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船為家、信仰海神、諸多禁忌,閩江口歷史悠久的船文化民俗

民俗 閩江 媽祖 陳文龍 馬尾的事兒 2017-06-07

林宇

以船為家、信仰海神、諸多禁忌,閩江口歷史悠久的船文化民俗

以船為家、信仰海神、諸多禁忌,閩江口歷史悠久的船文化民俗

文化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民俗文化長期居於支配地位。閩江口區域民俗文化深受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隨著中原人口的大量流入,本地原住民因戰爭的流失,漢文化逐漸成為閩文化的主流。閩文化中的船文化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閩江口船文化民俗有其別具一格的特徵。

船文化歷史悠久

閩江口地區漢代就有海上貿易記載,《後漢書·東夷列傳·倭國》所記:“舊交址七郡貢獻轉運,皆以東治泛海而至”。東治故地馬尾港,內涵三江,外通四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歷史悠久。三國時期,東吳在閩江口周邊設立造船基地,連江現存溫麻造船遺址。閩安鎮從漢代始,即為造船重要基地。南朝時,閩江口人口得到發展,東治港勃興。隋唐時期,國力漸強,貿易興盛,福州港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從宋代開始,閩江口區域造船技術得到提高,海上貿易更加繁榮。明代是閩江口造船史上的黃金時期, 當時閩江口一帶所造的“福船”是首屈一指的。鄭和下西洋 所用“鄭和寶船”、明朝水師戰船、鄭成功收復臺灣所用戰艦以及中琉貿易中使用的“冊封舟”都是閩江口周邊區域所造的“福船”的一種。明史有載“福船”能容百餘人,吃水深。正是憑藉著造船技術先進和區位優勢,福州逐漸成為中西貿易的重要港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廣州,揚州並列為唐代三大貿易港口。清代船政設址在馬尾,馬尾成為近代造船工業先驅、近代教育的發源地、近代海軍的搖籃。閩江口造船工業得以發展,一度成為遠東最大的船業基地。

以船為家 諸多禁忌

閩江口一帶漁民以船為家,稱漁船為“木龍”。造船要擇吉日開工,親朋好友要送酒肉、饅頭為禮,以示慶賀。上平底板時,須放鞭炮、分饅頭,類似閩侯地區新厝上樑。船首、船尾和船舷上還要雕刻龍虎之首或海泥鰍及蓮花。船成時,還要有“定彩”、“封眼”、“啟眼”等儀式。連官方造船業也不能免俗,得擇日請神。

以海為生,風險大。因而行船中就有了許多禁忌。漁民怕沉船、翻船,就十分忌諱講“沉、”“翻”等字眼,常用其他語言替代,如“沉”用“下”替代,“翻”用“轉”替代;吃魚不能翻魚身,不把魚翻身來煎、煮。吃魚不能把筷子放在碗沿,以免行船擱淺。漁家忌打破屋內東西;忌說貓,認為魚會被貓吃光;忌殺烏鯊,認為烏鯊在海里會復仇吃人;在船上行走不能穿鞋,也不能穿鞋登岸;餐具不可倒覆放置等等。

海神信仰,乞求平安

海上討生,濤浪無情。科技不發達,行船人員只能祈求神明保佑,由此衍生出海神信仰。閩江口區域民間海神信仰以媽祖為盛,陳文龍和海龍王信仰次之。媽祖信仰始於宋代,至今一千多年,信眾遍佈中國沿海沿江及東南亞各地。閩江口海上從業者普遍信仰媽祖,幾乎所有漁船都設有媽祖神龕,奉祀媽祖,凡遇風浪,必跪求媽祖顯靈解救。每年初次出海,必到媽祖廟燒香,擇日出行。閩江口地區媽祖廟、天后宮遍佈。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更是漁家重要節慶,家家戶戶燒香焚紙,頂禮膜拜,請香請戲。船政時期,凡造新船、新船下水,水師出征等重要事項,均要到船政天后宮請香問旨。

陳文龍是南宋為國捐軀的兵部尚書,民間奉祀陳文龍為海上保護神。香火連綿千秋。現存福州地區尚書廟5座,分別是陽岐祖廟、臺江萬壽尚書宮、新亭尚書廟、龍潭尚書廟、竹林尚書廟。其中以陽岐祖廟最早。明清時期,每三年科舉後,皇帝都委派新科狀元率冊封團赴琉球冊封當地官員。冊封團在海上行船為祈求平安,將陳文龍神像立於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之說。實際上,民船也拜媽祖。

海龍王主管海域,漁民免少不了也要供奉。每遇險情,即將紙錢撒向大海,融通海神,以化險為夷。閩江口周邊龍王宮、水晶宮也有不少,多在鄉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