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國古代文化一個承上啟下,融合創新的時代。在詩歌領域,南北朝繼承了漢魏以來的樂府傳統,發展了魏晉時期的文人詩詞,同時南北的詩風不斷融合,為唐詩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我們經常會讚歎於唐詩的宏偉壯麗,卻經常忽視南北朝的開創精神。雖然南北朝的詩的輝煌程度不及唐朝,若要了解詩歌的發展過程,就不可忽視南北朝的成就。


一,南北詩風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分裂的時代在文學上留下了烙印。由於北方經歷了“五胡亂華”,導致“衣冠南渡”,中國傳統的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了江南。南方地區的山環水繞的自然環境,富饒悠然的生活節奏,使得士族沉迷於“桃花淥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表現在詩歌領域,就出現了恬淡悠然、婉轉哀怨、纏綿悱惻的南朝詩歌。其在《南朝民歌》中多有反映,如《採桑渡》、《西洲曲》。

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西洲曲》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採蓮


北方則不然。北方遼闊而惡劣的自然環境,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和了開闊豪邁的民風,使得北方的詩歌顯得淺白而質樸,雄壯而遼闊。《北朝民歌》中的《木蘭辭》便是其中的代表。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到了南北朝後期,由於南北戰爭的頻繁,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南北文化交流也頻繁了起來。在南粱時期,一些文人流落在北方,開始將南北詩風融合起來。其中的代表有庾信、王褒等。庾信在早年是典型的南方風格的詩人,其詩大多寫花鳥風月、醇酒美人、歌聲舞影、閨房器物,是宮廷詩人的代表。而流落北方後,風格大為轉變,他的詩變得勁健蒼涼起來。杜甫曾經對他評價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四庫全書總目》則讚道“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捲,變化自如”。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庾信《擬詠懷》


南北詩風的融合為唐詩的奠定了基礎,但南北十分各自的特色卻沒有消失。在唐朝,北方的詩歌風格多被邊塞詩派所繼承,而南方詩歌的風格多被山水田園詩派所繼承。而唐朝的每一個詩人幾乎都能夠寫出這兩種風格的詩,如田園詩的代表人物—王維,也能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疆壯麗景象。這恰恰是南北詩風融合的產物。

二,詩歌格式和音律走向成熟

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文人詩歌創作走向了成熟。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音律的出現和廣泛運用。在南朝初期,文人們雕飾文句,琢磨意境,追求對仗上的工整,音律上的優美,創造了許多精美的詩句。如謝靈運的詩被評價為“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他寫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等名句,清淡自然,工整排列,格格有調。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江南風韻


到了南朝中期,人們對詩歌韻律和形式的要求意境成為了一種潮流。他們“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在在詞藻、音韻、對仗上反覆推敲,這就是所謂的“齊梁體”。雖然後世有許多人指出齊梁體“綺麗不足珍”,但它卻加強了詩歌的韻律感,節奏感,也易於詩歌的流傳。

齊梁體發展到梁武帝時期,出現了永明體。其中的代表人物為沈約。他精通音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四聲八病”說成為了後來格律詩的理論基礎。除此之外,當時著名的謝朓、蕭衍、範雲、吳均、何遜、陰鏗、徐陵、庾信等人都不斷在探索詩歌的音律。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格律


除了在音律上的探索以外,在詩歌格式上的探索也在進行。在南北朝之前,中國的詩以五言詩為主,在南北朝,出現了七言詩,絕句,這為唐朝的律詩和絕句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唐朝人將南北朝以來形成的格式工整,韻律規範的詩叫做“近體詩”,而將沒有格式要求的詩叫做“古詩”。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詩歌理論的出現

在魏晉時期,文學創作開始進入了文人自覺階段,同時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文學理論作品,如曹丕的《典論》。但那時候的文學理論還不成熟,數量也少,沒有形成體系。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文學創作日益豐富,人們對文學理論的探索也進入新的階段。這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學理論便是《文心雕龍》。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文心雕龍

在詩歌領域,真正意義上的詩話開始出現。鍾嶸的《詩品》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詩話,《四庫提要》評價說“妙達文理,可與《文心雕龍》並稱”。劉師培說:“劉氏《文心雕龍》,集論文之大成;鍾氏《詩品》集論詩大成”。鍾嶸系統和深入地評價了歷代的五言詩歌,為了唐朝五言詩的繁榮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除了鍾嶸以外,南北朝的沈約、范曄、蕭統、蕭繹、蕭子顯等都提出了一些詩歌理論。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文章》中對音律和格式進行了探究,並對當時南北詩風進行了探究。許多文學家提出了“風神”“神韻”“風韻”“境界”、“神似”、“形象”和“風骨”等概念,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如鍾嶸標榜“風力”,是對靡靡之音的一種批判,後來被初唐四傑和陳子昂接受,對唐詩的創作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