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俗傳統裡的一大奇葩:小偷節

民俗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明朝 歷史那些事情 2017-05-01

導語:在眾多民俗文化裡,其實也存有關於小偷的節日。從金元時期,便始有元夕放偷之說,不僅容許在元宵節幾日前後有偷竊行為,更有人以偷為樂。在那時的元宵節,“偷竊”成了一種祝福,這種風氣後來一直傳承到明清時期。

農曆正月十五那天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相傳自秦朝,每逢正月十五,就有相關的慶祝活動,人們放花燈、吃元宵、猜燈謎。到了漢文帝時期,才由漢文帝親自定為元宵節,並且這個節日延續到今天,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節日假期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在不斷地變化。漢代起初定元宵節為節日時,只有一天節期。唐朝為三天,宋朝大概有五天,可明朝就不一般了。明朝在初八晚上就開始點花燈,至正月十七方熄滅。

古代民俗傳統裡的一大奇葩:小偷節

說完了元宵節的來歷,小偷節又因何而起呢?古代的刑罰制度尤其嚴格,小偷小摸都會受到嚴懲,更不用提大的偷竊了。可單單在元宵節節期幾日裡,順手牽羊的人卻可以若無其事,不似以往擔驚受怕了。在崇禎年記載相關金元的資料中,有提到元宵節“三日放偷,偷至,一笑遣之”,也就是人們允許一些偷盜物品的行為。

古代民俗傳統裡的一大奇葩:小偷節

明清時期,民間對放偷行為更加寬容。人們互相到對方家裡拿些東西,已不再是日常法度的約束,而是為生活添加了更多的樂趣。有婦女到他人菜地裡摘菜葉和小蔥,回來餵食給自己家年幼的孩童,寓意使孩子更加茁壯成長和聰明,還可以免除百病。

古代民俗傳統裡的一大奇葩:小偷節

元宵節成了小偷節,乍一聽真像是荒誕。若認真思慮,其實是古代人們對封建禮制的一種打破,這種包容的心理,也給當時的社會穩定,提供了幫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