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將胡惟庸案包裝成一個大案、要案?

明朝 胡惟庸 朱元璋 中國歷史 劉伯溫 國家人文歷史 2018-12-17

文|李楠

朱元璋為什麼要將胡惟庸案包裝成一個大案、要案?

胡軍版《朱元璋》劇照,圖為胡惟庸形象

天下初定,朱元璋大封功臣。1370年(洪武三年),他一口氣封了150位功臣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一個在“建國大業”中毫無建樹的胡惟庸,憑藉著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的力薦,自己的鑽營,火箭般飆升至丞相。尤其是在毒死劉伯溫後,朝中大臣,對其紛紛側目。而隨波逐流的丞相汪廣洋更是任其獨斷專行。

1380年,在胡惟庸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了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啊。胡惟庸非常高興。《明史》中說他這時已經有了反叛之心,所以他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說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便擺駕親自前往,可走到西華門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件事情史稱“雲奇告變”。在《明史紀事本末》裡將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說得明明白白。看守西華門的一個太監雲奇,預先知道了胡惟庸的謀反之事,便攔在朱元璋馬前,不讓朱元璋走。衛士們立刻上前,差點把他打死。可是雲奇就算快死了,也還是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就是不動。朱元璋感到事情不妙,立即登上宮城,遠遠地就看到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朱元璋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不給胡惟庸任何申辯的機會。緊接著,胡惟庸案前後審查株連竟達十多年久,誅殺了3萬多人,成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首。

朱元璋為什麼要將胡惟庸案包裝成一個大案、要案?

關於胡惟庸案在明代史籍中記載多有矛盾,在史學界,關於胡惟庸謀反,懷疑的聲音很多。明代史學家鄭曉、王世貞等皆持否定態度。還有學者指出:所謂的胡惟庸案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清朝人更是為這件事造了一個名詞“鑿空說鬼”,意思就是說胡惟庸謀反之事子虛烏有。歷史真實到底是怎樣的呢?那我們就立足史籍,來仔細分析一下。

首先一個是馬前碰瓷記載是否可靠?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在朱元璋去胡惟庸家參觀的4天前,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以朱元璋猜忌多疑的性格,不可能還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祥瑞的。可見,“雲奇告變”純屬子虛烏有。在《明史》中從未記載有所謂看祥瑞的事情,更沒有云奇告變的事情。只說御史中丞塗節將胡惟庸謀反的事情捅了出去,就直接將其問罪了。

之前導致汪廣洋倒臺、被賜死的“隱瞞占城國進貢”的外交大事件中,胡惟庸真的有錯誤嗎?實際上,汪廣洋和胡惟庸兩個丞相的做法是按規定來的。明朝萬曆年間,刊行的《大明會典》中,卷一百零五有這麼一段:“占城國⋯⋯諸國來朝時,內帶行商,多行詭詐,故阻之。從洪武八年阻至洪武十二年。”洪武十二年是哪一年?1379年。占城國進貢時按《大明會典》的要求就是應該被阻止,不讓其入朝的。也就是說,胡惟庸確實是按照規定來的。但是,朱元璋帝王一怒,你按規定來,我不認可也是你的錯,汪廣洋、胡惟庸當然只能認錯請罪。

關於胡惟庸案是明初的黨爭問題,學者也梳理過。明初雖然已經有了科舉考試,但1373年就停止了,到1384年才恢復。因此,明初主要是薦舉制,不靠科舉,所以造成了當官和被提拔主要是靠已經被封的功臣們推薦。權力最大的便是掌握大權的丞相,他的用人邏輯,往往成為下面選官的基礎,結果丞相周圍自然形成了一個小圈子。

朱元璋為什麼要將胡惟庸案包裝成一個大案、要案?

明初政壇上最大的勢力是淮西派。淮西派是最早跟朱元璋打江山的那撥人,他們的首領是官居左丞相的李善長。另一個勢力稍小的派別是浙東派,是指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浙江東部——包括寧波、舟山等地的功臣們,包括宋濂、劉基(字伯溫)這些文人,這一派實力不如淮西派厲害,首領是當時的誠意伯劉基。這兩派,本來是相安無事的,偏偏淮西派首領李善長心胸狹窄,當了丞相後更是眼裡揉不得沙子,目中無人,因為劉基斬了他的犯法親信李彬。他惱羞成怒,從此開始針對浙東派鬥爭,但劉基也不是善茬。兩派首領暗自較勁,還在朝上安插人手,作為各自的代言,鬥得起勁。最後,屬於淮西派二代目的胡惟庸打敗了浙東派二代目的楊憲。淮西派大獲全勝,產生了一個問題:淮西派一家獨大。當朝中一派勢力獨大之後,皇帝便有被架空的危險。這正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所以,為了打倒胡惟庸,朱元璋就是雞蛋裡挑骨頭,把身為丞相的胡惟庸,還有他的親信大臣們辦了。當然,僅有這些謀反的說法和發現是不行的,還得有一些真憑實據。所以在1386年,發現胡惟庸私通倭寇,1390年,又發現胡惟庸私通蒙古人。但這已經是定罪殺掉胡惟庸之後的第六年和第十年的故事了。因此說,形勢迫使朱元璋,必須將胡惟庸案包裝成一個大案、要案,才能達成自己的政治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