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作為城北的一地名,南京人都頗為熟悉,但對與其相對的上關地名,卻鮮為人知了。其實,上關原在南京城水西門外的上新河一帶。《同治上江志》記載“上新河明初開,信曰上河,清初置龍江關於此,曰上關”。縱觀南京歷史上上關和下關兩地名稱的由來,可見,除了其因源於地理位置外,還與當時官府在其所設立的稅務關口相關。即一個“關”字,雙重含意

上關的由來

早在六朝時期,南京因長江的流向,已成為江南地區的漕運、貢運、軍運中心,並與海外有航運的聯繫。在這同時,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當時港口、碼頭主要在遠離長江的秦淮河中下游兩岸。南唐以後,由於河道變遷,港口遂向長江邊移址。時至明代,長江邊的上新河已成為最繁榮的碼頭區之一了。

就上新河——上關來說,據《(嘉慶)重刊江寧府志》 記載:“上新河今俗呼上河,中新河俗呼新河,又名直江口,皆明洪武間開見。”由於它的開掘成為主要靠泊長江中上游來船,使得這一地迅速得到發展。當時又興大造宮室,所需的竹木皆從湖廣(今湖南湖北)等地採辦,爾後又編成竹排木筏運到南京,均在上新河分解後運進城,經商者亦如此。這樣,上新河很快繁榮為市鎮,故有“川廣雜貨米豆俱在上新河”之稱。當時上新河“市廛輻輳,商賈萃止,竹木油麻,蔽江而下,稱沿江重鎮”(《同治上江志》)。

由於它是水陸交通的關口,明初在此設立了鈔關,隸屬南京戶部,所以又稱“戶關”。鈔,係指明朝政府發行的“大明寶鈔”紙幣。當時商人們不願使用這種紙幣,為促進寶鈔的流通,鈔關規定以大明寶鈔納船稅,不徵貨物商稅。該關直到嘉靖六年(1527年)關閉,而另設置了西關和新江關抽收出入商稅及各種牲畜入城稅。

清初稅關仍設在明代原址,將西關、新江兩關合併為“西新關”。主要檢查和徵收來往船隻貨物稅,以及來自江西的竹排,四川、湖北等地的木筏,湖南、安徽等地的煤炭之稅。當年上關的稅務,還在城內外的水陸要道、各城門口均設有,如聚寶門(今中華門)、通濟門等19處稅口。

由於上新河居長江南京段的上游,按《通志》所注“督理龍江西新關署,舊在儀鳳門外,今移上新河,原管收工部稅務,方設戶部鈔關,康熙間並兩稅為一,商民稱便。”而且又在龍江之上,故稱為“上關”,俗稱“上新河關”,此乃上關的由來。《上元江寧鄉土合志》對湘軍東下有記載:“兵部侍郎彭玉麟水師克頭關(即上新河)奇蒲包泔洲,泊金陵之護城河口。”故上關又有“頭關”之稱。

下關的由來

與上關相對的下關,又俗稱“龍江關”,它的歷史更久,是在宋代設置的。據《南京》一書記載:“在唐以前長江自鳳台山南,迤西而北,直至盧龍山(今獅子山)其下,皆江流所經。南唐以後,江流西徙,洲渚蒙密,江山形勢遂以變遷。”東晉時龍江因在盧龍山北麓而得名。宋末因防水患,在龍江灣下游(今寶塔橋東),砌壘堵水稱“龍江關”。直到元朝時,這裡已有漕糧倉庫、水站、水軍船寨等。有關史料記載,龍江的範圍大致自儀鳳門外,南從三汊河,北至寶塔橋一帶。明代時,在今下關、浦口間的江面上有道士、護國、中口等巨大的江心洲,把長江水流分成多股,而龍江對面的江面為草鞋夾。這裡江面狹窄,風浪小,便於舟船航行、停泊。龍江地區內還有淮水、金川之河,舟楫輻輳,成為水陸要道。據《(乾隆)江寧縣誌》記載:“漕運、竹木、米薪、百貨之流往來如織。”這裡呈現一片繁榮商市,且還設有龍江水馬驛、龍江渡、龍江船廠……

南京的上關與下關

早在南宋時,在靖安(下關)就設有抽分竹木場,即專征竹、木、柴、炭貨物稅的稅關。最初是根據所運的貨物,按一定比例抽收實物,如竹木,供官府營建用,後來摺合銀錢抽納。明洪武初年,在九龍江關和大勝港設抽分竹木場,隸屬南京工部。由於龍江關在長江下游,且在龍江之下,抽分竹木場的關署從儀鳳門外移至上新河,原關署所在地則稱之“下關”,又稱“工關”,此為地名由來。

但此時龍江關位於今老江口一帶,《大清一統志》記載:“在江寧府城(今南京市區)西北儀鳳門外,明設關於龍江,徵竹木之稅屬工部,國初因之。”當時龍江關分設下關、大勝關等6個稅口局,龍江關宣課司署在府西儀鳳門外,龍江關大使署在下關(《(嘉慶)重刊江寧府志》)。清代時主要徵收本地區商販的稅收,如牛、羊、豬、瓦及竹木交易稅、地皮稅和船稅等。下關不僅是水陸交通樞紐的中心,亦是江寧城重要關津。龍江、西新兩關隸屬關係在清代時曾多次變動。最初兩關獨立,分別直屬工、戶部。後來西新關幾度併入龍江關。雍正元年(1723年),各稅關交地方督理,由江蘇巡撫兼管,1728年又交江寧織造兼管。

另下關,在晚清太平天國政權初時將其稱“天京關”,後改稱“天海關”,主要是軍事防守及徵收關稅。當年曾設有中關、頭關、下關三處關卡。《金陵雜記》記載:“中關設於儀鳳門外鮮魚巷口河下,頭關設於上河(即上新河)夾江,下關設於七裡洲河內。”主要核查稅收情況以及偷運鴉片等禁品。清光緒年間,又闢為商埠並設金陵關,主要徵收出入口貨物關稅。

明代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說:“城外惟上新河、龍江關二處為商帆賈船所鱗輳,上河(上新河)尤號繁衍。”幾百年來,上關因上新河的變故,漸被湮沒,而下關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明初在秦淮河支流清江河上游的北河口,為上關;在龍江關下的寶塔橋為下關。不過,這是當時為防止水患而設置的兩個水關罷了。 

來源:戴榮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