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往今來皆稱“中國”,但有趣的是,《二十四史》把所有的朝代都掄圓了表,惟獨對於“中國”惜字如金。我們是中國人嗎?當然是。君不見“中國”像燭光一樣在《二十四史》裡若隱若現嗎?可是,《二十四史》作為中國人的歷史,它為何掩掩掩掩呢?中國,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字,為何不大書特書呢?

如果說《二十四史》充分了謎團,“中國”則是最大的謎團。

以前我曾專門介紹“大秦婆羅門”,告訴大家她是我們的“秦國”之一,後又在張騫西行的文章中,一再強調大月氏是漢人,也即胡人。文化層面高的讀者基本能認同我的觀點,文化層面低的讀者謾罵不已,認為我胡說八道。對於謾罵我能夠理解,經歷了五千年虛假宣傳,他已喪失了辨別能力。

且不要說普通人,就算一些學歷史出身的大人物,就算一些能夠了解深層機密的“政治家”,也未必能分清《二十四史》中的“東西南北”,更不要說搞什麼文化工程了。

閒話少敘,說說伊本-白圖泰先生。

"

中國古往今來皆稱“中國”,但有趣的是,《二十四史》把所有的朝代都掄圓了表,惟獨對於“中國”惜字如金。我們是中國人嗎?當然是。君不見“中國”像燭光一樣在《二十四史》裡若隱若現嗎?可是,《二十四史》作為中國人的歷史,它為何掩掩掩掩呢?中國,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字,為何不大書特書呢?

如果說《二十四史》充分了謎團,“中國”則是最大的謎團。

以前我曾專門介紹“大秦婆羅門”,告訴大家她是我們的“秦國”之一,後又在張騫西行的文章中,一再強調大月氏是漢人,也即胡人。文化層面高的讀者基本能認同我的觀點,文化層面低的讀者謾罵不已,認為我胡說八道。對於謾罵我能夠理解,經歷了五千年虛假宣傳,他已喪失了辨別能力。

且不要說普通人,就算一些學歷史出身的大人物,就算一些能夠了解深層機密的“政治家”,也未必能分清《二十四史》中的“東西南北”,更不要說搞什麼文化工程了。

閒話少敘,說說伊本-白圖泰先生。

摩洛哥人白圖泰筆下的“古中國”

1304年2月24日出生於非洲摩洛哥的白圖泰是個超級旅行家,自1324年始,他歷時二十多年,行程57000英里,共遊歷44個國家。《伊本-白圖泰遊記》一書即是他的旅行見聞錄。

1324年是元朝第六位皇帝也孫鐵木兒即位之年。同在這一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法繼位,推行伊斯蘭教。這一年越南屬於大慶十一年,又稱開泰元年。日本這一年屬於元享四年,正中元年。四個國家都有一個“元年”,你當然不是巧合,這標誌著在各國自治的背後,有一個藏在背後的領袖國。

白圖泰先到埃及,接著遊歷伊兒汗國、東非各國、金帳汗國、德里蘇丹國、東南亞各國及中國。其間他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遊歷中國,這也是我最關心的內容。

對於中國,我們看白圖泰是怎麼描述的。

《伊本-白圖泰遊記》:“中國境內有一大河橫貫其間,叫做阿布哈亞,意思是生命之水。發源於所謂庫赫-布茲奈特叢山中,意思是猴山。這條河在中國南部的流程長達六個月,終點叫隋尼墮尼。沿河都是村舍、田禾、花園和市場,較埃及之尼羅河,則人煙更為稠密。沿岸水車林立。”

研究者把隋尼隨尼譯為廣州,把這條河確定為珠江,並解釋說這哥們剛來中國,分不清長江、黃河與珠江的區別。仔細看文本,研究者顯然在生拉硬扯。

今中國資料:“珠江,又名粵江,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境內第三長河流。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後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繫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在下游從八個入海口注入南海。”

"

中國古往今來皆稱“中國”,但有趣的是,《二十四史》把所有的朝代都掄圓了表,惟獨對於“中國”惜字如金。我們是中國人嗎?當然是。君不見“中國”像燭光一樣在《二十四史》裡若隱若現嗎?可是,《二十四史》作為中國人的歷史,它為何掩掩掩掩呢?中國,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字,為何不大書特書呢?

如果說《二十四史》充分了謎團,“中國”則是最大的謎團。

以前我曾專門介紹“大秦婆羅門”,告訴大家她是我們的“秦國”之一,後又在張騫西行的文章中,一再強調大月氏是漢人,也即胡人。文化層面高的讀者基本能認同我的觀點,文化層面低的讀者謾罵不已,認為我胡說八道。對於謾罵我能夠理解,經歷了五千年虛假宣傳,他已喪失了辨別能力。

且不要說普通人,就算一些學歷史出身的大人物,就算一些能夠了解深層機密的“政治家”,也未必能分清《二十四史》中的“東西南北”,更不要說搞什麼文化工程了。

閒話少敘,說說伊本-白圖泰先生。

摩洛哥人白圖泰筆下的“古中國”

1304年2月24日出生於非洲摩洛哥的白圖泰是個超級旅行家,自1324年始,他歷時二十多年,行程57000英里,共遊歷44個國家。《伊本-白圖泰遊記》一書即是他的旅行見聞錄。

1324年是元朝第六位皇帝也孫鐵木兒即位之年。同在這一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法繼位,推行伊斯蘭教。這一年越南屬於大慶十一年,又稱開泰元年。日本這一年屬於元享四年,正中元年。四個國家都有一個“元年”,你當然不是巧合,這標誌著在各國自治的背後,有一個藏在背後的領袖國。

白圖泰先到埃及,接著遊歷伊兒汗國、東非各國、金帳汗國、德里蘇丹國、東南亞各國及中國。其間他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遊歷中國,這也是我最關心的內容。

對於中國,我們看白圖泰是怎麼描述的。

《伊本-白圖泰遊記》:“中國境內有一大河橫貫其間,叫做阿布哈亞,意思是生命之水。發源於所謂庫赫-布茲奈特叢山中,意思是猴山。這條河在中國南部的流程長達六個月,終點叫隋尼墮尼。沿河都是村舍、田禾、花園和市場,較埃及之尼羅河,則人煙更為稠密。沿岸水車林立。”

研究者把隋尼隨尼譯為廣州,把這條河確定為珠江,並解釋說這哥們剛來中國,分不清長江、黃河與珠江的區別。仔細看文本,研究者顯然在生拉硬扯。

今中國資料:“珠江,又名粵江,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境內第三長河流。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後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繫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在下游從八個入海口注入南海。”

摩洛哥人白圖泰筆下的“古中國”

“阿布哈亞”的有兩個重要標誌,一是起源猴山,二稱“生命之水”。珠江既不起源猴山,也不叫“生命之水”,當然不是指它。

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喜馬拉雅山是“猴山”沒聽說過吧?恆河是“生命之水”這個不用解釋了吧?彌猴起初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故此山有猴山之稱。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生命之水”當然是指它。

白圖泰踏進的中國第一個城市叫“刺桐”。

《伊本-白圖泰遊記:“我們渡海到達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這個港口是一個伸入陸地的巨大港灣,以至於大江匯合--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內停有大艟克約百艘,小船多得無數。……該城花園很多,房舍位於花園中間---中國的船分三類,大的稱艟克,中者為艚,小者為舸舸姆。這些船在刺桐和隋尼隋尼製造。大船有三至十帆。帆系用竹籮編織。其狀如席,常掛不落。每艘船上僅水手就有600名,還有400名戰士。船漿大如桅杆,一漿旁聚集10至15人,站著划船。船上有甲板四層,內有房艙、官艙和商人艙。當時泉州的造船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此地織造的錦緞和綢緞,也以刺桐命名---中國國王送給素丹花緞五百匹,其中百匹系在刺桐織造,百匹系在漢沙織造。”

由於我們地方誌把“晉州”稱為“刺桐”的註解,結果大家把今中國泉州當成了“刺桐”。這個不怪大家,也不怪摩洛哥國王不懂歷史,主要大家著了《二十四史》玄祕的“道”。破譯“刺桐”的要害,在於這個地方“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資料:“孟加拉灣位於印度洋北部,是世界最大的海灣,在赤道之北,西臨印度半島,東臨印度海外領地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北臨緬甸和孟加拉國,南在斯里蘭卡至蘇門達臘島一線與印度洋本體相交,通過緬甸海的馬六甲海峽與暹羅灣和南中國海相連。”

這裡不光說出孟加拉灣是“刺桐”,也讓大家重溫了南中國海的定義。

“命名規則”:孟加拉灣沿岸有七國: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亞洲一些海域冠某國名或民族名,是國際地理標識(不是國家主權名稱):日本海、朝鮮海峽、東中國海(不等於中國東海)、菲律賓海、南中國海(不等於中國南海)、泰國灣、新加坡海峽(三國所有)、馬六甲海峽(不是馬六甲城市所有)、緬甸海、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阿曼灣、波斯灣。

"

中國古往今來皆稱“中國”,但有趣的是,《二十四史》把所有的朝代都掄圓了表,惟獨對於“中國”惜字如金。我們是中國人嗎?當然是。君不見“中國”像燭光一樣在《二十四史》裡若隱若現嗎?可是,《二十四史》作為中國人的歷史,它為何掩掩掩掩呢?中國,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字,為何不大書特書呢?

如果說《二十四史》充分了謎團,“中國”則是最大的謎團。

以前我曾專門介紹“大秦婆羅門”,告訴大家她是我們的“秦國”之一,後又在張騫西行的文章中,一再強調大月氏是漢人,也即胡人。文化層面高的讀者基本能認同我的觀點,文化層面低的讀者謾罵不已,認為我胡說八道。對於謾罵我能夠理解,經歷了五千年虛假宣傳,他已喪失了辨別能力。

且不要說普通人,就算一些學歷史出身的大人物,就算一些能夠了解深層機密的“政治家”,也未必能分清《二十四史》中的“東西南北”,更不要說搞什麼文化工程了。

閒話少敘,說說伊本-白圖泰先生。

摩洛哥人白圖泰筆下的“古中國”

1304年2月24日出生於非洲摩洛哥的白圖泰是個超級旅行家,自1324年始,他歷時二十多年,行程57000英里,共遊歷44個國家。《伊本-白圖泰遊記》一書即是他的旅行見聞錄。

1324年是元朝第六位皇帝也孫鐵木兒即位之年。同在這一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法繼位,推行伊斯蘭教。這一年越南屬於大慶十一年,又稱開泰元年。日本這一年屬於元享四年,正中元年。四個國家都有一個“元年”,你當然不是巧合,這標誌著在各國自治的背後,有一個藏在背後的領袖國。

白圖泰先到埃及,接著遊歷伊兒汗國、東非各國、金帳汗國、德里蘇丹國、東南亞各國及中國。其間他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遊歷中國,這也是我最關心的內容。

對於中國,我們看白圖泰是怎麼描述的。

《伊本-白圖泰遊記》:“中國境內有一大河橫貫其間,叫做阿布哈亞,意思是生命之水。發源於所謂庫赫-布茲奈特叢山中,意思是猴山。這條河在中國南部的流程長達六個月,終點叫隋尼墮尼。沿河都是村舍、田禾、花園和市場,較埃及之尼羅河,則人煙更為稠密。沿岸水車林立。”

研究者把隋尼隨尼譯為廣州,把這條河確定為珠江,並解釋說這哥們剛來中國,分不清長江、黃河與珠江的區別。仔細看文本,研究者顯然在生拉硬扯。

今中國資料:“珠江,又名粵江,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境內第三長河流。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後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繫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在下游從八個入海口注入南海。”

摩洛哥人白圖泰筆下的“古中國”

“阿布哈亞”的有兩個重要標誌,一是起源猴山,二稱“生命之水”。珠江既不起源猴山,也不叫“生命之水”,當然不是指它。

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喜馬拉雅山是“猴山”沒聽說過吧?恆河是“生命之水”這個不用解釋了吧?彌猴起初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故此山有猴山之稱。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生命之水”當然是指它。

白圖泰踏進的中國第一個城市叫“刺桐”。

《伊本-白圖泰遊記:“我們渡海到達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這個港口是一個伸入陸地的巨大港灣,以至於大江匯合--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內停有大艟克約百艘,小船多得無數。……該城花園很多,房舍位於花園中間---中國的船分三類,大的稱艟克,中者為艚,小者為舸舸姆。這些船在刺桐和隋尼隋尼製造。大船有三至十帆。帆系用竹籮編織。其狀如席,常掛不落。每艘船上僅水手就有600名,還有400名戰士。船漿大如桅杆,一漿旁聚集10至15人,站著划船。船上有甲板四層,內有房艙、官艙和商人艙。當時泉州的造船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此地織造的錦緞和綢緞,也以刺桐命名---中國國王送給素丹花緞五百匹,其中百匹系在刺桐織造,百匹系在漢沙織造。”

由於我們地方誌把“晉州”稱為“刺桐”的註解,結果大家把今中國泉州當成了“刺桐”。這個不怪大家,也不怪摩洛哥國王不懂歷史,主要大家著了《二十四史》玄祕的“道”。破譯“刺桐”的要害,在於這個地方“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資料:“孟加拉灣位於印度洋北部,是世界最大的海灣,在赤道之北,西臨印度半島,東臨印度海外領地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北臨緬甸和孟加拉國,南在斯里蘭卡至蘇門達臘島一線與印度洋本體相交,通過緬甸海的馬六甲海峽與暹羅灣和南中國海相連。”

這裡不光說出孟加拉灣是“刺桐”,也讓大家重溫了南中國海的定義。

“命名規則”:孟加拉灣沿岸有七國: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亞洲一些海域冠某國名或民族名,是國際地理標識(不是國家主權名稱):日本海、朝鮮海峽、東中國海(不等於中國東海)、菲律賓海、南中國海(不等於中國南海)、泰國灣、新加坡海峽(三國所有)、馬六甲海峽(不是馬六甲城市所有)、緬甸海、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阿曼灣、波斯灣。

摩洛哥人白圖泰筆下的“古中國”

孟加拉灣一帶的海域能留下“南中國海”這個舊名,當然不是故扯來的,它標誌著這就是“古中國南海”。

在介紹印度“科澤科特”時,他再次描述了中國海上貿易的繁榮及富有。

《伊本-白泰圖遊記》:“印度科澤科特雲集的各國帆船中,中國船就有13搜。中國海舶設備完善,規模宏大,役使千人,有十張帆、四層甲板。中國船主擁有眾多的船隻,常派總管分赴各國經營。“世界上沒有比中國更富的了。---中國、印度間的航運業完全操在華人手中。中國船舶很受外商歡迎,乘船需要預訂艙房。”

《二十四史》一再強調中國在多個歷史時期佔世界GPD的百分之七十,這絕不是吹牛皮。“古中國”是世界經濟的命脈,有幫助、監管“萬邦”之責。中國古籍《島夷志略》稱科澤科特為 “古裡佛”,其地 “當巨海之要衝 ,去僧加刺 (今斯里蘭卡)密邇 ,亦西洋諸番之馬頭也”。

白圖泰先生還提到了一些中國地名,如隋尼隋尼等、漢沙、平江府等。隋尼隋尼“最大的街道是瓷器市”,把它當成今中國廣州是個誤會。漢沙或又譯作幹沙、罕沙,此城大得三天才能行走完,把它當成今中國杭州同樣是個誤會。因孟加拉灣已被定位為“刺桐”,其他城市結合地圖和書籍並不難找,現在我們主要把目標放在“罕八里”上,這是著名的“元大都”,把它找出來太重要了。

《伊本—白泰圖遊記》:“汗八里,這是世界上最大京都之一。但其佈局並不像中國地區那樣花園散佈全城,而是像其他地區一樣花園在城外,素丹城位於全城中央,形如首邑一般。可汗的宮殿位於城的中央,專供可汗居住。其建築多為精工調刻的木質結構,佈局獨具風格。”

從“汗八里”的漢譯意思來看,“漢沙”或譯作幹沙是個走三天才能走完的大城,應當說的就是元大都汗八里。我認為澤者先入為主地認為元大都就是今中國北京,把漢沙或幹沙與元大都分成兩個城市來處理了。

“素丹”二字等於直接說出了“元大都”的名字。奧斯曼帝王稱蘇丹,奧斯曼國稱蘇丹王國,要“蘇丹”的地方很多,但只有奧斯曼的首都才能跟“元大都匹配”。馬可波羅是1275年來的中國,論資歷他更老,他在帝國呆了17年,且跟忽必列是朋友,我們把他的遊記和白圖泰的遊記結合在一起考察。

《馬可波羅行記》:汗八里此言“君主城”也。大汗曾聞星者言,此城將來必背國謀叛,因是於舊城之旁,建築此汗八里城。中間僅隔一水,新城營建以後,命舊城之人徙至新城居之。---對商旅來說,中國地區是最安全、最完美的地區。一個單身旅客,即使攜帶大量財物,行程九個月,也儘可放心---中國設置驛站,有官吏率騎步兵丁管理,給行人提供交通工具、食宿之便,並確保旅行安全---中國人崇信異端,禮拜偶像(佛)。但在各城中,皆有回教人居留地,建築教堂,為禮拜頂香之用,而中國人於回教徒亦尊視崇拜。”

我們來看伊斯坦布爾的介紹:

“伊斯坦布爾全市面積5343平方公里。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伊斯坦布爾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稱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習慣上稱為伊斯坦布爾。直到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遷都安卡拉。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兵家必爭之地。伊斯坦布爾市分成三個區:位於歐洲的舊城區和貝伊奧盧商業區,以及位於亞洲的於斯屈達爾區。”

伊斯坦布爾古代稱君士坦丁堡,所謂的“君主城”,應當指這裡。元定帝給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回信信末璽印文有”真主在天,貴由在地;上天神威,眾生之王印”。”等字樣,這說明元朝是穆斯林國家。1289年傳教士蒙高維諾給羅馬教皇尼古拉四世信這樣寫道:“契丹為韃靼皇帝所轄境域。皇帝之稱號曰大汗---一千三百零五年,餘在大汗宮門前,又建新教堂一所。堂與大汗僅一街之隔。兩處相去不過一箭耳。魯喀龍哥(Lucalong)入彼得(Peter)者,篤信基督聖教---東方諸邦,尤以大汗所轄國境,龐大無比,全世界各國,莫與比京。”這封信清楚地表明瞭契丹和韃靼的關係,二者不是一回事。元定帝顯然是大汗也即韃靼皇帝。這封信提到“彼得城”,顯然指的是契丹。考證與彼得有關的城市,一是彼得城,一是俄羅斯聖彼得堡,結果《二十四史》描述的契丹方位,可知契丹指俄羅斯聖彼得堡,“汗八里”並不指那裡。今俄羅斯仍稱中國為“契丹”,還叫中國的小名“茶壺”,這說明古代契丹人給俄羅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遊記中,白圖泰稱其來到汗八里,遇到大汗堂弟非魯滋叛亂,大汗兵敗戰死,非鮮滋在喀喇和林繼承汗位。並說消息傳到京城,全城張燈結綵、喧鼓喧天慶祝了一個月,然後把大汗葬在地下皇陵。白圖泰出發時上位的泰定帝曾刺殺元英宗,但後來又被明英宗刺殺了,這段歷史比較亂,不知他講的是那個事件。但從大汗死京城歡欣鼓舞的景象看,韃靼皇帝應當沒幹過多少好事。

因為本文的目地是論述白圖泰遊逛的中國是“古中國”,讓今中國人瞭解“古中國”之輝煌“舉世獨步”,故不在“汗八里”多下筆墨。目前把汗八里定為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將來有證據再加以補充。

我們接著考證白圖泰去的是印度。

《伊本-白泰圖遊記》在記錄姆勒爪哇的喀昆賴港時寫道:“這裡大象很多,可以代步,可以運象,每個人都把象拴在門前,供回家時騎乘。中國、契丹都是這樣---全體中國人、契丹人,他們燒的炭,是一種像我國陶土一樣的泥塊,顏色也是陶土色,用大象馱來,切成碎塊,大小像我國木炭一樣---燒著後便像木炭一樣燃燒,但比木炭火力強。”

“乘象”的情況《史記》在介紹“身毒”時也說過,這個不用討論即可確定是印度。經考察,白圖泰說的這種陶色燃料是“牛糞”,今印度不光仍用它做燃料,還發展出一種可以食用的“牛糞餅”,實在是不可思議。若崇拜神農到這種極端的地步,與宗教走向怪異沒什麼區別。

除了這些情況,白圖泰還描述了具有標誌特色的“雞”。

《伊本-白圖泰遊記》:”中國的雞極其肥大。不論雌雄都比我國的鵝大。雞蛋也大於我國的鵝蛋。但中國的鵝不大。我們曾買過一隻母雞,準備烹而食之。可是一隻砂鍋竟然盛不下它,只好做了兩鍋。中國的公雞類如鴕鳥,拔掉羽毛還會留一身血斑。我第一次看見中國雞,是在奎隆城。當時我以為那是一隻鴕鳥,深以為奇。主人對我說在中國還有比這更大的雞呢!我到中國之後,才知道他講的情況,確是實話。“

今印度婆羅門雞又稱神雞,或梵天雞,高1米2,是個巨無霸,應當符合白圖泰說的情況。有說婆羅門雞是美國利用中國黃雞和婆羅門雞培育而成的。中國幾乎沒有一鍋煮不了的雞,就算真是美國培育的新品種,原婆羅門雞也不是一般的個頭。

宋.趙汝適《諸蕃志:》:”大秦國土產琉璃、珊瑚、生金、花錦縵布、紅瑪瑙、真珠。又出駭雞犀(駭雞犀,即通天犀也)。“

這個”駭雞犀“看不見具體的解釋,基本可斷定它是白圖泰描述的那種雞。

天竺佛經《那先比丘經》:”國名舍竭古王之宮今在北方大秦國。其國中外安隱人民皆善。其城四方皆複道行。諸城門皆雕文刻鏤。宮中婦女各有處所。諸街市裡羅列成行。官道廣大列肆成行。象馬車步男女熾盛乘門道人親戚工師細民。及諸小國皆多高明。人民被服五色焜煌婦女傅白皆著珠環。國土珍寶眾多。四方賈客賣買皆以金錢。五穀豐賤家有儲畜。市邊羅賣諸美羹飯飢即得食。渴飲蒲萄雜酒樂不可言。“

”象馬車步“四種行走方法象的確是印度使用的騎乘工具,白圖泰描述的北中國景象是信史。

其實查出“刺桐”和北印度是”乘象“。

其實破譯出”阿布哈亞河“是恆河及孟加拉是”刺桐“即可知白圖泰描述的是”中國“是印度恆河流域。我之所以把能查出的地名都呈現出來,是想讓大家明白”古中國“是個世界性的國家,他不光控制著地中海、波斯灣,還控制著全球的韁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