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江蘇雙子星之爭,蘇州和南京哪座城市會發展得更好?

以下沒有貶低和抬高的意思,只是大概說說自己的看法。

蘇州是縣域經濟的標杆,是中國鄉鎮企業模式的上限。同時也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城市,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並且可能是歷史人文與現代風貌相結合的典範城市,古典和現代兩開花,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南京則是典型的大都會城市,作為長三角兩翼之一,現代的軍事、政治地位相對較高,也被國家寄予厚望。高校和科研資源極其豐富,號稱“科教第三城”。歷史文化上則是六朝古都,也是自古以來就十分繁華的大城。也許是名勝古蹟的“家底”太厚,對於歷史文化的保護似乎不是很深入人心,特別是古城牆和城門。。

僅從經濟層面來說的話,這次我站南京。

【但並不代表蘇州不好哈,排除房價因素的話,蘇州是一個很宜居的城市,我個人很喜歡蘇州的人文風貌、地理環境(考慮房價的話 隔壁無錫才是省內宜居NO.1),蘇州市民的文明程度似乎要比南京高(大約是因為外來人口構成不同?)】

縣域經濟的好處是初期遍地開花,政府政策引導得好,加上蘇州人民肯吃苦、敢摸索,發展極其迅速。還有蘇州工業園區,其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很震撼的,體現了蘇州政府高瞻遠矚的視野。

但本質上縣域經濟它還是幾個中小型城市的聚合。賬面數據上看比較光鮮,單獨一個縣都能秒殺一些西部省會,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核心主城,各自為營,互相競爭,政令不諧,想像北上廣一樣攤大餅非常困難,也很難培育出一些本土的標杆企業。

蘇州4個縣級市加起來破萬億,主城區8324億。4個縣級市人口加起來破500萬, 主城區人口550萬左右。

我為什麼要把縣級市拿出來說?因為縣級市不同於縣,縣級市一般都是“代管”,地級市和縣級市都是“市”,憲法並沒有賦予地級市可以管轄縣級市的權利。所以一般縣級市的百度百科詞條裡都會註明“XX市代管”,各縣級市的財政是獨立的,基本上只有在統計地級市數據的時候放到一起計算而已。就控制力而言,區>縣>縣級市。

再者,你看看衛星地圖,直觀感受下蘇州的張家港 常熟 太倉的建成區 距離蘇州主城區有多遠?

當然崑山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崑山重點發展的主要還是花橋千燈那邊對接上海,地鐵跟上海連在一起,卻沒有跟蘇州連,而蘇州卻無能為力,這就十分尷尬了。

未來10年,江蘇雙子星之爭,蘇州和南京哪座城市會發展得更好?
未來10年,江蘇雙子星之爭,蘇州和南京哪座城市會發展得更好?

再對比南京呢,全部劃區了,而且城區是連成一片的,除了總量和人口都很少的溧水、高淳,規劃上可以做到全市統一執行。

所有本質上 蘇州=一個大城市+四個小城市,南京=一個特大城市+2個迷你城鎮。後者顯然在政策施行、基礎建設乃至財政稅務上佔據極大優勢。

去掉縣級市的蘇州,大約就是佛山/東莞這個水平。

把全國所有城市都去掉縣/縣級市,只統計市轄區的話,蘇州就不再是“超一線+直轄市之下第一城”了,GDP排名大致跟南京對換一下 差不多。

未來10年,江蘇雙子星之爭,蘇州和南京哪座城市會發展得更好?

再說一條數據,上市公司數量蘇州遠高於南京,但計算總市值卻又遠低於南京,前十排行榜裡甚至找不到蘇州,這也是很有說服力的數據。國有資產就不用比了,太欺負人。三產比例、高教科研南京也佔據明顯優勢。

未來10年,江蘇雙子星之爭,蘇州和南京哪座城市會發展得更好?

蘇南過去成於縣域經濟、中小型民營企業、外資,在經濟大環境好的時候,在中國加入世貿、從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往更高層次邁進的時候,會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百花齊放,但越往後弊端將會越明顯,1.隨著用人成本增高,外資企業逐步撤離 2.民營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弱,難以把握產業升級的機遇,易遭淘汰 3.縣域地區對高端人才吸引力差 4.中心城市和四個縣級市並沒有 主城——衛星城 的互補關係,反而產業結構十分接近,在招商引資方面反而存在強烈的競爭關係。

南京有的是紮紮實實的重資產實業(機械、化工),高市值的金融證券,巨量的國有資產,包括互聯網行業看似是南京是弱勢產業,但實際仍要強於蘇州。以及超大規模的機場、火車站。

另外南京素有科教第三城之稱,985/211 雙一流 高校僅次於北上,第四名武漢有7所高校共29個專業入選“雙一流”,而南京則有12所高校、38個專業。過去只有985/211榜單,武漢7所南京8所,看似只有一校之差,實際南京一票實力極強的雙非大學種種原因未能入選211,這次雙一流就很能說明問題。

另外 按照英國《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南京僅次於北京上海,而蘇州屈居第12名。

總體來說,蘇州主城未來的定位大約就是一個大號東莞,上限就是那麼高,未來是沒有足夠的底蘊發展成為類似北上廣深這樣的超級城市的。而南京 杭州 武漢甚至 成都 鄭州都存有理論希望(前兩者可以與上海一道,類似廣深那樣互為犄角,發展成超級城市鐵三角,或者至少一個主中心二個次中心,而後三者作為在各自地盤上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區域中心城市,隨著華中地區、西南地區的發展,有一定的後發優勢)。

說起來,以上海為核心建設長三角都市圈,好像是離得越近越有優勢,但實際真的如此嗎?過去環上海富,環北京窮,是因為環上海城市承接產業轉移比較成功,但是隨著上海第三產業比重越來越高,你還想繼續吃產業轉移的紅利?把金融證券、互聯網、高端服務業這樣的香餑餑轉移給你?恕我直言,這不太現實。反而強大的虹吸效應搞得你第三產業無法發展,而第二產業隨著用人成本增高逐漸自動撤離,後果會是如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