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南京有個葉兆言

葉兆言

攝影:曾年

______

從南京南站下車,趕到葉兆言南京鄉下的住所,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路上,葉兆言一連發了好幾條微信,告訴我應該怎麼走,“左邊大白楊樹,樹邊左拐路,左拐行至最高處,有扇打開的門”,恍若在讀他的小說。

很多年前,葉兆言買下了這所建在一座山丘之上、植被茂密的房子,當時的價格還是非常便宜。但是因為沒有產權,也就相當於租下來的。院子門前有兩棵小樹,像樟不是樟,身姿挺拔,葉兆言說南京當地人叫它紫英。拾級而上,二樓一間光線極好的房子,就是葉兆言接待來訪者的地方。

他年輕時曾有一部著名的鬍鬚,據說頗有些巴喬的神采。這些照片在網絡上都還可以看到。如今鬍鬚早已剃掉,但英武之氣不減當年。他喜歡運動,尤其是游泳。一個作家光有內在的生命力是不夠的,詩歌流的是血,小說流的是汗,要有一個好身體,才可承受長期伏案寫作的考驗。

葉兆言,1957 年生於南京,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就是中國文壇上的重要人物,一位公認的文章大家,而且一直非常活躍。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是這個城市最合適的書寫者。從中篇小說集《豔歌》、《夜泊秦淮》,到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影》、《花煞》,以及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等等(若全部列出,這是一個長長的且一直在增加的書單),他一直遊蕩在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實之間,寫市井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寫中國大歷史的鉅變滄桑。

在中國最著名的古都中,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六大古都,南京這個中國東南重鎮始終佔有一席之地。歷史上傳說南京這個地方一直有“天子氣”,楚威王更是命人在南京江邊埋金,以鎮住“王氣”,因此號為金陵。宋代蘇炯也在一首詩裡寫道,瓜分鼎峙從來事,猶說金陵王氣濃。

“外地的朋友,讀過幾本關於南京的書,來南京東走走西看看,也不免會發表感慨,說南京虎踞龍盤,的確有王氣。”葉兆言說,“其實,所謂金陵王氣只是一種非常虛幻的東西。南京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總是以一個失敗者的面目出現在人們面前,所謂金陵王氣,不如說是金陵亡氣更準確一些。”

這才是南京的真相。煙雨秦淮從來不是虎狼之地。南京歷史上有過那麼多次保衛戰,幾乎沒有一場以勝利告終。南京有一次次建都的亢奮,也有一次次亡國的悲涼。一會兒盛,一會兒衰;一會兒興,一會兒亡。沒有一個古老的城市,像南京這樣擁有那麼多著名的“後主”。南京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六朝繁華,也終究充滿了一種傷感氣息。

葉兆言說,南京作為古都,更多的是維持著一種偏安的局面。東晉好歹支撐了一百年,不像南明的福王,不到一年就成了清兵的俘虜。南京的王朝,似乎註定最多隻有半壁江山,強悍的北方總是處於優勢地位,而文弱的南方始終處於弱勢地位。

不過只要戰事一過,南京又會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在中國歷史上,東南各省一直是中央政府的錢袋子,鼓勵東南各省發展生產,保持經濟繁榮與穩定,是歷屆統治者的理性選擇。南京一直是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於一個城市而言,和平時間總是要絕對大於戰爭時間,因此,歷史上的南京,社會經濟實力總體上處於一個較高水平。秦淮河的燈船鼓聲一響,天下的資本、人才就會蜂擁而至。

南京見慣了天下興亡、王朝更替,有著很強的忍耐力,更有驚人的彌合能力、新生能力,一切不過東流水,人間正道是滄桑,因而南京也是一個寬容的城市。葉兆言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有關機構曾對南京市民進行過一次抽樣調查,結果只有一成的人自稱祖籍是南京,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南京人,雖然他們就出生在這座城市。總起來說,南京人淳樸、聽天由命,換句話說,就是珍視當下,懂得及時享受生活。

“典型的南京人都是悠閒懶散的,很多事都隨它去,不羨慕當官的,也不嫉妒有錢的。大部分南京人既不會當官,也不會賺錢。在南京會當官的都是外地人,在南京掙大錢的也基本是外地人。眼睜睜看著外來者做官掙錢,竟然不眼紅,也不在乎,這就是南京人。”葉兆言說。

文化人對南京似乎特別鍾情。改朝換代帶來的震撼和悲傷,往往會帶來詩人、作家的文思泉湧。南京到處都是故事。懷古南京,從來就是一個好題目。葉兆言深居簡出,在自己的書房裡不捨晝夜地寫作,以南京為窗口,文史不分家,把南京的亡國之痛寫得入骨三分,初看傷心,復看傷神。

他是一個勤奮的作家,目前已經出版了大約一百六七十本書,總字數估計七八百萬字。他對目前的狀態感到滿意,因為他會將自己的人生縱向比較。他的祖父是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有著波瀾曲折的神奇身世;父親葉至誠,也是一位作家,曾任著名文學期刊《雨花》主編;母親姚澄被譽為“錫劇皇后”;伯父葉至善和姑母葉至美,也都是文壇中人。他的家世實在太顯赫了。但他不太願意別人總提他的家庭,他認為作家應該是獨立的,只是在回答自己為什麼如此勤奮的時候,這個世家子弟才願意舉出家庭這個例子來。

他看到他的祖父一輩子只用了5%的精力在寫小說,或者最多用到10%的精力。他父親更少,一輩子都被耽誤了。而他幾乎可以把 95% 的精力都花在這個工作上面。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沒有理由不全力以赴,他像工人做工一樣每天考勤打卡,天色剛亮,他就會坐到書房裡,打開自己的電腦,寫作或者冥想。

據他的女兒葉子說,他從九十年代開始用電腦寫作,當時買了一臺四通,一直用了十年,才換了一臺比四通快幾百倍的電腦。如今,他的女兒葉子也走上了讀書寫作的道路。這一家四代,就是一部中國讀書人的當代史。

受到家教影響,葉兆言是出了名的沉穩、端正、溫和。同樣居住在南京的作家蘇童說,葉兆言性格為人絕對是儒家的,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滿腹經綸,優雅隨和,身上散發出某種舊文人的氣息。見到葉兆言,確認蘇童此言不虛。

有人說,同是先鋒派代表作家,與蘇童的深宅大院不同,葉兆言的小說“人味多於鬼氣”。他的確非常善於描摹世故人情,無論是寫歷史還是寫當代,體察之精微,發掘之獨到,都足以使人心折。前幾年熱播的當代題材電視劇《馬文的戰爭》,就是根據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諸如情愛、婚姻、家庭、忠誠、背叛、親情、傷痛等等,是他持續的寫作主題,似乎放在什麼背景下都可以寫,關鍵是如何去寫,如何與當代人的生活建構一種精神關聯,並讓人獲得一種有營養的人生智慧。這是一位真正的高手。

他還是一個多面手。我去拜訪他的時候,他剛剛完成一部長篇小說,正著手寫一部非虛構著作《南京傳》。此前他一直拒絕寫這本書,因為他覺得自己寫過太多關於南京的書了。而這次他找到了一個新的角度,他希望通過南京這扇窗戶來把中國的歷史說一遍。在這裡,南京已不僅是一個地域性存在,不僅是一個敘事空間,而是變成了一個極目遠方的平臺。

“平心而論,國內恐怕還找不到任何一個城市,能像南京一樣清晰地展示中國歷史的輪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歷史教科書,閱讀南京這個城市,就是回憶中國的歷史。葉兆言說。

而對於未來的南京,葉兆言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認為,南京是一座擺脫不了歷史氣息的城市,無論走到哪裡,都是走在歷史的陰影裡,這種遺產實在太豐厚了,太豐厚,有時未必就是好事。一個靠懷古存在的城市是沒有前途的。如果不用開拓的思維對南京這座古城進行新的審視,一味地縮手縮腳,南京人有可能在巨大的歷史負擔面前不知所措,進退兩難。

一位居住在石家莊的師友說,歷史學的研究者都會改造它的研究對象,對於歷史研究,雖有普遍真理的參照,但它是一個開放的尚未完成的過程,它的發展在許多情況下並不符合人類經驗,正是如此,它提供給人類的才不是絕望,反而是一種鼓舞。

我想,葉兆言可能非常希望自己能做到這一點。

— 完 —

2019年8月 葉兆言《南京傳》正式出版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葉兆言四十載寫作之大成

南京是中國歷史的背面

《南京傳》,就是一部以南京為基點的中國史

"人物 | 南京有個葉兆言

葉兆言

攝影:曾年

______

從南京南站下車,趕到葉兆言南京鄉下的住所,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路上,葉兆言一連發了好幾條微信,告訴我應該怎麼走,“左邊大白楊樹,樹邊左拐路,左拐行至最高處,有扇打開的門”,恍若在讀他的小說。

很多年前,葉兆言買下了這所建在一座山丘之上、植被茂密的房子,當時的價格還是非常便宜。但是因為沒有產權,也就相當於租下來的。院子門前有兩棵小樹,像樟不是樟,身姿挺拔,葉兆言說南京當地人叫它紫英。拾級而上,二樓一間光線極好的房子,就是葉兆言接待來訪者的地方。

他年輕時曾有一部著名的鬍鬚,據說頗有些巴喬的神采。這些照片在網絡上都還可以看到。如今鬍鬚早已剃掉,但英武之氣不減當年。他喜歡運動,尤其是游泳。一個作家光有內在的生命力是不夠的,詩歌流的是血,小說流的是汗,要有一個好身體,才可承受長期伏案寫作的考驗。

葉兆言,1957 年生於南京,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就是中國文壇上的重要人物,一位公認的文章大家,而且一直非常活躍。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是這個城市最合適的書寫者。從中篇小說集《豔歌》、《夜泊秦淮》,到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影》、《花煞》,以及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等等(若全部列出,這是一個長長的且一直在增加的書單),他一直遊蕩在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實之間,寫市井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寫中國大歷史的鉅變滄桑。

在中國最著名的古都中,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六大古都,南京這個中國東南重鎮始終佔有一席之地。歷史上傳說南京這個地方一直有“天子氣”,楚威王更是命人在南京江邊埋金,以鎮住“王氣”,因此號為金陵。宋代蘇炯也在一首詩裡寫道,瓜分鼎峙從來事,猶說金陵王氣濃。

“外地的朋友,讀過幾本關於南京的書,來南京東走走西看看,也不免會發表感慨,說南京虎踞龍盤,的確有王氣。”葉兆言說,“其實,所謂金陵王氣只是一種非常虛幻的東西。南京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總是以一個失敗者的面目出現在人們面前,所謂金陵王氣,不如說是金陵亡氣更準確一些。”

這才是南京的真相。煙雨秦淮從來不是虎狼之地。南京歷史上有過那麼多次保衛戰,幾乎沒有一場以勝利告終。南京有一次次建都的亢奮,也有一次次亡國的悲涼。一會兒盛,一會兒衰;一會兒興,一會兒亡。沒有一個古老的城市,像南京這樣擁有那麼多著名的“後主”。南京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六朝繁華,也終究充滿了一種傷感氣息。

葉兆言說,南京作為古都,更多的是維持著一種偏安的局面。東晉好歹支撐了一百年,不像南明的福王,不到一年就成了清兵的俘虜。南京的王朝,似乎註定最多隻有半壁江山,強悍的北方總是處於優勢地位,而文弱的南方始終處於弱勢地位。

不過只要戰事一過,南京又會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在中國歷史上,東南各省一直是中央政府的錢袋子,鼓勵東南各省發展生產,保持經濟繁榮與穩定,是歷屆統治者的理性選擇。南京一直是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於一個城市而言,和平時間總是要絕對大於戰爭時間,因此,歷史上的南京,社會經濟實力總體上處於一個較高水平。秦淮河的燈船鼓聲一響,天下的資本、人才就會蜂擁而至。

南京見慣了天下興亡、王朝更替,有著很強的忍耐力,更有驚人的彌合能力、新生能力,一切不過東流水,人間正道是滄桑,因而南京也是一個寬容的城市。葉兆言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有關機構曾對南京市民進行過一次抽樣調查,結果只有一成的人自稱祖籍是南京,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南京人,雖然他們就出生在這座城市。總起來說,南京人淳樸、聽天由命,換句話說,就是珍視當下,懂得及時享受生活。

“典型的南京人都是悠閒懶散的,很多事都隨它去,不羨慕當官的,也不嫉妒有錢的。大部分南京人既不會當官,也不會賺錢。在南京會當官的都是外地人,在南京掙大錢的也基本是外地人。眼睜睜看著外來者做官掙錢,竟然不眼紅,也不在乎,這就是南京人。”葉兆言說。

文化人對南京似乎特別鍾情。改朝換代帶來的震撼和悲傷,往往會帶來詩人、作家的文思泉湧。南京到處都是故事。懷古南京,從來就是一個好題目。葉兆言深居簡出,在自己的書房裡不捨晝夜地寫作,以南京為窗口,文史不分家,把南京的亡國之痛寫得入骨三分,初看傷心,復看傷神。

他是一個勤奮的作家,目前已經出版了大約一百六七十本書,總字數估計七八百萬字。他對目前的狀態感到滿意,因為他會將自己的人生縱向比較。他的祖父是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有著波瀾曲折的神奇身世;父親葉至誠,也是一位作家,曾任著名文學期刊《雨花》主編;母親姚澄被譽為“錫劇皇后”;伯父葉至善和姑母葉至美,也都是文壇中人。他的家世實在太顯赫了。但他不太願意別人總提他的家庭,他認為作家應該是獨立的,只是在回答自己為什麼如此勤奮的時候,這個世家子弟才願意舉出家庭這個例子來。

他看到他的祖父一輩子只用了5%的精力在寫小說,或者最多用到10%的精力。他父親更少,一輩子都被耽誤了。而他幾乎可以把 95% 的精力都花在這個工作上面。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沒有理由不全力以赴,他像工人做工一樣每天考勤打卡,天色剛亮,他就會坐到書房裡,打開自己的電腦,寫作或者冥想。

據他的女兒葉子說,他從九十年代開始用電腦寫作,當時買了一臺四通,一直用了十年,才換了一臺比四通快幾百倍的電腦。如今,他的女兒葉子也走上了讀書寫作的道路。這一家四代,就是一部中國讀書人的當代史。

受到家教影響,葉兆言是出了名的沉穩、端正、溫和。同樣居住在南京的作家蘇童說,葉兆言性格為人絕對是儒家的,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滿腹經綸,優雅隨和,身上散發出某種舊文人的氣息。見到葉兆言,確認蘇童此言不虛。

有人說,同是先鋒派代表作家,與蘇童的深宅大院不同,葉兆言的小說“人味多於鬼氣”。他的確非常善於描摹世故人情,無論是寫歷史還是寫當代,體察之精微,發掘之獨到,都足以使人心折。前幾年熱播的當代題材電視劇《馬文的戰爭》,就是根據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諸如情愛、婚姻、家庭、忠誠、背叛、親情、傷痛等等,是他持續的寫作主題,似乎放在什麼背景下都可以寫,關鍵是如何去寫,如何與當代人的生活建構一種精神關聯,並讓人獲得一種有營養的人生智慧。這是一位真正的高手。

他還是一個多面手。我去拜訪他的時候,他剛剛完成一部長篇小說,正著手寫一部非虛構著作《南京傳》。此前他一直拒絕寫這本書,因為他覺得自己寫過太多關於南京的書了。而這次他找到了一個新的角度,他希望通過南京這扇窗戶來把中國的歷史說一遍。在這裡,南京已不僅是一個地域性存在,不僅是一個敘事空間,而是變成了一個極目遠方的平臺。

“平心而論,國內恐怕還找不到任何一個城市,能像南京一樣清晰地展示中國歷史的輪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歷史教科書,閱讀南京這個城市,就是回憶中國的歷史。葉兆言說。

而對於未來的南京,葉兆言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認為,南京是一座擺脫不了歷史氣息的城市,無論走到哪裡,都是走在歷史的陰影裡,這種遺產實在太豐厚了,太豐厚,有時未必就是好事。一個靠懷古存在的城市是沒有前途的。如果不用開拓的思維對南京這座古城進行新的審視,一味地縮手縮腳,南京人有可能在巨大的歷史負擔面前不知所措,進退兩難。

一位居住在石家莊的師友說,歷史學的研究者都會改造它的研究對象,對於歷史研究,雖有普遍真理的參照,但它是一個開放的尚未完成的過程,它的發展在許多情況下並不符合人類經驗,正是如此,它提供給人類的才不是絕望,反而是一種鼓舞。

我想,葉兆言可能非常希望自己能做到這一點。

— 完 —

2019年8月 葉兆言《南京傳》正式出版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葉兆言四十載寫作之大成

南京是中國歷史的背面

《南京傳》,就是一部以南京為基點的中國史

人物 | 南京有個葉兆言

問 : 要說寫《南京傳》,我還真想不出有誰比你更合適。

葉兆言:

其實寫《南京傳》對我很有挑戰。因為我寫過很多跟南京有關係的東西,大家都覺得我寫《南京傳》很合適,但這也是一直我拒絕寫《南京傳》的理由,原因就是我寫過很多南京。所以當我接下這個活兒準備寫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一個方向就是,我以前說的關於南京的話,我基本上不說了,完全重開一個爐灶,雖然我寫過那麼多南京,但是我一定要找一個新的角度。我也不會去吃別人嘴裡吐出來的口香糖。

我這次寫《南京傳》,是以南京這個平臺來說中國歷史,能不能通過南京這扇窗戶來把中國的歷史說一遍?所以我這次寫的角度,跟我以往寫南京的風情,寫南京的什麼地理、風物、歷史,完全不一樣,我這次不玩這個,我這次就是從各個不同時期的南京來看中國,南京不僅僅是一個敘事空間了,我其實在寫一本以南京為基點的中國史,我是從南京這個窗口來看中國。

問:從文化審美的角度看,你最喜歡什麼時代的南京?

葉兆言:

你要叫我講真心話,其實我都不是太喜歡,歷史上南京沒有太多美好的時代。因為南京是這樣的一個城市,它其實就是一個備胎,當這個國家很不幸的時候,需要一個地方能躲避的時候,它就是一個選擇。當一個國家變得非常好的時候,這個地方就要被警惕,帝王的想法就是不能讓你坐大,不能讓你分裂這個國家。也就是說,該用你的時候用一下,不用的時候就把你給滅了。

所以說,你瞭解這個城市以後,你就會感覺到可能最好的時代就是“當下”,這個“當下”不是說今天,而是說每一個活著的人的“當下”,你在當時那個時代,你的方式對了,就是最好的。當然戰亂年代你也沒辦法,那是另外一回事。在這個城市裡獨善其身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這個城市比任何一個城市更容易讓你獨善其身。北京可能就不行,北京可能只有在北平時代,國民政府到南京了,它不是權力中心了,它沒有那種負擔了,它就變得非常純粹。獨善其身是什麼呢?你說它是退隱也好,逃避也好,反正我覺得真是挺好的。我認為作家首先就是老百姓,對一個老百姓來說,時代不是你所能操控的,所以時代怎麼樣對你並不重要,你怎麼樣很重要。

問:給我們講一下南京有什麼好吃的吧?

葉兆言:

二十年前朋友過來南京,我就帶去夫子廟品嚐小吃,自帶碗勺,每樣東西只要一點,挨個吃過來。今天夫子廟的小吃,已經變成了大同小異的流水線作業,既無懸念也無情趣,吃個熱鬧而已。後來有朋友來,我們通常是去新街口的大排檔,其實也是挺不錯的館子,非常火爆,和夫子廟的小吃相比,更有民間氣息,再後來,大排檔也升級了,搬家了,名字也改成“大牌檔”了。

我有很多外地來南京定居的朋友,談起南京的吃,無不義憤填膺,或者嗤之以鼻。說實話,南京現在的吃,實在不怎麼樣。一般來說,城市越大,越容易喪失優秀的吃的傳統。吃,首先應該是一個傳統,沒有這個傳統也就沒有品位。吃不僅僅可以嚐鮮,還可以懷舊。雖然現在的館子越來越多,外表也越來越豪華,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吃的水平已經越來越糟糕。

其實記憶中南京的吃,完全不是現在這樣,說南京人不講究吃,那真是冤枉南京人。在南京,會吃不是丟人的事情,相反,不會吃,反而顯得沒情調。汪精衛在南京當大漢奸的時候,就非常喜愛馬祥興的名菜“美人肝”,常常在深更半夜派汽車去買回來大快朵頤。當然,人民群眾才是真正推動歷史的動力,民以食為天,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才會發展。

南京吃的傳統,直到解放後也仍然被頑強地保留著,究其根本,是因為有人能認真地做,有人能認真地吃。天底下怕就怕認真二字。想當年,大三元的紅燒鮑翅,只賣兩塊五,陳皮鴨掌更便宜,只要八毛。抗戰前夕的新街口附近的瘦西湖食堂,四冷盤、四熱炒、五大件的一桌宴席,才五塊錢。就二三十年前,我住的那條巷口有賣小餛飩的,小小的一個門面,一大鍋骨頭湯,長年累月地在那煮著,那餛飩的滋味自然透鮮。

當年南京這樣普通卻非常可口的小吃,真不知有多少,今天說起來都忍不住流口水。那時候的人口袋裡錢不多,吃就變得嚴肅認真,既簡單也很有品味,人們為了吃而吃,越吃越精。但是今天,不僅僅是南京,包括上海、廣州等這些會吃的地方,甚至不僅僅是大城市,也包括類似揚州這樣的中小城市,都面臨著一個吃的水平普遍退化的問題。當吃變得越來越不純粹,我們的美食水準肯定會大大下降。

南京為葉兆言提供了一個講述中國歷史的平臺,它不斷被破壞、被傷害,又不斷重生、發展;它在每一個歷史轉折點上都濃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場;它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滄桑。

南京在你心中是怎樣的一座城市?

本文選摘自仲偉志《他用文字佔有了一座城市》

圖片:耳冉、竹官

編輯:牧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