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之開明王朝的覆滅!

古蜀文明經歷冉人、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杜宇氏後,進入了“開明王朝”。開明王朝的第一任首領鱉靈因治水有功,取代“望帝”杜宇王而稱為“叢帝”開明王。在蜀王的都城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區),現還保存著望叢祠的叢帝、望帝像,以及為紀念他們而命名的望叢街、杜鵑路(望帝死後化作杜鵑)。

“古蜀文明”之開明王朝的覆滅!

望叢二帝像

開明王朝統治蜀地時期,蜀人積極向東擴張,同時,東面的巴人在楚人的壓迫下逐漸向西遷移,和蜀人之間產生了越來越頻繁的土地衝突。

中原戰國時期,開明王傳至第十代開明尚的時候(前九代為:1、叢帝鱉靈 2、盧帝(又稱成帝)萬通 3、保子帝(又稱褒子帝)蘆保 4、青帝胡 5、赤帝(又稱別帝) 6、黃帝 7、白帝 8、黑帝 9、聖帝),迫於秦、巴、楚的壓力,去掉了帝號,改稱王。

開明尚趁巴人攻打其它小國的時候,派軍攻滅了四川盆地北緣山區的平周等小國,並在這裡建立了“自治區”——苴國,作為蜀國的藩屬國,專門負責統治這一片區。蜀王為什麼不直接統治這片土地呢?原因有兩層:

“古蜀文明”之開明王朝的覆滅!

苴國

1、這個地方很複雜,它是蜀、巴、秦的混居之地,充滿了蜀人、巴人、秦人(羌人分支)、氐人(羌人分支),組成非常複雜,統治起來很麻煩,開明尚還專門將蜀都從郫邑(今郫都區)遷往新都。

2、開明尚還有一個意圖,苴地離漢中平原和秦地非常接近,他封的苴君,另一個身份是“漢中侯”。但是漢中的地界並不在苴國的範圍內,這個封號有什麼意義呢?很明顯,開明尚想讓苴國取漢中之地,取了漢中之地,被可以北防秦國,南可以進攻巴國的後方,是一塊戰略要地。

開明尚的想法是沒錯的,但是他用錯了人。他任命自己的弟弟開明葭萌為苴君,所以苴國也稱葭萌國,治所在吐費城(今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苴國後來被滅後,這裡成為一道軍事雄關——葭萌關,三國的劉備曾經在這裡和漢中的張魯對峙(《三國演義》說的是張飛和馬超挑燈夜戰)。

“古蜀文明”之開明王朝的覆滅!

葭萌關現址

開明葭萌做了苴君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後來竟倒向了巴國。從第一代開明氏——“叢帝”鱉靈的出身看,他是荊人,荊人本是楚人,但楚地和蜀地中間隔著巴地,所以部分荊人也可能是巴人。從鱉靈的軌跡看,他更像是巴人。也就是說:開明王朝實際上是巴人統治的王朝,苴國倒向巴國或許和這方面有一定的淵源,但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苴國的統治集團和蜀國的統治集團因為權力和利益的分配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到了蜀王開明蘆的時候,開明蘆再也不能容忍苴君的不臣,準備發兵討伐苴君,另立苴君。

蜀國的軍隊打敗了苴國和巴國的援軍,直取苴國都城。苴君非常害怕,便向北方的秦國求救。秦國此時正處於秦惠文王時代,正在四處擴張,看到如此良機,立馬派客卿司馬錯率軍入蜀。此時的秦軍已經歷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這種軍制就像吸毒一樣,要發揮最大的威力就必須不斷的——侵略。

“古蜀文明”之開明王朝的覆滅!

秦將司馬錯

面對如狼似虎的秦軍,蜀軍戰敗,且被司馬錯攻陷都城,開明氏蜀國至此滅亡。

蜀國滅亡後,司馬錯又回軍滅掉了苴國,開明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就連巴國也未能倖免,也被司馬錯滅亡。秦國全取巴蜀之地,為秦國最後稱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蜀文明”之開明王朝的覆滅!

秦滅巴蜀後戰國形勢圖

開明氏蜀國滅亡以後,蜀地又是怎樣一種狀況呢?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