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稱年號,而不是諡號和廟號?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清朝 中國歷史 漢朝 大福讀史 2018-12-05

諡號一般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後人根據他們生前的行為而給予的一種稱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蓋棺定論。雖然諡號的目的是用於褒貶人物的,但實際用起來卻多含褒美之意。而且賜諡的情況也有多種,或在將要下葬的時候,或人在將死的時候。同時,諡號還有褒義、貶義、中義之分。褒義的諡號有文、武、景、忠、誠、獻、穆等。貶義的諡號則有靈、煬、謬、醜、厲等;中義的諡號有哀、愍、懷、悼等。

為什麼我們對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稱年號,而不是諡號和廟號?

褒義諡號:西漢中期的皇帝劉徹,在結束地方割據,反擊匈奴入侵等方面有顯赫的功績,諡號為“武”,史稱“漢武帝”。貶義諡號:最早被授予惡諡的是周厲王。因為他看到百姓對他的所作所為不僅怨聲載道還肆意誹謗,便使人“監謗”,最後演變成了“國人莫敢怨,道路以目”的局面。於是國人奮起反抗,周厲王狼狽出奔。周厲王死後,後人便根據諡法中“殺戮無辜曰厲”,給了他一個“厲”的諡號。中義諡號:西晉末年的晉愍帝。按照諡法,“愍”字有四種情況,“在國遭憂”、“在國逢艱”、“禍亂方作”、“使民悲傷”。而晉愍帝處於五胡亂華的大時代中,不幸地兼具了一、二、四三種情況。

為什麼我們對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稱年號,而不是諡號和廟號?

胡人

另外,諡號還有二個字或三個字的。如趙孝成王、楚考烈王、孝武帝、孝文帝。三個字的諡號則很少見,如春秋時的衛武公諡號為睿武聖公、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的諡號為高貴鄉公。前文已述,不僅皇帝有諡號,高官大臣也有諡號,但卻一般只有兩個字。如諸葛亮的諡號為“忠武”,歐陽修的諡號為“文忠”,岳飛的諡號為“武穆”。另外,有些人的諡號並不是朝廷賜予的,而是其親友私自加給的,這叫私諡。像晉代陶淵明死後,顏延年便加給他一個“靖節徵士”。

為什麼我們對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稱年號,而不是諡號和廟號?

《桃花源記》——陶淵明

令人意外的是,也有一個沒有諡號的霸道皇帝——秦始皇。史載始皇帝曰,“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雖然秦始皇廢除了自春秋時代就流行的諡法,但到了西漢時期諡法又被恢復了。此外,西漢皇帝不僅有諡號還有廟號。所謂廟號,即是帝王駕崩後,王朝要為其專門建造用於祭祀和供奉的祠堂,子孫供奉他時所稱呼的名號。嚴格來說,廟號只有兩個字—“祖”和“宗”。可是,這個稱呼並不是隨便給的。通俗來說,即是開國稱祖,守成稱宗,即“祖有功而宗有德”。當然也有例外的,如漢朝中興帝王漢世祖劉秀、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四人。

注:光武帝劉秀雖然是劉氏後裔,但是實際上劉秀卻開闢了一個新的王朝。明成祖朱棣廟號本為”太宗“,後來嘉靖繼位後才將其改為”世祖“。因為嘉靖是明武宗的弟弟,屬於兄終弟及而得位。為了讓生父入太廟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嘉靖帝才將明太宗改為明世祖。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故稱”祖“。康熙是雍正學習嘉靖”立二祖“的做法,但是康熙為”祖“卻是實至名歸。對內:康熙為滿清統治中國創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體系;對外,康熙平定三藩叛亂、收回臺灣、擊敗準噶爾、收回雅克薩地區的治權。所以,當時清廷認為康熙“名為守成,實為開創”,故而為“聖祖”。

為什麼我們對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稱年號,而不是諡號和廟號?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若帝王死後要擁有廟號,其標準是極為嚴格的,所以只有少數帝王才有資格獲得。但到了隋唐時期,除了個別短命和亡國的,皇帝一般都有廟號。如兩漢一共24帝,但上有廟號的卻僅有四位皇帝,即漢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洵。而到了隋唐以後,皇帝則個個都有廟號。如唐有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玄宗等,北宋有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等。此外需要註明的是,劉邦的廟號本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所以按照習慣應該用諡號稱呼其為漢高帝。之所以稱劉邦為漢高祖,還是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提法。鑑於《史記》的巨大影響力,所以後世便習慣性地說成漢高祖。

為什麼我們對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稱年號,而不是諡號和廟號?

到了後來,大約自唐代開始,皇帝又有了尊號。如唐玄宗於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如唐高宗死後,於公元754年受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因為皇帝生前死後可以受幾次尊號,結果就造成了尊號越來越長。典型的當屬宋朝諸帝,其尊號大多有18字之多,這就引起了極大的不便。同時,尊號與諡號往往又連在一起。如宋神宗死後尊號長達二十個字,即”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其中,“英文烈武聖孝皇帝"為諡號。所以唐代以前,對駕崩的皇帝簡稱諡號而不稱廟號。唐以後,因諡號加長不便稱呼,便改稱廟號。可是,到了明清兩朝便開始使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為什麼我們對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稱年號,而不是諡號和廟號?

年號是指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先秦至漢初本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才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便形成了制度。於是,每逢新君嗣位或在位的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憂外患的大事、要事時,一般都要更改年號,這便是改元。同時,一個皇帝又可多次改元。如漢武帝曾先後改元為元光、元朔,元壽、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等。再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武則天稱帝不滿20年就用過17個年號。也是因為稱呼繁瑣,故而到了明清兩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一代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因此,明清以後便用年號來專門稱呼皇帝。如明太祖朱元璋稱洪武皇帝,明成祖稱永樂皇帝,明世宗稱嘉靖皇帝,明神宗稱萬曆皇帝,明毅宗(思宗)稱崇禎皇帝,清聖祖稱康熙皇帝,清高宗稱乾隆皇帝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