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

歷史上少有人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君主從政時局穩定的情況下,完成從王爺到皇帝的身份轉變。明成祖朱棣算一個,縱觀整個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無人能出其右,面臨削藩的壓力,奮起反抗,併成功從藩地打到中央給自己掙得一個皇位。

一介猛人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並不怎麼受老爹朱元璋的重視。

"

歷史上少有人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君主從政時局穩定的情況下,完成從王爺到皇帝的身份轉變。明成祖朱棣算一個,縱觀整個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無人能出其右,面臨削藩的壓力,奮起反抗,併成功從藩地打到中央給自己掙得一個皇位。

一介猛人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並不怎麼受老爹朱元璋的重視。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歲的青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當時的北平不像現在的北京,那時北平還是個寒苦之地,而且和北方戰亂之地多接壤,所以此地算是邊防重地,經常有戰事發生。

況且當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之意,也是想讓其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在抗擊外敵的同時,朱棣也精心蓄力培養一支受命於自己的優良軍隊。在寒光利刃中磨礪出來的朱棣,軍事實力逐漸達到了非常可怖的地步。

受縛於邊遠之地,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念起在應天府養尊處優的兄長太子朱標,想必朱棣心中隱有怨懟之情。嫡庶之差,天溝地壑,庶子赴邊遠之地就藩,太子坐鎮京都坐享其成,這其間的種種差別加劇了朱棣心中的不甘。

"

歷史上少有人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君主從政時局穩定的情況下,完成從王爺到皇帝的身份轉變。明成祖朱棣算一個,縱觀整個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無人能出其右,面臨削藩的壓力,奮起反抗,併成功從藩地打到中央給自己掙得一個皇位。

一介猛人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並不怎麼受老爹朱元璋的重視。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歲的青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當時的北平不像現在的北京,那時北平還是個寒苦之地,而且和北方戰亂之地多接壤,所以此地算是邊防重地,經常有戰事發生。

況且當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之意,也是想讓其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在抗擊外敵的同時,朱棣也精心蓄力培養一支受命於自己的優良軍隊。在寒光利刃中磨礪出來的朱棣,軍事實力逐漸達到了非常可怖的地步。

受縛於邊遠之地,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念起在應天府養尊處優的兄長太子朱標,想必朱棣心中隱有怨懟之情。嫡庶之差,天溝地壑,庶子赴邊遠之地就藩,太子坐鎮京都坐享其成,這其間的種種差別加劇了朱棣心中的不甘。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時間來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這時距離太子朱標病故已經七年,埋藏在朱棣心底的不甘逐漸浮出水面,特別是秦晉兩王逝去後,論資排輩,皇帝的位置怎麼也應當輪到他朱棣。

但最後登上大位的卻是朱棣自己的侄子,這讓他如何甘心。而同時,因為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把握軍權,將開國武將功勳屠戮殆盡,只餘下北方諸王固守疆邊,擁兵自重。如何解決自己野心勃勃,年富力強的叔叔們繼而削藩鞏權,也是擺在建文帝面前的頭等難題。

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所以削藩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接著,建文帝另行種種舉措,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

歷史上少有人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君主從政時局穩定的情況下,完成從王爺到皇帝的身份轉變。明成祖朱棣算一個,縱觀整個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無人能出其右,面臨削藩的壓力,奮起反抗,併成功從藩地打到中央給自己掙得一個皇位。

一介猛人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並不怎麼受老爹朱元璋的重視。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歲的青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當時的北平不像現在的北京,那時北平還是個寒苦之地,而且和北方戰亂之地多接壤,所以此地算是邊防重地,經常有戰事發生。

況且當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之意,也是想讓其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在抗擊外敵的同時,朱棣也精心蓄力培養一支受命於自己的優良軍隊。在寒光利刃中磨礪出來的朱棣,軍事實力逐漸達到了非常可怖的地步。

受縛於邊遠之地,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念起在應天府養尊處優的兄長太子朱標,想必朱棣心中隱有怨懟之情。嫡庶之差,天溝地壑,庶子赴邊遠之地就藩,太子坐鎮京都坐享其成,這其間的種種差別加劇了朱棣心中的不甘。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時間來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這時距離太子朱標病故已經七年,埋藏在朱棣心底的不甘逐漸浮出水面,特別是秦晉兩王逝去後,論資排輩,皇帝的位置怎麼也應當輪到他朱棣。

但最後登上大位的卻是朱棣自己的侄子,這讓他如何甘心。而同時,因為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把握軍權,將開國武將功勳屠戮殆盡,只餘下北方諸王固守疆邊,擁兵自重。如何解決自己野心勃勃,年富力強的叔叔們繼而削藩鞏權,也是擺在建文帝面前的頭等難題。

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所以削藩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接著,建文帝另行種種舉措,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形勢一觸即發,眼見著其他藩王的悲慘下場,再加上朱棣蟄伏多年的不甘與野心,思慮再三後,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著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的旗號,誓師出征。後世史稱的靖難之役,歷時三年餘。

因為建文帝的用人不當(或無良將可用),最終不敵燕師狼虎之勢。燕王朱棣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政權中,憑藉著出色的軍事實力,以一介藩王之力,逆民心,攻王師,登帝位。不得不說是王朝迭代的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奇蹟。

"

歷史上少有人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君主從政時局穩定的情況下,完成從王爺到皇帝的身份轉變。明成祖朱棣算一個,縱觀整個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無人能出其右,面臨削藩的壓力,奮起反抗,併成功從藩地打到中央給自己掙得一個皇位。

一介猛人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並不怎麼受老爹朱元璋的重視。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歲的青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當時的北平不像現在的北京,那時北平還是個寒苦之地,而且和北方戰亂之地多接壤,所以此地算是邊防重地,經常有戰事發生。

況且當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之意,也是想讓其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在抗擊外敵的同時,朱棣也精心蓄力培養一支受命於自己的優良軍隊。在寒光利刃中磨礪出來的朱棣,軍事實力逐漸達到了非常可怖的地步。

受縛於邊遠之地,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念起在應天府養尊處優的兄長太子朱標,想必朱棣心中隱有怨懟之情。嫡庶之差,天溝地壑,庶子赴邊遠之地就藩,太子坐鎮京都坐享其成,這其間的種種差別加劇了朱棣心中的不甘。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時間來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這時距離太子朱標病故已經七年,埋藏在朱棣心底的不甘逐漸浮出水面,特別是秦晉兩王逝去後,論資排輩,皇帝的位置怎麼也應當輪到他朱棣。

但最後登上大位的卻是朱棣自己的侄子,這讓他如何甘心。而同時,因為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把握軍權,將開國武將功勳屠戮殆盡,只餘下北方諸王固守疆邊,擁兵自重。如何解決自己野心勃勃,年富力強的叔叔們繼而削藩鞏權,也是擺在建文帝面前的頭等難題。

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所以削藩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接著,建文帝另行種種舉措,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形勢一觸即發,眼見著其他藩王的悲慘下場,再加上朱棣蟄伏多年的不甘與野心,思慮再三後,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著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的旗號,誓師出征。後世史稱的靖難之役,歷時三年餘。

因為建文帝的用人不當(或無良將可用),最終不敵燕師狼虎之勢。燕王朱棣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政權中,憑藉著出色的軍事實力,以一介藩王之力,逆民心,攻王師,登帝位。不得不說是王朝迭代的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奇蹟。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後來許多人存疑,朱棣文韜武略,能力出眾,為何不受朱元璋寵愛,大有一種處處與其針鋒相對的韻味?原因很現實。在太子朱標死後,不傳位給自己最出色的兒子燕王朱棣。反而對其處處打壓,剝削其勢力,為皇孫朱允炆後來的承位造勢。這些舉措是為什麼呢?

原因可能並不複雜。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多年可以說是勵精圖治,但生於洪武年間的官吏卻過得戰戰兢兢,官員的可怖境地,由當時的洪武四大案可見一斑。

"

歷史上少有人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君主從政時局穩定的情況下,完成從王爺到皇帝的身份轉變。明成祖朱棣算一個,縱觀整個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無人能出其右,面臨削藩的壓力,奮起反抗,併成功從藩地打到中央給自己掙得一個皇位。

一介猛人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並不怎麼受老爹朱元璋的重視。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歲的青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當時的北平不像現在的北京,那時北平還是個寒苦之地,而且和北方戰亂之地多接壤,所以此地算是邊防重地,經常有戰事發生。

況且當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之意,也是想讓其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在抗擊外敵的同時,朱棣也精心蓄力培養一支受命於自己的優良軍隊。在寒光利刃中磨礪出來的朱棣,軍事實力逐漸達到了非常可怖的地步。

受縛於邊遠之地,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念起在應天府養尊處優的兄長太子朱標,想必朱棣心中隱有怨懟之情。嫡庶之差,天溝地壑,庶子赴邊遠之地就藩,太子坐鎮京都坐享其成,這其間的種種差別加劇了朱棣心中的不甘。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時間來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這時距離太子朱標病故已經七年,埋藏在朱棣心底的不甘逐漸浮出水面,特別是秦晉兩王逝去後,論資排輩,皇帝的位置怎麼也應當輪到他朱棣。

但最後登上大位的卻是朱棣自己的侄子,這讓他如何甘心。而同時,因為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把握軍權,將開國武將功勳屠戮殆盡,只餘下北方諸王固守疆邊,擁兵自重。如何解決自己野心勃勃,年富力強的叔叔們繼而削藩鞏權,也是擺在建文帝面前的頭等難題。

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所以削藩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接著,建文帝另行種種舉措,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形勢一觸即發,眼見著其他藩王的悲慘下場,再加上朱棣蟄伏多年的不甘與野心,思慮再三後,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著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的旗號,誓師出征。後世史稱的靖難之役,歷時三年餘。

因為建文帝的用人不當(或無良將可用),最終不敵燕師狼虎之勢。燕王朱棣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政權中,憑藉著出色的軍事實力,以一介藩王之力,逆民心,攻王師,登帝位。不得不說是王朝迭代的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奇蹟。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後來許多人存疑,朱棣文韜武略,能力出眾,為何不受朱元璋寵愛,大有一種處處與其針鋒相對的韻味?原因很現實。在太子朱標死後,不傳位給自己最出色的兒子燕王朱棣。反而對其處處打壓,剝削其勢力,為皇孫朱允炆後來的承位造勢。這些舉措是為什麼呢?

原因可能並不複雜。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多年可以說是勵精圖治,但生於洪武年間的官吏卻過得戰戰兢兢,官員的可怖境地,由當時的洪武四大案可見一斑。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朱元璋為了能達到所期盼的清明政治藍圖,用盡殺戮手段,一經發現貪贓等行為,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甚至導致了當時在位官員十分缺乏的境況。或許是朱元璋意識到了自己統治時治國過嚴,殺戮太過,他希望這個朝代的第二代帝王為仁厚之君,仁以治國,寬以處政,以緩朝政。

在太子朱標死後,對於酷似自己的兒子朱棣,朱元璋擔心他苛政而不能穩定時局。而很好地繼承了朱標仁厚品性的朱允炆從滿足了朱元璋對繼承大統者品性上的要求。再者,從身份上,朱棣生母卑微,所以其子可能也因此不得重視。

"

歷史上少有人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君主從政時局穩定的情況下,完成從王爺到皇帝的身份轉變。明成祖朱棣算一個,縱觀整個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無人能出其右,面臨削藩的壓力,奮起反抗,併成功從藩地打到中央給自己掙得一個皇位。

一介猛人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並不怎麼受老爹朱元璋的重視。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歲的青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當時的北平不像現在的北京,那時北平還是個寒苦之地,而且和北方戰亂之地多接壤,所以此地算是邊防重地,經常有戰事發生。

況且當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之意,也是想讓其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在抗擊外敵的同時,朱棣也精心蓄力培養一支受命於自己的優良軍隊。在寒光利刃中磨礪出來的朱棣,軍事實力逐漸達到了非常可怖的地步。

受縛於邊遠之地,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念起在應天府養尊處優的兄長太子朱標,想必朱棣心中隱有怨懟之情。嫡庶之差,天溝地壑,庶子赴邊遠之地就藩,太子坐鎮京都坐享其成,這其間的種種差別加劇了朱棣心中的不甘。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時間來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這時距離太子朱標病故已經七年,埋藏在朱棣心底的不甘逐漸浮出水面,特別是秦晉兩王逝去後,論資排輩,皇帝的位置怎麼也應當輪到他朱棣。

但最後登上大位的卻是朱棣自己的侄子,這讓他如何甘心。而同時,因為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把握軍權,將開國武將功勳屠戮殆盡,只餘下北方諸王固守疆邊,擁兵自重。如何解決自己野心勃勃,年富力強的叔叔們繼而削藩鞏權,也是擺在建文帝面前的頭等難題。

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所以削藩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接著,建文帝另行種種舉措,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形勢一觸即發,眼見著其他藩王的悲慘下場,再加上朱棣蟄伏多年的不甘與野心,思慮再三後,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著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的旗號,誓師出征。後世史稱的靖難之役,歷時三年餘。

因為建文帝的用人不當(或無良將可用),最終不敵燕師狼虎之勢。燕王朱棣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政權中,憑藉著出色的軍事實力,以一介藩王之力,逆民心,攻王師,登帝位。不得不說是王朝迭代的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奇蹟。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後來許多人存疑,朱棣文韜武略,能力出眾,為何不受朱元璋寵愛,大有一種處處與其針鋒相對的韻味?原因很現實。在太子朱標死後,不傳位給自己最出色的兒子燕王朱棣。反而對其處處打壓,剝削其勢力,為皇孫朱允炆後來的承位造勢。這些舉措是為什麼呢?

原因可能並不複雜。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多年可以說是勵精圖治,但生於洪武年間的官吏卻過得戰戰兢兢,官員的可怖境地,由當時的洪武四大案可見一斑。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朱元璋為了能達到所期盼的清明政治藍圖,用盡殺戮手段,一經發現貪贓等行為,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甚至導致了當時在位官員十分缺乏的境況。或許是朱元璋意識到了自己統治時治國過嚴,殺戮太過,他希望這個朝代的第二代帝王為仁厚之君,仁以治國,寬以處政,以緩朝政。

在太子朱標死後,對於酷似自己的兒子朱棣,朱元璋擔心他苛政而不能穩定時局。而很好地繼承了朱標仁厚品性的朱允炆從滿足了朱元璋對繼承大統者品性上的要求。再者,從身份上,朱棣生母卑微,所以其子可能也因此不得重視。

朱棣能力出眾,為何朱元璋卻處處與其“針鋒相對”?原因很現實

但不論朱元璋偏心幾何,或出於其他考慮。歷來勝者為王,實力說話,嘔心瀝血數十載,四十三歲的燕王朱棣用自己的軍事硬實力,擠掉了侄子朱允炆,登上了朝堂的最高位。從此之後歷史篡改,朱棣不再是史書上一個可以一筆帶過的藩王。

他從不寵愛自己的父親那裡繼承了皇位,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的第三位帝王。且從永樂帝的從政二十餘載的作為和後世的評價來看,他或許比守成仁厚之君更適合這個盤踞中國歷史三百年的帝國,他確實締造了自己引領之下繁榮昌盛的永樂盛世!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歷史回憶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