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

趙雲,常山真定人,真定即現在的河北正定,隸屬於石家莊市。東漢末年,真定歸屬於冀州。想要了解趙雲當時的想法,必定要了解那時圍繞冀州所發生的事情。

"

趙雲,常山真定人,真定即現在的河北正定,隸屬於石家莊市。東漢末年,真定歸屬於冀州。想要了解趙雲當時的想法,必定要了解那時圍繞冀州所發生的事情。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董卓專權以後,將韓馥封為冀州牧,後來韓馥跟袁紹一起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聯盟,並且尊奉袁紹為盟主。董卓西遁長安以後,把關東地區讓給了各位諸侯,這時候諸侯內部就開始了群雄割據的鬥爭,根本顧不上董卓,更顧不上名存實亡的朝廷了。

當時袁紹屈居於渤海地區,大概就是今天河北最東部,山東最北部的那塊地方,再往東就是渤海。這塊地方很狹小,袁紹也不滿足於一個小小的渤海郡,他瞄準了韓馥的冀州,同時北平的公孫瓚也瞄準了這塊地方。公孫瓚當時受幽州太守劉虞節制,但是軍隊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經常違反劉虞的意思。

"

趙雲,常山真定人,真定即現在的河北正定,隸屬於石家莊市。東漢末年,真定歸屬於冀州。想要了解趙雲當時的想法,必定要了解那時圍繞冀州所發生的事情。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董卓專權以後,將韓馥封為冀州牧,後來韓馥跟袁紹一起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聯盟,並且尊奉袁紹為盟主。董卓西遁長安以後,把關東地區讓給了各位諸侯,這時候諸侯內部就開始了群雄割據的鬥爭,根本顧不上董卓,更顧不上名存實亡的朝廷了。

當時袁紹屈居於渤海地區,大概就是今天河北最東部,山東最北部的那塊地方,再往東就是渤海。這塊地方很狹小,袁紹也不滿足於一個小小的渤海郡,他瞄準了韓馥的冀州,同時北平的公孫瓚也瞄準了這塊地方。公孫瓚當時受幽州太守劉虞節制,但是軍隊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經常違反劉虞的意思。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袁紹和公孫瓚此時都瞄準了冀州,袁紹鬼點子多一點。他先跟公孫瓚聯盟,約定一起攻打冀州,但是袁紹私下又讓人去給韓馥通風報信,說公孫瓚要攻打冀州。以公孫瓚的實力,韓馥是不可能守住冀州的,破城之日便是韓馥的死期。袁紹派說客去勸韓馥:“不如把冀州獻給袁紹,袁家四世三公,你韓馥是袁家的故吏。如果把冀州獻給袁紹,對袁紹來說,你韓馥就是功臣,更加上舊吏之情,同盟之義,袁紹以後必定會重用你。”韓馥被說動心了,就想把冀州獻給袁紹,以求安身,身邊的謀臣都勸他死戰,不一定會輸,但是韓馥不聽。

最終袁紹不費吹灰之力拿到了冀州,韓馥雖然名義上是袁紹的功臣,但是袁紹並沒有給相應的待遇,韓馥心不自安,最終惶恐自殺。

袁紹拿下冀州以後,冀州的人才大部分都歸了袁紹,但是趙雲所在真定縣的老百姓對袁紹卻十分厭惡,認為袁紹是個奸詐的人,並不是明主。當時趙雲在真定是出名的帥小夥,身高八尺,長得也帥,武力也不錯,就推舉他為首領,率領本地的軍馬投了公孫瓚。

"

趙雲,常山真定人,真定即現在的河北正定,隸屬於石家莊市。東漢末年,真定歸屬於冀州。想要了解趙雲當時的想法,必定要了解那時圍繞冀州所發生的事情。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董卓專權以後,將韓馥封為冀州牧,後來韓馥跟袁紹一起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聯盟,並且尊奉袁紹為盟主。董卓西遁長安以後,把關東地區讓給了各位諸侯,這時候諸侯內部就開始了群雄割據的鬥爭,根本顧不上董卓,更顧不上名存實亡的朝廷了。

當時袁紹屈居於渤海地區,大概就是今天河北最東部,山東最北部的那塊地方,再往東就是渤海。這塊地方很狹小,袁紹也不滿足於一個小小的渤海郡,他瞄準了韓馥的冀州,同時北平的公孫瓚也瞄準了這塊地方。公孫瓚當時受幽州太守劉虞節制,但是軍隊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經常違反劉虞的意思。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袁紹和公孫瓚此時都瞄準了冀州,袁紹鬼點子多一點。他先跟公孫瓚聯盟,約定一起攻打冀州,但是袁紹私下又讓人去給韓馥通風報信,說公孫瓚要攻打冀州。以公孫瓚的實力,韓馥是不可能守住冀州的,破城之日便是韓馥的死期。袁紹派說客去勸韓馥:“不如把冀州獻給袁紹,袁家四世三公,你韓馥是袁家的故吏。如果把冀州獻給袁紹,對袁紹來說,你韓馥就是功臣,更加上舊吏之情,同盟之義,袁紹以後必定會重用你。”韓馥被說動心了,就想把冀州獻給袁紹,以求安身,身邊的謀臣都勸他死戰,不一定會輸,但是韓馥不聽。

最終袁紹不費吹灰之力拿到了冀州,韓馥雖然名義上是袁紹的功臣,但是袁紹並沒有給相應的待遇,韓馥心不自安,最終惶恐自殺。

袁紹拿下冀州以後,冀州的人才大部分都歸了袁紹,但是趙雲所在真定縣的老百姓對袁紹卻十分厭惡,認為袁紹是個奸詐的人,並不是明主。當時趙雲在真定是出名的帥小夥,身高八尺,長得也帥,武力也不錯,就推舉他為首領,率領本地的軍馬投了公孫瓚。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當時公孫瓚就非常嘲諷的說:“你們州的人不都是跟了袁紹了嗎?為什麼只有你棄暗投明投奔我呢?”畢竟當時韓馥這個領導都獻降了,州民更是不知所歸,公孫瓚說這句話也有點自嘲的意思。趙雲不卑不亢的回答:“天下大亂之時,誰對誰錯現在還分不清楚,最苦的就是普通百姓,我們州的人民都是要追隨仁政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因為袁紹或者明公您。”以我觀之,當時幽州太守劉虞的確是個明主,且忠於漢室。所以趙雲所謂的仁政,應該是指幽州的仁政,而不是公孫瓚本人。

這一年,劉備也來到公孫瓚手下做事,兩個人也就是在這裡認識的。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趙雲以兄長去世為由,回家守喪。離開時,劉備拉著趙雲的手不肯鬆開,因為他知道趙雲這一走就不會回來了,值此亂世,下次再相見,也許就是在地下了。趙雲就跟劉備說了五個字:“終不背德也!”

"

趙雲,常山真定人,真定即現在的河北正定,隸屬於石家莊市。東漢末年,真定歸屬於冀州。想要了解趙雲當時的想法,必定要了解那時圍繞冀州所發生的事情。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董卓專權以後,將韓馥封為冀州牧,後來韓馥跟袁紹一起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聯盟,並且尊奉袁紹為盟主。董卓西遁長安以後,把關東地區讓給了各位諸侯,這時候諸侯內部就開始了群雄割據的鬥爭,根本顧不上董卓,更顧不上名存實亡的朝廷了。

當時袁紹屈居於渤海地區,大概就是今天河北最東部,山東最北部的那塊地方,再往東就是渤海。這塊地方很狹小,袁紹也不滿足於一個小小的渤海郡,他瞄準了韓馥的冀州,同時北平的公孫瓚也瞄準了這塊地方。公孫瓚當時受幽州太守劉虞節制,但是軍隊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經常違反劉虞的意思。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袁紹和公孫瓚此時都瞄準了冀州,袁紹鬼點子多一點。他先跟公孫瓚聯盟,約定一起攻打冀州,但是袁紹私下又讓人去給韓馥通風報信,說公孫瓚要攻打冀州。以公孫瓚的實力,韓馥是不可能守住冀州的,破城之日便是韓馥的死期。袁紹派說客去勸韓馥:“不如把冀州獻給袁紹,袁家四世三公,你韓馥是袁家的故吏。如果把冀州獻給袁紹,對袁紹來說,你韓馥就是功臣,更加上舊吏之情,同盟之義,袁紹以後必定會重用你。”韓馥被說動心了,就想把冀州獻給袁紹,以求安身,身邊的謀臣都勸他死戰,不一定會輸,但是韓馥不聽。

最終袁紹不費吹灰之力拿到了冀州,韓馥雖然名義上是袁紹的功臣,但是袁紹並沒有給相應的待遇,韓馥心不自安,最終惶恐自殺。

袁紹拿下冀州以後,冀州的人才大部分都歸了袁紹,但是趙雲所在真定縣的老百姓對袁紹卻十分厭惡,認為袁紹是個奸詐的人,並不是明主。當時趙雲在真定是出名的帥小夥,身高八尺,長得也帥,武力也不錯,就推舉他為首領,率領本地的軍馬投了公孫瓚。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當時公孫瓚就非常嘲諷的說:“你們州的人不都是跟了袁紹了嗎?為什麼只有你棄暗投明投奔我呢?”畢竟當時韓馥這個領導都獻降了,州民更是不知所歸,公孫瓚說這句話也有點自嘲的意思。趙雲不卑不亢的回答:“天下大亂之時,誰對誰錯現在還分不清楚,最苦的就是普通百姓,我們州的人民都是要追隨仁政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因為袁紹或者明公您。”以我觀之,當時幽州太守劉虞的確是個明主,且忠於漢室。所以趙雲所謂的仁政,應該是指幽州的仁政,而不是公孫瓚本人。

這一年,劉備也來到公孫瓚手下做事,兩個人也就是在這裡認識的。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趙雲以兄長去世為由,回家守喪。離開時,劉備拉著趙雲的手不肯鬆開,因為他知道趙雲這一走就不會回來了,值此亂世,下次再相見,也許就是在地下了。趙雲就跟劉備說了五個字:“終不背德也!”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趙雲公元191年投靠公孫瓚到公元193年離開,兩年時間,公孫瓚做了什麼,讓趙雲棄他而去呢?

資治通鑑這兩年記載了關於公孫瓚的大體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公元192年,當時劉虞之子劉和在朝廷為官,漢獻帝想東歸洛陽,讓劉和出關求助於關東諸侯。走到了南陽袁術地盤的時候,袁術把劉和留下了,他讓劉和寫封信給劉虞,讓劉虞派兵來就行了,袁術承諾到時候會派兵和劉和一起勤王。劉虞得書以後,立馬派兵支援劉和。當時公孫瓚勸劉虞不要出兵,出了兵以後,這兵肯定就被袁術給吞併了。但是劉虞不聽,一方面是為了忠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兒子。被劉虞拒絕以後,公孫瓚怕袁術因為自己勸諫劉虞而怪罪自己。於是他也派從弟公孫越領一千精兵,比劉虞的兵先到袁術那裡,並且讓袁術把劉和扣押,公孫越把劉虞的兵都收在自己手下。勤王之事也因此而落空。

第二件事,公孫越後來在袁術手下戰死,公孫瓚遷怒於袁紹,於是和袁紹開始了長達兩年的交戰。最鼎盛的時候,公孫瓚佔領青、幽、兗、冀四州,劉備也就是這時候來投靠的公孫瓚,和田楷一起守青州。再之後,袁紹又打敗公孫瓚,收回冀州。公元193年,袁紹與公孫瓚暫時達成合議。但是外部矛盾沒有了,內部矛盾就開始顯現。

第三件事,公孫瓚因為不聽劉虞的命令,總是跟袁紹打,而且經常搶掠百姓,使得民不聊生,劉虞對公孫瓚非常不滿。多次邀請公孫瓚見面,但是公孫瓚都稱病不肯前來,劉虞的命令對公孫瓚一點用都沒有,畢竟公孫瓚的實力已經遠遠在劉虞之上了。劉虞感覺公孫瓚必定會不受節制,生出禍亂,於是率兵十萬征討公孫瓚。但劉虞是個文弱書生,哪裡是公孫瓚的對手。被公孫瓚打敗,全家被殺,常山名士孫瑾、張逸、張瓚因為劉虞之事而大罵公孫瓚,也都被公孫瓚都殺了。公孫瓚把劉虞的頭砍下來,想送到京城去,但是被劉虞的故吏截了下來,帶回幽州本地安葬了。劉虞在幽州名聲很好,百姓聽聞他的死訊,莫不痛惜!

"

趙雲,常山真定人,真定即現在的河北正定,隸屬於石家莊市。東漢末年,真定歸屬於冀州。想要了解趙雲當時的想法,必定要了解那時圍繞冀州所發生的事情。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董卓專權以後,將韓馥封為冀州牧,後來韓馥跟袁紹一起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聯盟,並且尊奉袁紹為盟主。董卓西遁長安以後,把關東地區讓給了各位諸侯,這時候諸侯內部就開始了群雄割據的鬥爭,根本顧不上董卓,更顧不上名存實亡的朝廷了。

當時袁紹屈居於渤海地區,大概就是今天河北最東部,山東最北部的那塊地方,再往東就是渤海。這塊地方很狹小,袁紹也不滿足於一個小小的渤海郡,他瞄準了韓馥的冀州,同時北平的公孫瓚也瞄準了這塊地方。公孫瓚當時受幽州太守劉虞節制,但是軍隊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經常違反劉虞的意思。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袁紹和公孫瓚此時都瞄準了冀州,袁紹鬼點子多一點。他先跟公孫瓚聯盟,約定一起攻打冀州,但是袁紹私下又讓人去給韓馥通風報信,說公孫瓚要攻打冀州。以公孫瓚的實力,韓馥是不可能守住冀州的,破城之日便是韓馥的死期。袁紹派說客去勸韓馥:“不如把冀州獻給袁紹,袁家四世三公,你韓馥是袁家的故吏。如果把冀州獻給袁紹,對袁紹來說,你韓馥就是功臣,更加上舊吏之情,同盟之義,袁紹以後必定會重用你。”韓馥被說動心了,就想把冀州獻給袁紹,以求安身,身邊的謀臣都勸他死戰,不一定會輸,但是韓馥不聽。

最終袁紹不費吹灰之力拿到了冀州,韓馥雖然名義上是袁紹的功臣,但是袁紹並沒有給相應的待遇,韓馥心不自安,最終惶恐自殺。

袁紹拿下冀州以後,冀州的人才大部分都歸了袁紹,但是趙雲所在真定縣的老百姓對袁紹卻十分厭惡,認為袁紹是個奸詐的人,並不是明主。當時趙雲在真定是出名的帥小夥,身高八尺,長得也帥,武力也不錯,就推舉他為首領,率領本地的軍馬投了公孫瓚。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當時公孫瓚就非常嘲諷的說:“你們州的人不都是跟了袁紹了嗎?為什麼只有你棄暗投明投奔我呢?”畢竟當時韓馥這個領導都獻降了,州民更是不知所歸,公孫瓚說這句話也有點自嘲的意思。趙雲不卑不亢的回答:“天下大亂之時,誰對誰錯現在還分不清楚,最苦的就是普通百姓,我們州的人民都是要追隨仁政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因為袁紹或者明公您。”以我觀之,當時幽州太守劉虞的確是個明主,且忠於漢室。所以趙雲所謂的仁政,應該是指幽州的仁政,而不是公孫瓚本人。

這一年,劉備也來到公孫瓚手下做事,兩個人也就是在這裡認識的。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趙雲以兄長去世為由,回家守喪。離開時,劉備拉著趙雲的手不肯鬆開,因為他知道趙雲這一走就不會回來了,值此亂世,下次再相見,也許就是在地下了。趙雲就跟劉備說了五個字:“終不背德也!”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趙雲公元191年投靠公孫瓚到公元193年離開,兩年時間,公孫瓚做了什麼,讓趙雲棄他而去呢?

資治通鑑這兩年記載了關於公孫瓚的大體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公元192年,當時劉虞之子劉和在朝廷為官,漢獻帝想東歸洛陽,讓劉和出關求助於關東諸侯。走到了南陽袁術地盤的時候,袁術把劉和留下了,他讓劉和寫封信給劉虞,讓劉虞派兵來就行了,袁術承諾到時候會派兵和劉和一起勤王。劉虞得書以後,立馬派兵支援劉和。當時公孫瓚勸劉虞不要出兵,出了兵以後,這兵肯定就被袁術給吞併了。但是劉虞不聽,一方面是為了忠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兒子。被劉虞拒絕以後,公孫瓚怕袁術因為自己勸諫劉虞而怪罪自己。於是他也派從弟公孫越領一千精兵,比劉虞的兵先到袁術那裡,並且讓袁術把劉和扣押,公孫越把劉虞的兵都收在自己手下。勤王之事也因此而落空。

第二件事,公孫越後來在袁術手下戰死,公孫瓚遷怒於袁紹,於是和袁紹開始了長達兩年的交戰。最鼎盛的時候,公孫瓚佔領青、幽、兗、冀四州,劉備也就是這時候來投靠的公孫瓚,和田楷一起守青州。再之後,袁紹又打敗公孫瓚,收回冀州。公元193年,袁紹與公孫瓚暫時達成合議。但是外部矛盾沒有了,內部矛盾就開始顯現。

第三件事,公孫瓚因為不聽劉虞的命令,總是跟袁紹打,而且經常搶掠百姓,使得民不聊生,劉虞對公孫瓚非常不滿。多次邀請公孫瓚見面,但是公孫瓚都稱病不肯前來,劉虞的命令對公孫瓚一點用都沒有,畢竟公孫瓚的實力已經遠遠在劉虞之上了。劉虞感覺公孫瓚必定會不受節制,生出禍亂,於是率兵十萬征討公孫瓚。但劉虞是個文弱書生,哪裡是公孫瓚的對手。被公孫瓚打敗,全家被殺,常山名士孫瑾、張逸、張瓚因為劉虞之事而大罵公孫瓚,也都被公孫瓚都殺了。公孫瓚把劉虞的頭砍下來,想送到京城去,但是被劉虞的故吏截了下來,帶回幽州本地安葬了。劉虞在幽州名聲很好,百姓聽聞他的死訊,莫不痛惜!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三國志》裡沒有描述趙雲離開公孫瓚的原因,但是通過裴松之註記載了趙雲在離開之前跟劉備說的那五個字:“終不背德也!”再結合這兩年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知道,公孫瓚是因為做了背德之事,才讓趙雲離開的,繼續待在這裡就是助紂為虐。我們可以感覺到當時趙雲對公孫瓚的失望,但是趙雲並不是背叛公孫瓚,因為他沒有投奔其他人,也不像電視劇上寫的那樣直接跟劉備跑了,他只是歸隱了而已。

一直到公元200年,趙雲才主動找到劉備投奔他。為什麼是200年?為什麼劉備之前在徐州的時候為什麼趙雲沒來投奔呢?

因為公元199年春天,公孫瓚死了,同年年底,劉備從許都逃出。公元200年劉備在徐州吃了敗仗以後投奔了袁紹,這時趙雲才和劉備再見面。

"

趙雲,常山真定人,真定即現在的河北正定,隸屬於石家莊市。東漢末年,真定歸屬於冀州。想要了解趙雲當時的想法,必定要了解那時圍繞冀州所發生的事情。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董卓專權以後,將韓馥封為冀州牧,後來韓馥跟袁紹一起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聯盟,並且尊奉袁紹為盟主。董卓西遁長安以後,把關東地區讓給了各位諸侯,這時候諸侯內部就開始了群雄割據的鬥爭,根本顧不上董卓,更顧不上名存實亡的朝廷了。

當時袁紹屈居於渤海地區,大概就是今天河北最東部,山東最北部的那塊地方,再往東就是渤海。這塊地方很狹小,袁紹也不滿足於一個小小的渤海郡,他瞄準了韓馥的冀州,同時北平的公孫瓚也瞄準了這塊地方。公孫瓚當時受幽州太守劉虞節制,但是軍隊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經常違反劉虞的意思。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袁紹和公孫瓚此時都瞄準了冀州,袁紹鬼點子多一點。他先跟公孫瓚聯盟,約定一起攻打冀州,但是袁紹私下又讓人去給韓馥通風報信,說公孫瓚要攻打冀州。以公孫瓚的實力,韓馥是不可能守住冀州的,破城之日便是韓馥的死期。袁紹派說客去勸韓馥:“不如把冀州獻給袁紹,袁家四世三公,你韓馥是袁家的故吏。如果把冀州獻給袁紹,對袁紹來說,你韓馥就是功臣,更加上舊吏之情,同盟之義,袁紹以後必定會重用你。”韓馥被說動心了,就想把冀州獻給袁紹,以求安身,身邊的謀臣都勸他死戰,不一定會輸,但是韓馥不聽。

最終袁紹不費吹灰之力拿到了冀州,韓馥雖然名義上是袁紹的功臣,但是袁紹並沒有給相應的待遇,韓馥心不自安,最終惶恐自殺。

袁紹拿下冀州以後,冀州的人才大部分都歸了袁紹,但是趙雲所在真定縣的老百姓對袁紹卻十分厭惡,認為袁紹是個奸詐的人,並不是明主。當時趙雲在真定是出名的帥小夥,身高八尺,長得也帥,武力也不錯,就推舉他為首領,率領本地的軍馬投了公孫瓚。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當時公孫瓚就非常嘲諷的說:“你們州的人不都是跟了袁紹了嗎?為什麼只有你棄暗投明投奔我呢?”畢竟當時韓馥這個領導都獻降了,州民更是不知所歸,公孫瓚說這句話也有點自嘲的意思。趙雲不卑不亢的回答:“天下大亂之時,誰對誰錯現在還分不清楚,最苦的就是普通百姓,我們州的人民都是要追隨仁政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因為袁紹或者明公您。”以我觀之,當時幽州太守劉虞的確是個明主,且忠於漢室。所以趙雲所謂的仁政,應該是指幽州的仁政,而不是公孫瓚本人。

這一年,劉備也來到公孫瓚手下做事,兩個人也就是在這裡認識的。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趙雲以兄長去世為由,回家守喪。離開時,劉備拉著趙雲的手不肯鬆開,因為他知道趙雲這一走就不會回來了,值此亂世,下次再相見,也許就是在地下了。趙雲就跟劉備說了五個字:“終不背德也!”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趙雲公元191年投靠公孫瓚到公元193年離開,兩年時間,公孫瓚做了什麼,讓趙雲棄他而去呢?

資治通鑑這兩年記載了關於公孫瓚的大體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公元192年,當時劉虞之子劉和在朝廷為官,漢獻帝想東歸洛陽,讓劉和出關求助於關東諸侯。走到了南陽袁術地盤的時候,袁術把劉和留下了,他讓劉和寫封信給劉虞,讓劉虞派兵來就行了,袁術承諾到時候會派兵和劉和一起勤王。劉虞得書以後,立馬派兵支援劉和。當時公孫瓚勸劉虞不要出兵,出了兵以後,這兵肯定就被袁術給吞併了。但是劉虞不聽,一方面是為了忠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兒子。被劉虞拒絕以後,公孫瓚怕袁術因為自己勸諫劉虞而怪罪自己。於是他也派從弟公孫越領一千精兵,比劉虞的兵先到袁術那裡,並且讓袁術把劉和扣押,公孫越把劉虞的兵都收在自己手下。勤王之事也因此而落空。

第二件事,公孫越後來在袁術手下戰死,公孫瓚遷怒於袁紹,於是和袁紹開始了長達兩年的交戰。最鼎盛的時候,公孫瓚佔領青、幽、兗、冀四州,劉備也就是這時候來投靠的公孫瓚,和田楷一起守青州。再之後,袁紹又打敗公孫瓚,收回冀州。公元193年,袁紹與公孫瓚暫時達成合議。但是外部矛盾沒有了,內部矛盾就開始顯現。

第三件事,公孫瓚因為不聽劉虞的命令,總是跟袁紹打,而且經常搶掠百姓,使得民不聊生,劉虞對公孫瓚非常不滿。多次邀請公孫瓚見面,但是公孫瓚都稱病不肯前來,劉虞的命令對公孫瓚一點用都沒有,畢竟公孫瓚的實力已經遠遠在劉虞之上了。劉虞感覺公孫瓚必定會不受節制,生出禍亂,於是率兵十萬征討公孫瓚。但劉虞是個文弱書生,哪裡是公孫瓚的對手。被公孫瓚打敗,全家被殺,常山名士孫瑾、張逸、張瓚因為劉虞之事而大罵公孫瓚,也都被公孫瓚都殺了。公孫瓚把劉虞的頭砍下來,想送到京城去,但是被劉虞的故吏截了下來,帶回幽州本地安葬了。劉虞在幽州名聲很好,百姓聽聞他的死訊,莫不痛惜!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三國志》裡沒有描述趙雲離開公孫瓚的原因,但是通過裴松之註記載了趙雲在離開之前跟劉備說的那五個字:“終不背德也!”再結合這兩年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知道,公孫瓚是因為做了背德之事,才讓趙雲離開的,繼續待在這裡就是助紂為虐。我們可以感覺到當時趙雲對公孫瓚的失望,但是趙雲並不是背叛公孫瓚,因為他沒有投奔其他人,也不像電視劇上寫的那樣直接跟劉備跑了,他只是歸隱了而已。

一直到公元200年,趙雲才主動找到劉備投奔他。為什麼是200年?為什麼劉備之前在徐州的時候為什麼趙雲沒來投奔呢?

因為公元199年春天,公孫瓚死了,同年年底,劉備從許都逃出。公元200年劉備在徐州吃了敗仗以後投奔了袁紹,這時趙雲才和劉備再見面。

趙雲為什麼離開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劉備

趙雲在公孫瓚死前並沒有追隨其他主人,雖然公孫瓚不是個好人,但是趙雲終究沒有背叛他。而劉備從許都逃出以後,高舉反國賊的大旗,趙雲順天下之義,跟隨了最落魄的劉備,不離不棄,從來沒有計較過個人功名利祿,當人們都誇讚“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的時候,而我卻誇讚子龍“終不背德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