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

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天啟皇帝

在開始正文前,船伕帶大家先來看一個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在上世紀初的美國黃石公園,生活著鹿群和狼群,保護這裡的鹿,當地人開始大規模獵殺狼群,不到10年黃石公園的狼就絕跡了。

"

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天啟皇帝

在開始正文前,船伕帶大家先來看一個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在上世紀初的美國黃石公園,生活著鹿群和狼群,保護這裡的鹿,當地人開始大規模獵殺狼群,不到10年黃石公園的狼就絕跡了。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人們的這個初衷是好的,但帶來的結果卻很悲慘,失去了威脅的鹿開始拼了命地生小鹿。鹿的數量激增,吃完了青草就開始吃草根樹皮,對黃石公國的生態造成極大破壞。森林受到了威脅,有些地方因此變成了荒地。

這裡就牽出一個關於平衡的問題,看似殘忍的狼,也有其對生態有益的作用。狼群與鹿群,以及黃石公園的生態形成了一個默契的平衡。原本死了幾隻鹿,跑了幾匹狼,對平衡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如果徹底將狼群從這個平衡中抹去,勢必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讓生態系統苦不堪言,甚至最終崩潰。

一個王朝,同樣也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尤其如此,只不過此時它的生態平衡更為脆弱。我們往往認為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就是應該受到保護的鹿群,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就是招人恨的餓狼。所以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一繼位,就對大明王朝這個病入膏盲的老人家,來了次有“鹿群保護行動”,對狼群進行了大清洗。

1627年12月11日,曾經被尊為九千歲的魏公公,腦袋終於搬了家,一度氣焰囂張,在江南第一線與東林黨搶銀子的小太監清洗個乾乾淨淨。此時此刻的崇禎認為,大明王朝這個生態系統可以高枕無憂了,自己可以和“可愛”的小鹿們愉快的生活下去,但他一定沒想到,他的苦日子就此開始。

"

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天啟皇帝

在開始正文前,船伕帶大家先來看一個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在上世紀初的美國黃石公園,生活著鹿群和狼群,保護這裡的鹿,當地人開始大規模獵殺狼群,不到10年黃石公園的狼就絕跡了。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人們的這個初衷是好的,但帶來的結果卻很悲慘,失去了威脅的鹿開始拼了命地生小鹿。鹿的數量激增,吃完了青草就開始吃草根樹皮,對黃石公國的生態造成極大破壞。森林受到了威脅,有些地方因此變成了荒地。

這裡就牽出一個關於平衡的問題,看似殘忍的狼,也有其對生態有益的作用。狼群與鹿群,以及黃石公園的生態形成了一個默契的平衡。原本死了幾隻鹿,跑了幾匹狼,對平衡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如果徹底將狼群從這個平衡中抹去,勢必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讓生態系統苦不堪言,甚至最終崩潰。

一個王朝,同樣也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尤其如此,只不過此時它的生態平衡更為脆弱。我們往往認為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就是應該受到保護的鹿群,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就是招人恨的餓狼。所以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一繼位,就對大明王朝這個病入膏盲的老人家,來了次有“鹿群保護行動”,對狼群進行了大清洗。

1627年12月11日,曾經被尊為九千歲的魏公公,腦袋終於搬了家,一度氣焰囂張,在江南第一線與東林黨搶銀子的小太監清洗個乾乾淨淨。此時此刻的崇禎認為,大明王朝這個生態系統可以高枕無憂了,自己可以和“可愛”的小鹿們愉快的生活下去,但他一定沒想到,他的苦日子就此開始。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一個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一兩個人,也不是一兩個原因導致的,而所有這些原因造成的後果就是失衡。與失衡相對應的是平衡,就如一個三腳架,三足鼎立就很穩定,但如果失去其中一個,便很容易失去平衡,最終轟然倒地。明朝中後期形成的權力結構主要是皇權、宦官以及以東林黨為首的文臣。這三者彼此牽制,互相制衡,達到一種末期的平衡。

其中皇權往往會凌駕於兩者之上,扮演裁判的角色,哪一方過於強大,就連和另一方對其進行打壓。此時當有狼群威脅,鹿群時刻處於警惕中疲於奔命。可一旦失去威脅,鹿群則會毫無忌憚對生態進行破壞,亦如失去宦官制衡後,貪得無厭的東林黨們。

愛煉丹的嘉靖皇帝(見註釋1),愛翹班的萬曆皇帝以及愛做木匠活的天啟皇帝(見註釋2),都是此中高手!平衡玩的極妙,既讓宦官當自己的走狗,又讓文臣陷於與宦官的爭權奪利當中,無法做大。宦官和文臣都想拉攏皇帝這個重要籌碼,因此不得不割讓一定的利益,或者是做出一定的妥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帝。

或許有些人會說,他們為何不學著當明太祖,或者是朱棣那樣的強權人物。這句雖然對,但卻沒考慮客觀事實。王朝之初百廢待興,仕紳階級也處於初創階段,就如一家創業公司,勢力弱小,只能依附皇權,這個時候皇帝要殺要剮,也只能打碎牙忍著。但到了王朝中後期,仕紳階級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已經可以和皇權把手腕了。

"

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天啟皇帝

在開始正文前,船伕帶大家先來看一個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在上世紀初的美國黃石公園,生活著鹿群和狼群,保護這裡的鹿,當地人開始大規模獵殺狼群,不到10年黃石公園的狼就絕跡了。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人們的這個初衷是好的,但帶來的結果卻很悲慘,失去了威脅的鹿開始拼了命地生小鹿。鹿的數量激增,吃完了青草就開始吃草根樹皮,對黃石公國的生態造成極大破壞。森林受到了威脅,有些地方因此變成了荒地。

這裡就牽出一個關於平衡的問題,看似殘忍的狼,也有其對生態有益的作用。狼群與鹿群,以及黃石公園的生態形成了一個默契的平衡。原本死了幾隻鹿,跑了幾匹狼,對平衡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如果徹底將狼群從這個平衡中抹去,勢必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讓生態系統苦不堪言,甚至最終崩潰。

一個王朝,同樣也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尤其如此,只不過此時它的生態平衡更為脆弱。我們往往認為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就是應該受到保護的鹿群,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就是招人恨的餓狼。所以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一繼位,就對大明王朝這個病入膏盲的老人家,來了次有“鹿群保護行動”,對狼群進行了大清洗。

1627年12月11日,曾經被尊為九千歲的魏公公,腦袋終於搬了家,一度氣焰囂張,在江南第一線與東林黨搶銀子的小太監清洗個乾乾淨淨。此時此刻的崇禎認為,大明王朝這個生態系統可以高枕無憂了,自己可以和“可愛”的小鹿們愉快的生活下去,但他一定沒想到,他的苦日子就此開始。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一個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一兩個人,也不是一兩個原因導致的,而所有這些原因造成的後果就是失衡。與失衡相對應的是平衡,就如一個三腳架,三足鼎立就很穩定,但如果失去其中一個,便很容易失去平衡,最終轟然倒地。明朝中後期形成的權力結構主要是皇權、宦官以及以東林黨為首的文臣。這三者彼此牽制,互相制衡,達到一種末期的平衡。

其中皇權往往會凌駕於兩者之上,扮演裁判的角色,哪一方過於強大,就連和另一方對其進行打壓。此時當有狼群威脅,鹿群時刻處於警惕中疲於奔命。可一旦失去威脅,鹿群則會毫無忌憚對生態進行破壞,亦如失去宦官制衡後,貪得無厭的東林黨們。

愛煉丹的嘉靖皇帝(見註釋1),愛翹班的萬曆皇帝以及愛做木匠活的天啟皇帝(見註釋2),都是此中高手!平衡玩的極妙,既讓宦官當自己的走狗,又讓文臣陷於與宦官的爭權奪利當中,無法做大。宦官和文臣都想拉攏皇帝這個重要籌碼,因此不得不割讓一定的利益,或者是做出一定的妥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帝。

或許有些人會說,他們為何不學著當明太祖,或者是朱棣那樣的強權人物。這句雖然對,但卻沒考慮客觀事實。王朝之初百廢待興,仕紳階級也處於初創階段,就如一家創業公司,勢力弱小,只能依附皇權,這個時候皇帝要殺要剮,也只能打碎牙忍著。但到了王朝中後期,仕紳階級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已經可以和皇權把手腕了。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所以我才會說嘉靖、萬曆,以及天啟皇帝不簡單,因為他們都是在仕紳階級把持朝政的大環境下,一點點建立起自己的權利的,某種程度上這和虎口奪食差不多,而後他們都很好的穩固了極微妙的平衡。

但在明朝末年,崇禎當了皇帝以後,這個微妙的平衡被徹底打破了,因為他在沒有培植替代勢力的情況下,將制衡文官集團(以東林黨為首的仕紳階級)的宦官集團打掉,造成東林黨一家獨大,尾大不掉之勢越發明顯,以至於開始和皇帝唱對臺戲!

這也難怪崇禎當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弄死了7個兵部尚書,是崇禎多疑麼?是真的不能信啊,因為一大幫人精在跟他“演戲”,滿口仁義道德,和國家興亡那個,背地裡不是圈地中飽私囊,就是吃裡扒外,叛亂的義軍,關外的韃子,只要給錢什麼國家機密和重要信息都能買到,甚至還可以左右朝廷的判斷。

"

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天啟皇帝

在開始正文前,船伕帶大家先來看一個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在上世紀初的美國黃石公園,生活著鹿群和狼群,保護這裡的鹿,當地人開始大規模獵殺狼群,不到10年黃石公園的狼就絕跡了。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人們的這個初衷是好的,但帶來的結果卻很悲慘,失去了威脅的鹿開始拼了命地生小鹿。鹿的數量激增,吃完了青草就開始吃草根樹皮,對黃石公國的生態造成極大破壞。森林受到了威脅,有些地方因此變成了荒地。

這裡就牽出一個關於平衡的問題,看似殘忍的狼,也有其對生態有益的作用。狼群與鹿群,以及黃石公園的生態形成了一個默契的平衡。原本死了幾隻鹿,跑了幾匹狼,對平衡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如果徹底將狼群從這個平衡中抹去,勢必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讓生態系統苦不堪言,甚至最終崩潰。

一個王朝,同樣也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尤其如此,只不過此時它的生態平衡更為脆弱。我們往往認為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就是應該受到保護的鹿群,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就是招人恨的餓狼。所以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一繼位,就對大明王朝這個病入膏盲的老人家,來了次有“鹿群保護行動”,對狼群進行了大清洗。

1627年12月11日,曾經被尊為九千歲的魏公公,腦袋終於搬了家,一度氣焰囂張,在江南第一線與東林黨搶銀子的小太監清洗個乾乾淨淨。此時此刻的崇禎認為,大明王朝這個生態系統可以高枕無憂了,自己可以和“可愛”的小鹿們愉快的生活下去,但他一定沒想到,他的苦日子就此開始。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一個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一兩個人,也不是一兩個原因導致的,而所有這些原因造成的後果就是失衡。與失衡相對應的是平衡,就如一個三腳架,三足鼎立就很穩定,但如果失去其中一個,便很容易失去平衡,最終轟然倒地。明朝中後期形成的權力結構主要是皇權、宦官以及以東林黨為首的文臣。這三者彼此牽制,互相制衡,達到一種末期的平衡。

其中皇權往往會凌駕於兩者之上,扮演裁判的角色,哪一方過於強大,就連和另一方對其進行打壓。此時當有狼群威脅,鹿群時刻處於警惕中疲於奔命。可一旦失去威脅,鹿群則會毫無忌憚對生態進行破壞,亦如失去宦官制衡後,貪得無厭的東林黨們。

愛煉丹的嘉靖皇帝(見註釋1),愛翹班的萬曆皇帝以及愛做木匠活的天啟皇帝(見註釋2),都是此中高手!平衡玩的極妙,既讓宦官當自己的走狗,又讓文臣陷於與宦官的爭權奪利當中,無法做大。宦官和文臣都想拉攏皇帝這個重要籌碼,因此不得不割讓一定的利益,或者是做出一定的妥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帝。

或許有些人會說,他們為何不學著當明太祖,或者是朱棣那樣的強權人物。這句雖然對,但卻沒考慮客觀事實。王朝之初百廢待興,仕紳階級也處於初創階段,就如一家創業公司,勢力弱小,只能依附皇權,這個時候皇帝要殺要剮,也只能打碎牙忍著。但到了王朝中後期,仕紳階級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已經可以和皇權把手腕了。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所以我才會說嘉靖、萬曆,以及天啟皇帝不簡單,因為他們都是在仕紳階級把持朝政的大環境下,一點點建立起自己的權利的,某種程度上這和虎口奪食差不多,而後他們都很好的穩固了極微妙的平衡。

但在明朝末年,崇禎當了皇帝以後,這個微妙的平衡被徹底打破了,因為他在沒有培植替代勢力的情況下,將制衡文官集團(以東林黨為首的仕紳階級)的宦官集團打掉,造成東林黨一家獨大,尾大不掉之勢越發明顯,以至於開始和皇帝唱對臺戲!

這也難怪崇禎當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弄死了7個兵部尚書,是崇禎多疑麼?是真的不能信啊,因為一大幫人精在跟他“演戲”,滿口仁義道德,和國家興亡那個,背地裡不是圈地中飽私囊,就是吃裡扒外,叛亂的義軍,關外的韃子,只要給錢什麼國家機密和重要信息都能買到,甚至還可以左右朝廷的判斷。

崇禎做了17年皇帝,換了19任首輔,隱藏著明朝滅亡的原因

這些人不殺還留著?但還真不能殺,因為宦官沒了,殺了沒人填補空缺,國家機器會停擺,這就是崇禎最大的無奈,以及大明亡國的最直接原因。所以很多歷史學家評價明朝並不是被滿清打敗的,而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的確有一定道理。

當然,氣候因素,稅收體制以及徵兵制度,也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明朝滅亡,篇幅有限暫時只對權力平衡一點進行了討論。感興趣的大家留言一起討論。

註釋1: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晚年篤信道家,酷愛煉丹,重用嚴嵩。大型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講述的便是嘉靖皇帝執政末期發生的故事。

註釋2:天啟皇帝即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便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天啟皇帝16歲即位,在位7年,期間寵幸客氏,信任大宦官魏忠賢,不理朝政卻專心於木匠活。看似昏庸卻讓宦官與東林黨彼此牽制,互相鬥爭,最終都紛紛試圖拉攏皇帝,使得朝堂保持了一個默契的平衡,避免了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