無條件的愛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心跟孩子連在一起,你看孩子的每一個眼神,你跟孩子講的每一句話,都讓孩子感到父母理解他,信任他,她就有了面對複雜環境的力量。

溺愛只是縱容情感的愛的泛濫,而真正的愛,是將理智糅合到其中的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