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式勝利背後的喜和憂

奶茶 可口可樂 星巴克 你我遇見CEO 你我遇見CEO 2017-08-11

2012年一家奶茶店的第一家門店開張,產品單價在20-30元之間。

2016年4月左右,已開50家門店,日均售出2000杯左右。

在最火的門店要排上7個小時,單店單月平均營業額超過100萬,一年流水約6億。

2016年8月,拿到今日投資和IDG資本共1億元的融資。

喜茶式勝利背後的喜和憂

想必這樣的數字,讓人想到的就只有南方年輕人心目中的第一網紅店,喜茶。

聶雲宸,喜茶創始人,一個愛喝奶茶的90後。為了彌補自己一直喝不到上乘口感奶茶的遺憾,用20萬在江門開了第一家店,並意想不到地把這門吃貨生意”做大奶茶這門生意的門檻就是要會吃喝,懂年輕人和年輕人的需求。

喜茶式勝利背後的喜和憂

(喜茶創始人)

從三四線城市(江門)反攻廣深上,喜茶著實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當然,在生產方式和產品上,是做了一些適當調整的。

1.它保證了原材料的高性價比,以及產品上堅持產品創新。

茶底使用原葉高溫沖泡,60秒高溫萃取,輔料澳洲進口的塊狀芝士和歐洲的鮮奶,這是街鋪雜牌奶茶店所不能比的。特點上,主打厚重的奶蓋與茶分層的飲品,做到始此一家。

2.從口感上做到了主要迎合年輕群體的喜好。

畢竟是飲食,雖有新奇的噱頭和知名度來吸引消費者,取勝於持久發展之道的,終究無外乎是口感。喜茶的王牌產品“喜芝芝金鳳茶王”的底茶是原創拼配,也是因為取勝於口感,在已經穩定的廣深,還是可以看到長隊。

3.效率、流水化作業、消費者購買體驗的提高,都是喜茶成功打造茶飲品牌的助力。

如圖工廠流水線般,店內10個服務員分別做一件事,將一杯茶的製作流程進行細分,製作標準化,誤差少,出茶效率提高。

喜茶式勝利背後的喜和憂

在茶品牌缺乏統一品牌的機會下,喜茶以線下門店最傳統的盈利方式,獲得了還算相當不錯的盈利數字。然而根據保守數字統計,中國約有900億的茶飲市場體量,如果數字不斷增長呢?這個市場又會有多大?

但這之中,仍沒有出現叫得上名號的統一品牌,市場整合空間可想而知。

聊完了喜茶的勵志,再聊聊它即將面臨的幾個突出問題:

一、成本高

為了堅持初心,選擇平穩發展的喜茶,採取了0加盟、門店全部直營的方式,人員管理成本是不會低的。儘管它的規模和星巴克差不多,人力卻達到了星巴克的4至6倍,必須花大精力考慮如何管理每一個門店。

二、提高門檻的困難

複製可以將一個產品或者品牌變成爆款,這在奶茶行業是非常容易而且司空見慣的。嚴重的行業同質化,無疑早晚消除消費者心中的興趣。提高門檻,才能迅速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品牌,所以不僅是喜茶,是整個奶茶行業都或早或晚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三、地域侷限性

中國南北地區的飲食、飲茶,在文化與喜好上都有巨大的差異。在拓展市場的過程中,發源於廣東的喜茶,很有可能因為這種差異,口碑在新市場所在地受到影響。想要長遠,就不得不考慮,如何將產品,做好本地化。

茶飲飲品受到歡迎,和茶飲有關的創業項目不斷出現(如劉強東投資的因味茶),傳統企業也爭先恐後地不斷推出茶飲品(如統一、農夫山泉),這個現象基於中國的飲品市場迴歸本地化。喜茶式勝利背後的喜和憂

外來品牌可口可樂霸佔市場多年,而今加多寶、王老吉一類本土品牌碰上大量崛起的機遇,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總的來說,就兩點:

第一,消費者日益對健康的關注度,必定會影響到食品飲品兩大行業的市場,因而不止中國一國,在日韓等有深固“養生概念”的國家,更具健康價值的果汁類、茶飲類飲品,自然得到人們的傾心。碳酸飲料也定然萎縮,而且程度變化非常明顯。

第二,經過改革的茶飲品已經具有成熟的市場,在大眾中普遍接受度非常高。從最初的臺式奶茶、港式奶茶,到遍地開花的各種街邊風味奶茶,可以說奶茶擁有了一個不短的“黃金時代”,跨越年齡段的人們皆耳熟能詳。喜茶式勝利背後的喜和憂

最大的問題就是,市面上的大多數奶茶,都是用香精製作的,雖然價格便宜,但是口感和價值都不盡如人意,實質只與長期不被完全認可的速溶沖劑差不多,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冗雜的局面。

這意味著市場需要一個整體升級,奶茶產品和消費都需要升級。新品市場應運而生。

這是一個非常豐富多樣的消費時代,眼球經濟、網紅經濟佔大比重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事。

讓消費者花幾個小時排隊的,根本不僅僅是因為那一杯奶茶,站在長隊後面的一種心理,俗稱“裝逼心理”,這才是更多人排隊的動機。我買到了你沒買到的東西,我特別,我高端。大家選擇用這個產品來“裝逼”,也是因為產品有足夠的精神附加。

喜茶就是這樣的產品,喜茶的精神附加就遠遠高過奶茶本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